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1)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澳门部分1

玉琮 石峡文化

高13.8、射径7.2、上孔径5、下孔径4.7厘米

广东省韶关市马坝石峡遗址出土,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灰黑色,有灰色斑纹点。长方柱体,内圆外方,上大下小,四面平直,四角近直,分五节。每节之间刻出明显的凹槽,每一节以方角为中轴刻出一组简化人面纹,额部有两条横向凸带纹,下端相当于嘴部位置刻出一条横向短凸带纹,内刻细弦纹和单线眼圈纹,但因磨损已模糊不清。内圆孔用双面管钻,孔内遗留有残断玉芯。

玉琮石峡文化

高7.3、射径7.1、孔径6.1厘米

广东省封开县杏花镇禄美村对面岗出土,现藏于封开县博物馆。灰色。雕刻精细。方体直筒形,外方内圆,上大下小。器身分为两节半,以转角为中心,刻三条呈凸棱状横线,两侧各刻出对称的浅圆圈,组成兽面纹。内孔打磨光滑。

玉琮石峡文化

高8.4、射径6.9、上孔径6、下孔径5.8厘米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田境镇盐场出土,现藏于海丰县博物馆。泛淡绿色。方柱体,内圆外方,器表略呈弧形。器体刻饰两周兽面纹,每周以四角为单位分为四组,每组均以云雷纹组成眼和鼻,上部凸出长方形作额,两侧刻出一大一小的圆圈,下部亦有凸出的长方形作口。上部与中部有两周带状云雷纹。

玉琮石峡文化

高7.4、射径7、上孔径6.3、下孔径6.1厘米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田域镇盐场出土,现藏于海丰县博物馆。泛淡绿色。方柱体形,内圆外方,器表略呈弧形,器体刻饰三周兽面纹,每周以四角为单位分为四组,每组为一道凸起的横长方形,内刻云雷纹,两侧以重圈纹作眼。

玉琮 石峡文化

高3.7、射径7.3、上孔径5.5厘米

广东省韶关市马坝石峡遗址出土,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深灰色,有黑色斑点。内圆外方,方体外缘弧形。四个转角各有一组神人纹,额部两道凸起横纹,上刻二至三道细弦纹,一对向内卷的纹样似眉毛,其下为重圈大眼,圆外有限线,双眼之间以菱形图案作鼻子,下端以凸起带状纹构成嘴部,鼻与嘴之间有双线纹向左右伸延,似作男性脸谱的胡须。

玉钺 石峡文化

长30、刃宽11.5、厚0.4厘米

广东省韶关市马坝石峡遗址出土,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长身,薄体。平顶,微束腰,弧刃陡斜。上部有一钻孔。

玉钺石峡文化

长26.9、刃宽11、厚0.5厘米

广东省韶关市马坝石峡遗址出土,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浅灰色。长身,平顶,微腰束,弧刃。双面磨光,刃部磨痕明显。器身有磨凹痕,圆孔对钻而成。

玉钺石峡文化

14刃宽9、厚0.7厘米,广东省韶关市马坝石峡遗址出土,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略呈矩形,平孤顶,微腰束,平刃。双面磨光。器体平薄,顶部一侧微损,刃部两角稍斜。圆孔对钻而成。

玉锛 石峡文化

长6.9、宽8.4、厚0.5厘米

广东省韶关市马坝石峡遗址出土,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鸡骨白色。宽柄,平顶。对称双肩,肩窄稍斜,平刃。在铳体中间钻一较大圆孔。双面磨光。

玉环石峡文化

直径8.4、孔径5.7、高2厘米

广东省韶关市马坝石峡遗址出土,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鸡骨白。环体窄而厚,内壁稍有弧度,外壁依稀可见褐色划纹。

玉镯 新石器时代晚期

直径6.1、环体厚0.6厘米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田境镇盐场出土,现藏于海丰县博物馆。泛淡绿色。青玉制作,环形。雕刻加磨而成,规整光洁。

玉镯石峡文化 直径7、孔径5.9、高2.9、厚1.1厘米

广东省韶关市马坝石峡遗址出土,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灰白色,带褐色斑点石纹。筒形、环窄而厚,呈宽带形。

玉璜石峡文化 直径6.8、孔径5.2、厚0.6厘米

广东省韶关市马坝石峡遗址出土,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鸡骨白。表面磨光。在两端钻有小孔,另在断口处钻小孔,可能是折断后,为缚接而作。

玉玦 石峡文化 直径4.2、孔径1.5、厚0.6 厘米

广东省韶关市马坝石峡遗址出土,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鸡骨白。环心微偏,玦切口整齐。在断口的两侧各有一个小圆孔,当为系丝线而钻。

