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轉抄]生命终极之门之(七)

 第四节---精神主体环

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而言,我们不但有解剖结构,而且还有一个更高级的结构,那就是精神结构,这才是区分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地方,否则我们与动物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假设藏象生命体也是由组织结构(五藏、经络)、藏象五神二部分构成的。

然而遗憾的是,这仅仅是一个假设,是从一个活的生命体的角度做出的必然假设,也是从两套生命的共生性做出的假设,可我们根本就无法证明。在几千年里,宗教、超心理学研究、气功等等,都试图证明之,但都没有成功。可是我们相信它是真实的,因为这是我们解开共生之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我们为什么要相信这个假设呢?因为在《内经》里已经明确记载了藏象生命体对人类解剖形体的控制系统,那就是十二正经,这是一个物质形体环。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人类的精神由哪一个系统来调控呢?对此《内经》并没有明确的说明,也可以说这是《内经》理论上的逻辑缺憾。

其实,并非《内经》中没有这一环,而是以前的人们根本就没有注意到。

“奇经”奇在何处?

在中医的体系中,能够控制人类大脑精神的,我们认为,只有奇经八脉这个系统。

医书上记载,人的奇经有八条,称为“奇经八脉”,它们分别是:督脉(身后)、任脉(身前)、冲脉、带脉(腰间)、阴~(左一足右一乔)脉、阳~(左一足右一乔)脉、阴维脉、阳维脉。奇经八脉的具体循行:

1、督脉起于下极之俞,并于~(几)里,上至风府,入于脑;

2、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咽;

3、冲脉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4、带脉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5、阳~(左足右乔)脉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入风池;

6、阴~(左足右乔)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喉咽,交贯冲脉;

7、阳维起于诸阳会也。

8、阴维起于诸阳会也。

喜欢金庸的读者,一定看过《倚天屠龙》。书中明教有个医仙,人称“见死不救”的胡青牛。此人虽然名声不太好,医术却极为了得,尤其对中国古代医学多有发展,其中对中医“带脉”的一段文字,想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金庸在书中讲的“带脉”,就属奇经之一。当然书中的描述仅仅是文学,而不是真正的研究。

可是为什么金庸要用对奇经的研究来彰显胡青牛的医术呢?那是因为“奇经八脉”确实是中医的一个谜。这八条脉很是奇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它与五脏六腑无关。大家知道,十二正经每一条都与人体的一个器官相关,比如说,手太阴经就与肺相关,足太阴经就与脾相关。可是八条奇经与人体器官却没有任何关系,从记载中只能看出它起于何处止于何处,却看不到它与器官的关系。

;第二、它独立于十二正经。人体十二经是一个封闭的环状,而八条奇经却独立于这个环外,不与十二正经发生联系,而是自成一个系统。比如说,它的经气就是与十二经不沟通、不交换。

第三、它的作用不清楚,治疗疾病时几乎用不上。金庸之所以要拿八经说事,就是因为这八条经在中医里的作用不明确。大家知道,中药都有归经的属性,比如说“白术”一药,《神农本草》中明确记载它归脾、胃二经,所以在治疗脾、胃疾病的时候我们常用此药。但历代本草中除了龟板和鹿茸二药处,几乎再没有归八经的药。所以这八经在治疗疾病上似乎没有什么作用。

所以历史上对“奇经八脉”的研究就很少,人们至今不知道它在整个经络体系中,居于什么样的位置。至于“奇经八脉”的功能,目前研究更少,大家只是将以前的资料罗列说明而已,大而化之,不成体系。

经络双环

根据中医对经络系统的记载,我们可以将十二经与八条奇经归纳到一个大系统中,就得到了一个经络系统的结构图。如果用图形来表示,它们则是个套在一起的双环:

如何来解释这个双环结构呢?我们认为,人体的整个经络系统是由两个相对独立的双环子系统构成,十二正经环是第二生理系统控制协调与肉体生命的网络子系统,奇经八脉环则是两个精神主体相互协调平衡的网络子系统。

在人类生命中,大脑就是我们的精神主体,是我们身体上最重要的一个器官,它控制着全身的生理功能。由于有这个精神主体的存在,我们才能成为人类,才能与世界的其它动物相互区别。对于第二生理系统而言也是如此,它的精神主体就是五藏神,它控制着第二生理系统的一切功能,并成为藏象生命的主要标志。

奇经八脉在经络整个大系统中,它是两个精神主体相互协调、平衡的特殊子系统,所以它是经络的核心。而且督脉总领一身元阳,任脉总领一身元阴,带脉总束腰身经络,阳维调节六阳经,阴维协调六阴经,它们都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为什么奇经八脉一定就是调节、沟通两个精神主体的系统呢?

