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还能“靠山吃山”吗?山区农业出路在何方?


我国是多山地国家,山区占国土面积近70%,山区人口占全国的1/3。山区在过去总是与贫困相伴,农业基础差、农民增收慢,国家级贫困县中有80%位于山区。然而旅游业的兴盛和人们对健康、自然生活的追求,让许多大山燃起了致富的希望,山区发展潜力巨大。但如今的山区已不能靠传统“靠山吃山”的观念去发展了。怎么“因山制宜”找准出路?




1. “靠山吃山”新吃法——因山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靠山吃山”的紫云村】

昭化区紫云村位于四川广元市大巴山深处。村民大多住在半高山,种什么赚钱?这个问题困扰着一代代山里人。



先要找准路子。2010年,紫云村与四川省农科院开展“院村合作”,专家们山上山下“把脉”,给出考察报告:山上的石谷子(页岩)土壤蓄水性差,偏旱;山下的紫云水库使小气候温润,偏湿。这“一旱一湿”却是猕猴桃的乐土。



村干部坐在一起,分析前些年猕猴桃成不了“气候”的原因,确定品种、品质、品牌的“三品”发展战略。结构调整让这个贫困山村悄然生变。


全村201户人家,家家都种猕猴桃,今年面积达到1320亩,产量700吨。仅此一项,户均收入上4万元。“紫云猕猴桃”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带动昭化区种植面积3.8万亩,年产量2000吨。



海拔高、自然环境恶劣、作物单一导致产量低、投入高,引进的产品很难适应山区的地理气候,成为山区开发困难的重要因数。


但其实每一个地方都有适应的作物,在山区这样复杂的地理环境下生长的农作物,在其它地方很难找到,也很珍贵,如某些名贵中药材。


与地势平坦开阔、适宜大型机械耕作的平原地区相比,山区在发展大宗粮油作物上明显处于劣势。


因此,在粮油供给充足、市场流通便捷情况下,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山区都纷纷压缩玉米、水稻、小麦、油菜等大宗粮油作物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发展果树、茶叶、蔬菜、花卉、中药材等特色产业。


日本的稻田画

例如日本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和丘陵基本占到国土面积的80%。过去日本以种植稻米为主,大米自给率曾经高达95%。



但随着世界粮食供应状况的根本好转,日本大量从国外进口粮食,将山区耕地调整改种更具竞争优势、效益更高的蔬菜、水果、花卉等。韩国近年来也逐步扩大粮食进口,在山区致力发展水果、蔬菜、桑蚕、药材等优势农产品。


韩国中药材


山地台湾的热带水果

我国台湾地区以山地为主,其大宗粮油面积所占比重更小,但其热带水果、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



2. 走精致农业化路线


山区农业不能靠“规模”在竞争中取胜,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就另辟蹊径,选择在“精致”上做文章,从“以量求生存”转为“以质求发展”。


在日本,品种优良的草莓通过生态种植、精细管理,每市斤销售价达到100元(人民币);种植的苹果亩纯收入达到2.5万元以上。


目前,“精致农业”使我国台湾地区的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日渐提升,台湾农民种植的番茄,亩纯收入接近2万元;草莓亩收入可达到20万元;台湾的兰花种植,更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比高尔夫球还大的日本草莓—“硕果”)


福建等沿海地区借助与台湾相距较近、来往便利优势,在引进、探索、实施“精致农业”上先行一步,着力发展高品质的水果、蔬菜、茶叶、花卉等,已取得良好的效益。


山区要充分发挥资源与环境优势,利用互联网等平台,积极探索发展“精致农业”,逐步闯出一条农村致富新路。


3. 深山农产品走出去须靠深加工和大品牌


【丽水模式——高山生态精品农业】


山区里的大众农产品生产成本高,普通产品没有竞争力,如何让生态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成经济优势,便需要深加工,出来的产品才可能是精品。除了深加工,品牌化也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一个重要途径。


丽水有着浓郁厚重的农耕文化,稻鱼共生文化、香菇文化、处州白莲文化、畲乡文化、云和梯田文化、龙泉茶瓷水文化、遂昌劝农节文化、青田鱼灯文化……


利用这些农耕文化,丽水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农耕节、杨梅节、开茶节、白莲节、红提节、香菇文化节等农业节庆品牌。


除此以外,“丽水香菇”、“丽水油茶”、“丽水香茶”、“丽水高山蔬菜”等公共品牌也让丽水“生态精品现代农业”成功跃出农门。




丽水畲乡文化

“裸奔”的农产品出路堪忧,何况是埋在深山无人识的深山农产品。有名有姓、有包装、有商标、有认定、有品牌的农产品,市场才会认。


一些优质农产品因为没有自己的品牌,只能为别人提供初级原料,实在可惜。


4. 因人而异,适度规模经营


山区耕地分布零散、极不规则,而且气候、土壤、环境条件差异较大,大型农业机械难以施展。


因此,国内外比较成功的山区农业发展模式,都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




例如日本虽然工业经济非常发达,但山区农业仍以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每个农户的平均耕地面积在20亩左右。


韩国也是小规模家庭经营占主导地位,每个农户的平均耕地面积也在20亩左右。


我国台湾地区由于人多地少、耕地零散,也是走小型家庭农庄发展道路,每户农民的平均耕地面积只在15亩左右。


有调查显示,我国山区经营效益比较好的种植户或家庭农场,种植面积一般在15~30亩。


山区农户要提高种植效益,只有坚持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山区农业经营者素质、经营的专业化程度以及经营管理水平,才能真正提高山区农业的经济效益。


5. 联接“小生产者”与“大市场”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设法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山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是国内外山区农业发展的一条重要成功经验。


例如日本成立的“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该组织为参会农民提供了包括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甚至生老病死在内的全方位服务,农民大部分生产贷款、农资采购、产品销售等都通过农协完成。


韩国的农协是由农民出资、代表农民利益的互助合作组织,为加入协会的农户提供生产、流通、加工、技术、信用、保险等系列化服务。


我国台湾地区的农民合作组织主要有农会、合作社和产销班三种形式,借助这些不同形式的合作组织,台湾农业走出了一条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小生产、大市场、高效益之路。


进一步抓好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完善合作组织管理,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在生产高度分散、远离消费市场、更加需要“合作”的山区显得更为迫切。


6. 建立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


目前,日本、韩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都非常完善,对促进山区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日本的农业服务体系,除由农协主导的营农指导体系外,还有由政府主导的农业普及指导体系。


这种“官民结合”的二元协同农业服务体系,为以“小农”为基础的日本农业融入大市场、步入现代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会见日本农协观光社长)


韩国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产前、产中、产后都有服务体系作支撑,这对指导农民按照标准化、国际化的要求生产农产品,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均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我国山区农业要实现健康、稳步发展,也必须在建立和完善农业服务体系上加大投入,多动脑筋,下“真功夫”。




山区耕地面积相对较少,地形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规模化生产。但山大人稀,物产资源富饶,山区的资源优势十分明显。立足特色优势,走精细化之路、打造品牌效应,与生态旅游结合,山区农业才能真正找到出路,实现“走出去”的夙愿。


本文参考互联网,感谢原作者


本文文字由农场主+创作编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日本、韩国发展山区农业的经验启示
?推荐|国外电子商务助动农业产业化的启示与思考
日本农协的发展史
如何破解农产品营销上行的五大难题
果蔬滞销面前,我们该向日本借鉴哪些经验?
【分享】农产品滞销怎么办?看美国、日本、新西兰如何破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