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

            作者:知黑守白  编辑:今宁 



      不经意间,一篇《扫书》短文竟引来了一系列的议论,并取得了一些共识。只是我略有些意犹未尽,还想再添几句,以免贻误于人。
  
  扫书的说法,绝非新鲜。古代以一个“博”字概括之,又所谓“瞥观疏记”,屡见典籍。史书传记称赞某人,开篇常以博闻强志志之,就是绝好的例子,可见,“博”是为儒家所提倡的。然而也有些例外。例如戴东原说过:知得九件而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到地也。章实斋也讽刺书贾之横通,又区分功力与学问,认为博闻而考证只算功力,不能算学问,而有学问者必有性情,这在复旦读书小组讨论的网页上有专题阐述,这里不多摘了。这种说法与培根的读书酿蜜说已经很接近,但因为扫书式的浏览与专攻式的阅读目的不同,所以对横通式的起始粗疏不必苛求。(与之相应的是钱锺书《谈艺录》引《南齐书》“书橱”之讥又《管锥编》有“通人之蔽”,后者尚待细察)
  
  与扫书最接近的说法是鲁迅的杂文《随便翻翻》,为的是防止受骗上当。比如看野史就知正史有粉饰的一面,对比其它版本的书就知四库馆臣就曾因窜改一些原书, 以致有“四库出而古书亡”的说法。与扫书接近的还一说法是《管锥编》曾引的《文心雕龙-知音》“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总体来看,这些原则只适用于文科书,读这些书越多越好。但对逻辑性很强的理工科不适用,社科和生物沾文科的边,是过渡地带,不过还是以收敛为主。至于为什么要读文科书,《文化偏至论》说“增人感”,又引席勒“全人”的说法,《苦闷的象征》又说“文艺家是人世间的大通人”,这些原因就已经很充分了。
  
  但这种相近的说法古代已有,其弊端也有人批评。六朝时梁元帝江陵一败,他自己把十万图籍付之一炬,感叹“文武之道,今日尽矣。”对之王船山有很严厉的批评,为什么呢?这跟卫懿公好鹤而亡国,已经没有区别了。《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引李颙《四书反身录》及《孟子》所论,认为不必周遍于物,而当急于先务。也就是先干重要的事。除了占有稀缺资源时间的弊端外,看书的另外一个坏处是如叔本华所说,别人思想的不断涌入,会抑制我们自己的思想,最终会使自己的思考能力陷入瘫痪, 《管锥编》所谓“鹜博徒致塞心,多闻必妨近思”。网上搜查,韩康伯《周易·系辞》注曰 “苟识其要,不在博求,一以贯之,不虑而尽矣”,《黄帝内经》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道德经》曰:“少则得,多则惑。”可见,博求只是“不知其要”的产物和盲目冲动了。就生理而言,西方人也认为一天最多看四个小时,这之后就会耗尽脑内的神经递质,从而无法再保证相应的效率,当然,能否记住也是个问题,它还涉及别的窍门,这里就不提了。
  
  但即使这样,扫书仍然有一定的好处。且不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咫尺有万里之势”,单是积累资料一项,为着分析归纳的目的,就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之中,新材料的出现尤为重要。上世纪末前叶史学之进步全在于此,那时考证的发展也归于新版本的发掘。而西方近代之进步,旅游和印刷也起着两个最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仅是与视野开阔和新文化的传播密切相关。而且因为如果没有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论如何,是不能够完成它的原始资本积累的,因为海外市场的开辟本身就成了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奇门遁甲术是不是真的?
【情感美文】书香随孤影
论读书
最新2012经典语句,精短的经典语录
关于读书学习的谚语汇集
常顺有话如是说之《我读论语》:真学问主要体现在做事上(二)(1一7一2,讲于2021年2月6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