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论科技发展对新闻事业的影响力
【摘 要】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强调了媒介之所以能够对人类产生影响,其关键并不是媒介传递和表达的内容,而是在于技术本身。换言之,这种媒介技术本身就是起到信息传递作用的“讯息”。纵观近代新闻事业发展史,期间无不渗透着从机械化到电力化,再到数字化这三次科技革命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从不同时期科学技术在新闻事业中媒介形态、传播方式、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应用入手,通过史料分析、现象观察等方法,综合论证了人类科技体系发展给新闻事业带来的正反两方面影响。
  【关键词】科技革命 新闻事业 新媒体
  一、科技变革催生新闻事业中新的媒介形态
  新闻事业发展史与人类传播史的起始阶段有所不同。早期以口语传播和文字传播为代表的人类传播中,尚未形成固定有目的、有组织的面向社会大众的新闻传播活动。直到15世纪中期古腾堡发明的铅活字印刷术得到广泛应用,快速、大量的复制文字信息成为可能后,由专门从事新闻传播的人员利用各种媒介合法的面向社会进行新闻传播的机构逐渐出现①,这就形成了原始形态的新闻事业。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中的主流媒介形态也在不断变化:从15世纪至今,我们已经看到的主要媒介形态包括了印刷媒介、广播媒介、电视媒介和网络媒介(也称电子媒介、互联网媒介)。
  1455年,古腾堡用铅活字印刷术印出《四十二行圣经》时,第一次科技革命尚未开始,而当时的新闻出版物也以面向权贵阶层的信息传递和诵经传道为主。根据哈贝马斯的观点,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应以17世纪初定期报刊的出现为标志。定期报刊与早期的手抄新闻信等其它新闻出版物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开始定期的面向大众公开的发送。直到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伴随着第一次科技革命在欧美一些国家取得胜利,这些地区的人口大幅增长,受教育人数增加,对于报刊的需求大量上涨;与此同时,随着蒸汽动力作为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在印刷机械中得以应用,蒸汽驱动的丝网印刷机、轮转铅印机、“风箱式”自动行式铸排机的陆续出现,大大降低了纸张的印刷成本,提升了印刷效率和质量;就连报刊发行所依赖的邮政业也因为蒸汽机车、蒸汽轮船的出现而提升了运输、通讯速度。终于,1833年9月3日由本杰明·戴成功出版的第一份廉价日报《纽约太阳报》诞生在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美国。而随着以其为代表的便士报的发展,才真正形成了如今我们已熟知的现代都市大报的雏形。
  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这期间和大众传媒最具有密切关系的科技发展是电报、无线电、电话等新通讯手段陆续出现,直至20世纪初,利用技术传送图像成为现实,电子方式的电视广播进入研制阶段。新闻事业由此迎来第一个高速发展阶段:1920年10月,KDKA广播电台成功应用无线电技术开办全球第一家私营商业广播电台;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正式开办电视广播;1835年,世界上第一家通讯社——哈瓦斯社成立,10年之后它开始使用新建的电报线路在巴黎至里昂之间发送新闻。广播电视作为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产物,使新闻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时性、真实性、跨时空性、强渗透力和低门槛的特点使其迅速成为广受公众欢迎的新型媒介;而通讯社也借助于种种先进的通讯手段和交通工具的应用成为各大新闻机构的消息来源,实现了新闻事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数字化”为核心,不但给广播、电视提供了进一步的发展空间,还带来了互联网这一几乎颠覆人类旧有观念的媒介形态。互联网与过往的媒介形态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不再是一种有形的硬件设施。互联网最早是依托于计算机而存在,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今已经可以通过PC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甚至智能电视等更多硬件设备联通互联网络。互联网的另一独特之处在于,它虽无形,却可以成为一个和报纸、广播、电视同样的媒介平台。只是这个平台能够通过数字化的编码实现文字、音频、视频等更多样的呈现形式,承载更丰富的内容,传递的范围也更广泛。
  “数字化是指信息(计算机)领域的数字技术向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全面推进的过程,包括通信领域、大众传播领域内的传播技术手段以数字制式代替传统模拟制式的转变过程。”记者的采访实现了数字录音和数字摄影,稿件实现了无纸化(计算机)写作,报刊等纸质媒介的刊发过程实现了数字化编排和印刷,广播、电视实现了数字音视频的录制和播出,而以计算机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互联网更是超过其它传统媒介,成为世界第一大媒介形态。根据瑞典互联网市场研究机构Pingdom于2013年1月发布的一组数据,截止2012年全球互联网用户数达到24亿②。
  二、科技改变传播方式
  传播学中,按照传播范围、规模的不同,可以将传播方式分为面向自身的内向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的人际传播、由特定的机构有计划、有目的的面向内部及对外统一进行的组织传播和特定机构利用大众媒介向社会公众传送消息、知识的大众传播。
  从15世纪中期新闻事业逐渐成型到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结束,无论报纸、杂志,还是广播、电视作为传播媒介,新闻传播活动都以有组织、有目的的面向社会大众传递信息为特点,属于典型的大众传播方式。
