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病理学科发展的现在和未来
    病理学科虽然被认为是「医学之本」,与检验、影像并称为推动临床医学发展的三大支柱学科,但在我国,病理学科发展面临很多痛点和难点。病理学科如果要列举病理学科发展面临的短板,业界大多信手拈来:受重视程度不够、人才短缺、学科定位偏差、资源配置不科学、话语权较弱、硬件投入太少......
人才短缺、后继乏人
    2019年,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有17624名从业医生,13887名技术人员,有4957个病理科。根据2009年卫生部发布的《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每100张病床应该配备1-2名病理医生,病理科技术人员和辅助人员按照与医师1:1的比例配备,以此计算,我们现在至少还缺5万名病理医生。人员匮乏也影响了临床与病理的互相促进,影响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而这些,对医务工作者、病人以及学科发展而言,都是不利的。
在学科划归上,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归属于基础医学的二级学科,但是病理学主要关注形态学和发病机制,而病理生理学主要关注功能性变化,两个学科归到一起是不合理的;病理学还包含了临床病理科的工作,因此临床病理学应该作为独立的临床学科。
    在学科划归上,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归属于基础医学的二级学科,但是病理学主要关注形态学和发病机制,而病理生理学主要关注功能性变化,两个学科归到一起是不合理的;病理学还包含了临床病理科的工作,因此临床病理学应该作为独立的临床学科。目前教育部把「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放在一起并归为二级学科,是沿用了前苏联的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含义并不相同,病理学是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并为其提供组织病理学依据;病理生理学是从机能和代谢角度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所以虽然划在一起,其实也是各研究各的。病理科长期被划归到辅诊科室,对病理学科的发展不利。
    因为病理是临床诊断的金标准,病理医生需要有扎实的临床基础,所以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利用住院医规培机制,病理医生需要的知识面很广,要求很多创新方法的应用。因此高质量的住院医规培就显得非常必要。目前部分医院的住院医生规培制度是流于形式的,如何保证规培医生的同质性,也是标准化培训的努力方向。
    今年中国医师协会把病理学作为紧缺专业,在住院医规培上有一些政策的倾斜,吸引更多医生来从事病理的培训。病理医生的培育周期很长,这些政策的支持需要近10年时间才可能看出明显效果来。此外,病理医生的短缺,也可以用病理助理来弥补。病理学中的取材太重要了,后面的每一步都可以弥补,只有取材问题弥补不了。可是作为一个高年资医生,不可能盯着每一个送检病理样本取材,所以负责取材的病理医生助理非常有价值。
辅助科室无法成为学科基础
    在我国的所有医院,病理科被划入医技(辅诊)科室。医技(辅诊)科室的概念也是前苏联的体系,本来临床和辅诊学科的划分只是功能的不同,但在我国的临床实践中却被人为分了高下,对学科发展显然不利。一个辅助科室怎么可能成为临床医学的支柱学科和「医学之本」?
