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报告

姓名:何梅馨

班级:18教育学(师范)

学号:20180521022

日期:2019310 星期日


目录

第六卷............................................................. 3

一、什么样的人适合当城邦的领袖?........................................... 3

二、城邦的领袖拥有哪些鹤立鸡群的品质?...................................... 3

三、最优秀者,即对城邦无用之人............................................. 4

四、充满恶意的诡辩派....................................................... 5

五、理性不是唾手可得的金苹果............................................... 6

六、如何培养真正的哲学家?................................................. 6

七、哲学家的至高追求——善者............................................... 7

八、感官的第三种需要——光................................................. 8

九、研究可知世界的方法..................................................... 9

第七卷............................................................ 10

第2级.................................................................... 5

第2级.................................................................... 6


第六卷

一、什么样的人适合当城邦的领袖?

解决了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哲学家以后,苏格拉底又提出这个问题,很显然,他的答案是——哲学家。

在他看来,哲学家是最能守卫城邦的法律和习惯的人。他们的眼睛能穿透世俗的物欲,直达实在的不变世界。他们的目光所及之处,皆为抽象,皆为善者,而他们的思想所及之处,便成了美、正义和法律震碎顽石,横空出世的发源地。他们不是欲望的奴隶,而充满欲望的平凡人则受到他们的支配。他们从不变中提炼出真善美的光芒,普济世人。他们的光芒足以捍卫这个古老时代的一座小小城邦,无数的新思由他们而起云蔚蒸腾。除此之外,他们的美德无人能及,他们是神化的存在,可以的话,他们还将受到凡人们虔诚的祭祀。“不挑选这种人当护卫者是荒唐的。”[1]他们既有经验,又有美德,而不受任何外物变化的控制,因为他们活在一个不变的世界里,因此,他们捍卫的法律和习惯至高无上,宏大庄严,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守卫这一方文思泉涌的天堂。

二、城邦的领袖拥有哪些鹤立鸡群的品质?

首先,是“真”一个字。真理、真相、真实,“他们永远不愿苟同一个‘假’字,他们憎恶假,他们爱真。”[2]这不仅是因为真实与智慧关系最为亲近,还因为哲学家们天性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真实让他们看穿了欲望,欲望在他们的心海里无处流淌,只能在实在与智慧中悲鸣着遭受滚烫的蒸发。哲学家的求真,不仅仅只是为了自己获得“真”那一刻的欢愉与自豪,这样的人不是真正的哲学家。真正的哲学家求真还为了百姓。他们希望能向百姓的心灵内灌输阳光,希望能驱走他们心间欲望的、意见的阴霾。这能给哲学家的心灵带来高尚而永无止境的欢乐。

其次,哲学家应秉持节制原则。哲学家不同“别的人”那样,毕生追求财富和巨大的花费,因为他们心中有无限的世界等着他们去探索,他们没有时间和闲心离开他们的归属——实在,转而去寻求欲望的无谓的满足。

再者,哲学家在任何事情上都器量宽广,追求完整和完全。哲学家的眼界非常开阔,他们将自己的一条性命视作蝼蚁。因为他要研究的是所有时代的一切实在,远比生命本身还要宽广、开阔。由此,眼界的开阔,怎么能同心灵的狭隘偏窄联系起来呢?生死既已置之度外,勇敢便存在了哲学家们宽阔的胸怀之间。

而且,哲学家从不粗暴凶残。他们用公正温良来获取世人的认可,来传递实在世界的真知。哲学家们更博学强记,将他们满腔热忱投资于抽象的真理,成为了第一个取得火炬的人神。哲学家们的分寸,掌握着温雅的尺度和导向每一事物的理念。上述的种种品质,无不在昭示着理解事物实在的灵魂所必须具备的、最必需的条件。

综上所述,一个能很好地从事哲学学习的人,必须是“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3]

