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警界实录 | 刑侦工作就是“惦记”——“棒哥”的采访稿

此处棒哥的照片


时间:2017/8/19

地点:湖州某咖啡店

采访对象:何羽斌(湖州市织里公安分局织南派出所刑侦副所长)

采访人:解影阳

 

问:先说一下“棒哥”这个称号的来历吧。

答:我是2007年进入公安的,一开始是在特警,因为身体素质比较“棒”,就被同事调侃称作“阿棒”,慢慢的也就变成“棒哥”了。

 

问:那么棒哥从事刑侦工作多久了?

答:09年的时候开始转到刑侦,之后就一直干到现在。

 

问:视频监控现在在案件侦破上发挥的作用已经几乎是不可替代的了,棒哥作为视频侦查方面的专家,给我们说说视频侦查的发展历程吧。

答:好的。总体来说,我们南方在视频侦查这方面的发展在全国是相对走在前面的。最初的时候,也就是2000年前后,视频侦查在公安刑侦上的应用还不多,确实是有少数案件通过视频监控侦破的,但不普及,而且最关键的是,视频侦查的的监控大多是社会上自行安装的,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对于一个案件的侦查来说,即使在中心现场的监控拍到了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甚至连他的体貌特征也都拍清楚了,但如果仅仅是少数几个孤立的监控,那就很难发挥作用,对于侦破和抓捕的帮助相对有限。

 

问:那么公安上对视频监控应用的普及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答:这个我印象比较深刻,因为正好是09年我转到刑侦线上,2000年之后公安上对于视频监控这块已经逐步开始重视起来,真正大规模成系统的铺开还是在2010年左右,可能不同的地方发展的速度有所区别,比如一些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在这方面的发展会比较快一些,但大体还是差不多的。

 

问:所谓的“系统”地铺开是什么意思?

答:主要是由我们公安自己主导,从安装到应用都是我们公安做的,以前很多地方都有类似“天网地网”这一类的,还有一个“雪亮工程”,现在也还在继续,就是视频监控这块的。然后就是系统,比如公安的视频专网等等,也不好说太多,这样做了之后有什么好处呢,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来说:就是发生了一个案子,原本需要调取的监控录像都是别人的,可能要一家一家地实地去跑、去沟通,非常耽搁时间,很容易就错过了侦破和抓捕的时机,但我们自己的这块做起来之后,我坐在办公室里只要一台电脑,就可以从这个案发现场一路调取录像追踪,这里面的区别是很大的。实际上从当下的情况来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城市的视频监控网逐步成熟完善之后,农村无论是在数量、密度还是关键的点位等方面都还是需要进一步把加强的。

 

问:可以说一个和视频侦查相关的实际案例吗?有没有什么特别有意思或者让你印象深刻的大案要案?

答:要说大案要案肯定也有,但那些到底是少数,干刑侦的接触到最多的案子毫无疑问是盗窃,海量的盗窃案堆积下来,对那些少数案件的印象反而不怎么深刻了,而且就侦破难度来讲,所谓的“大案要案”和小偷小摸的盗窃案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而且反而是一些小案子更有典型性。现在回想起来,有一个盗窃案我还是记忆犹新,主要是比较有戏剧性,整个侦破过程说起来是既走运又不走运。

 

问:确实运气在侦破中也很重要,但既走运又不走运是怎么回事呢?

答:那我细说说吧。那个案子是发生在一个比较高档的封闭式小区里,被害人家中被盗了两块手表,都是高档表,加起来值40多万,实际上还有其他东西被偷掉,但被害人自己都没发现,这个是后话。被害人报案之后,那就出警,然后技术上也去勘查,被害人家是排屋,中心现场看了一下,没有什么特别有价值的痕迹,小偷比较老道。那对于这样的入室盗窃,进出的路径是很重要的,肯定要尽量确定进出的路径,因为小区比较高端,所以监控也比较到位,然后就查监控,一开始没有看到,估计是小偷还是有意识地避开了。那我就注意到案发的这一户隔壁,也是排屋,但是空的,没人住。我们就把勘查的范围扩大,之后就在隔壁发现了一些可疑的痕迹,再查监控,确定是小偷先从隔壁进去再到这一家的。

 

问:不放过蛛丝马迹,刑侦工作确实需要细致。

答:是的,那再接下去,就要尽量延伸嫌疑人的行动轨迹,因为小区是封闭式的,能够进去的地方都有监控,连一些容易被翻跃的围墙处也有,所以首先查了小区所有的监控,查了之后就出现问题了,嫌疑人凭空消失了。这肯定不可能,那他怎么进的小区,又怎么出的小区呢?

 

问:让我想到一些推理小说里的不可能犯罪,比如说案犯现场在雪地中间,案犯却没有留下足迹之类的场景。

答:这么厉害?我很少看小说。(笑)

 

问:那你是怎么破解这个难题的呢?

答:他难他的,我破我的。不管是什么奇怪的现象出现,反正侦查该做的活还是照做,然后尽量做细做踏实。先是找了小区物业保安问了情况,他们是信誓旦旦说绝对没有其他可能进出小区的地方了,因为小区的安保比较到位,爬围墙的可能性也没有。那我们就干脆不管小区围墙的范围了,继续往外找周边监控,当然,这个工作量是比较大的,但笨办法一般都是好办法。

 

问:结果有发现吗?

答:奇怪就奇怪在这里,还是没有发现。那你知道的,我们查看监控,一般是选取案发时间前后一段时间的,不然这个工作量就变成海量了,尤其是一些发生在比较长时间之前的案件,又确定不了案发的具体时间,这样的案件破起来就很吃力。

 

问:所以要及时报案,明确时间。

答:对的,那这个案件我们往外延伸了范围,还是没有发现,那无奈之下就只好延伸时间了,这个活实际上是做不完的。然后另一方面,我又回现场,到小区里去走去看,就有了一个发现。

 

问:什么发现?

