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安那么柔,梅尔·吉布森那么硬

很难得,2016年最后一个季度,我们迎来两部现象级的战争题材电影:梅尔吉布森的《血战钢锯岭》,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都是好莱坞电影,美国大兵视角,两部电影看下来,差异却异常明显。




《钢锯岭》是一个人的的传奇,军医戴斯蒙德·道斯良心不服从兵役,即上战场不拿枪。他是一个异常坚定的基督徒,恪守不杀戮的诫律,这个坚守也被战友耻笑。在钢锯岭争夺战中,他神奇般在敌人眼皮底下救出75条人命,成为唯一一名不拿枪也被授予最高勋章的士兵。


《比利林恩》也是一则个人传记:林恩个人英雄主义表现在伊拉克战场上,他英勇冲出战壕拯救队友、近距离格杀敌人,回国后受到表彰追捧,并和战友一起受邀参加达拉斯棒球队中场演出。漫长中场演出结束后,他做了个决定,选择重新回到伊拉克战场。




这两部作品都是关乎个人选择的,有信仰,有信念。文艺作品在谈及选择的时候,大多有两种选择:坚定不移的支持,反复确定的迟疑。这两部电影恰好作出了各自的走向:


在《钢锯岭》里,道斯的信仰是无比坚定的,为了自己不杀生的信仰,他不怕挨打、被嘲笑、关禁闭甚至上军事法庭。直到电影最后,他凭借自己的信念(影片结尾真人访谈:上帝指引,再救一个)创造了奇迹,所有人即使不理解,也被他的坚定信仰所打动。


在《比利林恩》中,李安并没有深入谈及宗教信仰,尽管范·迪塞尔的角色引入印度教的部分,让比利在伊拉克思考生死天命。但比利更多的是在信念上反复,整部电影,他其实一直在肯定和否定之间徘徊,时时刻刻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该留下,还是回到战场上?最后他也是谁也没有说服,只是听从内心,做了决定。


为了证明道斯基于信仰选择的合理性,《血战钢锯岭》的前一个小时,都在反反复复做铺垫:他的童年阴影,他的天使般爱情,他对圣经无法摆脱的虔诚。由于人物原型就是个虔诚基督徒并以此行事创下奇迹,吉布森仿佛努力在做一道证明题。




而李安则放弃任何说教的努力:回不回伊拉克,战争究竟意味着什么?在那场家庭宴会的戏里就已经表明一切:姐姐反战,妈妈中立,父亲支持战争,比利则偶然。当一家人都无法就伊拉克战争这件事达成共识,我们怎么可能通过一部电影让所有人点头称是呢?所以,林恩一直只是基于自己的现状来感知内心:他有战场上必不可少的冷静天赋,他有正义感,他遭遇了爱情但还不足以让他改变自己的看法,更重要的是,他听到了死去战友的召唤,他属于那里。


同样面对战场,吉布森说,不管它多残酷,谁会生会死,我经历了生死,但我有信仰,所以我会上。而李安则说,我知道它有多残酷,我也害怕动摇过,但是我想好了,我属于那里,我会上。


爱情之于战争呢?吉布森把爱情置换成圣经夹着的一张照片,背面写着,等着我回来,我爱你。所以每次道斯拿出这本圣经的时候,未必是单纯对于信仰宗教的祷告,否则不会一次次特写这张照片。在这里,圣经与照片,是他的精神依托、生之希望,是所有精神支柱的物化。战争赢了你活着回来了,是上帝保佑,是爱之庇护,爱情也会得到解放。吉布森显然是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者。




在《比利林恩》中,爱情则如昙花一现:即使短短的几个小时、三次相会、一见倾心,双方都如惊鸿一瞥,互相投射后各自分开:彼时的热烈,甜蜜,但并没有交给承诺和期待。在某个时刻,菲姗进入了林恩的内心,但那只是意外:菲姗甚至没有试图阻止他重返战场,林恩也没有让爱情成为自己的一个备选项。比利出现的时候孤独,走的时候依然孤独:李安更是人生悲观主义的创作者。


那么,持信仰需不需要理由?在吉布森作品中,显然是不需要的。信仰需不需要被检验?其实也不需要。《钢锯岭》中,说服别人的是作为伟大个人创造的史诗,而不是它的信仰本身。就像片中队长对他说的:我们充分理解你对信仰的虔诚,就如你的忠实于自己的信仰那样。这符合新教主义国家、有基督教文化传统的文化中,人们普遍对宗教的理解:信仰与生俱来,还是先验的。


在西方社会现代化以后,出现了宗教去魅过程,尤其是20世纪以后,出现过一阵去宗教化思潮,如海德格尔所说,“诸神就这样终于离去”。人们并不像在中世纪政教合一那样,信仰被支配,但是以基督教为核心的宗教文化思想核心一直在延续,这就不难理解:吉布森会将道斯那种坚定不移的先验信仰,用长篇大论去论证,他相信,有很多观众会认同这种论证,并接受道斯这种不合理。


而受东方哲学浸淫的李安,则从未在自己作品中展示这种自信,他一直在呈现面对信仰的犹豫——或者说,至少是一种从怀疑到确定的缓慢发生的过程。他的骨子里没有真正宗教徒的那种狂热,相比吉布森,甚至有些温吞了。


李安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表达,更彻底透露了他的宗教信仰观:这部电影上来把三大宗教的起源说了个遍,然而派不皈依任意一个宗教。正是因为沉入茫茫大海的凶险旅程中,在生死之间,他感受到了伟大的神启,让他找到了灵魂归宿,最终皈依了无边的神。相比之下,东方宗教有更多世俗诉求,也审慎得多。




季羡林曾说过,中西文化上,差异要大于差距。对比李安和吉布森在面对信仰这个问题的选择差异,其实值得玩味:也许李安有生之年不会拿出一部信念坚定不移支撑的《钢锯岭》,而吉布森才不会花那么多笔墨去描绘三大宗教之间的游离,拍一部《少年派》。所以,吉布森作品总有不顾一切的决绝,迸发无尽的生命荷尔蒙;而李安作品是深深浅浅的迂回试探,展现人生的惶惑、无助与不确定。


安叔柔,梅叔硬。你有你的生来坚定不移,我有我的三思而后定。


你更爱谁?


(编辑:更爱安叔の晴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费勇:《钢锯岭》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秘密?
[转载]2016年最好看的电影:血战钢锯岭
信仰缺失,为什么而活就成为了问题
卧槽!很久没看到这么热血燃烧的电影了!
梅尔·吉布森只导演了4部电影,却部部佳作
18年后,《血战钢锯岭》击败了“大兵瑞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