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瓷鉴瓷方法略谈
X

学瓷鉴瓷方法略谈
——在中国元青花文化圈第一次交流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
天林
2015年6月24日整理
做任何事,都有一个方法问题,方法好,事半功倍,方法不好,付出再多也可能碌碌无为,甚至走入偏门邪路。
我发现,古瓷收藏有一个现象非常明显,明明是一件精品珍品,哪怕是馆藏品,只要不亮明身份,都会招来很多砖头,有的还是号称古瓷收藏的资深人士甚至是古瓷鉴定的权威人士,而且常被砸得体无完肤;而一些根本不值得收藏的、明显的赝品或者明显的普品,却有很多人趋之若鹜、连声叫好。
这种或偏左或偏右的现象,我原以为是鉴定观的问题,但深入一分析,其实还是学瓷鉴瓷的方法问题。我感到,瓷友在学瓷鉴瓷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四先四后”。

一、先修德养心,后学艺收藏。丘小君老师说过,学瓷鉴瓷“四修”才是真谛:修心以明目,修德以结缘,修道以正途,修行以功成。丘老师之所以能成为当代古瓷界最被公认、最具权威、最受敬仰、最讲客观的一代宗师,我想,“四修”是唯一可以解读的基因密码。有人常说,古瓷收藏水很深,处处是江湖。这里的江湖水深可能指两个方面,一是卖东西的人很坏,古玩商都是奸商,搞得不好处处上当受骗;二是古瓷鉴识的门槛很高,不是一般人玩得了的,水平不高打眼是家常便饭。其它估且不论,关于古玩商好与坏的问题,我觉得还是丘老师说得对,“修德以结缘”,一个无德之人,别说收藏,走到哪里面前都会是“敌人”
,走到哪里都会撞得鼻青脸肿,因为每个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对待可信之人,自然以诚相待,遇到可疑之人,自然也会处处提防,如遇不测,必然快速反击以免自己受到伤害。对待古玩商也是这样,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对他,他必以什么样的颜色还你。我们都知道,几乎100%的地摊商以及相当部分的古玩店老板,原来都是庄稼人,庄稼人经商,既有庄稼人老实本分的一面,又有商人精明狡猾的一面,就看站在他面前的是什么人,你实他甚至比你更实,你奸他一定比你更奸。有人说买东西不听故事不信人,只信自己信眼力,如果这样,可能你会败得很惨,因为买家总是精不过卖家的,因为只有卖家才知道东西是从哪里来的,渠道相对眼力来说要可靠得多,眼力有自身认识局限性问题,这个局限性往往是自己认识不到的,这样一来,出错也是在不知不觉之中,所以眼力是需要不断提升的;而渠道是活生生摆在那里的,信也得信、不信也得信,因为渠道是客观不容改变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既要信自己,也要信别人,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修德不止在买东西方面很重要,鉴瓷也很重要,很多专家级人物,见钱眼才开,不见钱闭着眼看东西,看都不看直接说假,见到钱以后看都不看就直接说真。这些都是典型的失德之为,非常令人不齿。关于养心,就是要从容淡定,有的人见到所谓的好东西就急得不得了,三下两下就把“子弹”打光了,后面见到真正的精品珍品只能望瓷兴叹,有的甚至变卖家产,这些都是内心浮躁的表现,或者等眼力提高之后,一回首,便会发现原来收的满屋子都是粗烂货,扔也不是留也不是。还有的见到好东西,马上就与拍卖记录、专家估价联系到一起,一想到手上的东西值几百几千万的,冲动就是必然,打眼吃大亏也是必然。所以古瓷收藏也要讲究随缘,任何时候都不要心浮气躁,机会垂青于有准备之人,精品珍品也是为有缘人准备的,关键是你准备好了吗?

