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和妈妈和解,我做不到

作者 | 周小宽

Breeze

来自胡慎之

00:00 03:14



那天我妈约我喝咖啡,


看着她背着包包,提了一袋给我孩子买的各种吃的,在咖啡店外面找门口的时候,


我突然觉得我妈真的老了。


这种感觉让我难过。


除了难过,我还被某种感觉刺痛


—— 我想和我正在老去的妈妈亲近,我想安抚她,就像安抚任何一个在我身边出现的需要爱的人,


就像对待我的朋友、伴侣、孩子或者陌生人,我想对她抱以温柔的微笑,深情的注视,可是我意识到我做不到。我真的做不到。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



 


当你长大了,忙碌着,和父母的矛盾也少了,


也许他们再也无法对你严厉,再也无法干涉你的生活了,


因为你变得如此强硬完全不给他们靠近你生活的机会了,然后你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保持着“无线电静默”,犹如这个世界里对方已经不存在一般,


但是突然当你看到她(他)某个瞬间那苍老的容颜和身体,或者当你听到她去医院查出了什么毛病,


在那个时候,你会不会有一万句话,想说,可是你却说不出一句话。


最后,你就是从喉咙里挤出了几个字,“我都跟你说了要注意身体!”

爱&恨

交织

对我妈妈想表达的

那一万句话,是爱。


阻止我对我妈妈表达

那一万句话的东西,

是恨。

爱恨交织,这感觉让我难过。

 

我大概知道我妈妈的故事。


我妈妈是个自我价值感很低的女人。


在五十年代,这样长大的孩子很多。


家里排行第三的女儿,是最容易被无视的一个。


她说,她曾经被遗忘在幼儿园,家里大人都吃了晚饭,围在炉子边准备着过年要吃的炸丸子时,才想起四个孩子少了一个,那时已经晚上八点多。


我妈妈的妈妈,并不懂得如何当母亲去爱小孩。


在战争年代,外婆的父亲突然在日军轰炸中丧生,她一共有十一个兄弟姐妹,最后活下来的只有我外婆和她的大姐。


后来她虽然生育了孩子,我妈妈说记忆中外婆下班回家从来没有抱孩子坐在膝上,说一会儿话的时刻。


一 次 也 没 有 


于是我妈妈从小就想博得大人的注意。


她没有别的方法,就是在家卖力干活,拿个小毛巾擦桌子擦凳子擦一切她能够得着的东西。


然后当外婆的同事来家里,外婆会特意和同事说,“看到了吗?这都是我们家老三擦的,这孩子特别爱干净爱劳动。”


这是我妈妈被自己的妈妈看见的瞬间。


于是这个瞬间,就贯穿了她的一生。



我妈妈在我的记忆里,一直就是一个特别喜欢搞卫生的人。


每个周末,好不容易休息一天,她不会带我出去玩,无论我多么盼望,我妈妈都要在家搞大扫除。


我妈妈特别需要被人夸奖。


被人肯定。


小时候这是我的疑问,我不知道我妈妈为什么那么喜欢被夸奖,


后来我懂了:其实她就是一遍一遍的,需要去确认,她被看见了。


她需要确认,她是存在的,是被喜爱的,是好的。


她需要变得完美。


她觉得越完美她越能被看见。


直到现在,我妈妈仍然是一个这样的人。


直到现在我妈妈仍然说,她就是要追求完美。    


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戏剧化地被埋了伏线。

 


 


母婴关系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人格?


研究母婴关系的温尼科特说,父母对孩子做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是怎样的人格。


所以人生故事的大纲就是这么简单:母亲是怎样的人格,决定了她会创造怎样的母婴关系,也决定了这个孩子在早期形成怎样的核心人格。

 


对我妈妈来说,就是备受战争之苦好不容易存活下来的外婆的人格,决定了我妈妈的人格,


而我妈妈的人格,决定了她会怎样作为一个母亲来对待我,


当然,这也在我的人生里埋下了伏线。


心理学有一个观点是这样的,如果一个孩子在0-18个月处于被忽视的状态,生活中没有人特别关注她,给予她足够的呵护和注意,这种“被无视”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不断追求完美、极度需要别人赞扬的人。


这个孩子长大了很可能成为那种活在别人的眼里和口中,做任何事都在想别人会不会认可和夸奖她,


需要在以后的人际关系里,用无限的赞美无数次证明自己“无所不能非常优秀”,补偿早年缺失的共情接纳。


当然,这样的人很难活出自己,而且他们会活得很累,他们周围的人也会很累。


为什么要证明自己很优秀无所不能?


