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道无门——有感于陈仕彬至正高远的艺术人生

文/李建春

陈仕彬:1965年生于四川,1997年定居北京,曾任职于教育部艺教委华韵中心和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现任中国人民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太湖文化论坛常务理事、PHE国际青少年书画大会执行秘书长、中国收藏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香港)执行院长等职。

“可贵者胆,所要者魂。”这是李可染先生的名言。陈士彬的书画作品给人扑面而来的是一种被江河山水吞嗤般的大气淋漓,是一种置身其间水墨氤氲风起水涌的震撼美感,是一种忘我所在情之所衷的涅磐心境。造境与写境浑然其中,自然与心境互通其间,万壑铺间,山筑水萦,树郁沟深,风声水起。所谓心存万仞者方可造高壑,意如纤微者才可著飞萤,仕彬之谓也!

峨眉清霭图 2009年 132cm×66cm

古今书画贤明之士,于画首重画道,于书首重书道,盖立高可以瞩远,学深自能臻妙,故宜其彪炳辉煌,震耀千古。陈仕彬先生的书画作品之所以有强大的震撼力、感染力,是他找准了决定人生意义和价值判断的依据,找准了创造世界的本源——这就是道。

陈仕彬先生来自道教发源地天府之国,是一位既感性又理性的艺术家,在艺术的实践上他没有盲目地追宗逐派。正如吴昌硕先生在《西泠印社醉后书赠楼村》诗云:“活水源头寻得到,派分浙皖又何为?”陈仕彬先生常说:“没有方向就是最好的方向,没有流派就是最大的流派,没有道路天地宽广,是谓大道无门也。”又说“天地是吾师,我向过往学,人人启发我。”他走出的正是一条道法自然,以天为师、以古为师,博采众长,属于自我的“大道无门”之路。我将其概括为“正、大、高、德”。

风生水起 2006年 31cmX62cm

正者,也是中国道体之基础,所谓至正才能高远。作为一位杰出的书画家就必须使自己不偏不离,中正于道。要做到中正,则必须兼执两端,贯通为一。《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陈仕彬先生的书画取法中国传统正脉,深吮传统优秀学殖,蕴含着中正自然之道。黄宾虹诗云:“重道根自然,骊黄牝牡间。”潘天寿云:“无法,画之始,有法,画之立,始与立复融结自然,忘我于无间,画之成,三者一以贯之。”八大也有诗云:“高挥大抹惹寒烟,果熟香飘道自然。”等等,即人是通过天地宇宙万物来取法道的,在法与无法间感悟天地的本真,求索着至正的方向。陈仕彬先生在创作大景象山水的过程中,广泛阅读各种画论和文学名著,对道家思想作较深研究,以寻求作品的精神支撑。著名美术评论家赵力忠说:“他画中国画的时候不是用西洋画的观念,而是用中国画的观念,考虑的更多的是哲学因素而不是科学因素。”他认真揣摩了中国画的景象、意象、气象、心象的表达方式和构成要素,在创作中能达到“笔墨与情感、造化与心源得到了完美统一”的艺术境界绝非偶然。

渺渺怀霜雪 深谷万古琴 2007年 254cm×122cm

大者,是相对的,陈仕彬先生在艺术上追求大,其真正含义不仅在于气象的宏阔,意境的深远,更在于依据中正道体的宏大精神境象,这种大气之象包含着“正气、清气、和气”和“盛元之气”所孕育出的强大生命之象。回顾他一月前在国家画院展出的作品,规格大多是以六尺、八尺、丈二、丈八为主。象这样鸿篇巨幅,在近年来是少有的。作品流露出艺术家特有的大抱负、大胸怀、大气象,其巴山蜀水孕育的拔俗才情也脱颖而出。观其画作,既有青藤的豪迈放逸,也有八大的婉转圆浑,既有石涛的率真朴茂,又有金农的锆厉奇崛,这正是陈仕彬先生追求“思骛八级、内蕴中正”的“大道”写照。如刘道醇提出“粗卤求笔”、“僻涩求才”、“无墨求染……”,傅山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美,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等等。美的单极追求即是分,兼含对立因素便是合,前者是小美,后者是大美。从陈仕彬先生的作品中,看到的是“归真返朴”、“大朴不雕”的道境。著名美术评论家孙克评价道:陈仕彬先生的山水画,较之八九十年代的山水画又开阔了一个新面目,内涵更加丰富了,气派更大气了。著名文艺评论家马相武称其画求大美,沉雄苍逸、大气盘旋、至正华滋,独树一帜。

