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6个问题(大问题)书评
           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一书的第一章《哲学问题》中,罗伯特·所罗门教授提出了16个问题(《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美]罗伯特·所罗门/著,张卜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页39-41)。
  罗伯特·所罗门教授说:“每一个问题都旨在让你思考各种类型的哲学问题并表达出你自己的观点(如果你在阅读后面的文字之前先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写出来,那么你将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的答案。

1.有没有某种你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东西?如果有,它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就这么尖锐。
  我在瞬间想到了一些,但当我对它们一一审察之后,我的答案是“没有”。以后会不会有?至少现在还不清楚。我想到的东西毫无奇特之处,无非是家人、爱人或者个人信仰之类,这些无疑是在我生命中占据最重要位置的人或事,即便如此,也很难说我就愿意为之付出自己的生命。这与我对自身的认识倒是基本一致:在我身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冷漠和自私,它们就像一块块黑色的坚冰,经久不化。
  我不知道其他人会如何作答。对于那些毫不犹豫就能给出肯定答案的人,我十分羡慕;有些人可能会避而不谈(当然,这也可以视为一种回答);有些人可能就像我一样,经过一番思考后,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在做出否定回答的同时,我心里隐隐产生了一种对自己的失望感(为什么?),而一想到若把这个答案公布于众,一些若隐若现、程度不等的压力就提前出现了。对我来说,这道题是对灵魂的拷问,它要求我在回答之时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诚实”和“勇气”。
  有意思的是,书籍、金钱等事物并未进入我的考察范围(可能有人会说,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当然不是,这世上不乏视钱如命之人,艺术方面也一样),这说明什么呢?就是说,这些东西于我是身外之物,我其实不是那么在意它们。我以为我很在意,其实只是上当了。我真正在乎的是自己的生命。这并不是多么了不起的发现,但它起码指出了一点:我不了解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如果事实如此的话,迄今为止我的大多数言行就颇值怀疑,它们很可能是自欺欺人(基于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在不断接受他人的欺骗)。苏格拉底教导人们要“认识你自己!”,并做出这样的断言——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或许是时候重新打量一下自己的生活了。
  为什么我不愿意为了自己热爱的事物去付出自己的生命?很容易想到的一个原因就是自私。这种说法有道理,但也需要加以分析。一切生物体都有保存自身、趋利避害的本能,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私并不是一种应当受到普遍谴责的行为,尤其是在它没有损害其他利益的时候。随随便便用这个词去指责他人,反倒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当然,人不是普通的生物,不能只靠本能行事,而且这世上也确乎存在大公无私之人。无私是一种高贵的品格,对此我们只宜宣扬和提倡,而不能强求他人必须做到。
  除了自私之外,我不愿付出自身生命去保护某些东西的理由至少还包括价值判断、对死亡的恐惧等。比如经过一番价值评估后,我认为我的生命要高于我热爱的东西(父母、伴侣、信仰等等),于是我选择保存自己的生命。价值判断这种说法貌似冷血,但生活中的确存在这样的估量以及据之采取的行动。在生死攸关的当口还有人在做着价值判断,这貌似不合理或不可能,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装作看不见。对于不合理的行为我们当然可以提出批评,但同时别忘了批评本身就包含着价值判断(是非、善恶、大小)。据我所知,普天之下没有比这更难的事了,既然我们不是上帝。
  也许最终我们告别了自私,放弃了价值判断,但仍有可能在死神面前却步。面对来自死亡的巨大威胁,谁能坦然处之?没有任何理由要求一个人献出自己的生命去拯救别的人或事(无论何人何事),除非是出自他本人的意愿。不仅濒死者值得怜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那些内心煎熬而又束手无策的人,他们同样是值得同情的。
  自私、价值判断和畏死,以及我尚未想到的其他因素,它们在生活中并非泾渭分明的孤立存在(比如自私中就含有价值判断,贪生怕死也可看作一种自私),而是合力作用于同一个人身上,从而使他做出自己的选择。人有选择的自由(并承担由此引发的后果),这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它值得我们去捍卫(为之付出生命吗?),因为我相信,自由是生活得以继续下去的重要基石。

2.如果你只有几分钟可以活了,那么你将怎样利用这段时间?如果还能活几天呢?二十年呢?

