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孙子兵法》感悟《孙子兵法》19——因粮于敌

孙子在《作战篇》中反复谈到了军队的后勤问题、运输问题、经济问题对国家的影响、对战争的影响和对人民的影响。在字字玑珠的《孙子兵法》中如此表述,可见孙子对这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孙子说:“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孙子的意思是:“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再次征调,粮饷不多次转运。各项军用从国内取得后,粮草补给在敌国就地解决,那么,军粮就可满足了。”   

二战德军闪击波兰

接下来孙子就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去做,他说:“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现在汉语的意思是:“国家由于兴兵而造成贫困的原因是长途运输。长途转运军需,百姓就会贫困。军队经过的地方就会物价高涨,物价上涨就会使百姓国家财物枯竭,国家财力枯竭,就必然导致加重徭役赋税的征用。民力耗尽,财物枯竭,国内家家空虚,百姓的资财耗去了十分之七。国家的资财,战车破损了,战马疲病了,盔甲、矢弩、矛盾、牛、车之类,耗去了十分之六。”   

农业发达的波兰

针对这种情况,孙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因而,高明的将领务求从敌方夺取粮草。就地从敌方夺取粮食一钟,相当于自己从本国运出二十钟;就地夺取敌人饲草一石,相当于自己从本国运出二十石。这就是孙子所说的因粮于敌。

二战中的德国,在战争中就上演了一出因粮于敌的好戏。二战之前,希特勒上台后,美国资本家大力投资德国的军工生产,使得德国军工飞速发展,希特勒在1935——1939年,把绝大多数德国人都安排到了军工生产上,没有多余的人力物力去发展农业,使得1939年下半年德国粮仓空空如也。

德国现代农业

其实不仅仅是在1939年,就是在以前,德国粮食供应也一直是一个大问题,尽管希特勒上台后启动了许多的国家工程,但也只是解决了就业问题,德国的粮食依然无法实现自给自足。据统计,在1939年二战前夕,德国的谷物、肉类等产品自给率达到80%;这个数据看似可观,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隐患,这样的粮食自给率是无法满足德国发动战争的。   

在德军闪击波兰前,为了保证粮食的持续供应,德国国内就实行了食物配给制度,按照科学的营养量来满足居民日常需求。这种方式保证了德军士兵们的口粮需求,但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德国闪击波兰其实就是看上了波兰的粮食,粮食对德国来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一份报告中曾提到,自从通过波兰获取食物之后,德国国内将近半数的居民生活状况有所改善,食物变得更加充分。

马奇诺防线遗址

但是波兰毕竟不是一个大国,所能提供的粮食也是在压榨当地居民的情况下获得,终归不是长久之计。德军要想继续战争就要扩充兵力和生产规模,而这些多出来的士兵和工人无法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反而要按照高营养标准获取食物。

以战养战、因粮于敌一直是人类史上常用的方法,在没有做好与苏军开战的准备时,攻占法国这个欧洲的产粮大国就十分有必要了。   

早在二战前,法国的农业就已经高度发达,主要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马铃薯、烟草等等,另外畜牧业和禽蛋业也足够发达,是农业产品的出口大国。不过攻占法国并没有德国人想的那么轻松,虽然法军很快就投降了,但是农业生产却陷入混乱,不仅驻扎在法国境内的德军需要大量食物消耗,而且还有一大群俘虏需要供养,法兰西战役之后的法国,在短时间里无法恢复到战前那种生产状态。

广袤的法国葡萄园

紧随其后的是英军宣布禁运,一时间德国的油料、橡胶、稀有金属等物资开始短缺,当然粮食也在其中。各地的占领军此时已经无法从国内获取足够的食物,更多的需要从当地老百姓的牙缝里挤出来,整个二战期间法国数以万计的女性依靠着和德军士兵保持不正当关系生存,她们的初衷基本都是为了得到一口吃的,可见德军对当地的压榨有多狠。 

在1941年春季之前,德国都没能按照设想中从占领区获得粮食输入,当时只有工人才能够获得和士兵一样等级的食物配给,而且加班的工人会有额外的食物补充,其实就是一块被称为“葛林三明治”的黑面包而已。

执行“巴巴罗萨”计划的德军

“巴巴罗萨”计划实施前,德国的粮食供应已经开始影响战略部署了,幸好此时法国等国已经开始恢复生产力,逐步向德国大军输血。考虑到以后仍然可能因为粮食短缺限制行动,加上一些其他的战略考虑,希特勒一度在先攻占莫斯科还是先攻占乌克兰这一产粮地区上犹豫不决。 

在广袤的苏德战场上,德军仍然获得了不少的粮食,仅在1943年就得到900万吨谷物。其实,在当地掠夺而来的粮食满足前线的德军尚且不足,更不要提反过来滋养国内了,1941年以后一些占领区被视为低等人的群体甚至没有资格购买肉、蛋这类产品了。

按照德国初期的战略计划,他们认为战争将持续3年,而大部分的兵力都将用于东线战场上。根据以战养战的思路,德国要求法国占领区要负责前线三分之一的士兵粮食供应,其余三分之二则交给乌克兰等东欧产粮区负责。 

