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所不知道的南京新街口,吐血整理!

大多数人一提到新街口,便与高楼大厦、购物餐饮挂钩。重读南京寻访团却发现:在新街口那些摩天大楼背后,还有很多擦肩却没有在意的景点。


一、交通银行南京分行旧址


交通银行成立于1908年,总行设在北京(1928年迁到上海),在国内外设有分支机构。该行以协助发展全国实业为其专业范围,经营工矿交通及公用事业贷款。1910年开始在南京马府街设立江宁试办分行,简称宁行。此后,行址屡有变迁。1935年迁至新街口新址办公,称为京行。


1937-1945年日军占领南京期间,这里成为汪伪中央储备银行行址,当时在顶部平台中部又增建一座两层建筑,使整个建筑物总高度增加到七层。抗战胜利后,一度被中央银行南京分行占用。不久,交通银行南京分行在原址恢复营业。


二、浙江兴业银行南京分行旧址


浙江兴业银行总行1907年成立于杭州,1914年迁至上海。1931年8月20日南京分行在白下路升平桥开业。1937年7月12日迁至中山东路3号自建新楼房内营业。抗战期间,南京分行先迁往武汉,后迁至上海。抗战胜利后,1946年3月1日在原址复业。


该行是商业银行,为江浙资本家创建。它与浙江实业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新华信托储蓄银行合称“南四行”。它主要经营存、放、汇款业务,兼营储蓄、信托和仓库等业务。


三、中央通讯社大楼旧址


中央通讯社(The Central News Agency)是中国国民党所创办的旧中国官方通讯社,简称“中央社”,英文缩写CNA。1924年4月1日成立于广州。1927年迁往南京。1932年进行改组。1949年迁至台北。1973年改为中央通讯社股份有限公司 。该社在台中和高雄设有分社,在台湾其他地方设有办事处 ,世界一些城市设有分社或办事处。主要业务是通过新闻广播和发行新闻稿,向台湾地区及世界各地的新闻机构提供新闻和新闻图片,向台湾各新闻机构及有关部门供应西方主要通讯社的英文电讯,向台湾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提供经济新闻及海外商情等。


中央社1924年4月1日在广州成立,初由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主办,首任主任梅恕曾,主要任务为报道党务消息。后报道内容扩大至国内外新闻,并向全国各地报纸供稿,成为国民政府的舆论机关,对北伐战争起过一定宣传作用。1928年5月,中央社迁至南京。1932年春进行改组,由隶属国民党中宣部改为独立经营,首任社长萧同兹。此时,它已在全国各地设分社及发稿电台,并陆续取得外国在华通讯社的独占发稿权。1936年1月,总社扩大为编辑、采访等六部,并于当年6月设立第一个国外分社——东京分社。抗日战争期间,中央社总社先后迁至汉口、重庆,向国内外提供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欧洲战场的战讯及其他新闻。1939年1月开始设立总编辑,负责新闻编采业务,首任总编辑陈博生。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社接收了日本同盟社及汪伪政权中央电讯社在各地的机构。1946年4月中央社迁回南京,将人工发报机发稿改为用自动发报机发稿,每天发稿量一万五千至两万字。1948年极盛时,有分支机构(包括分社、办事处、特派员)国内五十二处,国外二十五处,员工两千六百五十三人随着国民党军队在大陆的失败,1949年11月迁往台北。现为台湾地区政府官方通讯社。


四、国民政府财政部旧址


国民政府财政部是全国财务行政的最高管理机关,它成立于1927年5月,直隶国民政府。1928年11月,改隶行政院。其主要职责是掌握并管理国库收支;稽征各项国税;主管内外公债;管理全国金融;监督指导地方财政。其内设机构屡有变化,主要机构有总务司、秘书处、人事处、会计处、统计处、参事厅、视察室、国库署、国税署、关务署、钱币司、国债司、地方财政司、专卖事业司、盐政总局等,还设有整理地方捐税、税务整理、外汇管理、金融研究等委员会。设部长、次长各一人。历任财政部长有古应芬、钱永铭、孙科、宋子文、黄汉梁、孔祥熙、俞鸿钧、王云五、徐堪、刘枚芸、关吉玉。