因为婴儿非常脆弱,她靠和妈妈的链接来感受这个世界。


如果妈妈能好好地及时回应她,给予她足够的关注,当她饿了会有奶喝,她需要安抚会有人抱起她,


这个婴儿会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非常优秀”的,这就是人一开始需要建立的一种“全能”感觉。


有了这种感觉,我们才能很好地去发展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这是我们安全感的基础,否则我们就会非常焦虑,至少在一开始,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我们需要透过母亲对我们持续不断的回应去确信



—— 我很好,我是世界所爱的,是被世界接纳的。


因此,


我是安全的,


我可以安全的存在,


我可以做我自己。


这就是安全感的来源。


而一个“被无视”的婴儿,她无法产生这样的感觉。


缺少的这一条代码,需要她长大在所有的事情上无数次去证明,我其实是很棒的,然后我就可以被人看见,被人赞美,被人接纳。


这个孩子没有“做真实自己”的安全感,她只能成为别人眼中优秀的人,才能感到片刻的安全。


这就是我妈妈的故事。


其实这也是,我的一部分故事。


我妈妈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我的人格。

 


 


“一个过分追求完美的母亲,会把孩子的‘不完美’看成是自己的不完美,


这会使她产生前所未有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可以直接导致她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加强她对孩子的控制,以便使孩子更加接近她所要求的完美标准。”


不只是我,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因为那个年代,都有着这样的妈妈,


也因此,我们都有着相似的童年,都有着相似的和妈妈的关系,我们心里都埋着一样的伏线。


我看过一个网友的评论,她说:如果我们憎恨父母,我们就无法真正的接纳我们自己。


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我们经由父母来到这个世界,妈妈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恨她,我们也会攻击自己。


因为潜意识很清楚,我也是妈妈的一部分,我和妈妈交融在一起。


我们有时不让自己过得好,我们有时会把生活搞得一团糟,用自己的失败和糟糕去向妈妈示威,你看吧,都是你害的。


或者,我知道你希望我成功,我就偏不成功,我要让你失望。


如果我过得很好,那么我会离你远远的,我会对你很冷淡,谁叫你当年那样对待我。


爱恨情仇,这样才叫做交织。


但是每一种攻击、报复或者疏离,其实都让我们痛苦。


攻击了母亲,让她流泪,我们潜意识里,也会成为罪人。



母婴关系在我们人生中不仅埋下了伏线,它编出的剧本,还特别虐心。


很多时候,我们就只是这个剧本的演员,而非编剧。


学了心理学,我理解了我妈妈的故事。我也理解了我妈妈。


我也反观了自己,我也开始觉察和改变,试图停止那些日复一日潜意识的循环。


但是,这样我就能与她和解吗?


不能。


我做不到。


在咖啡店门口的那一瞬间,我问自己,为什么我无法对妈妈表达我的爱?


为什么我无法去亲近她?


为什么她每次说的那些话,都会激发我好多好多的愤怒,以至于我不得不尽量避免和她谈及我的生活、我的心情?


我想,那是因为我对我妈妈还是有恨的。即使我懂得了所有道理,我仍然无法放下这种恨。这就是人。


而当我妈妈仍然用那种人格和我相处时,她的人格会勾起我对那些糟糕的往事的回忆,会让我重温那些不好的感受,所以我仍然会愤怒,她虽然年迈了,但是她还是那个她。


这一切都没有改变。这就是人。


人,会有过不去的爱与恨,也有改变不了的人格某些部分。

 


 


与她完全的和解?


我做不到。


我能做到的,只有接纳自己,和这一切的真实。


如果我遇到一个人,有着和我妈妈一样的童年,如果那个人是我的朋友,我会怜惜她,我会安慰她,我甚至会拥抱她。


但是,我知道我妈妈有着这样一个童年,我却无法去拥抱我妈妈。


因为她是妈妈。


我是女儿。


这就是无法改变的部分。

 


但是有两件事是我们可以做的:

停止粉饰生活,

停止勉强自己。


什么是成熟?

成熟就是,

接受一个这样的剧本;


什么是强大?