三、最优秀者,即对城邦无用之人

哲学家是一位的船长。这位船长身高马大,力大无穷,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年、季节、天空、星辰、风云,以及一切与航海有关的事情”[4]。正是因为他高超的航海术,他的大船在欲望之海中一帆风顺、永不触礁。可是他那无知的船员无法理解他看似轻松的工作,他们为他们付出的艰辛的体力劳动和他的清闲形成的对比而愤怒。在庸俗的船员眼里,船长似乎一无是处。因此他们绑架了他,掌控了舵,在欲望的极致狂欢中走向毁灭,这种毁灭亦包括了作为船长的哲学家自身在内。这并不是要求哲学家也必须像庸俗的欲望之流那般付出繁琐重复的巨大的体力劳动,而是在于批判仅仅活在可见世界中的船员们的无知和庸俗,导致了船——即整个城邦的衰亡与毁灭。这便是古希腊遭到罗马灭绝的一个重要原因。

哲学家得不到尊敬,得不到理解,是极其骇人听闻的事情。哲学家掌控了真理和思想,而那些被欲望蒙蔽了心灵的盲者却一无所知,反倒为着“假”与“恶”去伤害哲学家的身体和心灵。苏格拉底便是这般从容地倒在了被庸俗包围的毒堇汁里,然而他的思想并没有因为他的死而磨灭,而是在千百年后被懂得道理的人们所拾起,引领人们走向了启蒙与思想的极大解放。

正如《理想国》中的苏格拉底所言:“最优秀哲学家的无用其责任不在哲学本身,而在别人不用哲学家。”[5]拥有智慧的人,正常情况下不应只身趋附富者门庭,而是富者降尊纡贵去寻求智者的真知。同样,像病人主动去找医生一样,人们应该主动去寻求哲学家看穿欲望和变化世界的远大的目光,而不是等着哲学家低声下气地来传播实在的道理,甚至因为不被理解而赔上性命身家。

更可悲的是,有些“哲学家”并不专注于对实在的研究,而是把精力用在无谓的争辩与不文明的尔虞我诈之中,导致不明真相的大众对哲学家产生了不信任甚至反感的情绪。如此一来,这物欲之世怎能海晏河清呢?

总而言之,真正的哲学家是绝对地忠于实在,忠于不变,忠于真理,不为欲望所动。除此之外的自称“哲学家”者,大约都是充满恶的江湖骗子吧。能不能为世间所用,也只有看哲学家的魅力是否足够强大,以及当时的民众是否足够理性了罢。

四、充满恶意的诡辩派

天赋最好的灵魂,最害怕受到坏的教育。坏的教育使天赋极致地向恶而生,混淆视听,妖言惑众。这就是真正的哲学家最为担忧的事情。

这些成长为恶人的诡辩家们往往能以诡辩论[6]成功地说服男女老少,按照自己的意图塑造了心怀恶念的世人。假使有人稍加理智,不愿服从,他们便重刑伺候,奉上他们最有力的武器,譬如剥夺公民权、罚款和死刑等等,所谓“杀鸡儆猴”,让城邦成为他们恶的意志的体现。

可是哲学家不会让诡辩派无拘无束地横行霸道,哲学家们的美德会感化大众,这是一道最为舒缓、最为温暖得光芒,能刺痛人们的无知,转而力致寻求“真”与实在。哲学家们曾经摒弃艺术与政治,因为这使哲学的神圣遭受了可怕的玷污。但根据后来的实践,哲学家们发现,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的哲学,正如合金一样,能以更轻便的方式,将真知源源不断地传送到民众的心间。而诡辩派则收取高昂的学费,只是教授人们在集会时能引起争论与麻烦的意见,美其名曰“智慧”。他们怎么能带来真理的光芒?他们带来的是民众蝼蚁般的斗争,而他们只是微笑着作壁上观。

因此,诡辩派是不能为哲学家所容的。他们也许善于隐藏,可是在哲学家参透一切的眼里,万事万物、邪恶之源是永远藏不住的。

五、理性不是唾手可得的金苹果

既然人间存在着如此多的阻力,哲学家应该如何自持?

