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

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

                                                                  文/西边间(摘)

(一)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进入课堂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学生的学习就像“认地图”,必须先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现在的位置,然后标注要去的目的地,再设计行走的线路图。所以,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也要从分析学生的起点入手,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使学生能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在教学设计中,只有从了解学生的现有状况出发,才可能提出切合实际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目标,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起点能力是学生习得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它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成效。当学生的学习处于一个连续的过程中时,起点能力实际上就是学生对新知识、能力的学习掌握产生重要影响的先决条件。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应尽可能从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学生情况。

(二)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存储的过程。认知方式是指学习者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认知倾向的学习者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是有差异的,这些个体差异长期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形成学习风格,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学生的认知风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场独立型孩子倾向靠于独立思考来判断事物;场依存型孩子倾向于以老师或周围同学的影响来判断事物。场独立型孩子对学习更多地依赖于资料本身,不喜欢过多讲解,喜欢独立思考;场依存型孩子遇到问题时喜欢请教别人,并喜欢有人进行系统讲解。场独立型孩子擅长对理工学科的信息材料加工、处理;场依存型孩子擅长对人文社会学科的信息材料加工、处理。

2.冲动型和慎思型。在课堂上,冲动型孩子想到什么就脱口而出,解题虽快,但错误可能较多;慎思型孩子反应慢,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思考的时间长,但错误较少。

3.整体型和序列型。整体型孩子习惯于从整体上感知材料,阅读理解的跨度大;序列型孩子习惯于按照材料顺序,直线地阅读理解,步步为营地学完整个材料。

4. 分析型和综合型。分析型孩子长于逻辑思维;综合型孩子长于直观思维。

对不不同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的学生,首先,教师应尊重学生特有的认知方式,因材施教,发扬每个学生的优势认知风格;

第二,要注意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风格,引导学生弥补其学习风格的不利因素。如如对场依存型的学生,注意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如对冲动型的学生,注意培养其有条理地、细心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

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是由需要、兴趣、情感、意志、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构成的。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而动机又产生于人的兴趣和需要。它虽然不直接参与对学习的认知过程,但对学习效果具有明显的增强或削弱作用。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他才能具有学习主动性,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保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知识内容本身和学习过程本身引起的兴趣。比如,学科自身的魅力,能够打动学生。这种兴趣是强烈的、稳定的,所以说成功的学习就是做游戏。间接兴趣是由学习活动的结果、它的社会意义和对学习活动目的的追求所引起的兴趣。比如,学习成功的喜悦、期待中鼓励、适度的竞争激起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式的兴趣与态度,将影响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

【议一议】

阅读案例,在学科组内和同组教师讨论一下,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在本学科课堂上学得更好?

学生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

当学生有兴趣时;

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

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

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

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

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

当学生被鼓舞与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

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

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

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

(四)智力水平和智力类型

学生智力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这些差异分为水平和类型两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与先天遗传有关,也与后天的学习和环境有关。

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被称为“智商”。传统的智商理论(法国心理学家比奈;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都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一般情况下,智商(IQ)越高,学习的成绩应该越好。但是智商并非影响学习成绩的唯一因素,如前所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动机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也很大。即我们常说某孩子很聪明,但是就不正干,结果他的成绩反而不如智商平平但主观努力的孩子。

学生智力类型的差异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加德纳提出了一个新的智力的定义,即“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都具有言语- 语言、逻辑 - 数理、视觉 - 空间、音乐 - 节奏、身体 -运动、人际交往、自我反省、自然观察等多种类型的智力。每一位学生都有相对而言的优势智力领域。面对不同智力倾向的学生,我们教师的责任是促进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多元智力理论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优势智力领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促进学生的智力潜能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发展,而且更在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并帮助他们形成热爱学习、热爱学校的情感。这一点对于那些优势智力领域不在语文和数学方面的学生尤为重要。

(五)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验

学生都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学生的家庭背景存在差异是导致学生个体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家庭背景差异对学生个性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家庭物质环境的差异。主要包括家长的职业、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构成、家庭经济条件、家庭居住环境等方面。家庭物质环境是一个学生成长的物质基础,也会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发展。相对而言,生活在富裕家庭中的孩子个性心理成长的应该更为顺利。

2.家庭心理环境的差异。主要包括家长的教育态度、家庭教养方式和方法、家庭气氛、等因素。如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孩子一般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溺爱型的家教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常常会自私、任性、放纵、蛮横,以及较差的挫折耐受能力;专制型的家教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反社会人格;放任型的家庭对孩子养而不教,态度冷漠,其人格成长容易受到社会上的各种影响。

3.学生的成长经历:指个别学生在成长经历中以上两种环境发生过的重大变化,包括领养、寄养、父母离异、身体伤病、社会侵害等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关键事件。

一般来说,每一个优秀学生的背后,都有一对优秀的父母和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相反,后进生和问题学生,一定与父母或家庭的影响有关。这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背景和前提。

此外,对于异地任教的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到学区内的的民族文化、社会环境、城乡差异等方面对学生成长产生的影响,应该充分了解和研究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地区特有文化传统、跨文化理解能力等因素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六)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错误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不但要宽容学生的错误,更要利用妙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剖析错误,使 “错误 ”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通过对错误资源的利用来激活课堂,提高课堂效益。教师应把学生试卷中的错误归纳、概括,找到通病和典型错误,找准其思维的薄弱点,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辨析,找准错因、错源,探究正确思路,做到纠正一例,预防一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其思维的严密性、批判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得到最有效的加固。

学生的错误资源可以分为知识性错误、思维方法错误、运用能力薄弱、价值观错误等四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一个允许学生出错的课堂,让他们没有答错而被老师斥责的忧虑,也没有被同学讥笑的苦恼。要引导学生不要因为怕犯错误而不敢创新,让孩子们都能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习就是在不断出现错误、不断纠正错误中前进的。

随着课堂的开放,学生质疑、争论、反驳的机会大大增强,随之出现的信息量大增,其中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这就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首先我们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要在倾听中捕捉好学生的错误信息,把学生的错误信息也看作是孩子的思维火化。其次教师在倾听过程中要通过错误资源判断出学生困难的焦点,努力从学生发生错误的角度去解读学生,了解学生错误背后的学习障碍和蕴含的思维方式。

【读一读】

由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

教学案例一:一位教师在讲授《纸币与通货膨胀》相关知识时,教师花了不少时间来解释纸币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提问题。刚开始学生不太积极,当教师点名让学生讲时,一个学生突然大声问道:“老师,市场上卖的冥币是不是纸币?”这时,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学生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学生们将目光转向老师,老师颇为难看,板起脸来呵斥:“谁让你问这个问题……?”

教学反思:这个案例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师在备课中教学的预设之间的矛盾,而这些问题多被视为“不可理喻”的问题,而类似的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被教师忽略了,或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在教学中如果这位教师能捕捉住这个学生错误的思维和知识结构,通过学生、师生互动等教学方法,形成准确的知识结构,不仅可以解决学生认识的误区,更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心理学(三)
2017江西教师招聘考试考情分析及备考攻略(内附完整最新版知识点详解)
教育心理学
第九章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学困生个体差异分析及其转化
学生个体差异的产生因素及其对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