1932年夏,国民政府为了改变全国币值混乱局面,推行银本位制,由国民政府财政部和中央银行组成废两改元委员会。1933年4月5日,由财政部出面发布《废两改元公告》,规定从1933年4月6日起,“所有公私款项之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元),不得再用银两”。从此,中国货币进人银本位时期。银本位币定名为元,重26.2971克,成色88%,含纯银23.493448克。新银币于同年正式铸造,一面有帆船图案,另一面有孙中山头像,俗称“孙头”、“船洋”。这次废两改元,有利于商品流通,也有利于中央银行对整个金融市场的控制,为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打下了基础。




五、国民政府经济部旧址


国民政府经济部的前身是实业部。实业部成立于1931年1月,是由工商、农矿两部合并而成,隶属于行政院,主管全国经济行政事务。1938年1月,实业部改组扩大为经济部,主管全国经济行政事务。其内部先后设有总务、管制、农林、矿业、工业、电业、商业、企业、国际贸易、水利等司和统计、会计、人事三个处室。1948年,经济部改组为工商部,其职掌和内部组织沿袭旧制。1949年3月,工商部与农林部、水利部及资源委员会合并,统称为经济部。


抗战前经济部部址在南京大仓园,即今天的中山东路145号南京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大院内,这里至今仍保存有西式大楼一幢,高三层,坡屋顶,现为市体委办公楼。抗战胜利后,经济部迁到南京铁汤池24号,共建有西式楼房四幢64间,如今这里的经济部建筑与财政部建筑均为南京军区后勤部宿舍。


六、孔祥熙、宋子文财政部公馆


这栋在过去被称作“铁汤池”的官邸,它的主人随着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的更替也在不断地更换。但居住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就是宋子文和孔祥熙了。姚群民教授告诉记者,由于主人身份特殊,铁汤池官邸也见证了国民政府风云变幻的历史岁月。


1930年11月8日,张学良应蒋介石邀请来南京商议华北善后问题。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张学良与蒋介石的“蜜月期”,因此,张学良受到蒋介石高规格的接待。宋子文对张学良照顾有加,更是将铁汤池官邸腾出来作为张学良的行宫。


从1933年底到1937年南京沦陷之前,孔祥熙成为铁汤池官邸的主人。1933年11月,孔祥熙任财政部长,自此和家人常住于此。西安事变蒋介石被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之后,铁汤池官邸已成为宋美龄的行宫。那段时间,这里几乎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权力中心。


抗战胜利后,孔祥熙不再任财政部长职务,也不好再住在铁汤池官邸。但孔祥熙的家当还留在官邸,没有搬走。大概因为1945年之后的财政部部长任职期限都很短,再加上谁也没胆量敢叫孔祥熙搬家,官邸就这样空闲下来。


1947年孔祥熙政治上失意,眼看国民党政府大势已去,遂将财产转移海外,携全家移居美国,公馆彻底闲置。解放军进城后接管,铁汤池官邸后归南京军区后勤部管辖,作为首长的住宅使用至今。


七、中央广播电台旧址


建筑已经重建,全称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无线广播电台,简称中央广播电台,为当时国内最大规模的电台。位于中山东路西祠堂巷8号(原为祠堂巷25号),现为江苏音像出版社所在地。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派员来南京接收汪伪中央广播电台,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随即迁回南京,发射台设在江东门,播控中心和办公室设在中山东路西祠堂巷,收音台设在中山陵园东区安乐堂村。


西祠堂巷8号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旧址现存主楼一座,保存基本完好。该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砖木结构,高2层,另有地下1层、阁楼1层,四面坡顶,屋顶上有老虎窗,朝南的入口处设有一拱形门。建筑坐北朝南,长约35米,宽约14米,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



八、青石街


在南京新街口林立的高楼间,青石街里这幢神秘的民国小洋房建筑“青村”(青石街20号)依然保留在那里。据说解放前后里面曾经居住过不少家“人物”;文革中仍居住在内的几乎都成为“四类分子”先后倒霉。上面的青村两字是李锡五先生所书。