玉玦新石器时代晚期

直径3.4、玦体宽0.9-1.1、厚0.6,玦口宽0.2-0.4厘米 广东省珠海市宝镜湾遗址出土,现藏于珠海市博物馆。灰黄色。器型较扁薄,外缘直壁,内缘呈正圆形,双面钻穿,内缘壁呈")"形。玦口开于玦体最宽处,孔用管钻制成,玦口锯切而成。

玛瑙玦新石器时代晚期

左∶直径4.2、玦体宽0.8-1.3、厚1.2、玦口宽0.6厘米右∶直径4.3、玦体宽0.9-1.2、厚1.3、玦口宽0.4厘米广东省珠海市宝镜湾遗址出土,现藏于珠海市博物馆。1对。灰白色。外缘直壁,内缘呈正圆形,双面钻穿,经加磨内壁作圆弧形。玦口开于块体最宽处。出土时已断为两半。

水晶玦新石器时代晚期

左至右∶直径5.5、5.1、2.9、玦体宽0.7-1.4、厚0.7-1.1 厘米

广东省珠海市宝镜湾遗址出土,现藏于珠海市博物馆。3件。白色,透明度高。有杂质,无气泡,或无杂质,有细小气泡。器身抛光很好,双面钻磨加工,所钻深度相同。器外缘直壁边,内壁呈")"形,玦口对向稍偏。孔用管钻制成、玦口锯切而成。

玉玦石峡文化 直径6.2、孔径3.2厘米

广东省韶关市马坝石峡遗址出土,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褐色。玦面扁薄,廓外缘雕有四个"山"字形装饰。断口切割整齐,似为对半剖切。

玉玦石峡文化 直径9.1、孔径5.8厘米

广东省韶关市马坝石峡遗址出土,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鸡骨白。玦体扁薄,廓外缘雕有四个角形花芽。玦口切割整齐。原已断破成四截,在断口的两侧钻有成对的小孔,以系丝线接缚。

玉笄石峡文化长14.7厘米

广东省韶关市马坝石峡遗址出土,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牙白色。圆柱体,笄头磨成短柄,上穿一小孔,下端渐细成钝尖。笄身一侧阴刻有刻划符号。

水晶坠

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期,长5、宽1.3厘米

广东省深圳市南头区西丽水库出土,现藏于深圳市博物馆。

透明略黄。长六面体,一头略大,一头略小。六面面积大小不一。小的一头接近顶部琢磨用以系绳。通体磨制光滑并有抛光。

玉矛商代 长13.3、宽2.4厘米

广东省深 圳市南山区西丽屋背岭墓葬出土,现藏于深圳市南头古城博物馆。浅黄色。前锋锐利,底端较平。制作精细,形制规整。

有领玉璧 商代

直径14.5、孔径6.5、厚0.3、领高1.5厘米广东省深圳市大梅沙出土,现藏于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灰黄色。内缘向上下出领如筒状,外侧凸缘为璧形,整器截面呈"T"字形。

玉玦商代 直径3.5、厚0.3厘米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屋背岭墓地出土,现藏于深圳南头古城博物馆。

黄白色。圆环形,有细小缺口。形制规整,制作工艺精细。

玉玦商代 直径7.2、孔径4、厚0.1厘米

广东省深 圳市大梅沙出土,现藏于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灰黄色。廓外有四个花芽形角饰。玦上有四个对称圆孔,其中两个小孔仍残留有连接断口的物质。通体磨光。已断裂。

玉管西周早期 长4.7-7、直径1.1-1.2厘米

广东省博罗县横岭山商周墓地177号墓出土,现藏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7件。风化严重,呈鸡骨白色。两端斜削,粗细基本相同,长短不一。

玉玦西周早期

左∶直径4.4、孔径2、厚0.22厘米右∶直径4.4、孔径2.2、厚0.22厘米

广东省博罗县横岭山商周墓地177号墓出土,现藏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对。灰白色。玦口部有黄褐色沁。孔管钻而成,因此内沿平直,玦面圆弧,外缘尖圆。制作精细,器形规整。

玉玦西周中晚期

直径2.4、孔径1.3、厚0.12厘米

广东省博罗县横岭山商周墓地319号墓出土,现藏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深绿色,沁色较重。玦面平直,外边斜磨,玦沿成尖状。制作较规整。

玉玦西周中晚期

直径5.6、孔径2.7、厚0.3厘米

广东省博罗县横岭山商周墓地192号出土,现藏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浅绿色,黄沁面积较大。孔对钻而成。已残。

玉玦西周中晚期

左∶直径2.1、孔径0.9、厚0.11厘米右∶直径3.15、孔径1.4、厚0.3厘米

广东省博罗县横岭山商周墓地192号出土,现藏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件。大小不一,呈灰白色,口部有黄褐色沁,内外缘尖圆,孔对钻而成,器形较规整。