  “几分钟?这么短的时间,什么也来不及做啊。或许我会利用这最后的几分钟,虔诚地念几句佛号。几天?嗯,虽然也很短,但抓紧点,应该可以把一些生活上的事情处理好,至少向家人做个交待。二十年?这么长的时间,一下子想不清楚,做什么都有可能吧。”
  慢慢地,生命就真的只剩下几分钟了。接下来是倒计时的声音:10、9、8、7……
  尽管长短不一,但我们面对的始终是同一件事物——时间。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改变对待它的态度?难道说,时间的本质会随着自身长度的变化而变化?量变引起质变?
  仔细琢磨这个问题,我发现它问的其实不是我将如何度过不同的时间,它实际上问的是:你是怎么看待时间的?在不知不觉中,时间由“所指”变成了“能指”,从“具象”走向了“抽象”。
  在这样一种连珠炮般的发问下,我的回答渐渐露出它荒唐的马脚。颠倒一下发问的顺序,结果也不会两样,但我们可能更容易发现问题所在。我们会发现,随着时间的不断流失,很多东西会被一一放弃,即使它们貌似很重要。
  时间增加,欲望增加;时间减少,欲望减少。
  时间其实没有变,变化的只是我们自身。一个人所能把握的不是二十年,不是几天,也不是几分钟,而是那转瞬即逝的当下一念。一个又一个念头累积起来,变成几分钟、几天、几十年,乃至一个人的整个一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禅门日诵》有言: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期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对这个问题的答复自然是因人而异。于我而言,如何作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给出了一个警醒,并引起我对时间及生命意义的思考。

3.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曾经说过,人的生命就像牛或昆虫的生命一样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吃饭、睡觉、活过一段时间、生殖,别的动物也是如此,生命没有任何最终的目的。你会怎样来回答他?人的生活拥有哪些在牛或昆虫那里无法找到的目的?你生活的目标是什么?

  从生理层面考察,人类与牛、昆虫或其他动物的确没有太大差别。不过,一般来说,牛或昆虫只是依照本能自发行事,它们缺乏思考、发问的能力,不会考虑自身的行为是否具有某种意义。可以说,动物的生命是盲目的、随波逐流的。而人会反思自己的行为,即使他暂时没有找到活着的目的或意义,寻找本身也是具有意义的。正是在不断的困惑、质疑和追寻中,生命的意义才有可能浮现起来。当然,不排除这世上还存在着漠视自身心灵的人,他们除了吃喝拉撒睡之外,别的事物一概不予关心。他们的生活同样是盲目的,但与动物相比,又显得更加可悲,因为他们自己放弃了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可能性。
  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够逐步明了生命的秘密,并使自己的生活最终步入明澈之境。我糊里糊涂地来到了这个世间,但想要明白地离去。

4.你信仰上帝吗?为什么?上帝是怎样的(也就是说,你所信仰的是什么)?你怎样向一个不信上帝的人证明你所相信的是真的,即上帝的确是存在的(什么会使你改变想法)?
如果你不信仰上帝,那么为什么不信?描述一下你不相信的到底是什么(有没有其他你愿意接受的上帝概念?什么会使你改变想法)。

  如果上帝是指主宰一切事物的真实存在的神,我肯定无法接受。没有人喜欢宿命论,它意味着世间万事都已安排就序,人在其中几无可为。若事实如此,我们的一切行为还有意义吗?既然它们事先已经规定好了,那还能说是出于我们自己的意志吗?在这种情形下,人不过是被操控的木偶。
  但我的确相信佛陀的教诲。佛陀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进而指出:“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很遗憾,我无法向他人直接证明它的真实性,因为它是需要每个人去切实修行才有可能体会到的境界,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5.下面哪种东西最“真实”——是你所坐的椅子,构成这张椅子的分子,还是当你坐在上面时的感觉印象?