法国首都巴黎

在实际作战中,东欧地区一直不平稳,生产力不仅没能恢复正常,而且焦灼的战事让德军无力去管理农业生产,他们只能以杀鸡取卵的方式进行焦土政策掠夺食物,这种一时爽的方式对长久发展毫无益处。反倒是法国,在投降后1941年就基本恢复农业生产秩序,开始稳定的向德军输送粮食,德国人把法国比作“会下金蛋的鸡”。在占领法国当年,德国就向维希法国索要了351.8亿法郎的军费。 

最重要的是在诺曼底登陆前,法国国内基本没有有效的抵抗手段,抵抗组织的规模太小,以至于基本没有对德国人的粮食供应造成什么影响。考虑到东线不稳定的战况,法国实际上成为德国除了本土之外最大的粮食供应地区了,它所养活的士兵恐怕远远超过当初计划的三分之一。 

二战胜利后法国人民惩治法奸

法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对二战德军的作战行动起到了变相资助的作用,影响了整个二战的走向,在1944年盟军开辟第二战场时,戴高乐带领的法军也没能发挥出决定性的作用,只能说法国还是没有放弃抵抗。

中国历史上的屯田制,也是一种因粮于敌的办法。屯田作为戍边稳边富边的战略手段,西汉时就常被用于开拓和驻守西北边疆。汉孝文帝时,晁错建议“徙民实边”。

屯田论最初形成于西汉,其倡导者为晁错。他主张“徙民实边”(《汉书·晁错传》)。“屯田”二字,则始见于西汉桑弘羊关于轮台屯田的奏议中,最初专指军屯,后来随着屯垦方式的丰富,这一概念便包括了民屯、营田、商屯、矿屯等形式。最早提出大规模军屯方案的是桑弘羊和赵充国等人。汉武帝时,屯田为稳定边疆并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取得一定成效。

古代军屯

史书记载,公元前102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带领六万大军第二次出征大宛。第一次出征失败后,李广利曾经被汉武帝拒入玉门关,下令敢入关者杀无赦。在经过仑头城(仑头即轮台,仑头城是仑头国的国都),仑头城拒绝开门。这也能理解,国家就这么点大,一下子涌进来几万军队,别说供应粮草,就吃几顿饭也能把国家给吃没了。但李广利第一次出征,就是因为这些沿线的绿洲国家不配合,不给给养支持,导致最后功败垂成。如果第二次出征还是这样,那就不是不让入玉门关了,估计李广利这颗脑袋也别想要了。

李广利一怒之下,就把仑头城给攻下来。李广利再往西去的沿途绿洲小国,有了仑头国的前车之鉴,都乖乖地配合。最后李广利攻下大宛,威震西域,顺利回朝,被汉武帝封为海西侯。 

古轮台遗址

既然轮台国没了,这个绿洲也别浪费了,大汉军队就地屯田。据《汉书·西域传》记载,从此后,从敦煌西至盐泽都设置了驿亭,在轮台、渠黎(今库尔勒)均有田卒数百人,由使者校尉带领屯田,西域算是正式进入大汉的统御范围。

不过,李广利两次西征,第一次带去的是六千骑兵和郡国那些品行恶劣的少年几万人,回到玉门关外的时候,只剩下十分之一。第二次带去士兵六万,还不包括那些随军的夫役,这支队伍带有牛十万头,马三万匹,驴、骆驼以万数计算。李广利远征胜利班师,进入玉门关的有一万多人,军马一千多匹。其损失之大,不可想象!杜甫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就是说的这次战役。

汉军西征

鉴于前人在屯田方面取得的成效,曹操从根本上将这一战时举措上升到制度。建安元年,曹操麾下的枣祗、韩浩等人建议推行屯田制,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敏锐捕捉到推行这一制度的重大意义,因而积极促成这一制度落地生根。曹操与他奠基的曹魏政权先后整合军屯与民屯,在各地设立田官专门负责屯田。屯田制确立后,逐渐成为国家政权高度依赖的钱粮收入来源,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屯田军民本身所需的生计。

屯田虽然在后曹魏时代逐步走向衰落,但他的积极作用显然依旧被后世政治家高度认可。汉、唐、明、清在开拓边疆稳定边疆的过程中,都曾直接推广或借鉴采用类似屯田这一制度。这一制度对缓解稳定边疆所需花费国帑,对于边疆开发,乃至推广荒地开拓、水利灌溉、国防建设、民族融合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在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或许也是我们当时在被国民党封锁的情况下的无可奈何之举。

抗日战争

还有一个相反的故事就是“坚壁清野”,意思是加强工事、坚固堡垒,将野外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物资清理收藏起来。坚壁清野是有效针对强敌入侵的一种方法,在抗日战争中,我国军民就广泛使用这一策略对付日本法西斯。

“坚壁清野”与“因粮于敌“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概念,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到“因粮于敌”的重要性。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义军后占据兖州地区,威震山东,继又挥师东进,准备夺取徐州要地。曹操征东,后方空虚。兖州豪强张邈勾结割据势力吕布,袭破兖州大部分地方,并占领濮阳。整个兖州地区只剩鄄城、东阿、范县三处,被曹操的谋士荀彧坚守下来。