首先,奇经八脉与人类大脑的关系极为密切。奇经八脉中,督脉顺人背部直入大脑,这是人体经络中最直接进入大脑的经络,其中在风府穴,一条络脉直入脑干。其它七脉中有六脉与脑相关,可以说,奇经八脉就是一个沟通大脑精神的经络组织。

其次,奇经八脉主睡眠。阴~、阳~两脉,交通一身的阴阳之气,从而影响人类的睡眠,“不得入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不得入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睡眠又分两种,一种是浅睡,一种是深睡,研究证明,真正意义上的梦就出现在深睡当中,而且一定出现在子时前后,而子时正是阳气搏动之时。所以我们说,奇经八脉控制着人类的睡眠与梦境。

第三、从记载中可以看出,奇经八脉中虽然也有阴阳之分,但阳气居于主导地位。为什么呢?因为脾胃后天之精所化之气(主要是阴气),很难到达奇经中,只有在十二正经充满时,才会溢入奇经中。但正如中医所言,人的绝大多数时间是“阳有余而阴不足”,因此,奇经得到阴气的机会极其有限,换言之,奇经中运行的主要是阳气。而我们知道,藏象生命的精神流,正是随着阳气的运行而运行,就象中华鲟只能生活在长江而不能生活在黄河中一样。因而我们推测,奇经中充沛的阳气必然会富集更多的精神流,而奇经主睡眠及梦境的事实,恰好可以证明这一点。

第四、奇经八脉与人类的情志密切相关,《内经》和随后的《难经》中,在论述任督两脉时,都十分明确的提出,此两脉主治情志疾病,尤其是督脉,因它直接入脑,故在全身经络中唯有它首先治疗情志病。

根据奇经的上述特点,我们只能这样来理解奇经八脉:

大脑是人类物质形体的精神主宰,它控制着全身的功能运转。但大脑精神本身却与物质形体有很大的区别,是一类十分特殊的生命现象。大脑的情志变化对第二生理系统有着巨大的伤害作用,所以中医在论述阴病因时,对七情志的变化格外关注。

第二生理系统必须与人类肉体生命保持平衡与稳定,否则将会解体。由于人是由物质形体与大脑精神两方面构成的,相应地,第二生理系统也必须发展出两个子系统,以适应肉体生命的上述构成。十二经络子系统是为了协调、平衡第二生理系统与解剖形体的相互关系,奇经八脉子系统则是为了协调、平衡两个精神主体(藏象精神主体与大脑精神主体)的相互关系。它们虽然侧重点不同,但相互之间又联系密切,形成一个“如环无端”的大系统。

第二生理系统中的精神主体——藏象精神主体,通过奇经八脉与大脑精神相互沟通。这种沟通经常发生在夜里人入睡以后,藏象精神潜流进入人类大脑,帮助大脑建立模式,回答大脑的一切提问。如果我们能贯通任督二脉,那么两个精神主体的联系就会发生在白天。即使不能贯通,如果常常修练这两脉,也会使人有超乎常人的感知力,有超乎常人的聪明。

历来练气功者,都十分重视任督两脉,他们的实践证明了人体经络确实存在两个环。气功的周天分为两种,大周天指的是十二经络的循环,而小周天则是指任督两脉为代表的奇经八脉循环。当肌肉放松、精神专一、意守丹田时,就会感觉到有一股气在任督二脉运行,就如同在身体内转动一个小轮子,当越转越快的时候,它就会带动外面的大转子(十二经络系统)一齐旋转。大小周天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双环,小周天有调控大周天的功能。

如果以轮子来比喻,奇经八脉是主轮,十二经络是副轮,主轮带着副轮旋转。从理论上说,主副轮相互影响,副轮长期的不正常,可以影响主轮,主轮的任何变化也会影响副轮。所以副轮上的一切不正常(疾病)都可以通过调节主轮来纠正,尤其是那些长期不能治愈的疾病,有众多并发症的疾病,其原因很可能在主轮上,出路也在主轮上。例如,奇经八脉中运行的以先天之精为主,但也有后天之精,这样才能阴阳平衡。但八脉本身并不生产精,它由副轮十二经络提供,而且只有十二经络精气充满时,精气才能溢出流向八脉。久病之人,十二经络本身精气不满,不能向八脉补充后天之精,导致主轮阴阳失衡,失去了调节副轮的作用,因而久治不愈。所以我们认为,糖尿病早期的病因在十二经络系统,但后期病因却在八脉,后天之精不能填入八脉,故导致阴阳两虚。只要能用某种引药将药力引向八脉,许多病都可以治愈。

可惜的是,《黄帝内经》中关于奇经八脉的研究极少,后来的《难经》中稍稍多了一点,但也是很不够。近现代人也有研究此系统者,但大多数从身体疾病的角度入手,而没有从两个精神主体的角度入手。开发智力、使人超凡入圣的希望,很可能就在奇经八脉中。

