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颜宁到底有多牛?看看人家一年出多少科研成果就知道了

大家对于“Cell”、“Nature”、“Science”这三个词可能比较陌生,“Cell”、“Nature”、“Science”,号称学术界的三座大山,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享有最高学术声誉的三本顶级期刊,在学术界大家亲切称之为“CNS”。

目前国内能在CNS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一篇文章,除了可以拿到丰厚的奖励,还可以在国内98%的大学里当教授。

因为在Cell、Nature 和Science 上发文,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科领域内的最高水平。

注意:是最高水平!!!

对许多做学术研究的人来说,在CNS上发表一篇文章也是梦寐以求的事情。

从解放后直到1979年,来自中国科学院的邹承鲁院士,才成为在Nature上发表文章的新中国第一人。而在这之前,有记录可查的,中国最早在CNS发表文章的作者是晚清科学家徐寿。

晚清科学家徐寿

不过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对科研的投入和积累,我国学者在CNS发表的文章数量和占比量都直线上升。

2018年,我国各领域学者在CNS上发表的文章数量就有400多篇,排在全世界的第四位。最新发布的2019年自然指数数据,中国总的论文发文量已经是仅次于美国处于世界第二的位置。

科技论文发文量,是对一个国家的基础科研水平的直接数据反应。也是我国重视科研后的直接回报。而这种回报就直接体现在我国科研人员的批量化和年轻化,以及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直接跻身世界一流水平。

大家所熟知的原清华大学美女教授颜宁,在清华工作的十年期间,她所带研究组每年发表的CNS文章比99%的高校全校还多,在清华任教期间,她主要运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手段,致力于与重要疾病相关的跨膜运输蛋白的结构与机理的系统研究,带领其研究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性基础科研成果。

2009年以来,颜宁作为通讯作者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21篇。

在2016年公布的“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清华大学跃居世界第58名,首次跻身世界百强。

在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颜宁和其老师施一公两位顶尖人才居功至伟。

若除去颜宁和施一公的贡献,清华大学的排名就会降至69名。

2011-2015年间,清华大学发表的Nature和Science论文折合篇数达到47.3篇,而这其中38%的成绩归功于施一公和颜宁。

在这五年间,这两位顶尖人才共计发表的Nature和Science论文折合篇数高达18篇,成为清华大学当之无愧的顶尖科研论文高产作者。

2019年截止到目前颜宁和她带领的研究团队已经发表5篇CNS,而且最新的一篇还是以西湖大学为第一单位发表的科研成果,论文题目《Cryo-EM structures of apo and antagonist-bound human Cav3.1》。

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年颜宁团队前面4篇CNS论文发表情况:

2019年2月14日颜宁团队在Science背靠背发表了两篇研究长文,这两篇文章发表后,颜宁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发文表示庆贺,她表示团队10篇Science的目标任务完成,而且表示非常喜欢Science的投稿体验。

2019年5月30日,颜宁在Cell上发表了一篇研究长文,这篇是以清华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与吴建平共同完成。

2019年7月5日,颜宁团队在Nature好发表今年第四篇CNS论文。

从7月份到现在,时隔4个月的颜宁团队,再次在Nature上发表论文,一年收获5篇CNS论文,在很多人看来简直不可想象,但在颜宁团队,却似乎并不是很难。

关于自己的投稿经历,颜宁教授是这样看的:

在前面微博我写投稿的经历,收获很多对于发Science和Nature的感慨。但是请科研圈的同仁想一想,你迄今发了几篇论文了?在你科研生涯中,最幸福的moment是啥时候?至少于我,真正的喜悦只是取得突破时那短短一瞬!到写论文和发表的时候,乐趣都快消磨尽了。再换位思考一下我这个发了近20篇CNS的人,还会在乎多一篇少一篇么?我只是看哪篇文章报道的是我得意的工作,哪篇我其实没那么重视。我很骄傲地是,到现在我从来没有为了发文章而做事。我在研究我感兴趣的问题,发论文只是水到渠成,最差的情形是为了学生的毕业码码字打打工。说实话,我实验室迄今挣扎最苦、历时最长的两个工作都是发表在Cell Research上了,无他,不是大众的interest,是我个人的一点执念而已……

我可以很狂妄地说,过去三年,凡是我用清华电镜收集的数据,全部发到了CNS,我手上还有好几个targets,基本做出来也必然能发到CNS,因为我知道这个领域的动态,知道这些课题的前世今生。

当年颜宁不到30岁,就成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37岁就率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用6个月的时间攻克膜蛋白研究领域50年不解,最受瞩目、国际竞争也最激烈的科学难题;39岁入选中科院院士候选名单,为最年轻候选人,2019年度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并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当然这种现象可不是个例,科研人员的年轻化在我国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像。就拿最具代表性的尖端工业科技——航天工业领域来说。

十几年前神五成功升空,在举国欢腾的同时,人们也为指挥室里那一群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专家担心,担心后续有谁能接替他们,挑起航天科技发展的重任。

现如今,同样的位置已是清一色的年轻科研人员占主导。

美国航天局前局长米切尔·格里芬曾向白宫和五角大楼发出警告:中国航天最令人感到可怕的,不是它所取得的载人航天工程那样的成就,而是它所拥有的一大批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

中国航天队伍有多“可怕”?