“青村”建于民国23年,因为是建在青石街内,取名“青村”。1934年由国民党当时一位高官买了一亩地所建。这位高官买地建房是想作为自己的官邸,所以建筑的设计施工是极为用心,非常的考究,每层抬高一米,架空后再铺地板,有通风及冬暖夏凉作用,所有用青砖出窑后必须仔细筛选后再用,据说施工队是当时建“美龄宫”的原班人马,每层的层高为3.2米,大玻璃窗户,采光通风都非常好,连家中的四个浴缸也是特地从美国运过来的。据说于右任和孔祥熙都曾在这里驻足,后来国民党败后,“青村”的主人也随蒋介石逃到了台湾。


七十多年过去了,“青村”已经开始破落。院内住了很多户人家,楼顶出现随便搭建的违章建筑,门前也搭建了一排出租的违建矮房。近年附近大楼建设地基的开挖,导致这栋民国建筑部分墙体开裂。目前只有李锡五所题的“青村”,依稀记载着这栋建筑曾经有过的辉煌。



九、张继泉公馆(干河岩94号)


此人为上海天通金属电厂经理,房屋造型独特,值得一看。


十、基督新教百年堂旧址


基督教百年堂,系金陵神学院遗存,现为该学校办公楼。该建筑建于1921年,砖木结构,由美国南卡罗莱那省生姆脱城三一堂捐建了这座建筑物,用作监理公会国外布道百年纪念,故名,对研究我国宗教历史和宗教建筑有很高的价值。标注为一号面南的这幢建筑在百年堂的东北面约二十余米处,是一幢高二层中间局部三层的西式建筑,风格与百年堂主体建筑相近。可能是百年堂传教士的住宅宿舍。


十一、戴季陶公馆


戴季陶(1891~1949.2.11),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早期干部和理论家。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名传贤,字季陶,晚号孝园,笔名天仇。原籍浙江湖州,生于四川广汉。戴季陶(1891年-1949年),名传贤,字季陶,笔名天仇,晚号孝园,原籍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市),生于四川广汉。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党的理论家,曾受到孙中山器重。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参加了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五四运动期间,在上海主编《星期评论》周刊,对社会主义和劳工问题作过一些研究。


1924年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任中央宣传部长,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长等职。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积极参加西山会议派的反共活动。同年先后发表《孙文主义的哲学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等文章,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国民党右派的“理论家”。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国民政府委员、考试院院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等职,长期充当蒋介石的谋士。1948年6月改任国史馆馆长。1949年2月在广州心脏病突发过世。


十二、高家酒馆民国建筑群(南京市规划局后)



十三、日本神社旧址


早年在五台山南侧有一座乌龟山,在中国汉唐,乌龟象征着吉祥长久,有千年神龟之说。日本人也极为看重乌龟,姓名中就常有龟田、龟山。日本人认为这是紧挨乌龟山,地势较高又开阔,风水好,神社建在这儿好。此外,这里毗邻位于清凉山的一座日军军用小型火葬场,阵亡日军尸体焚烧后,便于就近安放骨灰、举行祭奠仪式。


1939年10月,日“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在南京建立后,日军总部立即着手建造“南京神社”。开始,日军当局通过汪伪政府邀请南京的十几位建筑师参与神社的设计,但均遭到拒绝。后来,就从东京调建筑师高见一郎来南京,仿照东京靖国神社的规制与格式,设计出南京这座神社。


十四、金陵协和神学院旧址


清宣统三年(1911)该学院由美国基督教会、南北长老会、卫理公会等4个教会联合创办,定名金陵神学院。校址设在今南京医科大学内,金陵神学院遗存基督教百年堂建筑现在是南京医科大学的办公楼。生活设施在今江苏省中医院内。该学院是当时全国水平最高的神学院。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曾在该校任教。


抗日战争时期,学院迁往成都和上海,战后又迁回南京。1951年该院与金陵女子神学院合并,沿用金陵女子神学院校址。1952年以后华北和北方地区的神学院又并入该院。称金陵协和神学院。1956年“反右派”斗争中,神学院一度停办。1961年恢复办学。金陵协和神学院自创建之初就是非宗派性的神学院,联合了当时华东地区的十二所基督教神学院,1962年燕京协和神学院并入金陵。“文化大革命”中,神学院停办。1979年以后,该学院又逐步走入正轨,1981年春复课。



