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用整整12年,跟拍两个孩子的成长轨迹,揭露了教育不为人知的一面……

孩子与生俱来的气质,会帮助他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三点一弯钩主笔团

芒来小姐

刚刚大结局的《小欢喜》,引爆朋友圈对“高考”的探讨,无独有偶,9月3号上映的《零零后》,同样把教育问题摆上台面。

不同于《小欢喜》的是,《零零后》的导演没有选择更普遍的大众题材,而是花了12年跟拍两个“问题儿童”:好斗不服管的池亦洋,内向被排挤的王思柔。

电影聚焦两个孩子从幼儿园到求学阶段的成长,不像在看一部电影,更像看着自己的“娃”渐渐长大:孩子成绩不好怎么办?孩子内向不合群怎么办?孩子遇到挫折了怎么办?

电影抛出了无数个问题,面对这些“灵魂拷问”,每一个手足无措的家长,都能够从这三句话里找到答案。

01
“维护孩子的天性”

池亦洋曾经是一个特别胆小的男孩子,你很难想象这个连朋友都不敢交的男孩,会变成幼儿园里的“小霸王”,欺负人、打人、不服管、朝老师大吼大叫。

他踢足球不好好踢,被老师指出“你要遵守规则”,他强硬的吼“我是对的,你不懂”;

他和小伙伴相处不愉快,别人和他开玩笑,他使出全力殴打,把小伙伴揍哭;

他把脚放在桌子上,公然破坏课堂记录,被老师赶出课堂仍然一脸不服。

他恶劣到什么程度呢?家长们集体开会,要求老师让池亦洋“转校”,否则不敢让自己的孩子继续待在幼儿园里。

但细心的老师发现,池亦洋并不是故意欺负人,而是不懂表达情绪。

每当自己的行为被人误解,他都会急得哭出来。每当男孩子们发生了矛盾,他都会主动站出来主持公道。

调皮捣蛋的池亦洋给男孩子们树立了一个“男子汉”的榜样。

老师们认为,比起“改邪归正”,好的教育更应该维护孩子天性。

所以不顾家长们的反对,坚持要把池亦洋留在幼儿园里。

和池亦洋同样年纪,境况截然不同的王思柔,因为性格内向、特立独行,被幼儿园的小伙伴集体排挤。

她是一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充满幻想的女孩,能说出“我要呼吸一下风景”这样天真美好的话,却不会看班级老大的脸色。

所有人往东,她偏要往西;班级老大说要玩球,她偏要玩别的。

这份“白目”招来了整个班级的反感,同桌都以打她为乐,幼儿园召集所有老师开会,讨论王思柔的人身安全问题。

最终,老师们统一决定:为了不让王思柔继续被欺负,玩耍时间将她带在身边做“小助手”,直到小朋友们真的喜欢上王思柔,再让她和小朋友一起玩。

几年之后,王思柔上了小学,她能歌善舞,可依然不擅长察言观色,数学成绩很差;

池亦洋比王思柔更加厌恶学习,经常不做作业,是班上的“吊车尾”,他每天早上醒来都会想:读书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我的人生没有希望了……  

成长这条路,他们才走了十分之一,却已经暴露出很多问题:成绩差、不爱念书、偏科、不合群、性格内向、沉迷幻想……  

尽管老师们尽心尽力的保护他们,离开了幼儿园,升入小学后,池亦洋和王思柔的成长十分艰难,这让人忍不住好奇:

如果放任孩子的问题不管,他们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会走上歪路吗?