经过欲望的变化世界的筛选,最后剩下来的只有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人能称为真正的哲学家了:他们或是出身高贵又受过良好教育却遭受流放,或是生于一个狭小的城邦而不曾屑于关注所谓“国家大事”,或是天赋优秀能脱离掉他藐视的其他技艺,或是因为身体上的缺陷成就了他们伟大的灵魂。这些都堪称为神迹,理应接受人们虔诚的奉拜。

然而思想上的优势并不代表处境上的优势,哲学家们因为过于阳春白雪而不能被大多数民众所理解,而让诡辩派占了钻了空子。

只是哲学家在意的唯有真理,他们往往选择了沉默,而在自己专注的事情上牺牲掉自己的一切。他们不会过多地关注别人做尽丧尽天良的事情,他们只期盼自己能善始善终,独善其身,怀着真善美的愿望和期望离开人间。而他们的沉默往往被庸俗者视为懦弱,并因此施加欺压,这更使得哲学家在世人眼里的形象愈显可怜,形成了哲学发展的一大阻碍。即使随着社会的发展,平等公正的观念使得这一情况有所改善,但事实上哲学在欲望世界的地位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据某教育网站发布的《2017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自2010年到2015年,在硕士研究生各学科(不含艺术学科)中,哲学招生人数不及1万,仅是工学招生人数的零头。”[7]欲望使得人类过于重视可见事物的发展,投身于无限变化的科学的发展中,以致于迷失在变化的洪流之中。

因此,真正的哲学家,要在合适的国家里进行生长,并需要克服重重诱惑,不为外界的冷嘲热讽所刺激,方能采撷理性的光辉。

六、如何培养真正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在书中发出来从古至今无数思想者的提问:“一个受哲学主宰的城邦怎样可以不腐败呢?”[8]

这当然是需要哲学家的自清与高尚节操。因此,问题便涉及到哲学家应该如何培养上来。

在一个有天赋的人的年少时期,应该让这类人学习适合自己接受能力的学科,而不应让他们过早地去理解世界的深奥。否则,一些人可能会因为晦涩的词语而放弃了对哲学本应有的热爱和追求。这体现了现代中“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这一思想,不可谓不先进。随着年龄增长,青壮年的人们应该多多准备体力条件,等他们迈入老年后,他们的身体已经拥有足够本钱,思想亦瓜熟蒂落,才是研究哲学的大好时机。如果在青少年时期勉强去从事哲学的话,年轻的血气方刚与对欲望世界无限名利的追求容易使青少年们迷失自我,看到功利而看不到真理,却把这种功利错误地传输给世人,这对实在世界是完完全全的迫害。唯有年老的人,有无比坚定的意志和绝不动摇的内心,因为他们已经在生命数十年的实践中寻觅到了不变的实在,他人所吹牛的不过是一些江湖骗子的骗术而已,他们根本无需放在心上。这样的人从事哲学,才对人类的永恒不变的发展大有裨益。此时,他们亦可被尊称为“国家制度的救助者”,捍卫者完全绝对地真理,哪怕遭受忌恨,也不屈不挠,决不低下真理高贵的头颅。真正的有识之士,便因此知道并确定哲学家为最完善的护卫者,护卫着人们的法律和习惯,也护卫着人们的思想与成长。

“敏于学习、强于记忆、机智、灵敏,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品质,还有进取心、豁达大度”[9],将所有的美德与天赋综合起来,这便是最优秀的哲学家的胚子,再按照如上方式培养,无论是小国城邦,还是泱泱大国,都将闪烁着理性与智慧的平和光芒。

七、哲学家的至高追求——善者

哲学家活在实在的世界里,那里无所谓生死,无所谓变化,只有永恒不变的对善者的绝对忠诚与虔诚追求。

关于“善”的理念,我们都未曾清晰地将它了解、洞悉。但是,如果我们不好好了解善的理念,知识学得再多,也只是愚蠢的只会吹牛的青蛙,将自己的肚子撑得大大的,难免有一天会“嘭”一生爆炸于虚无。

在我看来,“善”代表的是一种优秀,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永恒的不变,是客观上对全人类发展大有裨益的一种思想或意志。拥有善的理念的人,往往能隔岸观火般洞察事物的真相,比常人少一些利欲的牵绊。虽然苏格拉底说有些说善是知识[10],可是我认为善远超越知识。知识只是善的一部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将知识当做整个“善”,哲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不应该使用文学中“借代”的修辞手法。广义的“善”,是一种能让我们认识世界的能力的东西[11]。狭义的“善”,则是上述的一种优秀、不变或意志。柏拉图在虚构的理想国中把“善”视为一种光芒,哲学家是“善的儿子”,负责将光芒洒向人间,普济大众保守的思想。尽管如此,哲学家对善的了解还是永远不能完全的,因此他们永远需要研究善的理念。“善”是不变的,也是无穷的,它存在于抽象的实在中,也属于实在的抽象。它是万事万物的核心和本源。哲学家便循着上古的源头,无限地追寻上去,就像π那般无穷亦无尽。