再者,由于对八脉的研究不够,目前对八脉系统的用药还没有一定之规,许多人都使用过对十二经络有效率的药来治疗奇经八脉病,如李时珍的四逆汤、理中汤等,但效果可能并不理想,因为缺少特殊的药将药效导入用度脉。而在精神病的研究中却很少看到利用奇经八脉的,这大约也是某种缺憾,因为按我们的假设,精神类疾病有许多是两个精神主体失去平衡的结果。

第五节---经络与《周易》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大医。”

中医和《易经》的关系被猜测了几千年,但始终没有一个完整的解释,大家只能从原则上将其相互对应,但落实不到具体细节上,更不能将中医与六十四卦全部统一起来,落实到病理、诊断、治疗上的就更少了。

我们来提一个大胆的假设:《易经》是生命之书,它是人体藏象生理系统的符号模型,中医则是这套符号模型的理论解释和实际操作。六十四卦就是人体经络的结构方程式。

为了说清楚这个假设,让我们再回忆一下上节提出的经络双环问题。

经络系统是由两个相对独立的双环子系统构成,十二正经环是第二生理系统控制协调与解剖生理系统的网络子系统,奇经八脉环则是两个精神主体相互协调平衡的网络子系统。如果用图形来表示,它们则是个套在一起的双圈:

看着以上经络结构的双环图形,我们能联想到什么呢?那肯定是《易经》。在此之前,我们曾经讲到,《易经》的两个基本符号就是阴爻和阳爻,它代表着阴阳的原始本义,而这个本义,就是我们假设的两个生理套系统,阴代表人类解剖生理系统,阳代表藏象生理系统。从这个基本判断,我们进而推测:《易经》本非卜书,亦非哲学著作,它是生命之书,是人体独立的藏象生理系统——第二生理系统结构的符号表达形式。

正如我们上面看到的那样,经络的结构图示最接近《易经》的符号模型,所以我们有了进一步的推论:《易经》六十四卦,就是人体经络系统的方程式,五藏(亦为五行)则是破解这个方程式五个已知数。

既然六十四卦符就是经络系统的方程式,那么它是怎样来构建这个体系的呢?

《易经》有两个基本符号——阴爻、阳爻,这两个基本符号相互组合,就会出现八个基本卦型,我们将其称为“八经卦”,它们是:

这八经卦是整个六十四卦的核心,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任何一个复卦,都是由不同的八经卦重叠而成,例如乾上乾下,则构成了乾为天一卦。八经卦不同的配合,最后形成六十四卦符号系统。关于八经卦与六十四卦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图形来表示,而这个图形恰好就是经络系统的结构图:

中间是八经卦,构成八个宫,即乾宫、坤宫、离宫、坎宫、兑宫、震宫、艮宫、巽宫,每宫下有八个卦,恰好为外圈的六十四卦。

在经络系统的双环中,奇经八脉也恰好处于八经卦的位置,而且它与八经卦提纲挈领的作用也完全相同。甚至我们都怀疑“八经卦”的名称就是来自经络,其中“经”可能指的就是经络,而“八经”则是指奇经八脉。看来,古人的对事物的称谓真的要好好研究,其中可能就已经有了更深一层的秘密。

所以我们认为,八经卦就是奇经八脉,《易经》六十四卦符号系统,就是人体经络系统的真实反映,它是人体经络的结构方程式。

督脉为乾,主持元阳,主一身阳气,为阳脉之海,统帅阳经。

任脉为坤,主持元阴,主一身阴气,为阴脉之海,统帅阴经。

冲脉为坎,主一身阴血,但有一点元阳居其中。

带脉为离,系腰身一周,内系胞宫为阴,外系筋脉,主一身强力,故二阳在外。

~为震,交通阴阳,运行卫气,阳入于阴,故多一阴。

~为巽,交通阴阳,运行卫气,阴入于阳,故多一阳。

阳维为兑,阳维维于六阳经,故有二阳。

阴维为艮,阴维维于六阴经,故有二阴。

如果我们将奇经八脉置于圆周内,它可能也会有八经卦的模样。(按我们的假设,八经卦并不代表方位,它也与天文、气象没有任何关系)

《易经》八经卦虽然是六十四卦的组成基础、元素,但我们在了解、使用《易经》时,却往往不从八经卦入手,我们只能透过现象(六十四卦)去认识它,因为现象离我们更近。奇经八脉也是同样的道理,虽然它是经络系统的核心,但正是因为它是核心,所以才离我们更远,我们的认识能力不可能直接深入进去了解它,而只能通过十二经络系统来认识它。其实现象中间包含着本质,六十四卦中的任何一卦,都可以还原出八经卦。只要善于把握,我们一样可以认识真谛。

所以,我们对经络系统的认识与利用是从十二经络环开始的,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从六十四卦入手,来破解经络、《易经》相关的秘密。

然而,六十四卦是一个环形状,十二条经络也是“如环无端”的。对于一个环形的东西而言,那里都是起点,那里也都是终点,如果找不到切入点,就可能永远在这个环上周而复始地转下去,如此一来,这个环对于我们也就没有了实际的意义。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切进六十四卦、十二经络这个环呢?必须寻找一个对比的标准,这个标准异常的重要,有了这个标准,圆周的各点才有了意义。而且我们要找的这个标准,不但对《易经》六十四卦有意义,而且还必须具备中医学上的意义。

通过反复的比较,我们选择了《易经》倒数第二卦——既济卦,并把它作为我们的标准。为什么要选“既济”卦作为标准呢?