十五、袁晓园故居


袁晓园,曾用名袁行洁,一九○一年五月十日出生于常州有名的翰墨之家,少时即有奇女子之称。年轻时冲破封建家庭藩篱,只身赴法国勤工俭学;三十年代曾任厦门税务局副局长,成为中国第一位女税务官;四十年代曾任驻印度加尔各答领事馆副领事,为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官;在文字改革上她提出汉字现代化方案,创袁氏拼音汉字字母,受到已故周恩来总理赞赏。八十年代毅然放弃美国国籍回国工作。一九九五年后定居南京。晚年致力于书法创作,学术上自成一家。


十六、翁文灏公馆


翁文灏(1889-1971年),字咏霓,号君达。与丁文江、章鸿钊并列为中国近现代地质科学的创始人,被称为中国地质学之父。我国近代科学事业的重要倡导者、组织者。著名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地质学造诣很深,著作丰富,在地质学各分支领域里创下多个“第一”,如他在我国首次提出“成矿系列”这一术语,开拓了新的找矿方向;他是第一名研究中国地震地质的学者;他最早探讨中国地貌发育史,提出燕山运动在中国存在理论等等。


20世纪初,学术界曾将陈寅恪、翁文灏、梁思成并称为国宝级人物。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国学大师陈寅恪和建筑大师梁思成的名字并不陌生,但是地质学家翁文灏,因为历史的错位和他的曲折人生经历,今人知者甚少。他的一生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从名满天下到鲜为人知,其命运的跌宕起伏令人慨叹。


十七、叶楚伧公馆


祖籍周庄,自小在周庄长大,身材魁梧,桔皮脸,有幽燕之气,恰如其名。早年参加同盟会。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先后在上海创办《太平洋报》、《生活日报》,并一度入《民立报》操笔政。1916年,与邵力子合办《民国日报》,任总编辑,抨击袁世凯称帝。1924年1月,被选为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并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常务委员兼青年妇女部长。1925年参加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政策的西山会议,被选为西山会议派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其所主持的《民国日报》也为西山会议派所控制,1926年国民党二大停止其《民国日报》总编辑职务。北伐战争开始后,任职于蒋介石总司令部。1927年参加清共的“四一二”事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任国民政府委员、国民党二届中央特别委员会候补委员。


1929年后,曾被选为国民党第三、四、五届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和政治委员会委员,并先后任江苏省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党部宣传部长、秘书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1935年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公余兼职文教,创办大型《文艺月刊》,编印《文艺丛书》、《读书杂志》等。抗战胜利后,奉派为江苏宣抚使。叶楚伧著有《世徽堂诗稿》、《楚伧文存》以及小说《古戌寒笳记》、《金阊之三月记》等作品。1946年叶楚伧在上海病逝,终年60岁,公葬于苏州木渎灵岩山。


十八、李宗黄公馆


慈悲社20号李宗黄故居,现为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办公房。


李宗黄,白族,1887年12月21日生于云南鹤庆县逢密村,乳名沛然,学名绍唐。参加辛亥革命时,自取今名宗黄,号伯英。


李宗黄1911年6月考入保定军校不到三个月,就参加了辛亥革命。1914年10月从南京脱离冯国璋部,回到云南唐继尧都督府任上校参谋,驻沪代表,集功晋升少将衔,历任都督府参谋处长,云南市政督办(相当于昆明市第一任市长)、路政督办等职。


李宗黄被指责的声音,主要是他任国民党云南省党部主任委员、云南省民政厅厅长、代理省主席时,在1945年云南的“12.1”学生运动中,与邱清泉、关麟征等人一起,共同进行了镇压,造成了西南联大学生潘琰、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李鲁连、南菁中学青年教员于再、昆华工校学生张华昌四人死亡,多人受伤。


其长子李天健表示,李宗黄一生清正廉明,生活俭朴,在大陆的财产就只有建在家乡逢密村的一幢故居,当时因资金制限,足足用了九年的时间才完工入住。因此,可以分析出,南京的这栋别墅应该是李宗黄租借的。