客观而言,病理科在医院里处境的「尴尬」,部分源自其创收能力偏弱:多数综合性医院的年收入中,10%来自检验科,1%来自病理科。因为病理科创收能力不强,所以医院在病理科的设备仪器购买、办公条件改善等方面并不积极。同时,很多病理科医生也会选择转入收入比较好的临床科室。
    不少医院的病理实验室设施还停留在10多年前,大部分医院的病理科比较陈旧,自动化程度低,设施严重滞后。没有长远规划,病理科留不住人。
    如何提升病理科在医院的地位?专家们建议要改变病理科的科室设置,同时也要积极融入临床,在练好自身基本功的同时,引领临床发展。而在与临床的融合发展上,不少专家也建议,病理人不应仅仅强调病理是金标准,更应该放下身段,拥抱临床治疗需求,因为临床需求才是病理发展的目标。融入临床,病理才能发展好。
    随着个性化治疗、靶向治疗、精准医疗的发展,病理与临床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不少专家表示,病理应该由此前的被动变为主动,从后台走向前台,引领临床医学的发展,只有摆正病理科的位置,为临床提供服务,让临床信任、依赖病理,病理的地位才能越来越高。
    此外,病理的收费结构也需要调整,病理的收费标准中,其实没有凸显医生的专业知识价值。比如,在陕西省,一个胃镜的蜡块诊断140元,但这其中,病理医生的诊断所占的比重很低,主要还是蜡块和切片制备的费用。我们需要解决收费结构的不合理,更体现知识的价格。
资源配置不平衡
    资源分布不平衡,也是造成病理人员短缺的因素之一,资源分散的现状不仅不能保证医疗质量,对一个医院单枪匹马的病理医师而言也是压力巨大,也极不利于病理医师的培养和成长。如果在这这些地区进行资源整合,建立区域性病理诊断中心,就可以形成合力,其人员规模就相当于一个三级医院的病理科,对提高病理诊断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为临床和患者服务,无疑会产生质的变化。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难。
    全国70%的县级医院、二级医院只有1-2个病理医生,其中50%只有一个病理医生,病理服务能力比较差,也没有实力积极开展新技术。而且,也满足不了规范的要求。病理报告要双签字,一个主诊一个复诊,做冰冻还需要副高资格的医生。此外,这种状况对于病理医生的成长和发展,也是不利。
    一些医院设立病理科是为了等级评审。但是小医院本身病理需求也少,而且病种单一,有的医院一年平均下来也就做2000例病理,医生的经验根本积累不起来。成立病理科需要有最低标准,包括场地(需有取材、冰冻、常规制片、常规染色、特染、免疫组化、细胞和原位杂交等实验室,以及办公学习场地)、人员(3名以上医生和多名技术人员)、基本的设备和试剂等,才能保证发病理报告的基本条件。十年前陈杰就提出建议,县域可以设立一个区域病理中心,但显然,这一建议并未切实落地。一个县级区域设立区域病理中心,还设想可以通过三甲医院的病理科资源下沉,帮扶基层,实现同质化管理。
质控缺乏
    作为现代临床医学的基础,病理诊断的质量也决定着临床医疗的质量。病理诊断的质量由几方面构成:一是送检的标本能否正确取材,假如没取到病变部位,就会造成漏检;二是疾病的病变,需要一定的技术质量以保证诊断的准确性和正确性;三是病理诊断的标准化水平,需要通过提高实验室规范化,确保不同医院的取材、制片都达到一定水准,从而做出准确的诊断。也就是说,从标本取材、标本固定、制片质量,到常规切片检测、免疫组化检测以及分子检测,都需要不断地规范,提高质量,才能满足诊断的需要。
    有的基层医院一年做了几千例手术,却做不了多少病理诊断,人体切下来的样本都扔了。怎么能随便就扔了?但却是在基层医院司空见惯的。病理质控的目的就是达到质量的均质化。但是,由于中国城乡差别、东西差别比较大,所以质控开展的比较晚,情况也比国外要复杂的多。
目前,各家医院的病理报告是不互认的,原因之一,诊断是医生的主观判断,所以不能互认。但是,本来可以互认的病理结果,因为质量差异很大,所以转诊医院也不会认可转出医院的结果,必须再在转诊的医院重新诊断,有时还需要重新做检测。一旦实现同质化管理,也意味着病人在转诊过程中,就不需要重复进行部分病理检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科室之末”到诊疗核心:病理科怎么打赢这场翻身仗?
50岁男子肠镜活检组织出现“子宫内膜间质”,北大肿瘤医院病理科薛卫成主任如何还原真相?【科室100人】
【衡道丨访谈】​鼓楼医院刘宝瑞:病理和临床越来越近
病理学为何沦落到如此困境?
医之本:100多名三甲医院病理医生联合创业,推出“远程会诊 科室共建”服务助力基层医院病理科建设
医院里的“法官”-为你揭开病理科神密的面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