玉玦西周中晚期

由大到小,直径依次为∶5、3.5、28、2.4、1.9、1.9、1.6、1.5厘米东省博罗县横岭山商周墓地225号出土,现藏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组8件。呈灰白色,局部有褐黄色沁。环面平弧,横截面呈橄榄形。

水晶玦西周中晚期

直径由下至上依次为∶1.6、1.65、1.85、1.75、2.15、1.75厘米

广东省博罗县横岭山商周墓地56号出土,现藏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6件。大小不同,质透明,有黄褐色沁痕。其中四件外缘直壁边,块面磨斜边;两件外缘尖圆,面平弧。

水晶玦西周中晚期 直径4.7、厚0.6厘米

广东省博罗县横岭山商周墓地94号出土,现藏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无色透明。内侧两面钻,玦口锯切而成。加工精细,器形规整。

玉玦东周 直径3.7、孔径1.8、厚0.3厘米

广东省揭东县面头岭遗址出土,现藏于揭阳市博物馆。青绿色。扁薄的圆台形,刃缘。底面和顶面均平整光滑,底面直径较大。两面对钻取芯。

玉玦东周 直径4.5、孔径2.1、厚0.3厘米

广东省揭东县面头岭遗址出土,现藏于揭阳市博物馆。乳白色半透明。扁薄的圆台形刃缘。底面和顶面均平整光滑,底面直径较大。采用单面管钻法取芯。

水晶玦东周

直径3.9、孔径2.4、厚0.8厘米

广东省揭东县面头岭遗址出土,现藏于揭阳市博物馆。无色透明。外廓平直,上下两面的边缘均磨成斜面,横断面呈多边形。两面对钻取芯,内壁未经打磨。

丝缕玉衣西汉 长173、肩宽44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玉衣共由2291块青玉片粘连缀接而成。外形与人体形状基本一样,分头套、上衣、袖筒、裤筒、手套和鞋六部分。为便于穿着,各部分分别制作。其中头套、手套和鞋的玉片均在片角钻孔,以丝线连缀∶其余玉片用麻布衬里,每块玉片表面用窄丝带作交叉粘贴,然后再用宽丝带沿玉片的边缘作纵横粘连。由于整件玉片皆以丝带缀连,故称之为"丝缕玉衣"。

玉衣头套西汉 高33、长21、宽20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人头形,除正面有鼻子突起外,四面比较平齐。顶部漫圆,脸下有颈套。共用玉片265片。头套又分为头罩和面罩两部分∶面罩正面略鼓,当中有鼻子突起,以长方形和三角形玉片连缀合拢而成。头套形如盔,圆顶以长方形、梯形玉片作圆环状分三行用丝缕连缀,顶部以一璧收口。头罩的枕部和两侧,即为罩体,呈由后向前围拢的圆弧体,其正面空缺为了与面罩相接。

玉衣片西汉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长方形玉片∶长约3.4、宽2.5、厚0.3厘米

玉片的颜色较杂,少数呈半透明的青绿色,多数不透明,以黄褐色、黄白色为主。玉片以长方形和方形为主,大多表面平素。头套部分的玉片显得规整,有长方形、近方形、梯形、三角形和多边形,厚薄均匀,打磨光滑,棱角都磋磨成斜边,角上均有钻孔。手套与鞋玉片加工处理与头套近似。玉衣上衣身、袖筒和裤筒的玉片大多数为造玉衣而专门制作的,也有的是利用某些玉器的残件。

玉壁西汉

直径28、孔径6.2、厚0.6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碧玉,墨绿色。有绚纹两道把纹饰分为三区。中区为凸起蒲格涡纹;内、外区同为双体龙纹,分别是三组和六组。龙纹之间有连弧相隔。一面外区有一块刻纹未全抛光,雕琢痕迹清晰可见。背面有一绺裂痕。

玉璧西汉

直径25.5、孔径4.8、厚0.5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碧玉,墨绿色,有白色斑,玉质坚硬。以一道绚纹相间,内区蒲格涡纹;外区饰四组双体龙纹五组。表面有丝带残迹,据此可推测,多件玉璧用丝带联成一组覆于玉衣上。

玉璧西汉

直径28.6、孔径6.5、厚0.6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青玉,温润细腻,半透明。有二绺浮白色裂痕,边缘受沁。纹分二区,用二道绚纹隔开。内区为蒲格涡纹;外区四组双体龙纹。龙纹之间有小圆花相隔。

玉壁西汉

直径25.7、孔径4.8、厚0.5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青玉,湖绿色,表面有部分为象牙黄斑所掩。内区为蒲格涡纹;外区四组双体龙纹。当中有绹纹一圈为界。