02
“困难是成长的一部分”

升入中学后,池亦洋迷上了橄榄球,成绩不好的他靠着出色的橄榄球水平,得到了国外学校的青睐。

但他的求学之路并不顺利,接连被几所心仪的学校由于“成绩太差”拒绝。

“我们只收优秀的学生。

学校的回复让池亦洋深受打击,在这个节骨眼上,他早恋了。频繁的约会不但耽误了橄榄球训练,也导致成绩更加难以提升。

王思柔靠着优秀的成绩进入美国大学,她是美国学生手册上唯一一个自己单独一页的中国人,才华出众,老师对她赞不绝口。

可优秀的王思柔,也面临一个巨大的挫折:

她换了三次寄宿家庭,前两个寄宿家庭认为她太自私,要求她“当晚就搬出去”。

由于频繁搬家,王思柔在学校里有了不好的谣言,曾经的好友无视了她,青睐的男孩也躲着她。

池亦洋得不到理想中的肯定与认同,王思柔缺失了理想中的接纳与关爱,在成长这条路上,他们都深陷泥泞。

放在现实里,这会儿父母该着急了,宛如天降神兵,挽起袖子准备帮孩子解决问题。

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面对孩子的挫折和困难,池亦洋和王思柔的父母不约而同选择了“不帮忙”。

池亦洋的父母得知他早恋,没有责骂、批评、阻扰,而是理智的商量约会的次数。

父亲以身作则告诉儿子“我吃过早恋的亏,我不希望你也吃”,道理说完,剩下的交给池亦洋自己判断。

王思柔的母亲希望她能选择自己热爱的理想,父亲却希望孩子能实际一点考出好成绩。

尽管父母教育理念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把矛盾留给彼此,面对王思柔,他们鼓励她做自己,任何困难自己想办法。

面对父母充满关爱的“不插手”、“不帮忙”,池亦洋和王思柔只能自己想办法,为了走出僵局,他们不约而同选择了:重回校园,找回曾经的初心。

池亦洋回幼儿园拜访老师,聊完天,他在儿童乐园里安静的坐着,独自思考人生;

王思柔去幼儿园当志愿者,她陪着一个内向的小孩玩了一下午,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问题。

他们走出僵局了吗?答案是yes。

池亦洋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橄榄球比赛,尽管输了比赛,但他通过了美国学校的面试,即将出国 “打天下”;

王思柔无惧流言蜚语,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美国大学,她自信的对镜头说:我会成为一个更好的柔柔。

他们成功了吗?答案是NO。

池亦洋依然不爱学习,王思柔依然特立独行,往后的人生道路上,他们还会因为这些问题吃亏、摔跤、遇到困难。

但不成功又如何呢?

经此挫折,他们已经深刻理解到: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是必然的,以平常心对待就好。

就像电影最后王思柔的豁达一笑:拒绝是人生的一部分,this is life

03
“孩子,妈妈在这里,请你做自己”

关于如何解决教育问题, 《零零后》并没有给出模板化的解决方案,但这部真实的纪录片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对孩子的气质发展而言,抱持性环境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导演张同道坦言自己为什么要拍一部这样的电影:我希望大家能够看到一个孩子在12年的成长中,哪些因素让一个孩子成为这样,而不是那样。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呢?答案可能令某些父母失望:不是父母的教育,而是是孩子自身的气质

80年代的美国心理学家们通过对婴儿的长期追踪观察,发现每个孩子出生之后,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气质特点。

他们对环境的适应力、对刺激的反应、行为模式和应对方式,几乎生来就有不同。

比如池亦洋天生活动量很大,王思柔从小敏感度就高,你无法将这归结于父母教育的结果,因为气质没有优劣好坏。

教育的本质,就是打造一个最适合孩子气质的环境,让他充分的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自信十足的成长。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给这种环境赋予了一个定义,叫做“抱持性环境”。

所谓“抱持”,就是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给予它足够的理解和关怀,像云朵一样软绵绵的拖着他,使孩子更容易迈过坎儿。

好比孩子摔了一跤,嚎啕大哭,抱持性的母亲会对孩子说:妈妈在这里。这能让孩子感觉妈妈随时陪着自己,自己很安全;

没有抱持性的妈妈会对孩子说:哭什么哭,坚强点!这会让孩子感觉妈妈随时可能从关系中抽离,自己很不安全。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终其一生,他不是在成为父母理想的孩子,而是在成为理想的自己。

父母是否抱持,决定了孩子遇到困难时,是心生恐惧,不敢把弱势暴露在人前;还是毫不畏惧,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优势!