  互联网出现后,新闻传播活动的传播方式变得不再那么容易划分。最初人们只是将互联网作为通讯平台或传输信息的手段。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更多以其为平台实现信息传播功能的形式出现。这其中包括全球各个政府、组织、媒体和商业机构陆续设立的官方网站,也包括电子邮件、BBS、聊天室、MSN、ICQ、OICQ等等在线交流工具;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博客、播客、微博、社交网站、视频分享平台、网络电台……数不清的新形式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能够实现面向社会大众有目的的信息传播。不同之处只是在于21世纪之前的网站还都是有组织的传播行为;从博客开始,每一个公众都开始掌握了“麦克风”,都拥有了发言权,都可以充当一名记者甚至一家小型的新闻发布机构。   现在人们习惯把基于互联网的新闻传播平台称为“新媒体”。维基百科对“新媒体”的解释是:泛指利用电脑及网络等新科技,对传统媒体之形式、内容及类型所产生的质变。美国《连线》杂志则将它阐述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③。这个定义将互联网所形成的另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以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为主体,糅合了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复合式传播。
  三、科技重塑新闻传播产业结构
  竞争环境是引起新闻传播产业结构变化的首要因素。《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中指出,目前全球互联网的用户已达到25亿,手机用户超过64亿,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活跃和最重要的发展领域④。
  传统新闻传播机构为了在与互联网的竞争中享有一席之地,纷纷开办网络版、推出官方微博,甚至基于自身新闻内容的APP应用。以南方报业集团为例,截止2012年11月,其《南都周刊》与《南都娱乐周刊》两刊的苹果APP装机量已达百万之多。也有实力稍强的媒介集团干脆将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站统一收编,开始尝试建立能够应用新型媒介终端的全媒体运营集团。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因数字直播和采用手机媒体报道而大放异彩的BBC,早在2007年就着手重建全媒体组织运营结构,将其电台、电视台和网络三大部门整合成了多媒体新闻编辑部和多媒体节目部这两大“超级编辑部”,通过统一的采编作业模式将资源共享,再通过分工处理成适用于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传播给受众。
  根据去年5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预测,2012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整体市场结构中,包括移动增值、网络广告、网络游戏在内的与互联网相关的媒体形式将占据整个传媒产业的半壁江山⑤。
  四、科技进步影响社会形态变化
  回顾新闻事业形成的过程,可知新闻事业在作为一种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要功能的社会舆论工具的同时,还具有明确的阶级性,它始终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为所属的阶级、政权服务。无论第一次科技革命后期资本主义进入自由竞争阶段时廉价报刊的兴起,还是互联网的雏形ARPANET因美苏军事争霸而诞生,科学技术在这一过程中都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即使在同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科技带动的媒介形态发展也在为不同的政权服务。美国总统的选举史上,从克利夫兰利用报纸赢得了竞选,罗斯福在广播中的四次“炉边谈话”帮他成就了“罗斯福新政”,肯尼迪通过史上首次电视辩论击败了尼克松,到现任总统奥巴马利用社交网络赢得总统大选,他们都是利用新的媒介形态和技术掌握了与社会公众互动的主动权,才获得政权上的胜利。
  五、新闻事业的发展过度依赖科技的弊端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新闻事业不断注入活力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种种冲击与挑战。
  首先,科技领先的国家在新闻传播中往往拥有更多的发言权。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于美国,而其代表性的产物就是互联网。美国正是利用互联网这个新媒介,打开了发展中国家的大门,在文化、意识形态传播上形成垄断之势,以至于有学者将这种方式定义为“文化霸权主义”。
  其次,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便捷的通讯工具的同时,也关上了一扇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窗。通过冰冷屏幕的交流让你无法识别另一端的人是高兴还是哀伤,是雪中送炭的朋友还是心怀恶意的歹徒。与此同时,新媒介营造出的虚拟环境让人更多的与现实社会隔离,单从屏幕中看到的图片、文字,甚至音视频无法让你识别事件的真伪,谣言也由此而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科学技术的进步成就了今天色彩斑斓的新闻事业,然而如果对其不能够巧加利用、积极控制的话,也可能给新闻事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历史时刻都在提醒新闻从业人员和从事新闻传播研究的学者,以掌握、利用、开发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科学技术的同时,一定要时刻谨记注意规避其中的风险。
  参考文献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408
  ②《数说2012互联网:全球互联网用户数24亿》,http://tech.sina.com.cn/i/2013-01-17/15487987679.shtml
  ③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 时代的盗火者》,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163
  ④《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卷)》发布会暨研讨会文字实录,http://www.china.com.cn/zhibo/2013-06/25/cont-
  ent_29187641.htm?show=t
  ⑤崔保国、侯琰霖,《在融合中转型的中国传媒产业》,http://guoqing.china.com.cn/2012-12/13/content_27403915.htm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终端制胜:广播新闻的形态之变——兼论广播新闻研究的现状
用户·算法·元宇宙——互联网的三次传播革命
媒体融合:老套路和新探索
媒介融合时代记者的媒介素养研究
“元技术”塑造新闻业发展新图景
浅谈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时政新闻报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