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后改嫁再加上外戚专权,这日子真没法过了!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外戚专权是两汉时代的一大政治痼疾,尤其到了东汉末年达到高潮。外戚党羽遍布朝纲,皇帝为了限制外戚,不得不依仗阉人宦官。斗争的结果引发了宦官十常侍与外戚大将军何进的恶斗。为了消除朝廷的混乱,又调遣西凉太守董卓带兵进京镇压,最终引发乱世,开启了三国时代。而三国结束之后不久,则是更为黑暗的五胡乱华的时代,华夏民族跌入历史谷底。

三国乱世

中国人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英国历史上也曾经出现外戚专权的时代,并且同样引发了不列颠岛长期处于战乱状态。这是怎么回事呢?看了下面的文章就知道了。

上一篇说到,亨利三世被宗教忽悠成了脑残,权臣弄权变为常态,英国政局成了权力游戏的角逐场。为了改变这一混乱局面,贵族们决心赶紧让他结婚,用俗世之爱将沉迷于宗教狂热的国王拉回现实。他们给亨利三世找的王后是法兰西普罗旺斯的埃莉诺。亨利三世在1236年完婚的时候已经28岁了,这在当时的欧洲绝对算晚婚晚育的典范,耽搁这么久也是因为基督教提倡禁欲,而最虔诚的那些基督徒都是终身保持童贞,如果不是贵族干涉,亨利三世恐怕要继同性恋国王威廉二世之后,成为第二个终身不娶的国王。

他的妻子——普罗旺斯的埃莉诺(Eleanor of Provence,1223年-1291年6月24日或25日)结婚时才12岁,还是个小萝莉。小萝莉的纯洁天真可能比较符合亨利三世的审美,激活了继承自他老爹无地王约翰的萝莉控基因,使他从一个禁欲者变成了一个大叔萝莉控。

1236年1月20日是亨利三世与埃莉诺大婚之日,英格兰的权贵阶层对于这场婚姻期待很高,希望他们的国王从此之后能成为一个思维正常的国王,履行亲政指责,避免再重复权臣掌权的怪圈。英格兰的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伯爵和各城市市民争夺在庆典仪式中扮演角色的权力,竞争十分激烈。从威望极高的任务(如为王后加冕、手持忏悔者爱德华的仪式宝剑)到比较平庸的职责(比如挥舞棍棒、维持现场秩序、置备酒水等等)都有人争夺。圣殿骑士团伦敦分团的新任分团长马特尔,则获得了最引人瞩目的职责——为新王后护驾。

王后娘家是普罗旺斯的大贵族,力量遍及西欧每个角落。王后的姐妹几个都是倾国倾城,夫婿也各个不凡。英国王后在姐妹中排行老二,姐姐玛格丽特嫁给了法兰西国王路易九世,三妹桑琪雅后来嫁给了亨利三世的弟弟理查,这个理查后来做了德意志的诸侯国王,四妹贝亚特丽斯则在后来嫁给了西西里国王查理一世。

亨利三世的王后埃莉诺和他的祖母——亨利二世的同名王后一样,都是一个聪明、美貌、热爱文学与艺术的才女。法国在当时已经是欧洲时尚之都,王后引领了英格兰时尚潮流者,不断地从法国引进新式时装。她经常穿着杂色的紧身外衣,金或银色的腰带,头戴时髦的筒式无沿帽。新王后埃莉诺的名字与太王太后重名,结婚时的年龄又凑巧与王太后结婚时的年龄一样,她也正像前两代美女王后一样,给英格兰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普罗旺斯的埃莉诺

当年,阿基坦的埃莉诺弃路易七世转而嫁给亨利二世,主要原因在于路易七世是个木头一样的虔诚基督徒,毫无情趣;亨利三世虽然也是一个虔诚基督徒,但是他性格和善,热爱艺术,哄小女孩总是能做到的。他的美女王后此后除了贪图漂亮衣服首饰花了很多钱,引发伦敦市民不满之外,倒也没有传出过什么丑闻。但有一样,因为王后嫁过来的时候太小,跟过来好多法国亲戚。其实这些人都是法国贵族的从子,根据当时的长子继承制,在本国没希望继承爵位和土地,跑到英格兰来碰碰运气。

亨利三世十分喜爱他的小王后,爱屋及乌之下,对这些亲戚们大开欢迎之门,很多人获得了土地与爵位,特别是埃莉诺的舅舅们纷纷身居高位。英格兰的贵族们都愤愤不平,我们的从子想弄个爵位和封地老费劲了,凭什么白白便宜这些法国佬!

