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果不把孩子送去传统学校, 我们还可以怎么做?

点击加载图片

启动家庭互助式学堂

“如果不把孩子送去传统学校,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庞大的应试教育体系似乎越来越难以满足家长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面对大一统的学校教育,有一群执着的父母走上了自己办学的道路。他们的探索有如星星点点散布在中国大地上,亮起一个一个家庭的希望。

有家长说,日日新学堂也像是一个正在生长的孩子,他的成长面临着不确定和不稳定,但同样也存在着成长的无限可能。其自主探索与实践,在某种程度上启示着教育创新的一种可能性。

王晓峰早年从事编辑工作,张冬青是大学教师,他们夫妇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大学毕业后工作了两年又去了国外继续深造。王晓峰说:“一路走来,孩子(大女儿)所在的重点小学、重点中学素质教育做得比一般学校好得多,戏剧社、演戏、创作都不错,但是我依然感觉这个孩子很多东西没有‘长起来’。对于大女儿的受教育经历,王晓峰总会流露出些许无奈。

而在王晓峰眼里看来,小女儿天生敏感、明事理,他们曾把小女儿送往传统的幼儿园,两年多时间,发现小女儿对上幼儿园始终是拒绝的。“从上幼儿园开始,小女儿就没有一天想去上学,因为班上有一个特别厉害的老师,经常把小孩关厕所、小黑屋。老师批评别人时,她都会害怕。什么事情都不敢做,老怕犯错误,在我们父母面前也是这样……”王晓峰一直认为,小女儿是约束自己努力适应环境的那种性格:“这样的孩子将会是传统学校里‘受害最深’的优秀学生。”尽管小女儿可以入读北京市的重点小学,但他认为,只要是在应试体制下,再好的学校依然会给孩子带来不可避免的损害。

一直在大学任教的张冬青认为,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非常现实,从不思考哲学类终极问题,价值观和精神层面十分匮乏。从自己的学生身上,她看到僵化的基础教育留下的痼疾,比如缺少独立思考、缺少对内在自我的肯定与自信、人格成长的缺陷等等。“我们的教育里缺少爱与美,”张冬青如是说,“缺少爱,人会不自尊;缺少美,人会庸俗。”

基于这些想法,王晓峰夫妇自有了小女儿后,就不再想让她去传统学校,而是希望为她的全面成长提供一个更加美好的教育。

2006年4月底的一天,住在北京昌平回龙观小区的王晓峰夫妇,在与小女儿同学的家长交谈时,透露了他俩早已确定的想法:不上传统的学校,让自己的孩子在家上学。第二天,女儿同学的家长找到他们说:“你们的想法很好,咱们一起做吧!这样,孩子们就有玩耍的伙伴了。”大家一拍即合,决定再多找一些志同道合的家长,于是便在回龙观社区网上表达了自己的设想,讨论让孩子在家上学的问题。大家聚在一起开了无数次的会,在从各个方面论证了办学的可行性和风险之后,有些家长开始打退堂鼓。

最终,留下来的4个家庭决定创办一所新型学堂,王晓峰将这所学堂取名“日日新”。张冬青老师作为学堂的创始人之一曾这样定位这所学堂:“日日新学堂可以说是从家庭互助式学堂办起,逐渐积累经验,但我们的发展目标并不是家庭学校(homeschool),而是要把它建成一个正规的学堂。不是传统私塾,不是家庭学校,不是工业化结构的传统学校,而是一个要走出一条新路来的、有个性的私立学校,努力实践将西方的理性精神和东方的感悟式智慧结合在一起,实现一种‘真’教育。”

2006年8月底,4个家庭开始行动,找房子,设计,装修,延聘教师,规划课程……9月18日,日日新学堂正式开课。学堂运转一个月后,学生增加至6人,伴随着朗朗读书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媒体和家长开始注意到他们。

……

点击加载图片

(文章选自《为生活重塑教育:中国的教育创新》,21世纪教育研究院编,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11月出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放弃北京名校,四个中产家庭抱团带娃,去昌平读“农村小学”,16年后怎样了?
逃离应试白领父亲自办私塾 11岁孩子成老师
神奇!12岁女童高考620分!只因她上小学前经常做这件事
孙楠夫妇为什么把孩子送进“伪国学班”? | 大家
我为什么去今日学堂读书?
今日学堂张健柏与深圳教育界的交流研讨纪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