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位文化老人

永久怀念 三部未竟书稿与三位逝去的文化老人

2010年07月22日 11:31   来源:科学时报   

 

何满子

 

 

卞孝萱

 

 

王树村


    虽然说斗转星移,往事如烟,但在人生经历中,有一些人和事却是难以忘怀的。例如在2009年中,最感到痛心的是一批科学文化老人的逝世,梁羽生、季羡林、任继愈、王世襄、杨宪益、丁聪、钱学森、贝时璋……一个名字就代表着一个领域的光荣与骄傲。我虽无缘结识他们,但同与他们同一年去世且同时代的学术大家卞孝萱、何满子、王树村三位先生相识相交。余生虽晚,但这三位文化老人在世时,或多或少与他们有过交往或工作联系。如今回忆旧事,与三位老人过去的交往历历在目,心中更涌起深深的怀念之情……

    卞孝萱:道德文章,自强不息

    卞孝萱是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古典文学家。我仰慕卞先生的声名文章也早。20世纪80年代后期,卞孝萱在《古典文学知识》上发表专门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系列文章,令包括本人在内的众多读者受益匪浅,从那时起就熟悉了卞孝萱的大名。故每当见到卞先生的文章,必逐字逐句认真拜读,每每都有新知旧学从中汲取。现在回想,卞孝萱的文章,在介绍古代文化知识时,除了注重学术的严谨、考证的科学、知识的系统外,更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形式,向读者传授古代文化的基础知识,讲授中华国学基本内容,起到了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作用。

    记得与卞孝萱第一次见面,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当时的卞先生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寒暄晤谈之后,更感受到先生长者风度和大家风范。慈眉善目的卞先生,举止平易近人,言谈和蔼可亲,足令我等后学顿生亲近之感。

    进入21世纪后,经我的师友、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傅璇琮介绍,结识了孝萱先生公子卞岐兄,进而得到孝萱先生府上电话,以后或电话问候,或赠送图书,与先生时有往来。记得卞先生曾专门赐寄一套他所主编的“中华传统优秀道德文化丛书”共八本,我也曾将自己执笔写作的《曹雪芹风筝艺术》一书奉寄卞先生斧正。

    纵观卞先生主编的丛书,能感受到其中融入了先生倡导的道德价值观——即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并重,努力建设一个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国家。可以说,卞先生是以自己一生的学术研究与著述,在努力实践着这一价值观。

    在读罢这套书后,我曾萌发出一个想法,准备策划一套关于中国伦理文化与道德建设方面的丛书,从古代与现代的传承关系与发扬光大讲起,拟请卞先生担纲任主编。当时虽有这初步打算,但尚无具体实施计划,也就未向卞先生提前谈起。时过境迁,由于自己杂事缠身,编务繁忙,就将此事搁置起来。待要重新拾起实施时,惜卞先生已溘然去世,以致这一有价值的选题未能落实成稿乃至出书,岂不令人痛惜!

    回想起来,自己虽与卞先生交往不多,但感受最深的就是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他的思想学问。如今从先生逝世后的生平简介中,才知他乃刻苦自学成才的学术大家,心中更生出由衷的敬佩之情。先生虽已远去,但他的道德文章与自强不息的精神将长存于世人心中,值得人们永远怀念。

    何满子:大无畏的文坛斗士

    我是在2006年才有缘得见何满子的。但在此之前几年,我已同何先生有了工作上的联系。那是在2003年,我与已故著名作家胡风的女儿张晓风商定,策划并组织编写出版一本《胡风狱中诗草》。起因是我对胡风蒙冤入狱所写的旧体诗颇为关注,以为诗作内容涉及当时的一些人和事,颇有记录历史的作用。议定选题之后,晓风自然担纲选编诗作,但她极力推荐何满子担任诗作的注解工作,理由是先生系胡风案的受害者,对当时的历史及人和事都非常熟悉,注解胡诗非他莫属。于是事体照此进行,待书稿交付时,由何满子直接邮寄给我,他还写有一信说明注解工作的情况与若干疑难问题及所需注意之处。由此,我得到了何先生的地址和电话。