李宗黄1978年6月16日在台湾去世,终年92岁。另外,国民党的中央委员张翰邦和汪伪时期的汉奸周伟也曾经在慈悲社20号居住过。


十九、夏光宇公馆


夏光宇(1889-1970)土木工程学家,江苏青浦人。北京大学毕业。后在交通部门任职。曾出席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并任万国工程师大会及国际水利会议中国代表。1927年后,历任国民政府铁道部参事、交通部专门委员、总理实业计划研究委员会委员、平汉铁路局局长、粤汉铁路局局长、中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长及总干事。1949年赴台湾,任台湾交通部顾问等。1970年在台北病逝。


二十、汇文书院旧址


汇文书院创办于1888年,是 金陵大学最早的源头。书院的办学目的(美以美华中差会1888年宣布):“教授高级科学课程,以便在中国知识界获得一席之地。”


书院内设博物院(文理科)、医学馆(医科)、圣道馆(神学),并设有附属中学、附属医院等。汇文书院创立之时,中国的 科举制度尚未终结。书院的创办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生发展,对培养新型高级人才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汇文书院为后来的 金陵大学奠定了基础,金陵大学是今 南京大学的前身之一。为今金陵中学所在地。


二十一、福昌饭店旧址


南京福昌饭店,地处南京市中心商务区——新街口,是南京著名的“老字号”饭店,文革时期曾一度改名胜利饭店。始建于民国21年(公元1932年)饭店主楼为6层,是当时西方现代派建筑代表作之一。饭店内拥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国内少有的OTS手摇式电梯(当时南京城只有两部,一部在国民政府办公大楼“子超楼”内,另一部就在福昌饭店)。


民国36年(1937年)12月27日,日军攻陷南京,福昌饭店因为有德国洋行的股份,而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福昌饭店开业伊始就是上流社会和达官显贵聚集的场所。抗战时期为日军招待所。当时大厅内灯火辉煌,身穿和服的日本女子来往于人从中间。抗战胜利前夕,重庆方面代表就在福昌饭店与日军的松井石根密谈在华日军的受降事宜。抗战胜利以后曾作为李宗仁官邸,为军政首脑宴请和议事的地方。1952年起由南京市政府交际处承租,作为重要内外宾的接待场所,先后接待过黄炎培、华罗庚、溥仪、溥杰、杜聿明以及卢森堡大公等中外贵宾。


二十二、中国国货银行旧址


中国国货银行南京分行坐落在中山路19号(原为中山路9号),现为南京市邮局新街口支局。


中国国货银行是孔祥熙、宋子文所创设,系官商合办的银行。它与中国通商银行、四明商业储蓄银行、中国实业银行合称为“小四行”。它除了经营存款、放款、汇兑、信托等商业银行业务外,还兼营投资事业。1936年建造国民大会堂时,因工程费用超支,曾经筹备处主任褚民谊出面,吴稚晖作保,中国国货银行南京分行以月息1分的利息借贷10万元,支持大会堂的建设。


二十三、汇文女中旧址


南京一所最早接受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津贴的教会学校之一。1887年(清光绪13年)5月美国传教士沙德纳(女)来南京量地建屋初创于此,始称沙小姐学堂,不久改称女布道学堂,规模甚小,仅学生6名,校长1名,至1899年正式设置初中部,1902年命名为汇文女子中学。其后曾办过师范科大学部,并增设附小一所,历时甚短,至1915年该大学部并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学。


1927年首次由中国人任校长,直至1930年经地方教育当局批准立案。其时,学制、机构、课程设置比较稳定,教学设备、规章制度日臻完善,有一支具有规定资格的师资队伍,成为具备一定规模的完全女子中学,不过体制上仍属教会,学校领导人听命于卫理公会及其董事会。1937年抗战爆发,学校一度迁往上海,与其他教会学校合并为“联合中学”,1939年迁返南京。1941年太平洋战争起,学校停办,1942年汪伪政权在此设立“同伦女子中学”,1945年抗战胜利,汇文女中复校。

本文经重读南京寻访团授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京有多少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你知道吗(图)
南京民国建筑大全一
谁是民国时期最牛的大学?不是西南联大
初冬的南京,这几个地方变成了绝世美景!
南京·金陵神学院
【南京】金陵大学旧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