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分类解读之教育篇

【原文】子曰:“自行束脩①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注释】①束脩(xiū):即束带脩饰。古人年十五,可以束带脩饰以见外傅。又一解,脩是干脯,十脡为一束。
【译文】孔子说:“凡十五岁以上,我没有不愿教诲的。”

【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不分贫富、地域等。”
【现代诠释】这两章是孔子“仁者爱人”“泛爱众”在其教育思想上的直接体现。人们的社会角色、经济地位、智力结构有差异,但他们接受教育的权利是相同的。人们只要“自行束脩”,孔子则“有教”、“无悔”。就平民而言,这就使他们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获得了进入政治舞台的跳板。孔子在这里不仅提出了教育均享的原则,而且弘扬了“因材施教”“教之则善”的教育理念,对于日后国民教育的普及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原文】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孔子说:“人性本相近,积习使彼此相距悬殊。”
【现代诠释】孔子说“性相近”,是就人与人之间而言,不同于孟子的性善,区分于人与禽兽。孔子说相近,而非相同,意味着他也看到了人们的天性差异,但是大同小异。相对于先天,后天的积习对人的发展起着更为重要的影响。我们今天强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即是正视“习”的重要。

【原文】子曰:“中人①以上,可以语②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注释】①中人:中等才智的人。②语(yù):告诉。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现代诠释】性相近而非相同,人和人之间客观上存在者一定的先天的差异,而道又是有高低深浅之分的。因此,善于教育的人,会根据学生的天赋、觉慧、才智因材施教。“中人”的确定,意味着教育者对学生有一个深入了解的过程;“中人以上,可以语上”,而不是“上人以上,可以语上”,意味着孔子关注到学生的可发展空间,类似于今日的“踮踮脚,摘苹果”。

【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学了以后才知道的次一等;遇见困难再去学习,又次一等;遇见困难还不学习,这是最下等的了。”

【原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①,敏②以求之者也。”
【注释】①古:这里指古代文化。②敏:勤奋。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现代诠释】“生而知之者”,即所谓天才,抑或在某个领域,诸如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智商出众者,以今天人才学的观点看,也是有的。但“学而知之”是主流,是正途。而“学而知之”与“困而知之”的差异就在于后者尝到了无知的恶果,付出了人生的代价。至于“困而不学,民斯为下”,更是不足为奇。而孔子“我非生而知之者”,恰恰是他的诚实。孔子以自己这一个例,证明了“学而知之”的正确性。那么学什么?如果局限于现世的见闻,则即便人生有百年,所历也是有限。于是把眼光投向了古代,因为今天是昨天的延续。

【原文】子夏曰:“仕①而优②则学,学而优则仕。”
【注释】①仕:做官。②优:充足,富裕;这里指有余力。
【译文】子夏说:“做官还有余力,便应学习;学习还有余力,便应从政。”
【现代诠释】孔子有着明确的政治理想。远期是大同世界,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近期是小康社会,即实现“仁政德治”。所以他兴学的目的是“学而优则仕”,是要培养治世贤人,去改变“天下无道”的社会。“学而优”说明业已学成,“仕而优”说明学成后还要不断学习,是今日终生学习的滥觞。

【原文】子张①学干禄①。子曰:“多闻阙③疑,慎言其余,则寡尤④;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①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是孔子晚年弟子。②干禄:干,求;禄,俸禄。干禄,即求仕。 ③阙:空,这里指放置在一旁。 ④寡:少。⑤尤:过失,错误。
【译文】子张要学求官职得俸禄的办法。孔子说:“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加以保留,其他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不做,其他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这样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面了。”
【现代诠释】子张问“干禄”,孔子答以“见闻”,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有关联。多闻多见,又能阙疑阙殆,接着慎言慎行,最终一定能寡过寡悔。在学问的过程中,不仅要积累学识,而且要完善德行,最终德才兼备,“干禄”自不待言。

【原文】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①,不易得也。”
【注释】①谷:古时有以谷米为俸禄的,所以谷指俸禄,这里指做官。
【译文】孔子说:“学了三年,并不打算做官,这样的人,很难得。”
【现代诠释】出仕当然有利禄的因素,但也在于行道。学了三年,还不打算做官,说明其志不在小。孔子曾让漆雕开出仕,漆氏称自己没有信心,需继续求学进德,孔子赞赏不已。

