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生最难,是修一颗旁观的心
文:网络 编辑:夕阳QQ:1050184607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快乐要有悲伤作陪,雨过应该就有天晴。我认为古人说得最好的一句话也是最欣赏的一句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一句棋局上的话,揣摩之后竟也成一句亘古不灭的警世良言——身陷囹圄之中的人,难以客观冷静地全面地看待事物,切中其要害;而以旁观者的心态静观事态,往往会是一目了然的清晰。
就像爱情,它本身非常地简单——爱就厮守,不爱就放手。可事实上,明明是那“我将真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却仍执着不悔地飞蛾扑飞。明明是“襄王有意,神女无心”,还抱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
也许,道理谁都懂,也都会说,但是不一定能做到。只因当局者迷,迷了心性,失了本性,故难以自拨。因而,世间才会生出那么多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自囿之人。
“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永远都是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才是事故。”许多悲剧的故事,在当局者身上是痛不欲生的劫难,而在旁观者的视觉中却不过如同看一本故事书,唏嘘数声便罢。
不是世人不够善良慈悲,而是尘世间,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处于旁观者的位置,无法体会到当局者的悲喜与难受,当局者更无旁观者的冷静之心与轻松之意。
世间事,千差万别,根本无法一概而论,包括那些对与错、善与恶、好事与坏事、成功与失败。当局者与旁观者所处立场不同、心境差异,看待事物的迥然不同,当然所产生的结果及结论也是大相径庭。
就如,你永远无法判定一个人是正或是邪。“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尊佛压着一个魔,推倒了佛,就会出现魔。”人都有善恶两面,“好人”只是佛压住了魔,“坏人”也不过是魔推倒了佛,就看你处于什么角度去审视而已。
北宋大文豪苏轼贬赴汝州,途经庐山曾写下过一首流传古今的《题西林壁》,其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其意不言而喻。
这首旷古烁今的七言绝句,就是苏学士将那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境,用了艺术的彩笔,给我们画下的一幅朦胧派的水墨画。透过历史的笔墨,深邃的意境,我们也不难观其良苦用心。
诗的纹理间,似乎只有形态各异的山峰,而深入其脉络之中,深入其意境之后,给人的感觉是,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了异曲同工的深邃内涵。
作者笔下的“庐山”,不止是一座单纯的山,而是像山一样压制于身的困厄。苏轼写此诗无非是以自己的处境告之世人,看待事物不可主观片面,须放开胸怀超然物外,以淡然之心洞察世事。
王国维先生曾经就说过:“以出世之心做人,以入世之心做事。”我想,旁观者之所以“清”,是因其心跳出了事物本身的拘囿,不受其纠葛,更能客观全面地分析思考。诚然,这就是一种以出世之心做人的最好体现。
倘若,我们遇事能以旁观者的出世之心,冷静思量,真实对待,不囿于成见,尊重现实。暂将得失成败得失抛之于脑后,不乱于心,不困于情,想必也能如东坡居士一样“一蓑烟雨任平生”了。
这世间的许多事,本就如那一场秋风催落英,飘摇凋零之时的萧索,凄凉,惨淡,总是使人惝怳不已,感慨与叹息颇多;而当它芳菲铺径时,才恍然若梦——凋落,只是为缤纷的刹那芳华。
如若,一开始我们便以既成定局的旁观者心态,来静观花开花落,是不是会减去许多不必要的悲苦?永远不要嘲笑你的教师无知或者单调,因为有一天当你发现你嘲弄教师实际上很愚蠢时,你在社会上已经碰了很多钉子了。
佛陀对世间万事万物皆怀慈悲之心,只因他们修行了一颗出世之心,超出了红尘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六根清静而不问世事,不受尘事牵绊,置身事外,自然看万物可亲,见众生可爱。
人生是场修行,最是艰难,最难达到的就是修一颗旁观者的清静之心。,身处红尘,受到了许许多多的浸染,你如莲、如菊、如梅也好,如菩提、般若也罢,不过都是本着旁观之态修渡罢了。
欢迎你走进夕阳图书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人生清与迷
人生的清与迷
既是当局
【心籁之音】当局者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程嘉伟
苏轼《题西林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