强大就是在这个剧本的基础上,

去改写它。

 

很多人的痛苦来源于——

只允许恨存在,

不允许爱或者自己对妈妈还有一丝柔情;


只允许爱存在,

不允许自己对妈妈有一点不满和憎恨。


正是这些矛盾导致了我们的痛苦,磕磕绊绊,处处碰壁。


导致了我们总是要让自己和自己争斗,我们要么攻击自己,要么攻击他人。

 

母婴关系不只是决定了我们最初的核心人格,如果我们一直无法接纳自己对母亲或父亲那些细微的矛盾的剧烈的情感,我们将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永远无法停止自我折磨。

 

和解,不是与父母和解,而是与对父母又爱又恨的自己,和解。


试着去这样想


—— 我爱她,我无法表达;我恨她,我也无法完全释怀,


这种纠结,这种变扭,这种矛盾的心态,也许正是我和她之间的纽带吧。


这就是所谓的母亲和孩子吧。



我曾经努力地学习心理学,我曾经努力地想要去和解,变得更为成熟豁达,但是我没有做到。


如果你也有过这样的尝试,我想对你说,不要勉强自己去和解了。


爱和恨共存,就是生命本来的状态。


我们爱她,我们也恨她;

我们恨了她,不等于我们就不爱她。


当你对父母恶言相向时,难道你没有深深地恨过自己吗?


当你发现自己没法听完妈妈一整句唠叨就要发火时,难道你没有恨过自己吗?


当你在外面闯荡离开家庭两三年,过年都懒得回家就寄钱回去,妈妈的电话也不想接时,难道你没有恨过自己吗?


你逃避着与她亲近的痛苦,可是你依然还是痛苦。


你想用自己的方式去惩罚那个没有好好对待你的她,可是你也一直在心灵深处惩罚着你自己。


你没有放过她,你也没有放过自己。不是吗?

 

你觉得,你不能遗忘当年母亲是怎样对待你的,你以为你记住那些糟糕的时光是为了自己要勇往直前把过去抛在脑后;


可是你一天也不曾忘记那些糟糕的时光,其实是因为那些时光虽然糟糕,却是你作为一个孩子,妈妈给你的全部。


 你 不 敢 忘 



 


你爱妈妈。


无论她曾经怎样的无视你,伤害你,刺痛你,你仍然爱她。在你的本能里,在你的潜意识里,那份爱一直都在。

 

不知道如何表达爱,就不要表达,但是允许爱存在。不用觉得羞耻。


不知道如何放下恨,就不要放下,允许恨存在。不用觉得自责。

 

这就是和解,与自己的和解。


和解了之后,你不会在潜意识里,对自己又爱又恨,不会对自己想接纳又不敢接纳。


你不用再花力气和自己抗争,不用再做很多事情去掩盖你的爱恨情仇,你的能量得到了解放,可以去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的人格,在很早的时候被注定,只是故事的前半段。


我们还可以选择怎么书写我们的后半段。


允许自己对父母的爱与恨同时存在,这种接纳,可以帮助你和自己和解。


接纳自己的哀伤,放弃那些“原本该如何”的幻想。


当我看到妈妈的衰老,我会难过,那么就接纳这种难过;


我给她买了一杯咖啡,她很开心,下一分钟她就会对我生活里所有的事情开始指手画脚,然后我观察到了自己的愤怒,于是我就接纳我的愤怒


——最关键是,接受自己有一个这样的妈妈的真实。


只有接纳了愤怒,你才能不再愤怒。


只有允许了憎恨,你才能不再憎恨。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伴侣孩子同事的很多焦躁愤怒不满,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和我们内心的爱、恨和谐相处,我们无法与现实的自己和解,我们无法接受我们对父母极为矛盾的情感,所以我们才会感觉到有时整个世界都在与我为敌。


接受自己的真实,接受自己有一个这样的妈妈,别再挣扎。


这就是成熟。

 


我们每个人都有黑暗和创伤。


潜意识的黑暗如同汪洋大海。在人心里,黑暗和光明是并存的。


我们和父母之间,爱与恨也是并存的。


这很正常。


这就是生命本来的面目。


愿我们都能,看见它,允许它。



 小宽推荐 

(你也不知道,分享会照亮谁的梦 | 感谢点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受伤的心如何安放?50个心理成长金句告诉你答案
精神分析与人的成长
“我痛恨母亲,可现在我跟她一样”,亲子关系决定了孩子的宿命!
原生家庭的纠缠:最爱的人伤我最深,原生家庭的伤害,会遗传的
央视主播朱迅抗癌13年,状态越来越好:女人后半生最好的活法,是与自己和解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最让人心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