  “真实”可以用“最”来修饰吗?有最真实、一般真实和不太真实之分吗?要么真实,要么虚假,这二者之间难道还有中间地带?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明确什么是“真实”。
  椅子是由工匠借助工具对木材进行适当的加工而成的。在它还是一棵树时,椅子并不存在,“真实”更是无从谈起。现在,树变成椅子,我们坐在上面,确切地感受到了它的存在。那么,之前的那棵树是真实的吗?我能肯定的只有一件事:它的确曾经在这世上存在过。要向人证明一棵现在并不存在的树的真实性,我感到无从下手。向他人谈论我的记忆或提供相关实物照片并不能证明什么,反而让我生出一种虚幻感,就像我们在追忆过去的人或事时常有的那种惘然。
  我理解的“真实”意味着超越时空束缚、永恒不变的事物。按照这个说法,本问题给出的三个选项无疑都是不真实的。

6.假定你是心理学家实验室里的一只动物,但你拥有思想和感觉的所有能力,也就是说有一个与现在完全相同的“心灵”。你无意中听到科学家跟一位助手说:“别担心,它只是一头不会说话的动物,既没有思想,又没有感觉,只是在按照它的本能活动罢了。”你怎样证明你的确具有思想和感觉,有一个“心灵”?
现在假定有一位心理学理论家(比如哈佛大学的B.F.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美国行为心理学家,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这样说,一般说来,没有所谓“心灵”这种东西,人只是“行动”罢了(也就是说,根据从环境中接受到的刺激去移动身体和发出声音)。你将怎样证明你的确有一个心灵,你不仅仅是一个自动机或机器人,而是一个有思想、有感觉的存在?

  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我说过,“一切生物体都有保存自身、趋利避害的本能”,但另一方面,人有爱的能力,有着为了爱而牺牲自我利益的精神(不只是人,动物也同样如此)。机器谈不上本能,也没有感觉和思想,它的行动是根据预先设定好的程序而展开的。因此,它既不会趋利避害,也不会奋不顾身,也就是说,机器不具备主动选择的能力。
  我感到困惑的是如何区分本能和心灵以及受它们驱使而采取的行动。母牛护犊或许可说是一种本能,地震中牺牲自己救护幼子的母亲呢?难道这仅是出于本能的举动?难道这当中没有蕴含来自心灵的爱?如果说来自人类的救护就是心灵高尚的表现,为什么在动物那里就成了本能?
  我觉得,证明自己拥有一个心灵的不只是爱和奉献,同时也包括趋利避害的自私本能,因为它们都是个体的主动选择,而不同于机器的完全被动。拥有心灵就意味着拥有主动选择的自由。这自由为人和动物所共有。

7.假如你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每一个人都相信地球是静止不动的,而太阳、月亮和群星则围绕着地球,沿着可以预测的轨道作着也许比较复杂的运动。你反驳说:“你们都错了,地球是绕太阳转的。”但没有人同意你的说法。他们都认为你疯了,因为人人都感到地球并没有运动,人人都看到太阳、月亮和群星在运动。到底谁是正确的?难道真的可能只有你懂得真理,而其他人都是错的?

  若是我处于这样一个社会,很可能我会怀疑并最终放弃我原有的看法。这不仅仅是难以承受与整个社会对抗所带来的巨大压力的问题——一个人如果不是狂妄到了无知的程度,他怎么会认为举世皆错、独有自己一人真理在握呢?

8.“生活不过是一场梦”,一首流行的老歌这样唱道。假如你觉得有这样一种想法是可能的或至少是可以设想的(比如在一堂哲学课上):你此刻仍然还在床上睡着觉,只不过是梦见自己在读一本哲学书。你该怎样向你证明这不是真的,你其实正醒着(捏自己并不管用,为什么)?

  我倒是倾向于证明这是真的:我其实正处于一场大梦之中(捏自己会痛,无论清醒还是做梦,在个人感觉来说并无二致,因此不能用它来证明什么)。

9.把你当成小说中的人物描述一下自己。谈谈你的举止、习惯、个性以及特征用语。你最终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吗?喜欢(或不喜欢)他的哪些方面?