答:小区外围并不都是围墙,其中有一幢比较高的写字楼,就充当围墙了。写字楼是朝外开的,朝小区没有口子,照理是进不来的,但写字楼边上,有一幢排屋离得比较近。我就猜想有没有可能是从写字楼跳到排屋上进来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那就是验证,把整个写字楼能调取的监控全部调取了。

 

问: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结果猜对了吗?

答:嗯,小偷骑着电瓶车到写字楼,之后从写字楼上面下去到排屋楼顶,进到小区里进行盗窃。最夸张的是,他偷完之后原路返回,却没有直接离开,而是上到写字楼比较高的楼层,找了一间空屋子,顺手偷了写字楼里的一些食物、水之类的,就在那个空屋子里一直待到第二天中午,然后才离开。

 

问:厉害了。那后来是怎么抓到他的?

答:这就说到运气既好又不好的问题了。我们根据各类线索结合视频,最后确定他的落脚点是在附近某个村的一家木板厂周边。然后就去那家木板厂,先在村子里问了几个人,之后到木板厂问厂里的人,看有没有人见到过这个小偷。我们运气差就差在,在那个厂里一问就问到了嫌疑人的哥哥,当然那个时候我们也不知道。然后我们在村子里走访调查的时候,嫌疑人就知道有人在找他,就一直跟着我们。他不知道我们是警察,但知道有人在找他,就很警惕。

 

问:那当时没有发现他吗?

答:衣服什么的都换了,再加上获取的监控里的图像实际上分辨率不高,并不能清晰地看到嫌疑人的相貌,而且对方当时已经就有戒心,等于是我们在明他在暗。其实我还看到过他一眼,当时他在路边的草地上蹲着抽烟,我也是下意识地觉得他有些奇怪,但因为离得有些远又是看到的侧脸,并没认出来,然后他就走开了。

 

问:吃了暴露的亏了。

答:对的,运气差就差在我们提前暴露了,对方知道我们找他,而我们自己还不知道已经暴露了。

 

问:算是失败的侦查吗?

答:也算不上,要去调查总要和人接触,最多只能尽可能避免。

 

问:那后来是怎么抓到他的?

答:所以又要说运气好了。他被我们惊动之后,就觉得这里待不下去了,急着销赃跑路。在销赃过程中被我们查到线索,之后再顺藤摸瓜找到他,那个时候他已经逃回老家去了,在当地警方的大力协助下,这个坏人最后还是被抓住了。

 

问:真是不容易,幸好最后还是抓住了。

答: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嘛!

 

问:谈谈你对刑侦工作的认识吧?

答:很简单,就两个字,惦记。

 

问:惦记?

答:对。电影里警察查案子,手上就一个案子;可实际上我们干刑侦的,每天都有新的案子发生,手上会有很多案子过来,你不多用点心,多惦记着之前的案子,新的案子源源不断地过来,老的案子就从你脑子里慢慢地跑了,最后就变成破不了的积案了。而破掉的案子,很多时候也就是多用了那么一点心,像之前我们视频侦查上的那个“白鱼”,他就是把嫌疑人的体貌特征一直记在脑子里惦记着,后来和老婆散步的时候,经过网吧门口瞟到一个身影,那个体貌特征和走路的方式马上就联想到嫌疑人,抓到之后果然是的。

 

问:只是瞟到一眼就那么确定了?

答:这也算是一种直觉吧。直觉很重要,这个是无数次的侦查中积累出来的一种感性认识,侦查破案不存在一招鲜的固定模式,每个案子都有它独有的特点,标准化的东西对于侦查破案来说,可以作为基础但成不了突破性的武器。

 

问:那假设有一天科技水平发展到很高的地步,法律上也不存在掣肘,你理想中的刑侦模式是怎样的?

答:第一是大数据,关于一个人的信息,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无论是生物的还是社会关系的,只要我侦查上需要,都可以获取得到;第二是大平台,所有的侦查用到的工具、系统、技术、程序,都可以在一个平台一个系统中完成操作,所有的资源无论是全国性的、跨省的都可以共享;第三个大防控,我们现在刑侦民警也都在参与做一些治安的、社区的基础工作,这些基础工作最后都可以为侦查服务的,那如果有一天,基础工作做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再加上科技的帮助,我在想象,比如说像科幻电影里那样,一个人身上有个芯片或者二维码之类的,是唯一标识,他到一个地方,就需要扫码,如果这是个危险分子,那就自动拒绝他进入这个地区,而警察只需要在路上巡逻一下,拿出设备远远地朝人群一扫描,就可以判断出来,咦这个人没有被允许进去这个地方,那就相当于黑户,有问题这样。

 

问:你的设想似乎在公民个人隐私保护上会有比较多的冲突?

答:那照这个逻辑,你侦查那个嫌疑人,不也是在侵犯嫌疑人的个人隐私吗?(笑)这些东西的权限,只对侦查开放不就好了嘛。其他的问题,还是等到真有那么一天能够实现的时候再去担心好了。(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凌晨12点半,她在空荡的马路中间磕头 | 罪案现场006
赵朝刚:喝葡萄糖提神的刑侦所长
武汉警方最新通报:人抓到了!凤凰网湖北
事实不清的打架案件该如何处理?
您家门锁咋防盗 “开锁王”和刑侦专家来支招
一个刑警队长的自述:真实的扫黑除恶,比《狂飙》更精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