【原文】子曰:“志于道①,据于德②,依于仁③,游于艺④。”
【注释】①志于道:志,立志。志于道,指立志行道,追求真理。②拒于德:拒,固执坚守。拒于德,为人处世必须从自己高尚德行做起,才能拒以行道于天下。③依于仁:依,依据,不违背。仁,指人与人的相处之道 ④游于艺:游,游憩。艺,孔子时,称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写字)、数(算术)六种技艺为六艺。
【译文】孔子说:“立志道,凭借德,依靠仁,游憩于六艺之中。”
【现代诠释】“道”是人生奋进的目标,“德”是行为处世的起点,“仁”是人际交往的原则,“艺”是人生必需的技能。四条中,前三条有先后次序,但无主次次序;前三条之于“艺”,无先后次序,但有主次次序。也就是说,道德为本,才艺为末,任何本末倒置的教育行为都是荒谬的。

【原文】子以四教:文①、行②、忠、信。
【注释】①文:先代的典籍。 ②行:德行。
【译文】孔子以四种内容教育学生:文献、德行、忠诚、信用。
【现代诠释】“四教”中“行”为本,而“忠”与“信”是在处理君臣关系、朋友关系时对“行”的具体体现。而所以说“文”,是因为古代文献记载了大量的前人言行,既可学其善言嘉行,也可汲取古人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原文】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①也;后进于礼乐,君子②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注释】①野人:即朴野之人。②君子:指卿、士大夫这些贵族世家。
【译文】孔子说:“先进一辈,在礼乐方面,像是朴野的人;后进一辈,在礼乐方面,好像是君子。如果用到礼乐,我愿意选择先进的人。”
【现代诠释】孔子返鲁前,积极入世,一心想实现其政治理想,所以对其弟子讲学多重致用,当时的弟子也多文质彬彬,呈淳朴之风。返鲁后,入世之志大减,多致力于育人与编书,此时的弟子在诗文方面成就卓著,因而就“文”而言,前辈似乡野之人,后辈反是君子了。孔子肯定前代弟子,是因为后代弟子浮华有余,朴实不足,体现了孔子以德为先的思想。

【原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①?《诗》可以兴②,可以观③,可以群④,可以怨⑤;迩⑥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释】①《诗》: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中的一经。 ②兴:激发想象。诗歌常有比兴,就眼前事物,比类相通,而引譬连类,
所以说可以激发想象。 ③观:观察力。观察世间万物、人情世故。④群:使合群,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⑤怨:抒发心中的不平,表达哀怨。⑥迩:近,和远相对。
【译文】孔子说:“后生们为什么不学《诗》呢?读《诗》,可以激发想像,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与人和谐相处,可以表达哀怨。近呢,可以懂得如何侍奉父母;远呢,可以懂得怎样侍奉君主;而且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现代诠释】孔子在《礼记》中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从中可见《诗》教的力量。就本章言,孔子讲了《诗》的三种教化作用。首先是个人品质的养成,即兴、观、群、怨;其次是忠君孝父的实用功能;再次是博学广闻。孔子如是说,当然还因为《诗》有如许可学之处。

【原文】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译文】孔子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不学礼,便没办法立足社会。”
【现代诠释】诗教的作用不仅如前章所言,还呈现出语言自身的魅力——优美、典雅。当然,无论世移时易,为人之礼是始终不能忘记的。这两句节录于孔子的儿子伯鱼与陈亢的对话。陈亢听了伯鱼这两句话,觉得“问一得三”,因为他从中“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原文】子曰:“兴①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注释】①兴:起,即激发振奋。
【译文】孔子说:“(人的修养)从《诗》中振奋,从礼中立身,在乐中成就自己。”
【原文】子曰:“《诗》三百①,一言以蔽②之,曰‘思无邪’③。”
【注释】①《诗》三百:《诗经》共有三百零五篇,这里取概数。 ②蔽:包含,概括。③思无邪:摘自《诗经 鲁颂驷篇》,孔子借此来说《诗经》的特色。无邪,不邪恶,纯正。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没有邪恶’。”
【原文】子曰:“《关雎》①乐而不淫②,哀而不伤③。”
【注释】①《关雎》:《诗经》的第一篇。②淫:过量,这里指放纵。 ③伤:悲伤,痛苦。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痛苦。”
【现代诠释】这三章关于《诗》的论述,我们大抵可勾勒出这样一个思路:似《关雎》这样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热烈追求爱情的诗歌,有求而不得的辗转之苦,也有“钟鼓乐之”愉悦欢快,悲而不痛,乐而不纵;孔子更觉得整部《诗》,都有健康的情感导向,是“诗无邪”,所以才会“兴于诗”。至于“立于礼,成于乐”,是因为人们的行为尚有待于礼乐的约束,所以不可偏废。

