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威斯特伐利亚会议概况

分别在与威斯特伐利亚相邻的两个城镇:闵斯特(法国为首),奥斯那布鲁克(瑞典为首)同时召开和会

分地举行的原因是,法国和瑞典的战略目标和争霸计划不同。

法国的目的是建立在中欧的霸权。因此法国支持德意志诸侯,包括信奉天主教的诸侯。

瑞典的目的是扩大在波罗的海的霸权。即夺取波罗的海的南岸地区-新教统治的德意志。

闵斯特:法国、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诸侯的代表、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奥斯那布鲁克:德意志新教诸侯代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643年和谈开始,持续了5年。因为每个国家都想要在全面停战前多捞取一点讨价还价的资本。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用法国和瑞典的矛盾,使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奥地利免于肢解。

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战争一直持续到1659年签订《比利牛斯条约》为止。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被公认是欧洲最早的一次国际会议。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内容:       

在新教势力处于相对优势的情形下进行。

合约主要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

☆①宗教

1.重申了教随国定的原则,每个德意志邦都有权决定其宗教信仰。

2.否定了“归还教产敕令”的有效性,恢复1624年的地产占有状况。强化世俗化。

合约实际上解决了宗教和教会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问题,即根据世俗原则而非宗教原则解决争端。

是欧洲政治世俗化的重要成果。

②领土

哈布斯堡皇室的部分外奥地利领地被迫割与法国瑞典和部分帝国内的新教诸侯

  1. 瑞士和荷兰从德意志中独立出来,不再属于神圣罗马帝国,成为独立国家。

2.法国获得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原德意志公国),满足了天然疆界的要求。

3.瑞典由此控制了波罗的海、北海沿岸的重要海港。

4.帝国内部的勃兰登堡(后普鲁士)得到了波美拉尼亚东部和马德堡大主教辖区的大部,奠定了日后普鲁士崛起的根基。

5.巴伐利亚因为在战争中作为天主教同盟首领的重要地位得到了帕拉丁,取得了选帝侯的地位。

③德意志国家的体制

1.德意志从法律上被历史性的分裂了。(这一点最能体现法国的胜利)

2.承认三百多个德意志邦成为主权国家。自由行使权力,包括宗教和政治。

3.德意志从此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国家。皇帝不能不经过境内所有主权国家组成的帝国议会同意,立法、征税、征兵、宣战和媾和。皇帝不能再代表帝国做出任何决定。

★威斯特法利亚合约的历史意义

☆确立了一些现代国际关系的原则

☆对欧洲国际体系的建立和欧洲未来的政治经济秩序影响深远

一、确立了一些现代国际关系原则

①开创了用会议解决争端的先例

中世纪以来,欧洲没有召开过世俗国际会议。只有教会能召集各个国家聚集在一起共同商讨宗教事务。

②确认了国家主权的平等,明确规定了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法律原则。

通过承认德意志众多诸侯国、瑞士、荷兰的主权,将文艺复兴以来就开始讨论的国家主权和国际法观念,用主权国家的形式确立下来。

从此,以国家为最高权威,不再承认有任何超越国家之上的约束者或所谓的世界统治权。

③首次创立并确认了缔结的条约必须遵守,对违约的一方可以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

④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被打破。主权是国家的属性。

使国际关系中的世俗化倾向加强了。

⑤世俗专制的封建王权体制得到了加强。

⑥确立了外交常驻代表机构的制度,为主权国家间经常性的政治经济交往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

概述:☆威斯特法利亚合约1.不但结束了持续30年之久的全欧规模的战争

2.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

3.它建立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一个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4.但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还不带有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和色彩,它所展现的更多是欧洲的国际秩序。

二、改变了欧洲政治力量对比

条约签订后各国新控制的领土

德意志分崩离析成许多势力

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的衰落

(1)导致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失去大量领地,也削弱了皇朝对神圣罗马帝国内各邦国的控制,使皇朝陷入中衰,也使德国陷入封建分裂的时代。

(2)但是皇帝的首席代表特劳特曼斯道夫施展外交手腕,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把一个较为完整的奥地利帝国保留下来,也保留下奥地利在中欧的地位,使他在今后的欧洲政治中依然起着重要作用。

(3)西班牙陆战海战皆败,从此失去了欧洲一等强国的地位。

法国、瑞典、荷兰、勃兰登堡的崛起

(1)法国在此战中获得了洛林的三个主教区,实力大增,为后来称霸欧洲打下基础。

(2)瑞典获得波罗的海北海沿岸重要港口,成为北欧强国。

(3)荷兰独立得到西班牙的正式承认,成为17世纪前期的海上霸主。

(4)勃兰登堡在德意志内部崛起,成为德意志境内仅次于哈布斯堡皇室的诸侯,便是后来普鲁士王国乃至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前身。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多级均势格局

三十年战争后的欧洲,最重要的特点是欧洲列强之间的多级体制的形成。

各国不再为跨国利益、宗教信仰而战。而被国家利益左右。

均势格局内概况:

法国、瑞典、英国的实力和优势都有所增强。

各国意图:法国-夺取欧陆霸权  瑞典-建立波罗的海霸权  英国-谋求海上称霸

当时,衡量国家实力的标准:一、税收来源 二、地理面积大小

这一时期均势特点:

1.    欧陆几大国基本上处于均势状态。隔海相望的英国扮演着制衡者的角色。

2.    各大国发展了自身的实力,相近的实习保证了均势的实现和国际体系的稳定。

3.    通过均势防止了大国间的战争

4.    为了维持大国间的力量均衡,不惜牺牲小国和战败国的利益。对他们的领土进行分割、吞并。

5.    这时的均势,只适用于欧洲具有共同传统的大国。借此来保证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统治。只是欧洲大国间的外交游戏规则。不适用于世界其他地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类传世文献之现代主权国家开始形成的标志《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改变欧洲格局的三十年战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改变欧洲格局影响世界关系的政治事件
三十年战争:德意志内战演变成全欧混战,推动了国家主权意识形成
读《世界秩序》|欧洲均势面临的冲击与挑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