曹操得报,甚为恼怒。丢失兖州根据地,形势突然变得对曹操十分不利。他急忙从徐州撤兵回来,向屯驻襥阳的吕布发动反攻。吕军十分凶悍,曹操一时无法取胜,双方相持日久,各自军中粮尽。曹操只得引兵撤退,吕布也移驻山阳就食,二处权且罢兵。

今日徐州

不久,徐州牧陶谦病死,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争夺徐州的心情更为急迫,忙着便要发兵,认为取下徐州然后再来消灭吕布,也不为迟。荀彧却劝谏曹操切勿急于进兵。

荀彧说:“以前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据有河内,都是有了牢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方得经营天下。如今将军为什么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呢?”

但是,曹操觉得陶谦刚死,徐州民心未定,攻取不难。荀彧说:“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加紧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分明是对可能发生战争有所准备。收尽麦子,对方必然还要星夜加固营垒,强化防御工事,应付万一。四野的居民、物资,也会全部转移、收藏。这样,军队开到那儿,势必无法立足,反让徐州刘备赢得主动。”

青梅煮酒论英雄

荀彧提醒曹操:“对方坚壁清野,固垒以待我军。到那时,将军攻不能克,掠无所得,不出十天,全军就要不战自溃……倘若吕布再次乘虚而入,我方多留兵力便不足以攻取徐州,少留兵力又不足以守住兖地,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岂不是一举两失?“

曹操听了,十分佩服,决定不再分兵东进,专与吕布对垒。后来,曹操果然大败吕布,平定兖州,巩固了后方根据地,为日后削平各地割据势力,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

因粮于敌,在商业上也大行其道。蒙牛的故事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蒙牛1999年创业,用了短短4年的时间,创下了销售额21亿的奇迹,被被评为2002年中国成长企业100强冠军,蒙牛超速发展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从对手处获得资源。蒙牛集团的总裁牛根生曾是伊利集团当时的生产经营副总裁,还招集了几位同样从伊利出来的老部下和别的人士,蒙牛8大创业元老均来自伊利,90%的中层干部来自伊利,如果没有伊利的多年培养,就没有后来的蒙牛。这是一种“因人于敌”的策略。

二、借对手优势发展自己。牛根生是个借势高手,蒙牛一直把伊利挂在嘴上,蒙牛的产品宣传开始就和伊利联系在一起。他们的第一个广告牌子写的是“做内蒙古第二品牌”。在冰淇淋的包装上,他们也打出了“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的字样,将蒙牛和伊利绑在了一起,用伊利的知名度,无形中提升了蒙牛的品牌。

牛根生不仅取势伊利,还以更高的眼光,从开始进入市场,就将蒙牛定位于乳品市场的建设者,努力做大行业蛋糕。他提倡全民喝奶,但不一定喝蒙牛的奶,只要喝奶就行。内蒙古就是一个大品牌,他还在广告牌上频频使用“为内蒙古喝彩”“千里草原腾起伊利、兴发、蒙牛乳业”等用语,几个品牌经常一起出现。为了利用“内蒙大草原奶源最优”的概念,蒙牛还提出了建设“中国乳都”的概念。呼和浩特的奶源在全国最优,人均牛奶拥有量也居全国第一。之后,“中国乳都”的概念被政府官员和媒体频频引用,得到政府和民众的支持。

三、逆向思维。先做市场,再建工厂,公司注册5个月后,蒙牛有了1000多万元。这笔钱怎么用?按照一般企业的思路,首先会建厂房,进设备,生产产品,然后打广告,做促销,产品有了知名度,才能有市场。但提出逆向经营的思路:“先建市场,再建工厂。”蒙牛的计划是把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市场的营销推广中,然后把全国的工厂变成自己的加工车间。

四、整合资源。有了品牌,蒙牛开始进行产品的生产,这时蒙牛依然没有建厂房、买设备。蒙牛遵循2∶8法则,他自己提供20%的品牌资源,其余的80%整合社会资源。当蒙牛了解到拥有中国最大奶源生产基地的黑龙江省有一家美国独资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效益很差时,他就带7个精兵强将去把这个企业托管了。“蒙牛”牌第一年2000万元牛奶的销售额就全是由这个企业完成的。

蒙牛不仅没有给这家公司投资,他们8个人还每年共挣这个企业47万元的年薪。蒙牛这种运作成功了,在短短的两三个月的时间内,蒙牛盘活了企业外部亿元的资产,完成了一般企业几年才能完成的扩张。

蒙牛的故事,也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因粮于敌”吧!战争策略运用于商业目的,也是对《孙子兵法》的举一反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曹操是如何彻底解决粮食问题的?│458青禾田讲古
一场无本万利的买卖
安平县的一溜十八屯你知道都是那些村子吗?
为何刘备发动汉中之战、夷陵之战不缺粮,而诸葛亮北伐却老缺粮?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任峻篇
两个不为人知的小人物,为曹操雄踞北方起到了重要作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