烟光山色 2006年 31cm×62cm

高者,高境、高格,境界自古有高低,格调从来分文野。自古书画以逸格为标高,体现着中国画最本质的精神。与此相背离的“绘宗十二忌”也正是做人之忌。后人称“六法精论,千古不移”,求气韵而见高格,也是中国画的审美宗旨。陈仕彬先生志存高远,崇正尚大,直取高格。于精神,他首重品格的锤炼,践行着人品不高,画品也不高的理念;于画境,他不探奇觅险,于平常之中见功底和境界,心神高远则笔墨自能深厚,心境旷达则画境自然高迈;于笔墨,他崇尚笔墨语汇的萃取和纯化,追求气脉不断,笔不困、墨不涩,元气安稳大定,挥抹风神洒脱的自在气象。中国国家画院龙瑞院长在分析陈仕彬的笔墨时说:“明朗清晰的笔墨结构,并不是一位成熟画家的最终目的,作为有远大眼光的画家,还需从笔墨清晰中迁升到笔墨浑沦的境界。这一点,在陈仕彬的系列作品中,笔墨也更加纯化,凸现出至正高远的风格面貌,充分表现出了陈仕彬的审美追求和远大志向”。

德者,至道者,首重德,道行不高,其德不彰,反之亦然。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说“心正字则正。”常言“作字先作人。”悟道一是思维理解,二是身心修养。才学所至,心志不凡。悟道就是为学,就是修身,就是做人。一位书画家必须德才兼备,若品质鄙劣,其艺再精也毫无价值。所以昔人告诫:“宁可艺以人名,不可人以艺名”。作为一位书画家,不仅应当表现自我个性情感,反映客观现实,更重要的是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应当以自己的艺术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国家画院副院长卢禹舜先生在开幕式致词中讲道:“陈仕彬先生不仅在艺术上有高深的造诣,而且还是一个有很好文化底蕴和强烈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艺术家,在他身上看到了中国文化人‘独善与兼济’的人文精神。陈仕彬先生所取得的成绩,也再一次证明了只有从心灵到学识、从画功到生活的兼修,艺术家才能拥有自在的心态、旷达的襟怀和超然物外的林泉高致,才能得以心手相欢、畅快淋漓的旨景以情、旨景以德、旨景以道,在出世与入世间同构着宇宙精神,演绎着‘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

好山绝幽处 2011年 132cm×66cm

是的,陈仕彬先生作为一名杰出的艺术家,他一直在践行着自己做人从艺的原则,他心系教育,情牵灾区,曾多次向贫困山区学校捐款捐物,就在画展开展前二十天,曾向河北怀来县和内蒙兴和县捐赠价值近十万元的图书。此次画展中又捐出一幅近10米的山水长卷,邀请到场的书画家签名共襄义举。

悟于道者,万法归一,得一而兼通。正如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苏轼诗云:“有道有艺。”对于其它学问事业,均易立功见效。历代大书画家多是抱济世经国之才,有的建功立业,施展抱负,有的学术超群,引领时趋,因而其精神气魂自然高于常人,寄之于书,便可光耀千古,托之于民,便可名垂青史。时下世界,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物质丰盈,信息满天,人类精神相对匮乏和混乱。究其根本原因,乃文化发展的滞后,人类精神层面受物质的挤压已严重变形,时代呼吁具有独立精神力量的文化大家的诞生,特别是从中国传统文脉中走出的大家,我们期待着……

山敛云舒水自流 2012年 132cm×66cm

《首座》寄语:四川是一个充满神性的地方。从古至今,四川人身上都体现出非同寻常的担当精神。2008年5月12日,这个在人类历史上永远抹不去的日子,这个以四川人的血肉承载地球悸动的事件,其意义早已超越了同心共德战胜大难的层面,而所激发出的物欲之变,灵肉之争和人性大德、苍生大爱,在这个嚣嚷和迷失的年代,“5.12”用四川人的代价告诉人类生命存在的意义。这无疑是四川人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又一大贡献。作为四川人,我心底常存感动,常报自豪,常怀感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青年实力派书画家、陈仕彬山水画作品欣赏
每个人要欣赏书画——陈仕彬先生艺术观点(七十一)
品读︱陈仕彬近期山水小品画作, 感受山幽谷深, 浓郁的诗意【图文】
『艺术中国』——特约书画家杜占祥
谢稚柳、陈佩秋书画长卷《芝兰之馨》赏析
著名书法家程冰石诗书画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