这是一个门类完整、专业齐全、结构合理的世界最年轻航天团队。6.7万名航天工程师、技师、科学家的平均年龄为36周岁,比世界同行平均年轻15岁,33周岁以下工程师占到全部人员的66%。

探月、北斗组网、高分专项、载人空间站200余个子项目、子课目、子系统千余名总设计师、总建造师、总工程师,70后占比44%,80后占比31%,最年轻的分系统设计总师仅30周岁。

除却在国家层面,我国在社会层面的科技投入和发展同样值得称道。像华为近十年在科学研发上的投入将近5000亿,远超同为科技领域的美国巨头公司苹果和微软。

超级投入换来的是华为的主营通信业务无人能敌,多项核心技术傲视全球,在5G领域占足先机遥遥领先。

而任正非却放言道,这些都是小儿科,华为的未来在AI大产业。为此,华为全球性寻找杰出的科研人才。对于天才少年,任正非更是情有独钟,不惜高价!

任正非6月20日在公司EMT(经营管理团队)内部的讲话:“今年我们将从全世界招进20-30名天才少年,明年我们还想从世界范围招进200-300名。这些天才少年就像‘泥鳅’一样,钻活我们的组织,激活我们的队伍。”

左鹏飞,今年被华为(天才少年计划)200万年薪录取!

同时,任正非还认为中国应抓基础教育,使基础技术和世界有同轨的能力。中国的科学技术突破需要领军人物,也需要更多年轻的科研人才。

其实,除了对高校等专门科研机构的投入和重视。我国也已开始了类似于科技发达国家的科普教育,例如之前从中学才开始的科学课,现在从小学一年级已开始普及。

但是,中国少儿科普这一块,目前还是比较薄弱的。

目前国内流行的少儿科普,几乎都是国外引进产品,比如Usborne的Look Inside系列、DK的少儿百科系列,这两年国内也有比如小牛顿科学馆系列、少年时之类的科普杂志,让人非常高兴中国少儿科普的进步。

可是,在《How it works》这种世界顶级的杂志面前,中国的少儿科普读物真的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中外少儿科普读物的差距在于:

1)完整的知识全局观

维基百科介绍中对 How it works的介绍用词是 the creation of a whole knowledge division。也就是说对于完整的科学一个清晰的认知,而不是碎片的认知。国内的科学家很难去给孩子写读物文章,所以科普杂志的深度和广度都会受到局限。

而《How it works》这种杂志,历史上竟然有164位诺贝尔获得者撰稿,这种优势,是国内少儿科普杂志还需努力很多年才可能达到的。。。

2)逻辑清晰、美感的表达、专家的储备

因为国内又懂科学又懂设计的专业人才真心有限,所以能把少儿科普读物做得精美绝伦的,确实非常困难。而《How it works》杂志的出版社团队,发展了173年,所积累的人才、专家,是无与伦比宝贵的财富。

让孩子喜欢看、想看、看得懂,让科学变得有趣、可爱、平易近人,这其实是最难的,看下面的目录页分类、色彩的运用,专家的卡司,就能明白。

这是How it works的官网,大家感受一下这个美感!

为什么中国的少儿科普读物在短期内很难超越《How it works》这种王牌读物?

因为人家这一个月的杂志,就能请到大英图书馆的科学史研究员、剑桥大学硕士、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人员、生物医学记者等。。。

而中国的少儿科普杂志,真的请不起这样的卡司阵容啊。。。

看内容横跨七大学科,涵盖环境生态、工程机械、太空探索、物理化学、历史人文、生物医学等方方面面。让孩子知道每个问题属于什么科学范畴,科学全局观就是这么来塑造的。

所以。。。

如果你想给孩子选一本青少年科普期刊,那么世界著名的少儿科普杂志《How it works》是我们看到过的全球最顶级,制作最精良,内容最全面的青少年科普杂志,每期都是精品。

如果你主要是想让孩子了解认知科学,并紧跟科学发展趋势,开阔科学眼界。那么这一本就足够了。

所以在我们得知 How it works中文版《万物》2020年开始征订时,第一时间联系了杂志社,给大家带来首发推荐

How it works 国外订购单月的价格是 9.99 美金(相当于人民币 70 元),运费另付。订购一年的价格是 260 美金包邮(相当于人民币 1800 元 )。

而中文版《万物》价格就相当给力了!

2020年《万物》原价360元+价值138元的科学音频,总价值498元,征订优惠期仅售298元!

这个杂志送礼也很好,只要对方家里有小孩,每个月都会收到你的诚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颜宁再发Nature论文,今年已经5篇CNS,这次却被网友质疑
离开清华大学的颜宁变得轻松,颜宁最近发表了科研“退休”大作!
41岁济南籍女神颜宁:“我不结婚,我不欠谁一个解释”
施一公的三位女弟子:以行动证明 “巾帼不让须眉”,成果有目共睹
师从颜宁 五年CNS一作大满贯 这位90后直博生除了科研成果还收获了爱情
继续开挂!颜宁同期连发两篇Nature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