【原文】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①;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②;虽多,亦奚以为?”
【注释】①达:通达。 ②专对:独立应对。
【译文】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交给他政事,却办不通;派他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应对。即使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现代诠释】《诗》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农事富民之道在豳风,平天下、待群臣之道在二南,得失治乱之情在变风变雅。所以学了《诗》就要会用,用《诗》是学《诗》的终极目标。否则,不如不学。

【原文】子所雅言①,《诗》、《书》②、执礼③,皆雅言也。
【注释】①雅言:古时西周人语称雅,又称正言,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孔子平常用鲁地方言说话,读《诗》、《书》、执礼的时候用雅言。 ②《诗》、《书》:指《诗经》和《尚书》。③执礼:执即掌管,礼即诏、相、礼事。
【译文】孔子有时讲“雅言”,读《诗》,诵《书》,执礼,都用雅言。
【现代诠释】孔子生于鲁,长于鲁,日常生活自是用鲁语,但何以读诗诵书要用普通话——雅语?敬恭西周文化是其一;怀抱政治理想,念念不忘之,是其二。孔子真是位执着的人。

【原文】子曰:“吾自卫反①鲁,然后乐正②,《雅》、《颂》③各得其所。”
【注释】①反:通“返”,返回。②乐正:“正”为动词,修正音乐篇章。 ③《雅》、《颂》:《雅》乐和《颂》乐,按音乐的音律来分。
【译文】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此后音乐才得到修正,《雅》乐和《颂》乐也各有适当的位置。”
【现代诠释】乐正,有二解。一是正其乐章,《雅》乐当奏于乡饮、乡射,《颂》乐当用于祭文王、君臣遇。二是正其乐音,使《雅》与《颂》音律各自纯正。可见孔子还是位造诣颇深的音乐家,可惜“天下无道”,《乐经》消亡。③

【原文】子在齐闻《韶》①,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注释】①《韶》:《韶》乐。
【译文】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陶醉得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感叹道:“想不到音乐能美到这种地步。”
【现代诠释】《韶》乐是舜时的音乐,“《萧韶》者,舜之遗音也。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太平御览》引《乐动声仪》)。“三月不知肉味”,一方面说明孔子有极高雅的审美情趣,他曾誉《韶》乐“尽善矣,又尽美矣”;另一方面,他又将审美追求与政治理想高度融合,达到他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原文】子曰:“师挚①之始,《关雎》②之乱③,洋洋乎盈耳哉。”
【注释】①师挚:鲁国的乐师,名挚。 ②《关雎》:《诗经》中的第一篇。③乱:乐曲的结束,即尾声,与始相对。
【译文】孔子说:“从太师挚开始演奏,到《关睢》篇结尾合奏,丰富而优美的音乐一直在我耳边回荡。”
【原文】子语①鲁大师②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③也;从④之,纯如⑤也,皦如⑥也,绎如⑦也,以成。”
【注释】①语(yù):告诉。②大师:即太师,乐官名。③翕(xī)如:翕,和,舒展;如,形容词词尾。 ④从(zòng):展开。⑤纯如:纯正和谐。⑥皦(jiǎo)如:清晰明白。⑦绎(yì)如:形容声音连绵不绝。
【译文】孔子把演奏音乐的道理告给鲁国的太师,说道:“音乐,那是可以晓得的:开始演奏时,轻轻地舒展开,继续下去,(音乐变得)非常纯正和谐,清晰明白,连绵不绝,然后完成。”
【现代诠释】《史记》称孔子“自卫返鲁而正乐”,当时大概师挚在宫中。后来师挚去齐,鲁乐又衰。他盛赞鲁乐,且描述了奏乐的全过程,主要是呈现礼乐教化的魅力。

【原文】子曰:“辞,达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言辞能够表达意思就行了。”
【现代诠释】“达而已矣”的本质是反对巧言。列国邦交,使者的职责就是传布国命。如果巧言添色,非但贻误国事,也会害了自己卿卿性命。

