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油画界—锋锐 | 应天齐


应天齐  安徽芜湖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任深圳大学教授,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

应天齐作品屡次获得中国文化部、中国美协大奖、日本·中国版画奖励会金奖、当代版画杰出奖、贡献奖等。《西递村系列》全套作品为英国木版基金会、大英博物馆、中国美术馆馆藏。2000年始应天齐转型于油画、当代艺术的探索,2011年参加意大利第54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2012年参加意大利第13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举办“世纪遗痕与未來空间”个展,成为华人艺术界首位以个展进入该展的艺术家,2013年参加第55届意大利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应天齐的《世纪遗痕》材料油画作品己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作品之一。


消失的故事  /  122cmx244cm  /  混合材料  / 2007

见光  /  95cmx122cm  /  混合材料  / 2008


乡关日暮梦里情怀

——应天齐作品分析

| 易英

应天齐的艺术探索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他在西递的建筑中发现了形式之美。80年代正是前卫艺术风起云涌之时,西方现代艺术成为很多人追随的目标,这种追随总是有着很大的盲目性,尽管精神可嘉,却丧失了原创和传统断裂。其实这正是应天齐思考的问题,与其说他发现了西递,不如说他发现了现代。


文明之一   /  167cmx244cm  /  混合材料  / 2010

传统是多样的,为了实现现代艺术的中国方式,大量的传统符号(或中国元素),如水墨、书法、戏曲等,被纳入现代艺术的样式,但大多流于形式的浅薄。传统的意义并不在于现代对传统的重复,而在于现代的缺失要求对传统的重新发现。作为现代艺术,应天齐的起步并不是很张扬,从一开始,人们还很难认识其作品的现代性意义。他的早期作品,如《西递村系列》和《徽州之梦系列》,现代性似乎被深深地隐藏,人们看到的是现实主义与版画语言的强化,现代主义艺术的基础——几何形的平面构成隐藏在这种“版性”之中。从表面上看,应天齐并不是追求现代性,水印木刻本来就盛行于江南一带,传统与地域性的媒材本身就具有文化的规定,用这种媒材再现徽州民居似乎是传统的一种延续,艺术家不过是采用了新奇的观察角度。在上世纪80年代西方化的语境中,这种表达似乎不受前卫艺术的关注,即使像徐冰、吕胜中那样非比寻常的中国元素,也完全是在西方当代艺术的样式中。实际上,应天齐的表现并不传统,他不是直接采用现代的形式,如抽象化或表现性的处理,而是强调了人的因素,人在画面上隐性地存在,人的凝视,人的观察,也暗示着人的记忆。人的在场是应天齐作品的重要因素。这种性质贯穿他的整个创作,传统与现代也是结合在这种个人的因素中。从形式上看,这种个人性体现为视角的与心理的两个层面。在《徽州之梦》之十(2000)中,画面的主体是黑色与白色,景物只占很小的部分,白色的部分如同天空把房屋压缩在地平线上,黑色则如同窗格和墙面,观众透过窗户看到远处的景色。这是一种观察角度的变换,熟悉的景物在变换的视角下变得陌生和疏远。窗格与墙面是隐性的抽象构成,与再现的房屋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是现代艺术形式的运用,也反映了他对现代艺术的追求。但对他来说,形式只是表现的手段,不是目的,形式的内在意义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明确的意识。观众仿佛是透过窗户看到外面的景色,观众的位置实际上是被画家规定的,也就是画家自己的位置,是他自己从这个位置来观看和凝视。主体的在场暗示了作品的主题,对象是正在消逝的客体,它不仅是历史的痕迹,也是记忆的碎片,它的美不在自身的形态,而在主体的感知。它的消失不仅抹去了一段历史,也抹去了我们生命的来源。这种通过形式体现的精神与心理的隐喻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就有了伏笔,如《西递村系列》,大面积的黑色占据画面的大部分空间,房屋被挤到画面的一角,或显现在黑色方块的夹缝中。不只是起到衬托形象的作用,而且是有效的空间实体,它像个人的记忆或集体无意识,历史的陈迹从记忆的空间浮现出来。实际上,这也是应天齐作品中隐藏的主题,梦回西递,是对历史的沉思,也是个人生命的记忆。


