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朝圣的想法

《随想》

最近的一个月,我说了很多感谢,因为自己的阅读,悄然走到正常的轨道上,有所收获的时候,难免有所感慨。

微读最初的600个小时,读完150本书,确切地说是翻完,翻完是这一阵看书的目标,走马观花,强迫症似的,想法大多不记。感动经时渐忘,想法倏然而逝,空余尽头遥不可及的枯燥,许多时候,备受煎熬。但是现在想来,应该感谢这样的日子,没有那般苦楚,便没有今天的欢喜,还有感谢再煎熬也不曾放弃阅读的自己。

微读之后的50个小时,读完5本书,受书友影响,试着记下当时的想法,开始琢磨读到的文字。余党绪说,真正的文学一定不是一望而知的。于是,我一边琢磨一边陶醉,独自狂欢,发出的想法,有些时候,会得到书友的认同,醉意又会深一分。这一个阶段的我,觉得“作品离开了作者,就像果实离开母体一样,作品的意义生成与作者再没有关系,脱离了作者,新生也开启了。”这样的想法很酷,好像自己成了新的创造者。然而文章有文章的纹理,结构,游击似的敲敲打打,突发奇想,并不能够窥知全貌。

熟悉而陌生的作家

艾春明《毕飞宇小说创作》正是在这样的时候,出现在我眼前。毕飞宇的大名,听朋友提起,但文字没有看过。所以,阅读《毕飞宇小说创作》其实是在读艾春明眼中的毕飞宇。他说毕飞宇:

“面对社会整体的道德滑坡、价值失范与“边缘化”的历史遭际,知识分子与中国文学并没有在失落中沉寂,而是勇敢地肩负起拯救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

“他对人的关注不是基于宏大的社会主题,而是具体地、真切地对人的本身的关注,即对个体人的内在本质的关注。他以社会问题作为切入点,在开阔的历史时代的空间中,精心地描绘社会中人的生活与命运,挖掘个体的心灵之厄与精神之殇。”

“坚定地立足于现实,深刻地反思历史,无畏地批判权力,深沉地叩问人性。”

“在呈现人性之恶的同时,并未表现出狂欢化式的“恶”之沉迷,也没有表现出痛心疾首的强烈的批判意识,他的作品更多地表现出的是一种宽容、悲悯的“救赎旨归”。总而言之,毕飞宇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以准确、饱满、鲜活的语言,寄托了对人之生存困境的无限悲悯与同情,他勘探人性之奥秘,并进行着救赎的努力。“、

小学中学时候,老师说杜甫、辛弃疾、鲁迅等等,也都是为国为民操劳的样子。在我们离开校园的一段时间,“鲁迅的许多文章从课本里删去”成了热议的话题。再没有人跟我说鲁迅了,耳边只剩下马云,马化腾,刘强东之流了,仿佛潮流过境,慢慢退去。畅销书里,更多的是哲理文,推理文,对生死的描写少了刻苦铭心的惨烈和对人性的关注,温暖地催泪,彷徨的世间,书像母亲一样柔情似水的呵护,我甚至怀疑过,作家的所谓历史使命。

原来作家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从来都不曾停止,只是越来越多的人,放下写作者的尊严,不愿做孤独的旅人,被路人的狂欢攫走,手遮蔽了我们的眼睛。“试将记五代,南宋,明末的事情的,和现今的状况一比较,就当惊心动魄于何其相似之甚,仿佛时间的流驶,独与我们中国无关,现在的中华民国也还是五代,是宋末,是明季”。

依然有作家是以前的样子,真好!

熟悉而陌生的乡村

毕飞宇热衷于世态人情,这些世态人情不少是关于乡村的。与传统的乡村情结不同,毕飞宇是“怨乡”的,人性“恶”是乡村话语的主旋律,他曾说过:“我对乡村的情感只占一半,另一半是警惕。所谓的大多数沉默的人身上的许多东西令人恐怖,比如人性的恶。”“在许多作品中,当高科技、工业、多媒体侵入生活时,许多人把乡村当作自己的乌托邦。仿佛一回到乡村,回到小国寡民,一回到农业文明,所有现代的负面影响就会解决。这其实是很幼稚的。”

我所经历的农村是徒有生产队,不复计算工分的的农村,集体出工的景象已然归于历史。土地再不是社会舞台的中心,乡村复归单纯的土地本色,瓦片堆满墨色的青苔,古井里落着冰凉的水,老人悠悠地踱步,小人四处奔窜。天亮起,鸡犬之声相闻,夜深时,鼾声与蛙声和鸣。那时候从不为自己的将来苦恼,因为那片土地就是我的全世界。

这是我记忆中的样子,说到乡村的“恶”,张牙舞爪的年代也过去了。权力争执往往是在前端做好铺垫的,急先锋便是流言。有人的地方,就有流言传出,仔细听,井边、田间、村头,到处都是流言的身影,贴着耳朵,轻声细语。一切都是轻轻巧巧的,事成之前就密谋已成的样子。流言圈里的人,知道村里的各种隐秘,而置身事外的人,二愣子似的,一无所知,却也相安无事。

不幸的是,我属于这样的二愣子,所以对这样的“恶”的刻骨铭心感受不深,但我相信他们是确然存在的。

熟悉而陌生的阅读

前期读的书里,不少是关于快读阅读的,如何一目十行的,可惜笨人终究是笨人。本书的对毕飞宇作品的剖析已然够细,但我始终怀疑自己真正去读时,是否能窥出冰山一角。读完了事不行,认真读也不够,阅读终究是需要一些方法的。

前几天看到孙绍振解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提到没有矛盾,没有差异,就无法进入分析的层次,觉得在理。特地询问了度娘: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通过还原,“找到其中的矛盾,进入分析的层次”,获得对作品分析理解的操作性,并沿着文学鉴赏的正确轨道去获得作品的真实与艺术价值的六条有效的途径。大致分为六个层次,摘录如下,是为参考。

1、艺术感觉的还原(把作者省略了的,被感知和想象排除了的,变异了,用推理和想象还原出来)

2、情感逻辑的还原(情感逻辑还原为理性逻辑,并加以比较)

3、审美价值的还原(超越善与真的审美还原)

4、历史的还原(把作品放到产生的时代的还原,并给予历史的评价)

5、流派的还原(作家所属流派艺术创作特征的还原)

6、风格的还原(把作品与作家的风格联系起来解读的还原)

看过不免又一番感叹,从前的阅读,真的是,仗剑拍马,看到什么便以为是什么,走了不少,留下的风景却不多。真是应该坐下来,拿一把放大镜,一字一词地看,慢慢地跟作者聊聊天,跟书里的人物说说话。

2018090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作家与故乡(节选)
莫言刘震云毕飞宇王安忆谈读与写
有什么可以看透人性的书?
副刊编辑教你如何写作和投稿
郭进拴|我读《深情三部曲》
这是鲁迅亲译过的日本鬼才作家成名作,它揭示了你不可不知的人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