【原文】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①由:仲由,字子路,孔子早年弟子。 ②诲(huì)女(rǔ):诲,教导。女通汝,指你。
【译文】孔子说:“由,我告诉你怎样才算知道。知道你所知道的,同时知道你所不知道的,这才是知道。”
【现代诠释】人有所知,必有所不知,但常常不知强以为知。且人若要有知,首先要知其不知。孔子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昭示了人类进学的一般规律。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①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注释】①好(hào):喜好,爱好。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现代诠释】“知之、好之、乐之“是为学或说为道的三种境界。懂得学习的意义,却不是真正的喜欢,则知不深,学不笃。喜欢它却未能尝到学习的快乐,则难以持久。与此相反,乐之,就能学得深广,使其学而不厌,以至“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原文】子曰:“敏而好学,不耻①下问。”
【注释】①耻:以……为耻。
【译文】孔子说:“聪敏而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现代诠释】卫大夫圉死后,得谥为“文”。子路感到不解,孔子作了这等解释。学问,学问,先学后问。“敏而好学”是说圉怎样学,“不耻下问”是说圉怎样问,而后者又显得特别重要。如是上问,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下问,不仅是上位者问下位、年长者问年幼,且可能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这自然增加了问的难度。孟子讲的“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孟子·尽心上》),可为此反证。

【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①,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注释】①篑(kuì):装土的筐子。
【译文】孔子说:“譬如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停止了努力;譬如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下一筐,但只要继续进行,我就是在向成功迈进。”
【现代诠释】孔子以堆山、平地为喻,勉励为学要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因为学业的成功全在于自己的有恒。对此孟子也有类似的譬喻,“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韧(仞),而不得泉,犹为弃井也”。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①者如斯夫②!不舍③昼夜。”
【注释】①逝:往、去。②夫:语气词,无义。③舍(shè):停息。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逝去的就像这流水一样!白天黑夜奔流不息。”
【现代诠释】此当为孔子晚年所语。以河川为喻,劝勉弟子要珍惜光阴。也许其中暗含着孔子的反思与悔悟,也正当此,方显得这份劝勉的凝重。

【原文】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孔子说:“做学问好像追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失掉。”
【原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注释】①所亡:所不知道的知识,即新知识。
【译文】子夏说:“每天学一些新知识,每月不忘记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现代诠释】孔子与子夏说的这番话,具有极强的互补性。真正好学者,每日每月读确知自己所不知,都不忘自己所知。如此方能“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所谓学海无涯,人生有限,人有点急迫与不安,是有利于成就学业的。

【原文】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①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让人敬畏,怎能断定后来的人不如现在的人呢?到了四五十岁时还没有名望,也就不值得敬畏了。”
【原文】子曰:“年四十而见①恶焉,其终也已。”
【注释】①见:表被动,相当于“被”。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到了四十岁还被人厌恶,他这一生也就完了。”
【现代诠释】这两章告诉我们,后生可畏,就在于他们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可谓来日方长,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因此要善待后生,让他们历经教育。锻炼,以趋成熟。而到了四五十岁仍无闻于道,或无闻于世,甚或被人厌弃,则说明其在人生黄金岁月碌碌无为,那么四五十岁后只能“老大徒伤悲”了。

【原文】子在陈①,曰:“归与!归与!吾党②之小子狂简③,斐然④成章,不知所以裁⑤也。”
【注释】①陈:国名。②党:乡党,古代五族(五百家)为党。吾党即我的家乡。③狂简:狂,大志。简,大义。 ④斐然:有文采的样子。 ⑤裁:裁剪。
【译文】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这批学生有志向、有能力,像布匹一样,已织得文采斐然,只是不知该如何剪裁。”
【现代诠释】《史记》云:“鲁使使召冉求,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将大用之。’是日,孔子有归与之叹。”孔子有归与之叹,说明其弟子经其“诲人不倦”的教育,已茁壮成长;但他们不知世事艰难,还需对他们细加琢磨。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注释】①罔(wǎng):蒙蔽,欺骗。②殆(dài):疑惑。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被蒙蔽;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不解。
【现代诠释】只外学不内省思,就会或迷惘无所得,或以是为非;只省思而不外学,则事无征验,疑不能释。学而不思,放弃了独立思考,等于失去自己;思而不学,不与外界接触,等于骨力自己:思学结合,方是读书人应遵循的法则。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能有新的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现代诠释】这是学思结合的另一形式。温习旧的知识,是学;不断地领悟新的东西,是思。但不是所有的温故都能知新,能知新者,说明其能学、善学。能学、善学者,就当能教,自然可为人师。