埃莉诺的舅舅们在英格兰宫廷身居高位后,想的不是怎样去治理国家,而是如何利用手中的权力最大限度地榨取财富,向自己在法国的家族输送利益。说白了,这些外戚根本没有把英格兰当成自己的国家,而是一个类似于殖民地的地方,法国才是他们的母国,他们就如同趴在英格兰肌体上吸血的蚂蝗,疯狂榨取利益,掏空资产,为法国增加财富。

作恶的外戚不仅仅是王后的亲戚,还包括了太后现任老公的家族。

太后的现任老公,这样的角色大概不会出现在中国历史上。但是在欧洲史上,太后改嫁这种事却是稀松平常。

太后伊莎贝拉,也就是无地王的王后伊莎贝拉,原本已经许配给法兰西吕西昂家族,当年约翰王横刀夺爱把这个女人抢过来,被法王腓力二世以此为借口大做文章,导致刚签订的停战协议作废,战争又起。也正是这场战争引发了后续一系列事件,不仅导致金雀花王朝大幅衰落,也导致约翰最终的败亡。可以说,约翰强娶伊莎贝拉,是英格兰衰落的导火索。

伊莎贝拉也因此遭到英国人的忌恨,被称作“中世纪的海伦”(海伦就是引发特洛伊战争的那个美女)。随着约翰政治上的内外交困,她的名声也越发恶化,得到了“塞壬(希腊神话里的海妖)”、“梅萨丽娜(Messalina,罗马皇帝克劳狄的妻子,女色情狂的代名词)”、“耶洗别(Jezebel,圣经中的以色列王后,无耻恶毒的女人的代名词)”等不堪入耳的称号。正如同中国历史上的“妺喜”、“妲己”等著名妖女,帝王们的恶名有一半被他身边的女人所承受了。

约翰王的王后伊莎贝拉

约翰抢别人老婆,导致英格兰遭了大报应。约翰死后,这个报应还没有结束,因为伊莎贝拉又改嫁她原来的未婚夫的儿子——吕西昂家族的于格十世,为英格兰招来无穷祸患。

这是咋回事呢?1220年,也就是亨利三世登基的四年之后,王太后伊莎贝拉陪伴她的女儿琼前往法国与吕西尼昂家族联姻,这次联姻是布汶战役前夕,约翰为了拉拢吕西昂家族而定下的,他将女儿琼许配给了曾被他抢了未婚妻的于格九世的同名儿子于格十世,以拉拢吕西尼昂家族共同反对法兰西加佩王室。约翰的老爹亨利二世抢了法国国王路易七世的老婆,还睡了人家的女儿,约翰抢人家一个老婆,归还一个女儿,至少没像他爹那样蹬鼻子上脸。

后来布汶战役大败英国陷入内乱,这则婚姻就被耽搁了,如今局势初定,需要继续稳住吕西昂家族,因此完婚也就被提上议事日程。于格十世不像约翰及其儿子亨利那样是萝莉控,年仅十岁的琼对他毫无吸引力,他跟当年的亨利二世一样,更喜欢成熟的人妻,对已经32岁却依然风韵犹存的王太后伊莎贝拉一见钟情,非要娶这位本来应该是自己后妈的女人。

守寡的王太后正值女人最美好的年华,不甘心这样孤独终老,也顺势坠入情网。于是英国王太后顶掉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自己曾经的未婚夫的儿子。

事情的来龙去脉就是这样。另外补充一句:贵圈真乱……

履行嫁女使命的王太后居然自作主张,把自己给嫁了!消息传回英格兰,贵族摄政委员会的成员都惊掉了下巴。他们以伊莎贝拉的婚姻没有经过委员会的批准为由,威胁要没收她的嫁妆,停止支付她的养老金。但正在经历人生第二春的伊莎贝拉对此不屑一顾,她和新丈夫反过来威胁要扣留女儿琼,不让她和委员会指定的候补结婚对象苏格兰国王完婚。英格兰被法国欺负得已经是焦头烂额,可不敢再跟苏格兰起冲突,因此摄政委员会最终只得服软。

伊莎贝拉被同时代人形容为“虚荣、任性的麻烦制造者”,也并非是空穴来风。法国执政者是当年狮子路易王子之妻,如今的王太后卡斯蒂利亚的布朗什(Blanche de Castille)。布朗什的母亲是约翰的妹妹,因此布朗什也就是伊莎贝拉的侄女。伊莎贝拉虽然曾经是王太后,但现在只是一介伯爵夫人,必须对当上法国王太后的侄女俯首称臣,而对方却公然漠视、冷落自己,令她难以忍受。于是,她怂恿本来也不太安分的丈夫,并拉拢图卢兹伯爵、布列塔尼公爵等法国贵族共同反对法国王太后,但法国王室已经崛起的强大实力和布朗什出色的政治才能,让种种阴谋诡计消弭于无形。

作为一代作女的伊莎贝拉怎能甘心就此善罢甘休。1241年,吕西昂家族发动叛乱,伊莎贝拉更是把儿子英国国王亨利三世也拉入己方阵营。但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的军事才能和实力远在对手之上,塔耶堡战役(Battle of Taillebourg)中,法军决定性的击败了叛军和英军。亨利三世仓皇逃离,英国彻底丧失了恢复旧日领地的希望。而于格十世和伊莎贝拉只能颜面尽失地跪在法国国王面前屈膝投降,请求宽恕。

