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后一站》| 爱是最高也是最后的信仰

值得庆幸的是,在弥留之际,他终于达成了与妻子的和解。爱,弥合了一切,也将托尔斯泰最后送进了天堂。 

文 何小竹

晚上九点四十分坐上由成都开往宁波方向的K454列车,第二天上午九点过,到达贵州境内的孟溪站。这是一个只停靠几分钟的小站。走下火车的时候,天上下着小雨。我背着沉重的旅行包坐进候车室,等着朋友的车来接我去松桃。就在这等候的时间里,我想到了前不久看过的一部影片:《最后一站》。 

  

这部取材于托尔斯泰晚年生活的影片,其故事高潮便是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病死在途中的一个无名小站。这个故事对文学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许多俄罗斯作家均在自己的回忆录里有所记述。比如高尔基,他在回忆托尔斯泰晚年生活的时候,与许多作家的视角都不太一样,对人们憎恨的托尔斯泰夫人是充满同情的。这种视角恰如《最后一站》这部电影的视角。

一个名叫瓦伦丁的年轻人作为托尔斯泰晚年的秘书,住进了托尔斯泰庄园。他在看见托尔斯泰极具人情味的一面的同时,也理解了托尔斯泰夫人与托尔斯泰主义者之间的矛盾所在。托尔斯泰告诉瓦伦丁,他寻求的终极目标其实就是一个字:爱。当农夫也好,企图散尽家财也好,都是为了这个“爱”字。而托尔斯泰夫人也告诉瓦伦丁,那些托尔斯泰主义者并不懂得,什么是爱。

影片试图告诉我们,精神的自由必不可少,所以托尔斯泰是对的。他为物质和名声所累,所以要寻求放弃,为自己营造一个自由而安宁的环境。但物质的保障同样必不可少,所以,托尔斯泰夫人也是对的。她必须捍卫属于13个子女的财产,这也是一位母亲的天性。 

但我们看到,托尔斯泰的悲剧性正在于,他过分强调了自己精神自由的实现,而忽略了作为世俗角色(即丈夫、父亲)所应承担的责任。他不管家,不知卢布的重要性。加上身边信徒的推波助澜,更加深了托尔斯泰与其妻子之间的裂痕。

同样,作为托尔斯泰夫人,她坚信自己对财产的捍卫是对的,因而也忽略了托尔斯泰在精神上的需求。她对金钱所表现出来的歇斯底里的态度,无疑也加重了托尔斯泰精神上的苦闷和心理上的失落。在两股力量的夹击下,八十多岁高龄的作家只好选择离家出走了。 
  

中国人是推崇寿终正寝的。也就是说,顺其自然,不对自己的生命做主动的选择。所以,像托尔斯泰这样,晚年选择离家出走,这无疑是让人震撼的。而将自己的生命结束在路途中的一个无名小站,这又为其行为增添了一层隐喻,似乎向我们喻示着托尔斯泰的精神追求并未抵达终点,其内心的痛苦恰如受困于小站的境况。 

  

值得庆幸的是,在弥留之际,他终于达成了与妻子的和解。爱,弥合了一切,也将他最后送进了天堂。 

导演知道怎么把一部遍布老梗的电影拍得不令人反感和抗拒。最讨人欢心的就是格雷戈和厄尔对42部新浪潮电影进行了致敬(恶搞),充满丰富的迷影元素。

电影,作为孤独少年抵御外界的掩体和坚守内心的铠甲,在戏里撑起了最炫的花边,在戏外使影片的逼格,随着骨灰级影迷的肾上腺素噌噌窜升。而每每产生语言无法触及的槽点,便以黏土动画的形式来表现,外界的嘈杂和野生的想象力,形成狡黠可爱的玩世不恭。

(本片各大视频网站都能免费看,守林人就不放资源了啊,省得老被删,唉!