第一、既济卦是的卦中最美的一卦。

什么是美呢?对于《易经》64卦而言,卦的美丽必须体现《易经》的最根本原则。那么什么是它的根本原则呢?是阴阳平衡!

《易经》中虽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阴阳平衡的原则,但它却深深地印在我们每一个祖先的脑海里。《易传》中将种思想发扬光大,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就是一种平衡的最佳状态,甚至孔子的中庸思想也是平衡的结果。因此,凡是真正美丽的东西,必然具有平衡、和谐的特点。有的东西看上去很美,但它常常缺少一种和谐的味道,比如说婴栗花,美丽得刺眼,总让人感觉到少了点什么,有股子邪气。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64卦当中,四阴二阳卦不美,五阳一阴卦也不美,只有三阴三阳的卦才是美的。

可是又有人说:《易经》中三阴三阳的卦可不仅既济一卦,有20卦之多,你为什么偏偏要既济卦呢?不错!《易经》三阴三阳卦确实有20个,但除了“既济卦”,哪个都有或多或少的缺点。比如说,泰与否二卦,都是三阴三阳卦,泰卦三个阴爻在上,三个阳爻在下,否卦则正好与它相反。这种排列法能说是最美的吗?其它卦都有这些缺点,要么二阴扎堆,要么三阳并连。看上去并不美。

第二、“既济卦”爻位得中。

前人在分析卦时,有一些基本原则,比如说,对爻的占位情况就有比较固定的结论。前人认为,一卦之中初、三、五爻,应该是个阳爻,二、四、上爻应该是阴爻。这样配合的卦才是最完美的,最平衡的,最和谐的。

按照这个原则,在64卦中我们只能找到“既济卦”,它的初、三、五都是阳爻,二、四上则都是阴爻,这是64卦中唯一的一卦。

第三、“既济卦”符合中医原则。

中医认为,“心是百官之主”在五行中心为火,“肾为先天之本”在五行中肾主水,心和肾在中医体系中是最重要的两个器官。

“既济卦”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离为火,正好是水火相济、坎离和谐之意。所以这一卦才叫做“既济”。这完全符合第二个我们选取标准的原则。

“既济卦”不但水火相济,而且它本身也包含了乾、坤两卦。为什么这么说呢?《尚书正义》在解释《洪范》时说:“水既纯阴,故润下趣阴;火既纯阳,故炎上取阳”。

第四、“既济卦”符合中医生命的基本解释。

如果按上述中医的标准看,《易经》中还有一卦可以入选,那就是“未济”,它在卦形上正好与“既济卦”相反,也是标准的三阴三阳卦,离上坎下。但为什么我们不选“未济卦”呢?因为它不符合中医关于生命构成的解释。

中医认为,在人在初成形时,首先有的是一点先天元阳,《黄帝内经》中明确记载,先天元阳“常先身生”,这是生命的起始点。所以我们选择的标准卦,初爻必须是阳爻,“未济卦”明显不符合标准。

我们谈了标准的重要性,也确立了一个标准,那就是既济卦。我们想干什么呢?我们要把既济卦作为人体第二生理系统最健康、最平衡、最佳状态的对比标准,然后将人体十二经络配入这个标准当中。这样六十四卦与人体十二经络就统一在了一起,完成了我们关于医易关系的一个重要假设:《易经》是关于人体生命结构的符号系统,中医是这套符号系统的理论解释与实际应用

大家可以看出,这个图基本上可以概括中医的全部应用。通过望闻问切,当确定哪一爻对应的五藏、六腑有病变时,此爻即为动爻,动则生变。也就是说,十二经络的任何变动,都会引起爻位的变动,一旦爻位变动,既济卦就会变成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卦,比如说,当初爻变动时,卦就从既济变成了“山水蹇”;当五爻变动时,卦就从既济变成了“地火明夷”:

凡卦动者,相对于标准平衡对比卦而言,都是不正常的。我们说的爻动、卦动,实际上是经络动,凡经络动者就是疾病,对于健康状态来说,就是不正常。

《灵枢?经脉》在叙述十二经络病症时,均用“是动则病……是主X所生病者”的句式,例如,“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也……”。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经》中,在论述完经络循行后,也常常讲“是动则病”,其出土的《阴阳》中也说“是动则病”。什么是“是动则病”呢?出土于张家山的《脉书》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它脉静,此独动,则为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亦言:“故络交,热气上行至头而动,故头痛”