凡尔赛宫战争厅的巨幅油画 《塔耶堡战役》,作者:德拉克洛瓦

1244年,法国宫廷又发生了一桩大案,两个厨子因为试图给国王下毒而被逮捕。一番酷刑之下犯人交代,是昂古莱姆的伊莎贝拉雇佣他们行此勾当的。虽然最后并未给伊莎贝拉定罪,但是她也只能去丰特弗洛修道院了此残生了。吕西昂家族也在法兰西彻底失了势,他们的全部希望就放在英格兰的土地上。

丰特弗洛圣母修道院坐落在卢瓦尔河谷, 是欧洲最大的修道院建筑群之一

于格十世与伊莎贝拉共养育了九个孩子,其中大部分都去投奔同母异父兄弟亨利三世,而后者则十分宽宏地接纳了这些兄弟们。如果说王后埃莉诺的舅舅们是蚂蝗,那么吕西昂家族简直就是豺狼虎豹,他们仗着王室的庇护,在英格兰巧取豪夺,横行不法,积累财富。

英格兰变成了法国人刀殂上的鱼肉,作为国王的亨利三世为何不闻不问?表面上的原因是,他是一个性格和善的人,他宠爱自己的老婆,更管不了自己的老妈。深层次原因则还有两个方面:

其一、亨利三世是一个基督徒,他只关注精神上对上帝的信仰是否虔诚,对于俗世的财富不屑一顾,因此这些事情他根本不放在心上。按照当时的基督教的说法,钱财都是罪恶嘛!

其二、金雀花王朝曾经在法兰西的土地上拥有大片领地,虽然在约翰王的时代都已失去,但是在王室的心目中,这些领地还在,只是被法国暂时占领,将来迟早有一天要收回的。

在1228年,尚未亲政的亨利三世在当时的权臣罗格的忽悠下,曾经带兵登陆法兰西西北的布列塔尼,号称要收复失地。但从实际的战局来看,英格兰派出的那点兵根本不是当时法国的对手,搞不好是罗格故意让国王去送死,以便解除当时舆论形成的迫使他交权的压力。亨利三世刚占领南特,听说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带兵杀到,吓得打道回府,这次远征就不了了之。

后来罗格被囚禁,亨利三世一心侍奉上帝,都几乎忘记了还有这回事,娶了个法国王后,看着老婆带来的法国风尚,突然想起来:其实老子本来是个法国人,王室的根在法国,因此一下子又对收复失地热心起来。在国王看来,这些法国人都是自己的臣民。国王接受大量无爵位的法国贵族,估计也有探听消息,引为内应的考虑。

不过,亨利三世对于军政一窍不通,搞这些有的没的除了虚耗英国的财富之外,半点作用也不起。他信仰再虔诚,上帝又不能帮他攻城略地!

对于英格兰贵族来说,他们祖上虽然都来自诺曼底,但是这么多年来,领地和利益都在岛内,地理上的隔离造成了心理上的隔绝,他们与诺曼底的精神联系早已斩断,已将自己看成英格兰人。

要理解英格兰贵族的这种心理,只需要看看台湾就能明白了。台湾岛大部分人祖上都是来自大陆,但经过两代人,台独的呼声日渐高涨。换句话说,在十三世纪的英格兰,只有王室心中还想着“反攻大陆”,贵族们的心里只有“英独”!

基于同样的道理,还可以理解十八至十九世纪殖民时代的英国人的不同选择。在有原住民的殖民地(如印度),英国人始终将自己当作外来者,他们的精神家园始终在英伦三岛,殖民地只是获取财富的地方,他们的心态就如同亨利三世宫廷中的法国人;在没有原住民的殖民地(如北美),几代人之后,这些英国人后裔就失去了与母国的精神纽带,他们就成了美国人,他们的心态就如同亨利三世时代的英格兰贵族。而这种心态就是美国独立的重要心理基础。

在约翰王时代,英格兰贵族不愿意随国王出征反攻大陆,就是这种丧失精神故土的独立心理的体现。如今,亨利三世又从大陆上引入大量法国人侵犯英格兰本土的利益,要求自由独立的心态一下子激发起来。

正如十八世纪英国对北美加税导致北美自由民主的呼声高涨,法国人在英格兰的横征暴敛,也导致自由民主的呼声高涨,贵族们要求驱赶法国人,推翻法国人的利益维护者——亨利三世。虽然贵族和国王其实都是诺曼人的后裔,对于盎格鲁撒克逊土著来说,他们都是异族殖民统治者。

用这种观点解读,接下来的一段历史可以看作“英国独立革命”,这是后世所有民主革命的先声。

随着这次革命,英格兰人经历了一次自由独立的思想启蒙,而这种思想启蒙也扩散到了英国的各个属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使当地民众的思想也得到了启蒙。民族意识唤醒,为不列颠岛长久的民族分裂与冲突埋下隐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谈谈英格兰的康沃尔伯爵理查的婚姻和事业
谈谈历史上的英国王后(十二)——金雀花王室(5)
妻子的复仇——国王之死(下)
要让人民承认女人能当国王...英国人花了整整一千年...
不列颠的那点事(三)之勇敢的心
爱德华二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