  他是一个比较拘谨的人,动作、言语中处处透着不自信。在意别人的看法,也在意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常常不能把自己的喜恶直接说出口,会为了不破坏友情而附和他人的意见,即便自己并不同意。他最常说的话是“我不知道”。一般来说,他喜欢独处,但同时又羡慕他处的热闹。他有一些正当的爱好,但没有一样得到充分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有了一种紧迫感,但他并未因此而变得更加积极。他做事常常半途而废,并寄望于那不可信的将来。大致说来,他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但其中也藏着不为人知的狡猾。他会为了小事较真,而对这个世界上正在发生的大事只投去淡淡的一瞥。他是热情的,同时也是冷漠的;他关心的事物大多只与自身相关。简单地说,他是一个自私的人,一个矛盾的人,在他体内有着许多挣扎。
  很显然,我喜欢我身上好的部分,讨厌不好的部分(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这样)。但是,所谓的“我”到底是什么呢?难道不是好的坏的以及不好不坏的全体集合吗?喜欢也好,讨厌也罢,我只能接受这样一个“我”,并尝试着做出一些积极的改变。

10.你怎样向一位外星来客解释你是谁(什么)?

  在语言不通(包括手语、肢体语言等)、文化迥异甚至存在状态完全不同的情况下,交流基本上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也许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尽力找出双方的共同点,然后以此为基础去尝试沟通可能会有所收获。

11.我们发明了一台机器,它是一个有着若干电极和一个生命维持系统的箱子,名叫“快乐箱”。只要你进入这个箱子,就会体验到一种特别快乐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将一直持续下去,因为它可以产生足够多的变化使你不会失去新鲜感。现在我们想邀请你去试试。只要你愿意这么做,你可以随时决定出不出来;但我们可能会对你说,人一旦进到箱中,还没有谁愿意出来过。过了十个小时左右,我们接通了生命维持系统,人们就在那里耗完他们的一生。当然,他们其他什么事都没做,所以过了若干年后,由于缺乏锻炼,他们的身体开始变得肥硕臃肿,摇摇晃晃,但他们似乎从未为此烦心过。现在轮到你做决定了:你愿意跨进快乐箱吗?为什么?

  决定很容易做出:我当然不愿意。但为什么呢?我们都在寻找令自己快乐的事情,还经常得不到,痛苦和烦恼则是常伴左右。现在有一个可以令我快乐一辈子的机会,而且还无需我费心做什么,为什么我要放弃它?
  在我看来,“快乐箱”提供的不是真正的快乐。它提供的只是无休止的不健康的刺激,人被这种刺激所控制,逐渐丧失自己的主体意识,沉醉于虚幻的感觉之中而无法自拔,最终变成一个无可救药的“瘾君子”。是的,所谓的“快乐箱”正是一种毒品,甚至比已知的毒品更坏,因为它的迷惑性更大,人们一时之间很难认清它的真面目,从而使得抵御和戒除它的难度变得更大了。
  万幸的是,和“永动机”一样,“快乐箱”这种东西是永远不会被发明出来的。不劳而获的快乐在哪里也找不到。

12.一个好人(一个不去作恶,只做分内之事的人)必定会快乐吗?换句话说,你相信生活最终是公平的吗?一个恶人——至少是最后——必定会受苦吗(如果不会,为什么每个人还要力图做一个好人)?

  古语有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律一直在恒定地运行着。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我们现在的一切(无论好坏)都是自己造成的。
  因与果之间的关系有时非常复杂,一般人常常看不清,就说“好人无好报,恶人自逍遥”,此言大谬。其实“报通三世”,分为“现报”“生报”和“后报”。《大宝积经》曰:“假使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因为“业不亡”,所以“菩萨畏因”,从源头开始就注重不造恶业;因为目光短浅,所以“凡夫畏果”,不知现在的恶果正是自己从前的行为造成的。

13.你相信杀生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错误的吗?