因此,“是动则病”指的是经络病症,或者说是藏象系统的疾病,它是病之源。而“主X所生病”则是指病症出现在解剖形体上的位置,它是疾病的表现。前者是藏,后者是象,一个是投影机,一个是影象所投射的位置。

脉动则为病,爻动则为变,变即不正常。所以我们将中医的诊断与六十四卦的变化联系在了一起,它直观地反映了人体健康状态的所有情况。

当既济卦爻动后变出另外一卦,相对应的另一卦的动爻配有一条爻辞,这条爻辞给了我们疾病动态的比喻性提示和治疗的指导原则,有的很直接,有的很抽象,其含义要从每一卦的卦辞中推断,比如说乾卦以龙为象,所以爻辞的判断就要以龙为核心。

在临床上,每一种疾病都不是单一的,所以它可以有几个动爻,然后组成一个新的卦。对于任何一个非既济的卦,都有几种手段变成既济卦,有的要变五六次之多,有的一变就成了既济卦,这要看病情的具体形势。

卦之动,凡遇两个相同八经卦重叠时,表明病在奇经八脉,在主轮。例如,当遇坤上坤下时,病在任脉,糖尿病人心肾脾三者皆动,故病因在主轮而不在副轮。除此之外,病均在副轮,即十二正经范围。

我们举一个例子加以综合说明。有位病人,口渴口苦咽干、发热、大便秘,腹满痛、同时还有心烦喜呕、胸胁苦满等症状,医生诊断说,这是少阳与阳明并病。根据我们以上的提示,本病可以用六十四卦的方式加以表达,六二、六五爻变,恰好变为坤上乾下的泰卦:

少阳病病在肝胆,阳明病病在脾胃。少阳阳明并病如何来治呢?请看经文:

九二爻辞的意思是:荒虚之地,需河水相灌,则草木丛生。肝为木,肾水相生,故肾为肝之朋党。在此类病中,病起于少阳,肾水不能相生,故曰“朋亡”。男就女为尚,男为阳,女为阴,此意为阳就阴,阳者藏象之肝藏,阴者解剖之肝脏,指明病在藏象系统而不在解剖系统。藏象之肝,在半表半里,故曰“中行”。象中有曰:以光大也。光者散也。所以本病治肝要和解表里,透邪外出,药方可用小柴胡汤或者大柴胡汤。

六五爻辞的意思是:帝乙嫁妹,获得园满成功。女就男为归,女为阴男为阳,此意为阴就阳,阴者解剖之胃也,阳者藏象之胃经,指明病在解剖系统而不在藏象系统。帝乙为帝王,其嫁妹也属于“下嫁”,婚嫁之事,热烈而不暴躁,故治少阳阳明并病者,当用清法或者缓下法,切不可用峻下之法。象曰:中以行愿也。当指在治本病时,要以治肝胆为先,脾胃次之。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本病的治法一如爻辞所言,主张首先和解表里,选用柴胡汤,而不主张早用攻下法。若两病同治,也是以治肝为主,方中酌情加入芒硝汤。可见《易经》爻辞中,确有医病组方的原则在其中。

在结尾处我们再多说几句,那就是《易经》能不能预测?

我们说《易经》不是卜书,而是生命之书,它本身并不是为了预测而发明的。但《易经》确实有预测的功能,为什么呢?

其一、按照我们以上的理论,《易经》是人体生命结构的符号系统,它是人体经络系统的方程式。尤其是奇经八脉,它将人类精神主体(大脑)与藏象精神主体(精神生命)串联在了一起,为我们预测未来提供了依据。因为藏象精神主体是超绝的智慧,与我们人对比,它有无限大的能量,既可以预知未来,也可以改变事件的发展过程。

但预测绝非像一些江湖骗子所理解的那样,它有完全对应关系,那个爻动就说明了要发生什么事,那个爻动又会发生什么事,这是绝不可能的。用易卦预测,主要还是靠我们在排出卦后那一瞬间得到的启示,而不是从卦中寻找事件的逻辑关系。

当我们排出一卦时,我们就接近了藏象的精神主体,我们大脑的感应就可以通过奇经八脉与其交流,但这种交流是模糊、不确定的。因为我们大脑与藏象精神主体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对方不能将它的信息直接翻译成图像、语言、逻辑等要素,只是模模糊糊的一股信息潜流。但我们的大脑可以翻译这些信息,不过这需要长期的训练,将模糊不清的信息具体化、明确化。当能做到这一点时,可以说就获得了灵感。当你能经常能做到时,大约就是圣人了,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并且可以通过信息传导,影响发生在对方身边的事,或者通过信息传导,与对方藏象的精神主体沟通。

