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观世】灾疫之时,古代王朝的荒政治理之道有哪些?

作者:娴清(小青)

最近,疫情牵动着人们的心。古代对灾害的应急处置,留下过相当多的治理对策,有关荒政的记载,包含着不少可资借鉴的智慧。

汉代以来,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帝王认为灾害瘟疫是上天的惩罚,必须要反躬自省,从内政加以整顿,以罪己的方式来缓解民怨,是从上而下,去奢华,行节俭,革除弊政,补贴民生。

荒年大疫,应对的方法,国家最常规动作是减少税赋,轻徭薄赋是必须要做的事。但是散多少利,薄多少赋税,这是需要地方官府据实以报的,而不能塞堵言路,也不能太过于催逼,否则不能得实数,要做好灾害的损失实情的排查,方能把病症治到位。

缓刑,是灾害发生之后,不能再对这些流离失所,或因无力交纳赋税的百姓进行盘剥,刑罚宜宽,让百姓能够主动支持,响应救灾举措。正所谓刑法是一把双刃剑,维护治安就要处置得当,既不能让百姓心生怨愤,也不能让盗贼横行。

在大疫之时,减少百姓负担,以防为主,朝廷要建立仓储,宋代就建了不少义仓,以备灾年。就有臣子提出蓄积藏于民为上,藏于官为次,积而不发为最次。就是从根本上要让百姓手有余粮,平时就要有相当的资源保障。

对于贫困线之下的百姓,如果发生卖儿卖女,有的官府会将这些被卖的孩子赎出来,交还父母。这是宽和民心,要治荒成功,仅在于放赈,更在于聚拢民心。

疫情之年不应发生战争,春秋之时,诸侯各自有封地,但是当一国有灾,凡同盟之国就会救患分灾。因为那时候的人还讲名实相符。面对重大困难,更不能出师无名。

而对于移民赈灾,就是将受灾或疾患的病人转移地区。这是有争议的。异地只能缓一时,如果不从根本解决流民迁徒可能造成的疫情传播,或不能让受灾的人有相当的储备,就很困难。易地而处,古代往往移民到边区,这就有可能会造成边区资源愈加紧张,更没有法子形成其自我的造血能力。


重要的是民间力量的整合,古代的统治者没有更多统一的救助机构。但是儒商与乡社的互助形式,成为重要的救助力量。这与当时的文化是有关系,古代的智识阶层是分成两类,一类是传统的封建士大夫,他们经过功名科考,步入仕林,一类是民间的散落知识分子,他们或出身寒门,或游浪江湖,但也不乏才智出众之人。这些人往往成为敢于为民生说话的,能够起到号召作用。而士绅集团的捐物捐钱,未必是为了沽名钓誉,他们是会有一定回报,比如明朝的纳粮以得盐引,交米也得补官。朝廷之中缺少懂得商业机制的人物,而这方面却正可补充,当然他们不是能当谏官。主要是调动其积极性,加以严格的考评制度,却可以成为治荒的一种办法。

古代有《荒政丛书》梳理历史救灾过程,提供荒政治理的建议,这些书籍是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切实解决问题,提出放赈、输粮、平抑物资、注重盐铁等重点物资多种举措。

对于放粮赈济,就必须要统筹安排,而不是随意自取,否则粮谷可能被不良之人盗取,浪费粮食,而真正有需要的百姓却又得不到救济。看上去,放粮是一件小事,可是往往关系甚大,如不能科学安排,最后怨愤积累,悔之晚矣。

总之,凡应急救灾,就必须要针对实际情况,找出百姓需求的根本,调动多方力量,以合适的形式来做事,才能够让更多的人得到实惠,历代荒政积累治理的经验,可资借鉴。

篇篇原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古代艰难的赈灾之路!
“一人一分自留地,冬季自由种一季”的由来
中国皇帝趣闻录——乾隆赈灾为何要督抚亲临灾区:防群众借机闹事
清朝如何办理灾荒救济
中国古代灾害治理的理念与策略
多元比较中的中国灾害话语及其变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