【原文】子曰:“攻①乎异端,斯害也已。”
【译文】孔子说:“专向反对的一端用力,那就有害了。”
【注释】①攻:专攻。
【现代诠释】物有两端,相对于此端,另一端就是异端。孔子教人为学,不可专走一端,如礼与仁、文与质、学与思。所以《中庸》里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原文】子曰:“由也,女①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②!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③;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④;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译文】孔子说:“仲由!你听说过六种品德会带来六种弊病吗?”子路回答道:“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仁德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愚钝;爱智慧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浮荡;爱诚信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妨害自己;爱直率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尖刻;爱勇敢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闯祸;爱刚强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
【注释】①女:通“汝”。②居:坐。③贼:妨害。④绞:尖刻刺人。
【现代诠释】仁、知、信、直、勇、刚是孔子竭力倡导的六种美德。不认真学习,深入探究,而率性为之,容易走入美德的反面。如好仁不好学,会使人不分是非,普施仁义于众人,结果是助长了坏人,损害了好人。

【原文】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①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孔子说:“从来不想想‘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道怎么办了。”
【注释】①末:无义。
【现代诠释】如果说只学不思会产生种种弊端,那么不学又不思,简直无可就药了。所以孔子面对“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也只能“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原文】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①者乎?为之,犹贤②乎已
【译文】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都不用心,不行的呀!不是有掷骰子下棋的游戏吗?做这种游戏也比闲着好。”
【注释】①博弈(yì):博,掷骰子。弈,下棋。②贤:胜过。
【原文】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孔子说:“大家整天在一块,不说一句合乎道义的话,只喜欢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现代诠释】这两章说两种人难以教诲,一是无所用心,一是言不及义。前者处尊养优,游戏人生;后者不务正业,搬弄是非。他们相对于“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原文】子曰:“法语①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②之言,能无说③乎?绎④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已矣。”
【译文】孔子说:“符合礼法的话,能不听从吗?但(只有按它来)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谁听了不高兴呢?但只有分析了话语真假才是可贵的。只是高兴却不分析,只是听从而不改正错误,这样的人我对他没办法了。”
【注释】①法语(yù):法,礼法,法则。语:告诫。 ②巽(xùn)与:巽,恭顺。与,赞许。③说:通“悦”。④绎:分析鉴别。
【现代诠释】听到劝告,点头称是,但坚决不改;听到夸奖,忘乎所以,而不加分析。两种情形貌异实同——好承捧,这都是要不得的。

【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①?”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②,故进之;由也兼人③,故退之。”
【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做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呢?”冉有问:“听到了就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就做。”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在’,冉求问‘听到了就做吗?’你回答‘听到了就做起来’!我糊涂了,冒昧地请教。”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大胆上前;仲由胆子太大,所以我要让他退一退。”

【注释】①闻斯行诸:闻斯行,听到义就去做。诸:之乎的合字,疑问词。 ②退:退缩。③兼人:一人能兼做两个人的事,意思是胆子大。
【现代诠释】两位弟子问同一个问题,孔子却有不同的回答,是因为冉有资性懦弱,见义不前,所以“闻斯行诸”;而子路性勇直前,所以拦阻他。这充分体现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
     
【原文】互乡①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②共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③!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④其往⑤也。”
【译文】互乡这地方的人难于交谈,但有一个童子却得到孔子的接见,弟子们很
困惑。孔子就说:“我们应该赞成他们的进步,不赞成他们的退步,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保持自身洁净而来进取,便应当赞许他的洁净,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
【注释】①互乡:乡名,那里的民风不好,乡民不大讲道理,所以说难于交谈。
 ②与:赞许。③唯何甚:唯,句首语气助词。甚,过分。 ④保:这里有抓住的意思。 ⑤往:过去、从前。
【现代诠释】互乡童子求见的故事,表现了孔子博教于人的胸襟,更表现他反对世俗偏见、且着眼于人的可发展性的见地。

