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冬春季节常见并发病---鱼体赤皮水霉并发症'(第214期)

      每年的冬春两季是鱼苗鱼种投放季节,很多因鱼苗鱼种体质体格虚弱,或因捕捞不细致欠操作级别,或因原塘水质恶化不洁,或气候不适或因本身鱼体带病,或其它(人为)因素,等等,最容易发生赤皮病水霉病两病并发的情况,而且并发后用药难以治愈


       赤皮病水霉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鲢鱼、鳙鱼、鲫鱼等等基本上所有淡水鱼类(含龟鳖虾蟹),发病季节多为早春和晚秋,特别在早春的危害较大,且主要发生在鱼苗鱼种放养阶段。



  一、赤皮水霉并发症的病理


  1.赤皮病 


      赤皮病是由荧光假单胞菌感染的细菌性病害,也是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水体、工具、带菌鱼之中。


      当鱼体体表完好无损时,病原菌无法进入鱼体的皮肤,对鱼类无害;当鱼种因捕捞、运输或放养而体表受机械损伤、冻伤或体表被寄生虫寄生而受伤时,鱼体才被感染发病。


      鱼体被感染后可以引起鱼体皮肤充血发炎,鳞片脱落,尤其鱼体两侧及腹部较明显,有时鱼鳍的基部或整个鱼鳍充血,鱼鳍的末端腐烂而形成扫帚状的蛀鳍,且在病灶处经常被水霉菌感染继发为水霉病


      2.水霉病


       水霉病又叫肤霉病,属真菌性病害,是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水体中,如果鱼类皮肤受伤则不分种类均可感染


      水霉繁殖有两种形式,即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其中,无性繁殖一般在水体中进行,而有性繁殖则在鱼体感染后于鱼体体表进行。


      当鱼体皮肤受损伤后,内菌丝附在鱼体的损伤处,吸取鱼类营养,并进行有性繁殖,使病灶迅速扩大,生长出鱼体之外,形成白色的棉花丝状物,由于水霉菌能分泌大量的粘液,使病鱼烦躁不安,最后游动缓慢,食欲减退,鱼体瘦弱而死。


      在水温为13℃~18℃时,水霉菌繁殖最强,并随着水温升高而繁殖力减弱;当水温超过30℃时,水霉菌以胞子形式存在于水体或土壤中,不危害鱼类,待水温适宜时水霉菌开始繁殖,继而危害鱼类。

 


  综上所述,赤皮病、水霉病的共同特点都是条件致病菌,即: 必须要有一定的致病条件才会发病,反之,如果没有一定的致病条件是不会发病的

   

      赤皮水霉并发症的形成链条是: 鱼受伤+有细菌存在+感染赤皮病+有真菌存在+感染水霉病+形成赤皮水霉并发症


      因此,避免或者切断、改变、消除一定的致病条件是防治赤皮水霉并发症的关键所在。


      二、赤皮水霉并发症的致病条件


      水霉菌及荧光假单胞菌只有鱼体皮肤受损伤后才能侵入鱼体,水霉菌及荧光假单胞菌是致病的外界因素,鱼体皮肤受损伤是感染致病的内在条件,虽然内在条件还与鱼体的体质及免疫力等有关,但是只有两者条件都具备时,鱼体就能够感染发病。因此,只要我们根据发病机理,切断感染途经就不会或者不大可能导致鱼类发病。


  (一)、防止鱼体皮肤受损伤


  1.水体

       越冬的鱼塘水体要深,以防止鱼体皮肤冻伤;还要根据水质情况适当施肥,尽量促使水体有一定的肥度(肥水增温),保持水体中有一定的单胞菌数量,防止水体偏瘦,为鱼类越冬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2.投饲

       同时,在水温10度以上时尽量投喂一些饲料,促使鱼体健壮,以提高鱼类的免疫力。


  3.捕捞

      苗种放养时,捕捞苗种最为关键,操作要轻,用网具捕捞时一次性捕捞量不能过大,以防止鱼类密度大而造成拥挤,继而使鱼体体表受损伤,推荐用抬网最好,但受限于温度过低时不易诱鱼进网


  3.运输

      苗种运输时,鱼类密度应根据距离远近而定,路途远则运输密度应稀一些,路途近则运输密度可高一些,并注意增氧和水质要良好不恶化,尽量减少鱼类皮肤受损伤的程度。


  (二)、杀灭致病的病原体


  1.清塘

      用生石灰60-80kg/亩彻底清塘,淤泥过深的池塘应清除淤泥,使淤泥深度在10cm~20cm。如果淤泥过深而受条件限制无法清除,可以加大施投生石灰150kg/亩入淤泥中,以彻底消灭土壤中的病原体。


  2.苗种放养前水体消毒

      苗种放养前水体消毒这个环节很为重要。苗种放养前,施用杀菌剂水体消毒。用二氧化氯1ppm全池泼洒,或用0.5ppm二氧化氯消毒水体1次,以清除杀灭水体中的致病菌。


       上述措施是将传统的先放养鱼种后消毒池塘水体,改为先消毒池塘水体后放养鱼种,这是由于鱼种在越冬、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可能遭受到不同强度的损伤,虽然采取了清塘消毒和鱼体药浴等措施,但池塘水体中仍然难免继续存在致病的水霉菌及荧光假单胞菌等,仍可以对皮肤受损伤的鱼种迅速感染,而苗种感染后用药防治较难,加之冬春放苗时水温低、药效就差,所以很难见效。


       然而,采取先消毒水体后放养鱼种的措施,由于水体中没有致病的病原体,鱼种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受损伤的皮肤可以得到恢复,鱼类不会感染水霉病和赤皮病,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3.苗种下塘前鱼体浸浴消毒

      苗种放养前,用20ppm高锰酸钾溶液或1-3%食盐水浸浴鱼体10-20分钟,以杀灭鱼体体表的寄生虫和病原体。


        三、赤皮水霉并发症的防控治疗


        1.杀细菌剂:  二氧化氯、氯杀灵、强氯精、漂白粉二溴海因、戊二醛、聚维酮碘苯扎溴铵等全池泼洒,可有效防治赤皮病的发生或蔓延。


        2.灭真菌剂:  已禁用的药物有土霉素、亚甲基蓝、孔雀石绿等。现在可选用的药物有水杨酸五倍子、高锰酸钾、福尔马林、硫醚沙星等鱼体浸洗或全池泼洒均可,可有效防治水霉病的发生或蔓延


       3.用食盐和小苏打合剂(浓度各为400毫克/升)全池遍洒,此合剂对防治水霉菌效果很好。


       4.用1-3%食盐水加数滴醋浸洗病鱼5-10分钟。


       5.内服清热解毒中药,如三黄散等。


       6.市面上常见其他的专门防治赤皮病和水霉病的专用渔药种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鱼类低温受伤后发病:简析难治的赤皮水霉并发症及其防控措施
鱼类低温受伤综合症:分析因受伤发生严重死鱼的成因和防控措施
赤皮水霉等并发症!教您快速有效防止,有效减少死亡!
新解:冬春低温时节令人防不胜防的水霉病
想赚得最后一笔养殖收益,你必须要提前预防这病!
为什么长期治不好,速点进来告诉您根本原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