玉壁西汉

直径26.8、孔径6.2、厚0.5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青玉,绿色透青。内区涡纹,外区是五组双体龙纹。内外缘各刻弦纹一道。在内区近孔处钻一圆孔。小孔径两面大小不同,应是杆钻的结果。另外,璧的孔径也是一面大,一面小,为单向钻成。表面粘附棺板漆皮、丝带痕和大幅织物残迹。

玉璧西汉

直径26.6、孔径8.8、厚0.7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青玉,湖绿色,玉质温润无杂斑。纹样分二区,有三道绚纹相隔。内区饰突起涡纹;外区饰龙蛇合体纹,以双龙为主体,共四组。龙身卷曲,足横撑,尾端是昂首张口吐信的蛇形。各组龙蛇之间有草花纹相隔。出土于玉衣底部。整器未完全抛光,琢刻的痕迹清晰可见。

玉壁西汉

直径25.6、孔径8.5、厚0.5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青玉,湖绿色。纹饰分两区,有绚纹一道为界。内区饰凸起润纹;外区饰四组双体龙纹,图案化的兽面纹由粗细两种线纹勾勒,兽首如牛头形、两角内卷,凸眼大鼻。躯体为龙形,婚曲弯卷,双足斜撑。内外缘均刻弦纹一道。

玉壁西汉

直径25.6、孔径6.3、厚0.6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碧玉,灰蓝色,颜色较为特殊。中有一道绚纹将纹饰分为二区。内区为蒲格涡纹;外区饰四组双体龙纹。四龙之间阴刻小花作分隔。

玉璧西汉

直径25、孔径5.6、厚0.4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碧玉,墨绿色,半透明。体较薄。内区蒲格涡纹;外区四组双体龙纹,龙角圆卷,内填细线。龙纹间有弧线分隔。两区之间亦有绚纹作分界。

玉璧西汉 直径25.8、孔径6.8、厚0.7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碧玉,墨绿色,有大面积白斑,玉质致密透亮。纹饰分两区,各有一圈凸棱作隔界,凸棱上阴刻流云纹。内外缘也是圆弧形突棱,与其他玉璧边缘刻细线或斜边有别。内区涡纹;外区饰双体龙纹三组。龙的面部较宽阔,鼻子较大,角末端如圆形,内填阴线。龙体有横向钩形络。

玉璧西汉

直径26.3、孔径5.3、厚0.5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碧玉,象牙黄色,大部分受沁,只有少许墨绿色斑块。以一道绚纹相间,内区为蒲格涡纹∶外区饰五组双体龙纹。龙纹之间又有阴线纹分隔。内外缘为阴刻弦纹。

玉壁西汉

直径26、孔径5、厚0.5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青玉,湖绿色。以一圈绸纹为界,内区蒲格涡纹;外区饰四组双体龙纹。龙纹间有连弧纹相隔。

玉璧西汉

直径28.5、孔径9.5、厚0.5 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碧玉,墨绿色,有白色斑和一绺裂纹,玉质细腻温润。内区为凸起蒲格涡纹,外区纹饰较为特异。为四龙四牛纹。龙双体,分向两边卷曲,足斜撑。角内卷如弯钩,大眼拳鼻,胡须横出。额上有半圆纹,内刻斜格纹。牛头两弯角特别长,双体与龙尾纠缠。牛头的朝向与龙相反。

玉璧西汉

直径25.4、孔径4.2、厚0.6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碧玉,墨绿色,玉质致密细腻。纹饰分内外二区,以绚纹为界。内外口缘均刻弦纹。内区蒲格涡纹,刻线甚浅,磋磨抛光显得模糊;外区四组凤鸟纹,身躯长卷,勾首回顾。线纹极浅,隐约可辨。表存丝带缠绕痕。

玉璧西汉

直径14.3、孔径4.4、厚0.4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慕出士,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青玉,湖绿色,一面湖绿色,有褐斑;另一面受沁为土黄色。纹饰分二区,以掏纹分隔。内区饰蒲纹∶外区饰勾连蒲纹,是该壁最特异之处。孔径两面大小不同。另外,壁的孔径也是一面大,一面小,应系单向钻成。

玉壁西汉

直径13.8、孔径4.7、厚0.6 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碧玉,墨绿色,有大片黄色斑。两面饰凸起篱格纹,内外缘旋出一圈凹带。常见凸起的蒲格涡纹或谷纹璧都经精细打磨,主纹显得光洁规整。此璧表面粗糙,主纹的圆粒显突,未经修磨,加工痕赫赫在目,是一块未完工的半成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玉器大全(秦汉 南北朝)2
中国玉器大全(秦汉---南北朝)5
西汉玉器欣赏
详解玉璧及纹饰
漢代玉器学习资料六
神形兼备—细说战汉“玉舞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