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從遊民到2018年曼布克獎得主,安娜·伯恩斯的得獎小說《送牛奶的人》在談什麼?

伯恩斯以小说Milkman 获得2018年曼布克奖


来自英国北爱尔兰的小说家安娜·伯恩斯(Anna Burns1962-),在10月中凭借个人第3本小说《送牛奶的人》(Milkman)一举夺下2018年曼布克奖,成为史上第一位获奖的北爱尔兰作家。奖项揭晓后,外界反应大致分为两种,没读过书的人纷纷在问:「她是谁?」;读过书的则有许多人表示:「看不懂!」这两种反应看似无关,其实互为因果。伯恩斯是个以灵魂写作的作家,若能先了解她的生平,必然能更快融入她笔下的世界。

 

今年56岁的伯恩斯,从事写作20年来仅出版过3部小说,在英国当地称不上知名,对全球读者而言更是陌生。没有显赫学历、没有文坛人脉的她,写作之路走得崎岖。纵然她在2002年便以小说处女作《无骨》(No Bones入围英国专门表扬女性作家的柑橘奖(Orange Prize)决选名单,但她并未因此踏上坦途,仍旧在退稿与经济困顿两大难题下奋力挣扎。伯恩斯当过游民,也曾靠帮人看家换取住宿,获奖前的她,仍依靠社会救济金与食物银行度日。

 

出身自蓝领家庭的伯恩斯,自幼喜爱阅读却无心于学业,而后离开北爱尔兰前往伦敦就读大学期间,因酗酒问题严重不得不中断学业,她加入戒酒疗程以摆脱酒瘾,也因此开始接触心灵疗法(Spiritual Healing),替她日后投身写作埋下伏笔。戒除酒瘾后,过去因酒精而麻痺的感官与回忆,也跟着甦醒。她开始阅读“北爱尔兰问题”的相关资料,才意识到原来这段过去深深影响着她。


北爱尔兰问题有其复杂的政治与宗教背景,简而言之便是北爱尔兰内部对「续留英国」或「与爱尔兰统一」意见分歧,在1968年到1998年近30年间,激进组织在欧洲各地策动一连串暴力攻击,其中暴力活动最频繁、死伤最惨重的,便是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那正是伯恩斯的故乡。伯恩斯从小在北爱问题带来的暴力动乱中成长,身在其中的她不觉有异,反而是戒酒后感官全开的她,身处异乡才感受到儿时记忆的召唤。


深绿色为北爱尔兰的位置。「北爱问题」是1968-1998年在北爱尔兰的长期暴力冲突,后由英国和爱尔兰政府于1998410日签订《北爱和平协议》后中止。


她在接受Belfast Telegraph访问时表示,「戒酒后我找回了我的情感。我阅读历史,那些往事历历在目,但当年我却是如此麻木。20年后我坐在伦敦的房间里,为着1520年前的往事激动不已。」她还提到,「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觉得这很正常。我知道北爱问题是怎么回事,但我没看清这件事的本质有多阴险,没有意识到它造成的伤害。我知道有炸弹、有枪击,但当我生活在其中之时,我却没能全盘理解此事。」

 

伯恩斯重新与回忆情感接轨,意识到这段历史在她心头留下的伤痕,促使她决心投入这个题材。她受访时不愿多谈北爱问题对她的冲击,她说这个话题令她觉得「赤裸」。然而北爱问题对她造成的影响,已呈现在她的获奖作品《送牛奶的人》之中。

 

《送牛奶的人》情节其实不算太复杂——18岁的少女住在一个充满暴力动乱且分裂的城市里,遭到已婚威权人物的觊觎。威权人物利用城市的分裂投机夺权,再利用权力逼迫少女就范。少女将此事视为不可告人的秘密,独自承受外在混乱与内心煎熬。然而耳语流出,流言蜚语发酵过后,少女从受害者成了破坏别人家庭的第三者,不愿受到注目的少女顿时成了八卦焦点。当内外骚动合而为一,语言暴力与肢体暴力汇流成一股令人窒息的风暴,席卷了少女的命运。

 

虽然故事中并未交代时空与地理背景,但字里行间埋下的种种线索,很难不令人联想到70年代的贝尔法斯特。故事中分裂的社会、趁乱得利的威权人士、无辜的受害少女,充满各种政治隐喻。然而不少读者也因为不熟悉北爱问题的历史背景而对本书却步。

 

关于这点,伯恩斯在《卫报》访谈中提到自己不希望读者把本书与北爱问题过度连结,「虽然很明显地,书中设定的城市是根据贝尔法斯特变形而来,但其实不是真的在描述70年代的贝尔法斯特。我宁愿把它看作任何一个极权统治下的封闭社会。这本小说是在讲述一个处在极端压力的社会,一个长期把暴力视为常态的社会。」


北爱尔兰问题时期的贝尔法斯特街头,1976年。


除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以外,本书另一个引起两极评价的就是作者特殊的叙事风格。书里所有角色只有代号而无姓名,例如女主角就只称作「Middle Sister」,而本书书名「Milkman」指的正是骚扰她的已婚人士。此外故事行进中,不断出现女主角的内心独白,亦让不少读者觉得读来难以进入故事。连本届曼布克奖评审团主席、哲学家克怀米·安东尼·阿皮亚虽大力称赞本书极具原创性,也坦承读来颇具难度。不过,伯恩斯在接受英国Channel 4访问时倒是不以为然地表示,「我不懂难在哪?」

 

如此特殊的文字风格,或许与伯恩斯的写作习惯有关。她在访谈透露,都是故事角色找上她,把故事说给她听,她所做的不过是动笔写下罢了。她接受newstatesman网站访问时提到,「我写作时大约有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在等待,我只需要人出现就好,彷彿什么都不必做。一旦熬过等待期,写作就变得非常迅速。但我不能慌张,或是试图掌握主控权,否则就什么都写不出来了。」

 

从伯恩斯的言谈不难发现她极为感性,彷彿她笔下的一字一句都是独立个体,仅是借用她的躯壳从她笔下流泻而出。就连故事中角色没有姓名,也并非她刻意为之。她在曼布克奖官网访谈中解释,「这本书的角色不适合有名字。这会让整本书的力道变弱、气氛变得更轻,也许会变成一本完全不同的书。创作初期我曾屡次试图替角色命名,但是这本书不愿意接受。加入姓名后,叙事变得沉滞且毫无生命力,直到我拿掉姓名后,故事才能继续前进。可以说,是这个故事自己做出了选择。」

 

走过20年困顿的写作人生,曼布克奖虽然纾解了伯恩斯的经济困境(奖金5万英镑),把这本非主流小说送上畅销榜,同时也为本书带来过多不必要的诠释与解读。伯恩斯谈起自己的写作信念时说,「让写作自由自在的发展。不要太多理由。试着写写看,看看结果会是什么。」若把这段话中的写作替换成阅读,道理其实也相通。相信对伯恩斯来说,获奖固然喜悦,但若能让作品卸下奖项光环,让读者不带成见地阅读《送牛奶的人》,肯定是比得奖更重要的事。




西典军校

透过阅读看世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北爱尔兰旅行——贝尔法斯特 1
贝尔法斯特和平墙
《送奶工》安娜· 伯恩斯|在日不落的尽头,曾发生过的那场对女性的围猎
北爱尔兰儿童卷入“国旗冲突”骚乱引各界担忧
【每天老照片】-1万-543- 老照片 70年代的北爱尔兰 空气里充满了紧张的气氛
游'英爱'记(18) 一一 贝尔法斯特'和平墙'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