其二、我们以上讲到,六十四卦其实就是人的经络系统,也是藏象系统,因此通过经络的变动,我们可以知道藏象五神的情况。比如说在上例中,肝藏魂,主谋略,如果肝不好,则魂不安,谋略则会有误,肝胆相关,胆主决断。假如有一个老板正准备进行一项投资,但此时他的肝藏恰好是天刑,或者肝郁不舒比较严重,那么他在投资谋略或者最后拍板决断时肯定会有偏差。

第六节---经络起源的批判

目前占统治地位的学术观点认为:经络学起源于劳动人民经验的逐步积累,今天发现一条,明天又发现一条……从低极到高极,从简单到复杂,永远是这个世界不变的规律,但未必是经络、中医学发展的规则。

197312月,在湖南长沙东郊马王堆出土了三号汉墓,墓主可能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的儿子。此人的身分倒无所谓,但是此人的陪葬器却极为丰富,其中发现了两部有关经络的医书,《足臂十一脉炙经》、《阴阳十一脉炙经》。所有研究经络的人,都惊喜若狂,他们认为终于找到了经络起源的答案。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都只有十一条经络,而比它稍晚一些的《灵枢》中却有了十二条经络,多出了一条手厥阴心包经。学者们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经络是劳动人民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明的。不信请看证据:短短一、二百年的时间,我们的祖先就从十一条经络发展成了十二条。由此可证,以前的经络也是这样发现的。

我们不否认经络的发明有上述的可能,但如果仔细研究过经络学的整体及中医的基本理论框架,其实这种起源的可能性并不大。

第一、长沙马王堆的医书里,虽然有经络的记载,但是没有穴位的记载,写到治疗时,常这样说“诸病此物者,皆灸XX脉”,没有具体穴位的名称。到《灵枢》时才突然有了穴位的名称,并准确记载了365个穴位。

我们不敢这样想象:西汉初期尚无穴位之说,到了《内经》成书时,穴位突然出现。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认为在一百多年里人们可以发现一条经络。因为存在一个反证据:为什么在《内经》成书以后2000多年里,我们再也没有重大理论突破?再也没有发现一条经络?

第二、大家现在基本认定,《内经》成书时间,绝非中医理论的发现时间。也就是说,在《内经》成书以前,整套中医理论就存在,它散失在各种著作里,《内经》只是将零散的内容汇集起来而已,本身并没有什么创建。例如,《内经》中汇集了老子的著作,也汇集了战国时名医扁鹊的著作等。因此可以肯定,经络学在《内经》书成以前就存在,但原始版本中人体究竟有几条经络,我们至今不知道(很可能要比后来理解的要多,例如马王堆医书中在记载经络时,有“齿脉”、“耳脉”、“肩脉”之说,与后来的经络命名并不相同)。

所以我们认为,王马堆医书与今本《内经》存在共同的祖本,只是在抄录的时候有所不同,可能《内经》正确些,也可能马王堆医书正确此,或许它们都不是最原始的内容。但绝不能说从马王堆过了一百年经络学向前发展了。

除了以上这条资料以外,经络起源几乎再没有任何资料,许多研究者只好用各种假说来弥补资料的不足。但这些假说绝大多数事是而非。

1、经络起源于龟板烧裂后的类推。

此派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人很迷信,遇事无论大小,都要用占卜的方法征寻冥冥中神的意见。当时流行的主要的占卜方法是龟占(此点还可以商榷),即用烧裂龟甲、辩认纹路的方法进行预测。有时烧裂的龟甲纹路很象一个人形,久而久之,人们从烧裂的纹路中,终于悟出了经络学。我们可以用一个故事来描述这一假设: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每天晚上点燃篝火聚集在一起,围座在一位巫师的身边,想知道他们这个部落明天战争的结果。只见此巫师从鹿皮囊中取出一片龟板,中间钻有一个圆圆的孔,又从身旁的篝火堆中选择了一根粗细适中、燃烧着的枝条,并将它插入龟板中间的孔洞。龟板遇热膨胀,旁边裂出许多细纹,其中一部分的裂纹酷似一个人形。巫师仔细研究着这些龟裂的纹路,最后得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结论……。

在这群人中间有一位巫师的弟子,对占卜术不感兴趣,而对医学研究情有独钟。此刻,他没有从老师烧结龟板的纹路里看出未来,而是触发了灵感,大脑中出现了这样一幅玄异的图像:人的肉体突然变得不存在了,只留下一些粗细不等的明亮线条,最粗的线条总共有12根,旁边有无数细小的线。在这些线条中,有一种东西在流动,就像水在河里流动一样。