“每一个灵魂都追求善,都把它作为自己全部行动的目标。”[12]哲学家不仅自己追求着善,也将全人类带入了对善的追求中,这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一股推动了,也作为了人类思想文明发展的一股强大的力量。我们可以了解到,三大文明古国的思想源头,几乎挤在了同一个时期:古希腊的哲学、古印度的佛教、古中国的百家争鸣。在此之前的世界尚属于迷蒙的混沌之中,而在此之后,由于思想的极大解放,人类世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曾经未曾有能力想象得到的奇迹。阿拉伯数字、四大发明、蒸汽机等等,它们都是在哲学的树根里长出来的科学的枝杈上的优秀的硕果,千百年来不变地裨益了人类,这能使人不衷心地追求善的理念吗?

“善”是不变的,又是无穷的,它永远在实在里,宛如一朵罂粟,吸引着人类为它舍生忘死、皓首穷经。

八、感官的第三种需要——光

有了听觉,我们能听见事物实体;有了视觉,我们能看见事物实体;而唯有光的存在,我们才能感受到灵魂的呼吸。

“光”并非我们所用视觉看见的光亮,而是指灵魂之光、理念之光。拥有视觉不一定拥有理性,拥有知识不一定懂得真理,因此,灵魂之光与较之低一等级的可变世界的光大有不同。这个光也可以将其视为太阳,照耀着我们的心灵和灵魂,发出的射流将真知输送到了我们的每一个细胞,鼓动着我们追求善的理念,追求永恒与实在。而这个太阳便是善的儿子,充满着理性与智慧。它代表了人的灵魂、人的智慧之眼,参透了可变世界的种种欲望,透过意见人们会发现隐藏在重重险阻后的理智与实在,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感人的过程。因此,善的理念是一切的源泉,它又生发出知识和真理,但知识和真理究竟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地超越它的美而存在。

光是可知世界的必须,有了光,才有了一切的起源。

九、研究可知世界的方法

阴影是远比它的实在要大的。就好比一个人手上拿着一顶帽子站在阳光下,那顶帽子的阴影比它的实在膨胀得甚至变了形。因此,在柏拉图的观点中,划分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的标准便为是否只是用理念来研究世界。

更为宽广的可见世界,研究是从假定出发,由假定下降到结论,这便是知识;在掌握在少数人手上的可知世界,研究的起点相同,但方向相反,是灵魂从假定上升到原理,并只使用原理,而不使用其他实验之类的方法。最好的例子便是几何学,几何学常常很难在可见世界找到与之对应的实体,因此大多数只能靠假定,来推理出一个个原理,哲学家们称之为“理智”。

不成其为“理性”,是有道理的。哲学家眼中的理性,是不会固定在枝杈的学科上的,而是通过哲学之根,输送到每一根筛管,让所有的学科汲取养分,从而焕发出勃勃生机。



[1]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485 I-D

[2]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485 II-C

[3]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487 E

[4]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488 D

[5]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489 B

[6] 诡辩论是违背逻辑规律而做的一种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论证。在宣传中论证一个命题或说明一个问题时,诡辩论者不去如实地、以有力的逻辑力量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而是从主观出发,以片面的、表面的、甚至不相干的一些现象制造虚假的联系、因果关系和主从关系,达到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目的,为其荒谬的言论制造一种骗人的推理形式。

[7] 张二木.哲学专业就业率高说明了啥[EB/OL.http://news.sina.com.cn/o/2017-01-11/doc-ifxzkssy1884509.shtml. 2017011102版。

[8]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497 E

[9]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503 C

[10]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505 XVII

[11] 姚怡倩.浅析柏拉图“善”的理念及其现实意义.《金田》 201302期。

[12]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505 E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希腊早期哲学之四:理性的民族
柏拉图如何开始了“哲学”
浅析古希腊哲学的起源、发展、意义
古代希腊哲学思想的衍生,对西方文化有什么影响?
柏拉图的思想
理想图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