  这个问题很难。一开始,我轻易地给出肯定的回答,但接下来我的想法发生了动摇。
  我想到了《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卷四里的一个故事:释迦牟尼佛过去世为善御商主,与五百商人入海求宝,遇到一个恶人。这个恶人见财起意,想要把他们全部杀死好一个人侵占所有财宝。海神托梦给善御商主,令他设法救护五百商人,不让恶人造杀业而堕入地狱。善御商主认真思考了整整七天,依然无计可施,最后认为只能在恶人造杀业之前先行杀死他。接下来,善御商主又想到——
  “我若与此五百商人共断其命。而五百人皆堕地狱。我今宜应起大悲心为救护故。自手当杀。此杀因者。设于百千劫中获地狱报亦当忍受。但能今时以如是大悲方便。令此恶人不造杀业当免地狱无量劫苦。又令住菩萨法者。诸商人众安隐无难。”
  “不杀生”是佛教的根本戒之一,是绝对禁止的,但在上文所述的情况下,“杀生”却是一种“大悲方便”。在这种大悲方便的作用下,五百商人的性命得以保全,而恶人不但没有堕入地狱(按照经中的说法,“彼恶人既此命终得生天界”),且得到了更好的归宿。
  有几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第一,善御商主的一切所思所行都是建立在大悲心的基础上,可以说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第二,善御商主整整花了七天时间来寻求解决之道却一无所获,最终发现“杀死恶人”是唯一的办法;第三,虽然善御商主是为救护众人而杀人,但“因果报应,历历不爽”,他清楚并勇于承受由此带来的果报(“设于百千劫中获地狱报亦当忍受”)。
  在这个特例中,“杀生”不是一个错误。从逻辑上来说,只要有一个反例存在,就可以推翻“杀生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错误的”这个结论。我想强调的是,善御商主是具备大智慧和大悲心的人,他的善行善举不是我们能够随便效仿的,更不应成为“杀生”的理由。

14.你是否曾经做过一个不牵涉别的任何人而完全只属于你自己的决定(也就是说,不是因为你的父母向你提出,不是因为你的朋友或电视、书籍、电影的影响,也不是因为迫不得已或过分受到某个人或某种情况的影响)?

  前几天,我做出戒烟的决定。在此之前,我一直在读一本叫做《这书能让你戒烟》的书,读完它后,我立即戒了烟。可以说,这本书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它让我看清吸烟的真相,知道戒烟的关键在哪儿,并对戒烟这件事信心大增。但我决定戒烟却不是因为这本书,事实上,在接触到这本书之前,我就已经打算戒烟了(二十年里,我已戒过好几回了)。就像我们为瞌睡之人送上了枕头,这本书为我的再次戒烟提供了一个恰当的时机。不过,无论有没有枕头,想睡的人总是会睡的。
  如果说我的决定是受到阅读的影响而做出的,那读过这本书的人实在不少,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决定戒烟呢?你可能会说,因为每位读者所受到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或许是这样,但决定影响程度深浅的不正是我们自己吗?
  的确,外在的影响是随时、随处都可见到的,但不应片面夸大它们的力量;尽管一生饱受各种人或事的影响,我们当然还是可以做出自己的决定。因为,人不是机器,一切事物在能够影响他之前都必须得到他的允许。

15.自由总是一件好事吗?

  当然,不过应正确理解自由。自由不是任性放纵,不是肆无忌惮。子曰:“从心所欲,不逾矩。”就像一枚硬币总是由两个面构成,不存在没有限制的自由。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不是自由,而是一场灾难。

16.你想要孩子吗?为什么?

  我不打算要孩子,但这不等于说我不想要孩子(或者相反)。我说想要或不想要其实都是一种错觉,因为“我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对于一个不存在于这个世上的事物,你怎么会知道自己想要或不想要呢?从这个意义上说,本问题是个“伪问题”。当然,我可能通过观察他人的孩子、与他们进行实际上的接触,从而得出自己想要或不想要的结论。但无论如何,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我的孩子”亦不例外,我不能轻率地根据自己从别的孩子那里得来的印象来判断自己想不想要他。

  16个问题:https://www.douban.com/note/52233367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的动物性,难克服战胜,自私的本能,无处不竞争......
后性别主义
善良的人永远都不会坏,就算不去做好事,也不会去干坏事。恶人就不同了,有些人在骨子里就是坏的,就是自私...
“反正你怀孕了,房子不用买,你不敢不嫁”,儿媳:你真让人恶心
自私的基因:结论尽管令我们讨厌生嫌,但却是一个事实 (发人深省)
[人生的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