二、先简单易学,后由易到难。古瓷的初学者甚至有的学瓷多年的人,都会感觉古瓷如汪洋大海一般,唐宋元明清,还有一个民国,可以说历史悠久、窑口林立、种类繁多,初学者一定会一头雾水。我初学古瓷的时候,也是非常迷茫,第一个师傅是个玩传世出身的老玩家,但我是本世纪初才入行的,传世的明清瓷只有些粗瓷品才能捡到,稍微精致一点的都要几千几万的,明清虽然只有五六百年,可瓷器的变化非常大,品种非常多,光青花发色、龙纹样式、器型变化等就能把人搞迷糊,这样的情况下,只能跟着师傅捡了几件清末的民窑瓷,成天拿在手上翻来覆去地看,又是看釉光、又是看气泡等等,每天都要抱着看半天。后来又认识了一位师傅,他对老窑瓷很有心得,沪上一些大收藏家都是他帮着把关掌舵的。老师收藏了差不多一屋子的瓷片,特别是高古的,老师人非常好,总是结合实物不厌其烦地给我讲各朝各代古瓷的特征,在他的影响之下,我也常到建筑工地上捡瓷片、到龙泉、慈溪等古瓷址挖瓷片,买东西时要求商贩给我送瓷片,等等,这样一来,我积累的瓷片也几大纸箱了,每一片都经过我自己清洗,反反复复过手,用放大镜反复看微观特征等等,后来老师告诉我,越是高古瓷,因为年代相对久远,岁月留痕比较明显,所以学起来越是简单易学。老师的一句话似乎让我在茫茫沙漠中发现绿洲一样,于是我便放弃明清瓷,专门研学宋瓷。先是书本、后是考古资料、再是网上的各大馆藏、再就是论坛上的民间藏品和标本,象打歼灭战一样,一个窑口一个窑口地来,一点一点地攻,时间积累沉淀下来之后,眼睛的感觉自然而然地由弱到强地建立并固化起来了,特别是对古瓷的釉光、土沁以及每个窑口、每个时期的古瓷特征形成强烈的视觉记忆,这种记忆一出来,看古瓷真的就象丘老师所说的“一秒钟的事”。所以,所谓的先简单易学,就是最好先从高古瓷学起、先从瓷片学起、先从粗一点的学起,由高古到明清,采取倒推法,一个窑口一个窑口、一个时期一个时期地破解,切不可搞一锅煮、一锅端,也不可贪大求全,一个时间段口子开得越小越好,如果您一生都只研究和收藏某个窑口或者某个时期的古瓷,一路起下来,你一定会成为这方面的权威和大家。

三、先断准新老,后考辨特征。新老和特征是本与末的关系,新老是根本和前提,特征是细枝和末节。比如一个名字叫“张三”的人,只要是张三,他可以穿这件衣服,也可以换身行头,无论他穿什么衣服都是张三,而不能说张三是穿花格衬衣的,不穿花格子衬衣的就不是张三。鉴古瓷也是这样,古瓷古瓷,先古后瓷。就象警察破案一样的,是不是罪犯,关键是要找到无法推翻的铁证。瓷器也如此,老与不老要用铁证说话。能够证明瓷器新老的证据很多,我总结就是两类,一类是绝对特征,所谓绝对特征就是后世无法仿制无法穿越的特征,这样的特征只要找到一个,就可以象警察破案就能定成铁案。另一类是相对特征,所谓相对特征,就是前世可以有,后世仿制也可以有的,这属于不可靠的特征,这样的特征哪怕具备一千个一万个,都是不可靠的,都不足以下定论。
大凡一件古瓷,无论是传世的还是出土的,总有两个方面我们可以去发现和总结,一是时代气息,二是岁月留痕。时代气息就是古瓷诞生那个时代特定的文化背景、政治背景、审美情趣、制作工艺、特定历史时期的原材料等,这些特征本来也是绝对特征的,但由于时代久远了,人们毕竟没有穿越的特异功能,对其理解和感悟都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初学者自不用讲,就算有的大家终其一生也无法搞明白弄透彻,所以我们对古瓷时代气息的认识总有局限性,这大多是不可靠的。关于岁月留痕就不一样了,一个人多大岁数,我们一眼就能准确无误地识别,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岁月留痕。五十多岁的刘晓庆曾饰演过一个大姑娘,怎么化装怎么表演感觉都不舒服,因为五十多岁的刘晓庆已不是大姑娘了,岁月在她全身上下都明显地写着呢。记得丘小君老师说过:“既是古陶瓷,就离不开一个‘古’字。是古物,就要老化,或轻或重,程度不同。那么,胎、釉的老化特征就是鉴别的要害。抓住这个要害,学习和研究就不会跑偏。”反观我们很多专家(许多藏友也是如此),一上来就说什么胎不对、釉不对、画法不对等等,而忽视了古物的老化这一铁证的研究和认定。