想看其他电影,请直接拉到下面)

最后一站 The Last Station (2009)

导演: 迈克尔·霍夫曼

主演: 詹姆斯·麦卡沃伊 / 海伦·米伦 / 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 俄罗斯 / 英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0-01-28

片长: 112分钟

你或许还想看:

《一夜迷情》婚姻从来就不是避风港

(提取资源请后台回复:一夜迷情)

《一起吃饭吧》| 吃货的人生就是这样,身体再怎么嫌贫爱富,胃却很诚实

(提取资源请后台回复:一起吃饭吧)


《我们这一天》这部剧的功效不是治愈,而是排毒

(提取资源请后台回复:我们这一天)

-----------------------------------------------------------------------------------------------------------------------

影片简介:

年轻的瓦伦汀(詹姆斯·麦卡沃伊 James McAvoy 饰)应聘成为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Christopher Plummer 饰)的秘书和助手,目睹了晚年文豪和他妻子索菲娅(海伦·米伦 Helen Mirren 饰)之间爱恨交织的深刻情感。托尔斯泰不满索菲娅奢侈的生活习惯,索菲娅则看不惯托尔斯泰和“激进派”弟子弗拉基米尔·切科夫(保罗·吉亚玛提 Paul Giamatti 饰)的合作,围绕着托尔斯泰,两度力量始终较劲,瓦伦汀也被牵扯进去,分别为索菲娅和切科夫写日记,记录托翁晚年生活,同时也和托翁崇拜者玛莎(凯瑞·康顿 Kerry Condon 饰)产生了感情。疲惫的托尔斯泰终于选择离家出走,弥留在最后的车站,而索菲娅和切科夫的斗争直到最后一刻都未止息……

上世纪90年代初在阅读托尔斯泰长女的回忆录时,除了对其中托翁的理想追求感慨外,还对其中因财产继承问题而常对托翁吼叫的其妻索菲娅印象深刻。又在很多对托翁做研究的文章中发现,几乎清一色地将托翁之妻表述得自私而虚荣,仿佛她是托翁实现人生理想的绊脚石,也是最终导致82岁的托翁倒毙于无名小站的罪魁祸首……看后总感觉这种一边倒的解读过于偏颇,纵然托翁对社会模式的自我构想是美好,但是不能不说他的很多设想趋于理想化,不能得以实现是由诸多现实因素造成的,完全不是某个人就能阻挠的。
  

所幸在由迈克尔·霍夫曼执导,改编自著名传记小说作家、诗人杰伊·帕里尼同名小说的影片《最后一站(The Last Station)》中,演技派海伦·米伦诠释的索菲娅性格丰富,情绪饱满,情感激荡,层次分明,将这位比托翁小12岁、和托翁一起生活了48年、为他生了13个孩子(其中5个夭折)、曾把3000页字迹难辨的《战争与和平》手稿整洁地抄写了7遍的伯爵夫人跃然眼前。而索菲娅反对丈夫将财产与平民分享的原因之一,也是处于一个母亲为子女的利益考虑。
  

 影片再现了托翁生命的最后片段,以参与其中的旁人眼光,即托翁秘书瓦伦汀(詹姆斯·麦卡沃伊饰演)的视角来看待文学巨匠的最后时光,叙事中虚实结合的做法,似乎意在表述爱的正负作用,实的部分是托翁和妻子的爱恨纠葛,他们爱得很深,又恨得投入,不能分开又无法相处的婚恋生活耗尽了他们的人生。一如某评论所言,“生命中如果拥有爱,那么爱中的人则要承受痛苦;如果没有爱,那么不爱之人将要经受生命的枯寂和矛盾,所以这个真实的故事显得复杂、矛盾和有趣,并且导演赋予了它真实的情感。”虚的部分则是瓦伦汀和托翁信徒玛莎之间的爱,体现了托翁对年轻人的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托尔斯泰同贝尔斯夫人
已经82岁的托尔斯泰离家出走,只是因为常与妻子的争吵吗?
托尔斯泰在结婚前夜,把自己和女奴的性爱记录拿给妻子看
托尔斯泰的战争:晚年为何离家出走 客死异地(2)
为追寻心灵的家而出走:托尔斯泰之死
托尔斯泰的战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