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研院所转制与创新的实践者——访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陈平_企业动态_中国...
科研院所转制与创新的实践者——访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陈平
时间:2008-10-30
市场化探索的第一步
故事要从陈平大学毕业的时候说起。1986年,从浙江大学无线电电子工程学系毕业后,陈平进入了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自动化工程分所。当时,“自动化”并不是电器科学领域的主流研究方向,外加没有什么特色产品,用电科所一名老员工的话来说,“不是吃皇粮的部门”。
1993年春,赴日进修一年的陈平回到了电科所,此时正值外资大规模涌入中国,急需本土人才之时。由于薪水高、体制新,不少与陈平同时被分到电科所的大学生纷纷跳槽,去了中外合资企业。一时间,不仅是自动化分所,整个电科所都感到了莫大的压力。         记者问陈平,以他的条件,完全可以在合资企业谋得不错的职位,难道就没有人挖他吗?陈平说:“当然有,而且有许多。”但是他拒绝了10倍的工资和房子,选择了留下,个中原因,陈平并不愿意多谈。         在整个采访中,陈平很少谈及个人的情况,然而一说到电科所的发展和未来,他立刻变得滔滔不绝。这也许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当年留在电科所的原因。
压力之下必有动力,自动化所自然成为了电科所中第一个“被迫”走向市场的分所。终于,经过大家的努力,自动化分所争取到了上海合流污水工程国际招标的标书。这一次探索性的努力不仅让自动化分所在电科所“边缘位置”有所改变,也坚定了当时电科所领导向市场化转变的决心,更让陈平明白:市场只青睐有备而来者。
从参与者到领导者
电科所的市场化历程和陈平的个人发展历程可以说是同步的,从合流污水项目的参与者,到上海内环线交通监控项目的主创人员,到沪宁、延安、逸仙等高速、高架智能交通建设的指挥者,陈平逐渐从研究室走了出来,接受市场的历练,为后来担任集团总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承接上海内环线交通监控项目的时候,自动化分所遇到了困难:内环线地处城市中心,车流量大,上下匝道多,监控软件设计难度大;同时率先“吃螃蟹”的自动化分所在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与所内政策有待磨合。
但是陈平业务过硬、埋头苦干,不仅感染了同事,也得到了领导的首肯。在整个团队的努力下,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快速道路监控软件和设备诞生了,并成功用于内环线,成为高架快速道路监控系统的“中国第一”。
陈平说自己是个有计划的人,每走一步,都会计划下一步。在内环线工程尚未竣工时,他就提出充分发挥电科所多门类技术的合成优势,以项目带产品,既增加了投标的胜算,也降低了工程成本。
在陈平担任自动化分所领导的6年中,他直接负责或组织的实施项目20余项,项目金额超过3.5亿元。他本人也成为了上海乃至全国首屈一指的交通监控、收费、通信专业的知名专家之一。
接过改制的大旗
1999年全国科技体制改革,十个部委下属的242个应用研究所属地化、企业化,电科所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改制的。在选择成为企业集团的关键时刻,2001年陈平担任了电科所副所长。
他回忆说,以前电科所是国家最大的应用研究所之一,是吃皇粮的,通过1999年转制和2004年改制,研究所创新的活力、与市场对接的程度、自身优势的发挥,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1999年转制的时候,电科所的产值不到一个亿,而今天已经达到8-9个亿,其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同类研究所中最多,也得到了很多荣誉。
一方面,电科所继续保持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行业领先优势,现在仍然有大量的技术输出和服务,另一方面把高附加值的东西进行了产业化,两条腿走路。陈平告诉记者,电科所有个“创新宗旨”:技术先导,服务先导,产业先导。
在转制的过程中,如何更加规范、高效运作、节约成本、吸引人才,对陈平和电科所来说,都是新的挑战。现在电科所的业务模式多样化,和一般企业不一样,包括技术转让、标准制定、产品检测、系统集成、企业咨询、产品销售等。
其中电科所每年通过创新输出的收入有几千万。和过去的体制内做法有所区别,所谓赢利模式多样化,有完全通过创新、技术转让、专利授权盈利,也有电科所为主、大学和企业参与来形成产学研团队,不仅仅是卖技术,而是作为一个纽带,促进产学研发展。
现在电科所在原来的输电配电领域有所拓宽,延伸到信息化,融合到传统产业中,并给出一体化解决方案。
产业化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改制发展中什么最困难?陈平坦言,最大的困难是产业化。
研究所的研发能力向来比较强,截至2007年12月,电科所集团公司专利申请量已达3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占1/3以上;软件著作权登记41件;商标注册14件;专利申请量比他就任主管领导前增长了4倍。他领军的上海电科技术创新团队,近年来获省部级奖20多项,上海电科先后成为国家和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上海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国家创新型企业。
从90年代初期开始,电科所一直在对产业化做出探索,然而跟研发相比仍有差距。 “我们现在还没有做好,虽然有一些成功的例子,比如智能交通,但是这个算系统集成,而单个产品的转化仍然存在困难。”
陈平说,他们正在总结经验,不断摸索。产业化基地在慢慢建立,也在跟其他企业合作进行转化,用电科所的技术,和一些对生产管理比较有经验的企业合作,搞合资,发挥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把产业做大,这是基本思路。
同时,根据业务性质不同,采取不同的产业化方式。比如智能化交通方面,今年就与上海大众联合成立了一家公司,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经营。
“我的梦想就是让电科更强”
谈话中,陈平是个很谦虚的人,他说自己实在谈不上什么梦想,就是做技术的时候想做一个技术负责人,要能够独当一面,把这项技术、这个项目做得更好;这个目标达成之后就想,是否能有更大的项目、更大的平台能够做一些管理工作。
正是这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工作方式,让陈平与电科所一起不断创造佳绩。陈平说,对与他这样搞技术出身的人来说,在管理岗位上需要学的还很多,因此他去读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谈到对公司的预期,陈平说:“我现在没有别的梦想,就是希望电科集团能发展得更强,我们的产业化能够更好,在市场上做最强的,将来有一两个上市公司。”
当然这些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他希望电科所能从产品开发,到产品经营,再到企业经营,这将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转变,包括怎样能够在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实现员工发展,并能为这个领域解决社会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方科学院:区域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
上海:把科技创新人才投入当利润
三家省属科研院所转制企业揭牌 楼阳生出席并揭牌
饭碗:弃“铁”铸“金”
四川50家转制院所实现“双增效”
科技创新激励政策,都落到实处了吗?-趋势 - 生物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