比如某个也算是资深的古陶瓷专家,见一人物题材的虎首元青花大罐,一开口就说是赝品,理由是这种器型的没有见到画人物的,后来把传统制作工艺留下的痕迹以及入土几百年的土沁和老化痕迹放在面前,专家还是拒认铁证,只认推理,细想一下,再大的专家也不可能都见过元青花,她没有见到人物题材的虎首元青花大罐只能说明她没有见到,并不能说明虎首元青花大罐没有人物题材的。当然专家也是经过学习研究的,比如她说古人为了防止元青花大瓶大罐烧造时出现塌陷,会在中间加一个支钉,并得出结论凡是有支钉痕的都是真的,凡是没有的都是假的,还当场拿出《幽蓝神采》中的图片给我们看,后来我们又在那本书上找到没有支钉痕的请她解释,专家顿时哑言。举这个例子就是说,我们对事物时代特征的认识和把握总有局限性,不能把局限性的认识作为真理去搞这个凡是那个凡是,“凡是”越多错得越多。
我发现,专家和藏家有一个本质的区别,专家首先是从器型、画工、款识、胎釉等时代特征(也是相对特征)出发来看新老,觉得什么都对就是老的,恰恰忽视了古瓷最为重要的特征——岁月留痕,从而造成很多冤假错案,把真品鉴成了赝品;而真正的大藏家正如丘老师讲的那样,首先从古瓷的老旧、老化、使用或入土痕来判定新老,只要找到能够证明古瓷身份的铁证,器型、画工、釉面等特征放在其次再来考辨,坚持了正确的根本和前提,而专家恰恰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了。当然这也怪不得专家,因为专家见到的古瓷,大多是传世古瓷或几十年上百年前出土的,土沁痕已经荡然无存,有也是非常少的。而藏家整天在市场上转悠,出土古瓷见多了,买回去又是洗清又是放大镜看,对古瓷的老化痕迹了然于胸,是新是老,根本不用看什么器型、发色什么的,就八九不离十了,严谨一点或者见多识广的,只是用器型、画工等特征来佐证一下,如果发现器型、釉色等相对特征与过去认识不符,不是对古瓷采取否定的态度,而是及时修正过去认识上的不足,从而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四、先整体宏观,后局部微观。任何事物都是由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组成的,古瓷也是一样。常见一些瓷友,成天拿着放大镜,拿到东西都用放大镜看来看去,看了半天买回去的还是赝品,或者是一些不值得收藏的粗品。一件精美的古瓷,是古人很高的审美能力、很强的制作技艺、很投入很专注的情感、很平静很从容的心态的充分展现,是无数多的极致和经典完美无瑕的完美组合,所以,古瓷最为宏观的特征就是一个“美”字,无论是器型、画工、釉色、制作精良度等等,无一不美,完美组合之后更美。同时,古瓷经过千年沧桑之后,釉面更莹润,“宝光四溢”,美轮美奂。对这些特征,我们必须从宏观上首先抓住。在此基础上,再来判断东西是传世的还是出土的,通常情况下,开门的传世包浆和出土痕迹,有经验的藏家凭肉眼也能看个八九不离十的,对于气泡老化、受沁等情况,也是需要用放大镜的,我们看丘老师鉴瓷就知道,他也经常拿出放大镜看一看胎釉老化的微观特征,这样在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的特征相结合,又精又美又真的古瓷基本就跑不掉了。而如果只强调微观特征,忽视宏观特征的研究和把握,容易走入偏门,因为酸咬的微观和土沁的微观在高倍放大镜下是很难区分的,就算用放大镜观察,也要先把真品和出土瓷片的微观特征搞清楚、烂记于胸方可,这样才能区分人为和自然两种情况下形成的微观特征的区别,才不会步入赝品的死胡同出不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林原创|正确认识瓷片在古瓷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转载]元青花瓷汽泡特征
警惕|微观可能将您引入了误区
(转)几片青花瓷片与考古所修复器对比
论“微观”鉴定古陶瓷技术的可行性!
对元明青花瓷器研究的几点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