    随着《胡风狱中诗草》编审工作的展开,我在通读了部分书稿后,发现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就此曾与何先生或通电话或通信件若干次。虽然最终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我未能将《胡风狱中诗草》付梓出书,但从此与何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6年春天,我到上海出差,萌生了拜见何满子的念头,经电话联系后,我在上海徐家汇的一座极普通且狭小的单元房中见到了何先生。当时的何先生已行动不便,很少出门,更不参加任何会议。但他依然头脑清晰,思维敏捷,写出的文章仍然深刻、尖锐、感人。何先生除赠我一本当年新作《远年的蔷薇》外,还允将以后历年所写文章汇集成册交我安排出版。虽然此事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但足见何先生为人之坦诚。

    在何满子晚年退休之后,他师法鲁迅,以手中的笔为武器,用杂文的形式抨击时弊,倡导正义,从而赢得了世人的尊敬,被称为杂文家或社会批评家。就在何先生逝世前的几年,他的疾恶如仇性格仍旧,凛然正气丝毫未泯,照样口诛笔伐,向一切不良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开火。记得印象最深的,一是批评金庸的武侠小说之庸俗化,二是呼吁不要为张爱玲涂脂抹粉开“国际研讨会”。

    如今,何满子已离开人世,我面对当年与先生的合影,感到的是一种惆怅与怀念,惆怅世上已少有先生那样的文坛斗士,怀念的是先生那种大无畏精神……

    王树村:生命不息,研究不止

    也许是同在京城的缘故,我与王树村最为熟识且交往最深。

    2001年间,我在担任王树村所撰《中国年画史》的特约编辑时认识了他。作为编者和作者,我们共同为这本书的出版审校把关,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我又担任王先生编著的《中国民间画诀》责任编辑,还共同策划《中国传统京剧年画》选题,后被列为2003年北京市重点图书项目。此后在2004年,我又策划由王树村担纲编写《民间珍藏图说中国古典小说文库》。王先生在交出第一部书稿后,即患肺癌住院,从此一病不起,其他书稿便无力完成,以致这套具有相当文化学术价值的丛书至今未能出版。

    王树村是以研究民间美术闻名于世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从事民间年画的发掘、整理、保护、研究工作,并有多部著作行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革”期间,他冒死保护了大量民间年画原版,为抢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立下汗马功劳。目前在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珍藏的民间年画,多为王树村几十年所收藏并贡献出的。

    进入20世纪80年代,王先生焕发青春,更加以全部精力投入民间美术研究,先后撰写出版了《中国年画史》、《中国民间美术史》等许多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学术著作,成为抢救、研究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一代学术大家和代表人物。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王树村在身患绝症之后,仍然研究不止,笔耕不辍,在病床上和医院里坚持工作,写作并出版了多部学术著作,如《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史论》、《中国民间工艺全集·民间纸马》、《中国版画全集·民俗版画卷》、《中国门神画》等等。就在临终前,他还用颤抖的笔迹写下自己的学术回忆录,以期对后人的研究提供借鉴。可以说,生命不息,研究不止,写作不停,是王先生留给世人的最后印象。

    在告别王树村的追悼会上,我写下挽联:由书及人识品学文结谊,遥忆当时已然忘年之交;通古博今以史论画名世,孰料今夕痛失艺术大师。这是我与王树村交往的真实写照,其中也寄托着我对他的深深缅怀。

    一部优秀的作品或一部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得以出版问世,往往是作者与编者共同努力的结果。由书及人,就是作者和编者合作后往往成为挚友的缘由。我想,上述三部未竟书稿与三位文化老人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写照。(黄道京)

(责任编辑:王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何满子的打油诗
你没有听说过的画画绝技
《生死场》书名之由来 | 陈子善
转揭开范曾历史之谜《范曾新传》
民间发明家为老母打造“孝心号”电动车(图)
寻踪【何满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