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BBC纪录片资源BBC纪录片《北鼻异想世界》
BBC最新的纪录片《北鼻的异想世界》,就从触屏手机开始,揭示了不少让人惊讶的结论。
这支由世界顶级儿童专家组成的团队,在纪录片里的研究对象,是0-2岁的婴幼儿。
这些宝宝的杀伤力,也堪称今年催婚最佳,给了单身狗致命一击。
弹幕中,不少人被纪录片中的baby萌出血 / 《北鼻异想世界》
所以即便尚未为人父母,你也可以放心吃下知酱的安利。
1
触屏电子产品
对孩子或许有积极作用
婴儿生命的最初两年,为他们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现代儿童比以往重复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滑动和点击电子触摸屏。
调查显示,75%的幼儿每天会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使用电子产品的负面影响一直为人担心,但它们真的百害无一利吗?
BBC的实验,颠覆了认知。
认知心理学家 Tim Smith 认为:“触摸和滑动屏幕,能促进婴儿活动的精确度和灵巧性。”
BBC最新的纪录片《北鼻的异想世界》,就从触屏手机开始,揭示了不少让人惊讶的结论。
这支由世界顶级儿童专家组成的团队,在纪录片里的研究对象,是0-2岁的婴幼儿。
这些宝宝的杀伤力,也堪称今年催婚最佳,给了单身狗致命一击。
弹幕中,不少人被纪录片中的baby萌出血 / 《北鼻异想世界》
所以即便尚未为人父母,你也可以放心吃下知酱的安利。
1
触屏电子产品
对孩子或许有积极作用
婴儿生命的最初两年,为他们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现代儿童比以往重复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滑动和点击电子触摸屏。
调查显示,75%的幼儿每天会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使用电子产品的负面影响一直为人担心,但它们真的百害无一利吗?
BBC的实验,颠覆了认知。
认知心理学家 Tim Smith 认为:“触摸和滑动屏幕,能促进婴儿活动的精确度和灵巧性。”
他把6名幼儿邀请到实验室,并设置了一系列测试。
如抓取物体、垒积木、直线行走等。
6名幼儿中,3名是电子设备的使用者,3名不是。
实验的结果是:技术使用者,在同龄人中有更好的精细运动技巧。
他们可以更准确地画出直线;
搭积木的平均块数比非技术使用者多了3~4块。
在此之前,他分析了715位父母提供的样本数据发现:
使用电子设备的婴儿,在很小年纪就有很好的精确运动能力。
因为婴儿使用电子设备,不仅仅是看上面的视频,还会滑动和控制应用软件。
婴儿会在使用电子设备过程中,和真实世界学到的技能相互转化。
儿童媒介专家 Sara Dewitt 的团队,联合公共电视台(WGBH)开发了一项关于数学的游戏——《好奇猴乔治》。
研究者们让80名学前适龄儿童玩这款游戏,随后对他们进行了标准化的数学测验。
结果发现,通过游戏资料预测的学生得分,和现实测验中得分惊人的一致。
游戏确实能反映学生的认知状况。
正如 Sara Dewitt 所说:
“并不是说所有数字内容都适合孩子;
虽然对儿童生活中的屏幕内容存在合理担忧,但更应学会转移注意力,以便看到在线学习和教育的积极因素;
我们应该去想平衡的议题,去想该如何将荧幕纳入到孩子学习和成长过程中。”
《3 fears about screen time for kids -- and why they are not sure》/ Sara Dewitt . TED
目前来看,技术的确会影响孩子,它的作用也不止单方面的好与坏。
发育心理学家Nathalia Gjersoe 说,孩童时期的经历会影响人的一生。
儿童对电子设备的强烈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天性使然,其次是电子设备的“使用与满足”。
因为婴儿会觉得“自己完成了一些非常复杂的事情”,这让他们很有成就感。
事实上,电子设备能否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关键在家长如何引导。
正确处理孩子和电子设备间的关系,可能会给教育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孩子的性格