04
“父母最大的爱,是给孩子做自己的自由”

这个月,表姐的孩子上小学了,她没有让孩子进入重点小学,而是选择了一所“因材施教”的学校:每天只有上午上课,下午则去上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绘画、钢琴、思维训练……。

老一辈的嫂嫂、伯伯们担心孩子以后考不上大学,他们对表姐说:你的孩子脾气有点怪,不像其他孩子那么懂礼貌,女孩子家家的也不文静,老是咋咋呼呼的,不找个重点学校的老师管一管,以后长大了怎么得了……

但表姐认为:孩子活动量比较大,不喜欢读书看报,喜欢唱唱跳跳,性格里有一些偏执,不好管教,这些确实让家长头疼,但这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气质。

大人看来她表现“糟糕”了点,但对孩子来说这是好事,这说明她正在不断“试错”,不断探索新世界,自我得到了健康、自由的成长。

对父母来说,育儿过程中克制住自己“不挑刺”,是很难的。

即使心里知道孩子不够完美,但是当孩子真的把脏东西丢得满屋子都是,或者在学校里被老师狠狠批评一顿,又或者考砸了一场重要的考试,家长还是会忍不住批评:你怎么能搞得这么糟糕?你应该这样做,才能做得更好!

事实上,“做得更好”只是家长单方面的期待,孩子此时此刻一切的“糟糕”行为,都是他在尽全力发展真实自我的表现。

他已经做得足够好,只不过孩子眼中的好,远远达不到家长的标准。

温尼科特说:世界准备好接受你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并不是每个家长都有能力打造出一个抱持性的环境,让孩子自由自在的发展自己的气质。

很多孩子会在家长的要求下,压抑真实的自我,戴上一个虚假面具,来满足家长的期待。

但对孩子来说,这绝不是好事。

如果池亦洋的父母担心孩子成绩差考不上大学,杜绝一切早恋活动,中断橄榄球训练,逼着他上培训班提高成绩;如果王思柔的父母害怕孩子偏科太严重,拒绝送她到国外自由发展,要求孩子数学不好补数学,必须考上清华北大……

那么池亦洋不会接受失败,把橄榄球当成一生的事业;王思柔也无法笑对挫折,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尽管父母可以帮助孩子解决许多困难,但孩子必须靠自己才能得到自信。

理想的父母就像一个容器,完完全全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如同清道夫一般打扫干净孩子的自卑。

孩子内心变得干净了,才能产生自我肯定的能量。

但父母也是人,偶尔也有情绪失控的时候。

现实中的父母不必要求自己做到100分,只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肯定他;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朝他伸出援手,便能够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这种抱持性的环境,能让孩子产生一种坚定的自信:无论我是对是错,父母都会相信我;即使我失败得很彻底,父母也愿意包容我。

父母做到这点就足够了,剩下的请交给孩子自己判断。

无论是人生大事还是日常琐事,孩子与生俱来的气质,都会帮他做出正确的决定。

父母最大的爱,不是逼着孩子变得“完美”。

而是让他说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自由自在的往前走。

从长远来看,一个活在抱持性环境里的孩子,即使无法成为人中龙凤,也一定会活得勇往直前。

关于文章:芒来小姐,三点一弯钩主笔团。资深男女观察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学会委员,老爱瞎说一些好男好女不知道的真相。公众号:芒来小姐(ydsaky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
这让我回想起“幼儿园时,发生的噩耗”
孩子一去学校就哭应该怎么办?
美国幼儿园老师怒了:让我来告诉你四岁的孩子应该懂些什么!
新入园宝宝哭闹怎么办
幼儿园老师不喜欢这三类家长,仔细分析下,原因是这样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