【原文】颜渊、季路侍①。子曰:“盍②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③,与朋友共,敝④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⑤善,无施⑥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⑦。”
【译文】颜渊、子路陪侍孔子,孔子说:“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自己的车马、衣服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 “我希望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对孔子说:“希望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老年人安养,让朋友们互相信任,让年轻人得到关怀。”
【注释】①侍:在尊长旁边陪着。②盍(hé):何不。③车马衣轻裘(qiú):这里,加一个“轻”字,应为“车马衣裘”。④敝(bì):破、坏。⑤伐:夸张。⑥施:夸耀。 ⑦安之,信之,怀之:使之安,使之信,使之怀。
【现代诠释】子路的志向尚滞于侠义境界,颜渊则已达到修己又安人。而孔子则已至于人我一体的大同化境。“各言志”又是孔子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让弟子们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更以自己的真诚直接参与弟子们的讨论,最后教学相长。

【原文】子曰:“不愤①不启②,不悱③不发。举一隅④不以三隅反⑤, 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想要明白却不能明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他却不能由此推知其他方面,便不再教他了。”
【注释】①愤:思考问题时有疑难想不通的样子。 ②启:理解意思,明白。
③悱(fěi):想说却不能清楚地说出来的样子。④隅(yú):角落,这里指一个方面。⑤反:推及,类推。
【现代诠释】“愤”“悱”是“启”“发”的前提。要把握好“愤”“悱”的尺度,一方面需对学生的学习个性、学习现状作深入的了解;一方面要准确掌握火候,过早、过迟都会影响学习效果。而“举一隅”而“三隅反”,是鼓励学生学会推断,触类旁通。如果经启发诱导仍不能举一反三,则是说明教师启发不得时,是不善教;或是学生迁移能力不强,是不善学。

【原文】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①问于我,空空如也②。我叩③其两端而竭④焉。”
【译文】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我并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启发提问,尽量使他了解。”
【注释】①鄙夫:农人,乡下人。 ②空空如也:孔子自言无知。 ③叩:叩问。
 ④竭:尽量。
【现代诠释】学问求知,虚心方有所得,是其一;要人自能领悟,而不是外界强加,是其二;学问一日日长进,内心一日日谦逊,则必知有更多我所不知,是其三。

【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①兮,美目盼②兮,素以为绚③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④。”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⑤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译文】子夏问孔子:“‘轻盈的笑靥啊,多么柔媚,流转的眼波啊,多么灵秀,再用素粉来修饰,多么美丽。’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白色的缯帛,然后才能绘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产生于仁之后呢?”孔子说:“启发我的人是你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了。”
【注释】①倩(qiàn):两旁的面颊,人笑的时候两颊张动。此处形容笑时的美好样子。 ②盼:眼睛黑白分明的样子,此处形容眼睛转动时的美好的样子。 ③绚:色彩华丽。④绘事后素:绘,绘画。素,白色。⑤起予者商:起,启发。予,我。商,指子夏,因子夏姓卜,名商。
【现代诠释】用绘画来类比诗歌,是孔子进学的形象性;由诗歌联想到礼仪,是子夏得多思与旁通;学习就需要举一反三,是孔子的教学原则;“起予者商也”,不只是孔子的谦虚,而恰是教学相长的体现。

【原文】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①,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②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③。”
【译文】子贡说:“那《诗经》上讲的:‘要像对待骨、角一样,先开光,再磨制;像对待玉石一样,先雕刻,后细磨。’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你已经能从我讲过的话中领会出我还未说到的意思了。”
【注释】①如切如磋(cuō),如琢如磨:摘自《诗经·卫风》。切,用刀切断。磋,用锉锉平。琢,用刀雕刻。磨,用物磨光。②赐:孔子对子贡的称呼,孔子对学生对是直呼其名。③告诸往而知来者:诸,相当于“之于”。往,过去的、已知的事。来者,未来的、未知的事。
【现代诠释】孔子认为“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必须经过学问之功,因为“乐道”就贫也乐,富也乐,乐而忘其贫;“好礼”就安于为善,乐于济众,以至忘其富。犹如骨、角、玉、石,不经切磋,不能成器,不经琢磨,难成上品。一个人乐道好礼,必是经学问之功,精益求精的。子贡也如子夏,能触类旁通,所以得到孔子的称赞。
【原文】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孔子说:“面临实行‘仁’的事,对老师也不需要谦让。”
【现代诠释】老师是值得敬重的,但面对仁义、真理时,学生要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做老师的,当然要鼓励学生的这种独立思考精神与批判意识,如此,方能“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卷2为政第二诗解1为政以德求己心孝
中庸第三十一
先秦诸子选读《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全文翻译
正说篇第八一
《中庸》原文及译文
《颜氏家训》原文及译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