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17年,镜头下的百年宜昌

名人介绍:

西德尼·戴维·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1890年~1968年)

美国社会学教授,1890年7月12日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是一位卓越的社会经济学家和摄影家。1968年,甘博在纽约去世。他的学术著作和摄影作品表现了他严谨的科学态度、敏锐的历史眼光、深厚的艺术修养以及对异国民族善良、友好的品格。


1917年甘博先生在南京

1925年甘博与夫人 


------------------------------------------------------------------

感觉甘博先生,

现在开始欣赏1971年宜昌拍摄的一组照片。









一条木船经过宜昌怡和洋行[英]前向海关码头方向行驶(甘博1917年摄)


上面这张照片,应该是甘博从重庆返回宜昌时拍摄。照片中,江面行驶的木船正经过宜昌怡和洋行门前向上航行。帆船上游不远便是“宜昌关”(今宜昌市政府、市人大常委会所在地),参看下图。




宜昌江边船桅林立(甘博1917年摄)



1920年的宜昌。这张照片是由太古洋行的老板沃伦-太古 (G. Warren Swire)拍摄的。可以看到江边的码头,洋行建筑物。照片右侧中间的湖,应该是南湖。(照片由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提供)


1909年的宜昌。这张照片是威尔逊在1909年3月1日拍摄的, 是当时宜昌府的西段江边的河滩,码头,船只, 和宜昌城远景。


1909年的宜昌。这张照片是威尔逊在1909年3月1日拍摄的, 是当时宜昌府的东段江边码头。据笔者推测,岸边的西洋式建筑应该是各大洋行和外国人聚居地;照片中间的湖,应该是南湖;远处山坡上的白色建筑应该是东山寺。


1908年的宜昌。这张照片是威尔逊在1908年3月3日拍摄的。宜昌东段江边船只和城市远景,覆盖在白雪之下。右边的一些楼房建筑应该是洋行等外国人聚集地。在没有航拍的年代,这几张远景照片应该是从江对岸的磨基山顶拍摄的。


宜昌江边的帆船(甘博1917年摄)


宜昌码头上林立的帆船(甘博1917年摄)


准备停靠宜昌码头的帆船(甘博1917年摄)


宜昌码头的木船(甘博1917年摄)


宜昌码头三角帆(甘博1917年摄)


宜昌西坝岸边的木船,席篷遮盖的趸船上有“虎双发号”四个字(甘博1917年摄)


宜昌码头,江对面的磨基山像古埃及“金字塔”(甘博1917年摄)


宜昌码头的大木船(甘博1917年摄)


宜昌码头的剃头摊群(甘博1917年摄)


宜昌码头的小食摊(甘博1917年摄) 


宜昌街头的剃头摊(甘博1917年摄)


宜昌街头卖菜人(甘博1917年摄) 


宜昌街头打冥币(甘博1917年摄) 


宜昌制绳塔架(甘博1917摄)


宜昌制绳人(甘博1917摄) 


宜昌绞棕麻绳(甘博1917年摄)


宜昌街头修鞋匠(甘博1917摄)


宜昌街头卖药材的摊贩(甘博1917年摄)


宜昌街头卖菜的妇女(甘博1917年摄)


宜昌街头卖荸荠的妇女(甘博1917年摄)


宜昌夕阳西下(甘博1917年摄) 


宜昌南津关口(甘博摄于1917年)


图片左侧即宜昌南津关海关站(甘博1917年摄)


宜昌城郊滑竿上渡船(甘博摄于1917)


  宜昌江上木船的三个小船工(甘博1917年摄)


宜昌江边洗澡的男孩(甘博1917年摄)


宜昌拿着芭蕉扇的裸身儿童(甘博1917年摄)


原标注“帆船船长”,看近处这位还是个孩子,远处那位才是?(甘博1917年摄)


宜昌或沙市码头守在竹签箱旁的男孩(甘博1917年摄)


宜昌或沙市江面上划龙船(甘博1917年摄)


枝江董市蜀汉中郎将董和故里(甘博1917摄)


宜昌与沙市间行进的帆船(甘博1917年摄)


从宜昌到南京途中的乞讨木船(甘博1917摄)


宜昌至南京的船上女乞丐(甘博摄于1917年)


从宜昌到南京途中的乞讨木船(甘博1917摄)

 

船即将在宜昌码头靠岸(甘博1917年摄)


铜钱贬值,宜昌市民背钱购物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长江边长大的孩子,自然少不了船上工作。

三峡船上做饭(甘博1917年摄)


在船上工作的儿童在吃饭(甘博1917年摄)


在船上工作的儿童(甘博1917年摄)


在船上工作的儿童(甘博1917年摄)


宜昌敲锣打鼓卖艺乞讨的男孩(甘博1917年摄)



当美国圣公会的韩仁敦神父(丹尼尔-特朗布尔-亨廷顿 ,Daniel Trumbull Huntington, 中文名“韩仁敦”) 于1901年来到宜昌担任主教时,他发现和其他城市比,宜昌有更多的流浪儿童。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从重庆下行的货船,因为是走下水,船上的许多工作可以靠工钱便宜的未成年人来完成,但当货船准备返航时,需要走上水穿过凶险的急流险滩,这些孩子没有足够的体力去拉纤。《宜昌水运志》还记载,许多走下水穿过三峡来到宜昌的木船,船老板大都会在宜昌连船带货一起卖掉,丢下船工,自己带着钱走江南蜀道从陆路返回。那些孩子被不良船主骗下来后, 被抛弃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许多不得不如图5中的这两个孩子一样,靠卖艺或者乞讨为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韩仁敦主教创办了专门收容流浪男童的技工学校,教这些男孩们一些手艺,让他们有机会成长。到1910年左右,美国圣公会在宜昌的男童技工学校声名远扬,有100多名学生在那里接受各种技能的培训。




洛卡泰利镜头下的宜昌儿童

安东尼奥-洛卡泰利(Antonio Locatelli, 1895-1936) 是意大利飞行员和记者。他曾作为意大利空军飞行员参加对奥地利的战争,后来曾经从政。1923年1月他开始环球旅行,从贝加莫出发,到达埃及、锡兰、印度、缅甸、泰国、中国、韩国、日本和北美。在中国期间,他从上海沿长江而上,到过宜昌。他留下了3500张照片,10本日记和300张手绘图画,详细记录了这次旅行。1924年他曾试图穿越大西洋的飞行,但由于天气原因,不得不在格陵兰岛降落,未能达到目标。

在宜昌期间,一些宜昌儿童进入洛卡泰利的照相机镜头。

宜昌三五个儿童。(来源:意大利洛卡泰利基金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00多年前的湖北宜昌,很多湖北人都没见过,实在是太让人惊叹了!
1917年,美国人镜头中的宜昌人文风光
消失的三峡:1917年老照片带我们重回梦中三峡
开埠前后的宜昌码头
魏司夫妇在三峡
宜昌码头沧桑岁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