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律诗韵律分析】
概述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特点   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形式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4,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仗,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其他两联用不用对仗悉听尊便。 各联的名称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或起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或结联)。律诗的容量比绝句增加了一倍,所以可写更多的事或景,可抒发更多更细致的情感。“它散中有整,常中有变,对仗工整,内容充实”;“五律显得简短,朴直,有力,七律显得畅达,悠扬,纡徐。律诗既讲平仄,押韵,又讲对仗,故写作较难。格律   【律句】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对于五言来说,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
  或
  仄仄平平仄
  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们若要制造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除了后面会讲到的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
  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我们会谈到,但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如何由这些基本句型构成一首完整的诗。
  【粘对
  我们已经知道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怎样由这些句子组成一首诗呢?
  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
  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
  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
  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这两种形式。七言的与此相似。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其形式也不外两种:
  平起: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再来看看邻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联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须以仄声收尾,就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变化句型,不单调。如果对句相对,邻句也相对,就成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一、第二联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谓齐梁体律诗,就是只讲相对,不知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唐以后,既讲对句相对,又讲邻句相粘,在一首绝句里面就不会有重复的句型了。
  根据粘对规则,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一、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二、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三、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四、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言律诗跟这相似,只不过根据粘对的原则再加上四句而已。比如仄起首句押韵的五言律诗是: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根据粘对规律,还可以十句、十二句……无限地加上去,而成为排律。
  粘对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也就是说,要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一般看其偶数字和最后一字即可。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粘。失对和失粘都是近体诗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对要比失粘严重。粘的规则确定得比较晚,在初唐诗人的诗中还经常能够见到失粘的,即使是杜甫的诗,也偶尔有失粘的,比如名诗《咏怀古迹》的第二首: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第三句就没能跟第二句相粘。这可能是不知不觉地受到齐梁诗人的影响而一时疏忽。
  对的规则在齐梁时就确立了,所以在唐诗中很少见到失对的。现存杜甫近体诗中,只有《寄赠王十将军承俊》一首出现失对:
  将军胆气雄,
  臂悬两角弓。
  缠结青骢马,
  出入锦城中。
  时危未授钺,
  势屈难为功。
  宾客满堂上,
  何人高义同。
  第一、二句除了第一个字,其它各字的平仄完全相同,是为失对。这可能是赠诗时未来得及仔细加工而一时疏忽。
  还有一种情况,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而不顾格律。比如杜甫的另一首名诗《白帝》:
  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
  第二句的第二字本来应该用平声,现在用了仄声字“帝”,既跟第一句失对,又跟第三句失粘。但这是有意要重复使用“白帝城”造成排比,所以只好牺牲格律了。
  【孤平和三平调】
  前面讲到“一三五不论”并不完全正确,在某些情形下一三五必须论。
  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
  平平仄仄平
  这一句的第三个字是可以不论的,用平声也可以。但是第一字如果改用仄声,就成了:
  仄平仄仄平
  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在唐诗中极少见到。前引杜诗“臂悬两角弓”即是犯了孤平,象这样不合律的句子,叫作拗句。老杜有意写过不少拗体近体诗,这种探索另当别论。
  如果第一字非用仄声不可,怎么办呢?可以同时把第三个字改成平声:
  仄平平仄平
  这样就避免了孤平。这种作法,叫作拗救,意思就是避免了拗句。例如《复愁十二首》其三:
  万国尚戎马,
  故园今若何?
  昔归相识少,
  早已战场多。
  第二句本该是“平平仄仄平”,现第一字用了仄声“故”,第三字就必须改用平声“今”了。
  七言诗与此相似,也即其仄起平收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不能改用仄声,如果用了仄声,必须把第五字改成平声,才能避免孤平。例如《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眼见客愁愁不醒,
  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
  便教莺语太丁宁。
  第一句本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现在第三字用了仄声“客”,第五字就改用平声“愁”来补救(注意“醒”是平声)。
  所谓“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例如把“仄仄平平仄”改成“仄仄仄平仄”,这不算犯孤平,是可以用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
  仄仄仄平平
  在这种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声字,如果用了平声字,成了:
  仄仄平平平
  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做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而且无法补救。
  同样,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否则也成了三平调。
  只要能够避免孤平和三平调,“一三五不论”就是完全正确的。
  【拗救】
  如果仔细看一下前面所举的近体诗的几种基本格式,会发现一个规律:在一联之中,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总数相等。如果我们在“一三五”这些可灵活处理的地方,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那么往往就要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地方把仄声字改用平声字(或把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以保持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也就是说,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起来就叫拗救。
  前面谈到的对孤平的补救属于在本句自救。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对句补救。
  比如在五言“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第三字改用了仄声,往往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了“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例如《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第三句“鸿雁几时到”第三字该平而仄,第四句“江湖秋水多”就把第三字改成了平声。七言的与此相似,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救,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甚至是第一字,诗人也喜欢救一下。比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第七句第一字该平而用了仄声“晓”,第八句的第一字就改用平声“花”补救。
  又如《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依依漫寂寥。
  第三句第一字该平而仄(“五”),第四句第一字就改仄为平(“三”);
  第七句第一字该平而仄(“卧”),第八句第一字就改用平声(“人”)。
  有时候,是本句自救和对句补救混用。比如《解闷十二首》之一:
  草阁柴扉星散居,
  浪翻江黑雨飞初。
  山禽引子哺红果,
  溪女得钱留白鱼。
  严格的格律应该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而此诗的平仄为:
  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仄平
  这里有本句自救(以“江”救“翻”,以“得”就“溪”),也有对句补救(以“留”救“哺”),但也有拗而未救的(“星”)。实际上,在“一三五”位置上拗而未救的也是很常见的。象《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第二句的“沙”救了“渚”,“渚”又救了第一句的“风”,但是第一句的“猿”就未救。
  象这样拗而未救,破坏了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但是这些都发生在“一三五”的位置上,只要不出现孤平或三平调,就是可以容忍的,确切地说不能算拗。另外还有一种拗,出现在“二四六”的位置上,那才是真正的拗,在这里不讨论。但是有一种拗句,在唐诗中用得相当多,不能不提一下。请看《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第一句本该是“平平平仄仄”,却写成了“平平仄平仄”,第二、四字都用平声,违反了我们一开始就提到的逢双必反的规律。在七言中,就是把“仄仄平平平仄仄”写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比如《咏怀古迹五首》,几乎每一首都用到这种特殊句型。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
  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
  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
  词客衰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
  暮年诗赋动江关。
  第七句是这种句型。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诗词格律》要句
宋词入门
诗词韵书对仗
王步高教授《诗词格律与写作》第四讲
诗体诗律词语简释(六)
关于律诗与拗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