流金  /  195cmx139cm  /  混合材料  / 2012

应天齐的创作总是在单纯中蕴含着复杂,他的装置作品就是如此。由于是一种平面的关系,这类作品一般被称为综合材料,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可以称为平面装置。之所以强调装置,就在于装置与现成品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应天齐的综合材料都是仿真的现成品。不同的是,他的现成品是仿真的替代,挪用了现成品的概念,材料与现成品相辅相成,既有材料的表现力,也有现成品前在和挪用的意义。从理论上说,装置并不类同于绘画或雕塑的形式,因为它重在观念的表达。对于应天齐来说,他的观念还是隐藏在形式下面,他的装置首先还是视觉关系的表达,但不是一般的形式意义,而是由文化赋予的意义。材料的运用,使他直面历史,因为材料本身隐含历史的信息。经过他的重新编码,生发新的意义。以作品《裂开的墙》(2007)为例。从大的形制上,我们感觉到他的历史的双重影响,即绘画与抽象。不过,绘画的形象被材料(现成品)所取代,而抽象则转换为纯粹的视觉关系。应天齐在形式的把握上有先天的优势,空间关系的布置,黑白灰的处理,使得他的抽象首先以强烈的审美效果吸引人。形式的力量已使他的作品趋于完整,实际上,其意义远非如此,抽象的构成不只是形式的审美,而是历史与文化的冲突。这种巨大的张力正是通过材料与形式的冲突而形成的。作品的主体是垂直的黑灰色和水平的褐灰色,两个色块都是硬边的切割,色块里面是用塑型胶和石膏制作的沧桑的墙面,其中一块还有从斑驳的墙面中露出的木皮。审美发生了转换,历史在这儿被精致地切割,抽象不是意味着审美与构成,而是现代、工业、甚至西方,对我们的传统与文化的切割和侵犯。但是这一切都是在审美中完成,传统与现代在表面上是无缝对接,而实质上是历史进程的无奈。在作品的上方有两块黑色,似乎是构成的需要,但它使我们想到他的版画,那种在场的暗示,即使他对历史,对传统,对生养他的土地有最深沉的爱,但文明的进程不可避免地将那种留恋深深地掩埋。

壁绿  /  122cmx122cm  /  混合材料  / 2012

庞贝之二  /  170cmx110cm  /  混合材料  / 2012

应天齐的作品中,老墙是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在《失忆》(2007)中,一块墙面悬置在黑色的空间,当它被黑色吞噬的时候,也是记忆的最后消失。在《木雕之二》(2008)中,一块木雕镶嵌在老墙和黑色的背景中,老墙似乎正在上升,最终掩盖的不只有木雕,还有黑色的记忆本身。像这样的作品,很难阅读出直接的象征性,而且他也不追求明确的象征,他追求材料的表现力。不管是挪用还是仿真,这些材料都是来自家乡的老屋。他相信,在这些行将消失和遗忘的东西里面有一种真正的力量,召唤历史,召唤生命。它既在现代中消逝,又被现代所照亮。当我们迷失在现代的时候,总是会问精神家园在哪儿,应天齐的作品是不是作出了回答,因为传统与现代在他那儿结合得如此紧密,又如此充满张力。

(易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世界美术》主编)


韵之四  /  122cmx224cm  /  综合材料  / 2013


无题二  /  150cmx111cm  /  混合材料  / 2012

涅槃  /  122cmx190cm  /  混合材料  / 2011

木板墙之三  /  122cmx178cm  /  综合材料  / 2014



油画界      编辑部


泰和文化艺术中心制作




学术    推广   时代   价值


发现油画之美

追溯油画之魂

呈现油画家的创造与灵性

分享油画家的思想与学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60年探索赵经寰如何揭开美的奥秘
10幅我最喜欢的“康定斯基”作品分享
版画作品精美图片
隋丞版画艺术作品欣赏
《艺展中国》书画艺术名家邀请展——谢典版画、水彩画作品专辑
谈水彩技法与表现·陈朝生意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