这位巫师的弟子兴奋不已,他没有将大脑中出现的玄异图象告诉任何人,他怕老师骂他不务正业。于是偷偷跑到野外,坐在黑暗中,静静冥想片刻,左手抓起一块兽骨,右手拾起一块尖石,借着月光,一笔一画,刻下了这样一行文字:我从老师烧结龟板的纹路里发现了经络学说,刻此为证,以备后人考古发现。

烧结龟甲与经络的发现究竟有什么关系?目前还没有丝毫的证据。提出这一假说的人,其实是用了一种类比的方法,即经络表现为线条,烧裂的龟甲上也有许多线条,所以将二者联系在一起。但这种假设很不科学,漏洞太多,严格地说也不能称之为假设。大自然中有线条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每片树叶上都有许多线条,地上的爬虫爬行的时候,也可以留下线条,靠线条类比来研究经络,基本上属于瞎胡闹。

2、经络源于水利工程的启发。

此派学者认为,中华民族是个农业民族,它特别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在漫长的历史中,在中原大地上修建了许多纵横交错的输水网,这些网线启发了古人的智慧,由此发明了经络学说。

此种假设从思维上看,与上述假设的思路相似,也是用的一种类比方法,支支叉叉的灌溉网,使人们联想到了满布全身的经络。如果我们不将它看做假设,而将它看成是一种描述的方法,或许还可取,而作为假设它是不够资格的。

3、经络起源于偶尔的撞击。

以上两种假设,基本可称为由线到点的假设,即认为古人先发现了经络线,然后又发现了这些线上的点,那就是穴位。但也有一种假设认为,古代人是先发现了点,即首先发现了穴位,由于发现越来越多,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就成了线。

此派学者认为,经络的发明很偶然。中国古代有按摩术、针炙术,人们发现当剌激某些点时可以减缓某类病症,随着点的不断增加,将这些点逐渐连接起来就形成了线。因此,中国是先有穴位针炙,然后才有了经络。事情的起因大约是这样的:

一个原始人因为中午吃了不干净的东西,胃痛得很厉害,他将两手叠加捂在胃上,但阵阵的疼痛依然不可缓解,他只有用力压着,无意间,最上面那只手的大拇指压向下面那只手的和谷穴,奇迹发生了,胃不象原来那样疼痛了……

又一位原始人患了肝病,剧烈的疼痛使他在地上辗转翻滚,突然,背后有块尖石剌向了他背上腧穴方位,疼痛缓解了。他惊喜若狂,静静躺在地上,不断移动着身体,寻找着最佳的部位……

还有一位原始人得了肺病,大约属于肺结核一类的病,他不断地喘息、咳嗽,有时能咳出血来,但生活的压力却使他得不到片刻的休息,每天还得劳作。有一天,他上山去摘野果,荆棘丛中到处都是带的植物,一不小心,有酸枣刺扎入列缺、鱼际两穴,意外的是,他的喘息停止了,过了一会,咳嗽也轻了许多……

我们不太相信此类假说,拭想,人体有300多个穴位,而且许多穴位的部位十分隐秘,即使是现代中医都不容易取准穴位,古人怎么能够通过一次又一次偶尔的撞击而发明了经络的呢?再者,单穴撞击不可能形成针炙多穴进针的治疗功效,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将这些点有机联系起来的呢?还有,到底是先有针炙还是先有经络呢?如果坚信由点到线,那就是说先有了点,有了针炙,然后才有了线,有了经络。可是如果没有经络学,针炙术又有什么意义呢?

4、经络源起解剖学。

这个观点源于《黄帝内经》的一段记载,《灵枢·经水》曰:“夫八尺之士,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气之多少,十二经络多血少气,皆有大数。”其中明确提到:古人发明经络是依据于解剖学。

然而,奇怪的是,就解剖水平而言,现代解剖学不知比古人高明多少倍,我们不但有手术刀,而且还有X光机、核磁共振、红外成像技术、CT等等,手段之先进,探查范围之广大,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如果我们承认上述记载的真实性,那么我们就要被迫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在发明《黄帝内经》时期,中国人曾经有过另一类解剖技术,此种解剖学从程度上看比现代解剖学高明许多,它不仅可以实证“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还可以实证经络的长短、气血的多少。

5、经络起源于气功。

在现代科学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有人提出了经络来自气功引导术的假设。许多气功爱好者都有脉气沿着一定路线行进的感觉,有的似电流,有的似风吹,而行走的路线基本上与古医书记载的经络相同。气功之古老有证可查,人们在公元前几千年前的陶绘上曾经发现了气功修炼图形,大约公元前500年前后的《老子》中也有关于气功的记载。

后来的医学家也有如此认识的,例如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中说了一句特别模棱两可的话:“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印度也有此类说法,《羯陀奥义书》曰:“自体出生者,向外开诸门(指眼、耳、鼻等感觉器官),是故外物窥,而不睹内魂(人类的感觉器官无法照察‘内自我’,即‘神我’)。智人殊罕有,返观求本源,乃见‘内自我’,永生意方敦(沟通了‘内自我’,人类将永生)。”但如何进行返观?谁在返观?书中都没有提到。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