有些是由基因决定的
很多人觉得,家庭和环境等后天因素,塑造了一个人的性格。
BBC的实验,再次颠覆了认知:
我们的性格,即我们对周围事物的反应,多半是与生俱来的。
心理学家 Emily 在纪录片中试图探索,能否在婴儿六个月大时,知道他们的性情。
实验人员通过给宝宝们展示各种意想不到的玩具,测试他们不同的反应。
测试一:
实验人员给宝宝们展示了玩具盒中突然跳出的小丑。
宝宝Reuben的反应非常兴奋,他开心地叫了出来。
宝宝Reuben
Livia 看起来很谨慎,把头扭了过去。
宝宝Livia
而宝宝 Logan、Cillian 和 Tally 则表现得极其淡定,表情几乎没有波动……
宝宝Logan
测试二:
Emily 给小宝宝们展示一个会弹跳的小狗,测试他们对不确定性的反应。
在第一个试验中非常高兴的小宝宝Reuben,见到跳起来的小狗,一如既往地开心激动。
Reuben
Logan、Tally 和 Cillian还是一如既往地平静。
Logan
而在第一个实验中表现得非常谨慎的Livia宝宝,这次被小狗吓坏了,大哭起来。
Livia
测试三:
向宝宝们展示一个小丑面具,测试他们对不熟悉事物的反应。
Reuben兴奋依旧。
Reuben
上次被吓哭的Livia这次还是一脸惊恐、谨慎。
Livia
Cillian、Logan 和 Tally 依旧冷静。
Cillian
同样的刺激,一些宝宝很激动、一些很谨慎、一些很冷静。
他们都只有六个月大,却有完全不同但前后一致的反应。
孩子们的性情,有着与生俱来的特性。
纪录片中,心理学家 Emily 也给出了育儿建议: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因材施教采取个性化的养育方法。
如果一个小宝宝是天生谨慎型,那么父母应该慢慢教会他,不能操之过急。
如果一个宝宝生性活泼,那么父母应该多带他到处玩耍。
基因决定了他的先天性格,父母在日常相处中,则影响了他后天性格的塑造。
不是所有的标准,都适用于每一个孩子。
央视从2006年起,跟踪拍摄十多位00后孩子,长达十年,制作了五集纪录片《零零后》。
纪录片中有个小女孩一一,从小就喜欢自已一个人独处,不像其他小朋友一样总是结伴玩耍。
喜欢一个人玩的一一 /《零零后》(下同)
园长大李老师试着引导独来独往的一一和小伙伴做游戏。
一一则一本正经地告诉老师:“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
她的不同,得到了父母的尊重。
内向的一一,并没有成为老师担心的孤僻怪人。
文静思辨的她,凭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到很多主动交往的朋友。
2016年拍摄中,长大的一一既可以和朋友友好相处,又能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自得其乐。
她找到了与世界相处的最好方式,享受着两个世界的美丽。
作家 Susan Cain 也曾说起类似的话,内向的她,喜欢安静和独处。
一个人散步、看书、思考、书写,都是她很享受的事情。
一些孩子天生内向,不代表他们会出问题。
内向与外向,通常是与生俱来的。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 Susan Cain
《卡尔·威特的教育智慧》中提到:
“父母需要去发掘宝宝们的天性,并据此来调整教养方式和方法,适应宝宝的需求,塑造宝宝的个性,抚育他们健康的成长。”
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接纳他的天性。
帮助他爱自己,认识自己和做自己。
与所有家长共勉分享!
资源地址:
第一集:腾讯视频免费观影
第三集: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dES9Bm1utK5X4bOu9kw4zw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BBC上周发布最新纪录片,刷新人们对0~2岁婴幼儿的认知
2岁孩子玩手机会更聪明?BBC纪录片颠覆三观...
BBC的纪录片《人之初》:那些悄悄长大的时光
BBC纪录片,婴儿6个月前认为躲起来的人会从世界完全消失
【纪录片】美丽中国
BBC纪录片曝:“先走后爬”和“先爬后走”的孩子,差距太大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