一位老气功师,隐居深山老林,潜心修炼。有一天,当他心平静气,灵台空明之时,突然,眼前出现了谈谈的光,渐渐变浓,过了一会,这样光组成了一条条光带,这些光带在旋转、在变幻,最后组成了一个人形,光带中间有一种谈红色的液体般的东西在流动。突然,他觉得自己变得很小很小,进入谈红色的液体中,就像在大河里游泳一般,大河边还有无数条小河,通向人体的各部分。他看到每一条大河都流向人体的某个脏器,十二条大河正好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合,而每一条大河每时每刻隔不远就有一个巨大的旋涡,闪着奇异的亮光,不时从空中接收到一些东西,融入大河中。气功师出定以后觉得很奇怪:人体怎么能是如此结构呢?但他后来的几次入定,都看到了上述人体结构。所以他将发现定名为经络学。

现代人理解认为,只有在气功态,人可以打开第三只眼睛,“照察”人体内部的组织结构,从而发明了经络学。

这个假说是当代最富生命力的假说,它与中国、印度古代文化最为相近,也符合中医关于气的理论,所以我们认为它可能是正确的。但问题是,此假设实际上走了一圈又回到了原来的起止点,它无法得到证明,目前还没有一位气功大师“返观”到人体完整的经络组织。我们对气功师的描述应该慎重,因为人在进入气功态以后,要求就是无意识,故此刻自身的感觉是否真实?事后记忆是否准确?是否会出现幻觉?这些都可能影响气功师的描述。

好啦!以上就是目前学术界对经络起源的主要观点与假说,对不对,读者自有判断。我们认为,经络起源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一切的假设和观点都距离起源的真相甚远。

研究经络的起源,必须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我们面对的是经络“无中生有”的特点,即经络的存在不能被任何已知手段证明,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而言,它是不存在的。因此,任何一种关于经络起源的假设,必须将这一特点考虑进去,而传统的假设不可能涵盖。

第二、中医理论是个整体,比如,离开了经络学,针灸治病就没有了依据,离开了气论,经络理论就成了空中楼阁,离开了五藏说,气就没有了源头……等等。因此,我们不能将经络学从整体中剥离出来讨论它的起源问题,可以肯定地说,经络的起源就是中医的起源,似乎这中间不允许存在逐渐叠加的过程。

第三、在中国文化以外,我们还要考虑印度文化,《五十奥义书》中毕竟有大量关于经脉的记载,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这些记载与中医经络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印度会有经脉理论?两者相互间是否有启发性?完整的经络起源研究不能割裂这部分资料。

第四、换作现代语言,经络是不折不扣的高科技,它超越了我们已有的一切知识,具有高度抽象的特点。如此一来,我们就需要问两个问题:中医理论发生时期的人群中是否已经具有高度抽象的思维能力作为支撑?当时的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是否允许中医理论出现?

在考虑了上述情况之后,我们依然坚持认为:中医不是我们这一代文明的产物,因为我们创造不出它。大洪水以后,曾经有人将洪水以前高度发达的医学传播下来。当时接受这套医学理论的民族有很多,但唯有当时有文字记录能力,后来又没有遭到毁灭性破坏的民族将此保留了下来。这就是为什么印度同样有气论、有经脉、有百草之医的根本原因。但这所有民族中,唯独中国继承得最为完整,那就是千古奇迹——中医学。

当时中原大地的各民族曾经手中都有一个中医的版本,但记载并不统一,其中间或有记载、记忆错误的成分。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在统一,文化也在统一。经过夏、商、周三次政权的建立,许多弱小民族消亡了,它们的医学记载也同其神话一般,有的彻底毁灭了,而有的被融入了战胜民族的文化当中。春秋战国的大动乱时期,人们忙于战争,很少有机会将古老的医学重新整理。汉朝建立以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此时,人们才有机会座下来,重新整理文化,于是中医理论的汇集本——《黄帝内经》就诞生了。

为此,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个推论:现存的经络理论是残缺不全的,它很可能是旧有理论的一部分,其中也包含着杂乱错误。理由有三:

第一、经络数量记载很混乱,《黄帝内经》有十二条,马王堆医书有十一条,印度的记载有十四条,哪一个更准确呢?

第二、目前以经络统穴位的记载与事实不符合,例如,背上腧穴问题,《内经》记载它与五脏相关,但在经络上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与《内经》记载不符。

第三、人体上还有许多穴位不能归属于任何经络,号称“经外奇穴”,比如年发明的耳针、耳穴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试论《易经》河图络书及八卦与人体经络对应关系(易经每日中庸行系列)
易经讲座
《易经》中讲的“中正”是什么意思?
医易闲话(19)
易经基础4*
背熟口诀,易学《易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