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围观】包头剪纸,“一部活着的草原文化史书”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这样,包头人用一把小剪刀,剪出来一幅图画,剪出来一个文化。让人们记住了,包头不再只是“草原钢城”、“稀土之都”,还有一张新名片“一部活着的中西部草原文化发展的史书”——剪纸之乡。


刘静兰作品《十二生肖》



一纸如画如史书

“剪似银马,纸如草原,剪飞纸转,花开万千。”这是作家冯骥才对剪纸艺术的高度评价。包头剪纸,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从艺术形态到文化内涵,都深深反映了独具北方草原文化形态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生命崇拜观念,成为北方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民俗学、历史学、艺术学、考古学和审美学等多学科人文价值,被学界誉为是“农耕与草原图腾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中国北方剪纸最具有代表性的剪纸遗存之一。

要红霞作品《双羊图》

包头,并不是外地人所想象的那样,是一个满城人都头戴帽巾的城市。这是一个“有鹿的地方”(蒙语包克图,意为有鹿的地方),也是一座金剪风云、纸上生花的城市。因为这里有一把金剪刀,上到八九十,下到三五岁,剪纸已经成为一项群众基础很深的文化活动。

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剪纸艺术研究的专家王红川说,最早的剪纸艺术传承主要是以“母传女,长带幼”的形式代代传承,传统剪纸最初是为了适应节令民俗,剪纸风格与民族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缘故图腾崇拜等密切关联。现在我国的一些剪纸类别已经面临濒危,而用于婚嫁丧娶、生日寿辰这两类剪纸却深根蒂固。在大力宣传与保护下,包头目前正处在盛行时。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西壕口镇等地的汉墓中出土了用金箔剪制的各种动物形的贴饰,这些虽然不是用纸剪成,但一样是人类共有的洞穿意识的延续。因此,包头剪纸最早出现应该是在2000年前,或许要更早些,但现在没有史料记载,所以还有待探寻。它既有传统艺术的传承,又有时代发展的特征,这也是和其他地区剪纸的区别。透过剪纸,能深刻感受到包头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
要红霞作品《喜上眉梢》

包头是一个由全国各地人口移民而成的地区,成为多民族互相杂居的城市。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相碰撞后流变再生,各民族的民俗文化、民间工艺互相融合,还有西口文化与工业文明,其独特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构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包头民间剪纸艺术的根基,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地方韵味的民间剪纸。


一剪是金是文化

近年来,包头剪纸在国内国际大赛上屡获大奖,2010年,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打造成为鹿城文化新名片,和全国为数不多的剪纸艺术品牌。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研究、挖掘并整合、包装、推出“包头剪纸”这张城市文化名片,包头市下了很大的功夫,让剪纸进校园,上到老年大学,大中院校、下到中小学课堂、幼儿园,进工厂,开展剪纸培训和教学课程,以及大型展览、赛事等,为的就是大力传扬内蒙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让老人与小孩子,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接触其中,使剪纸教学和成果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头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刘静兰,在法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创作照

包头剪纸地域分布广泛,全市剪纸艺人和剪纸爱好者众多,各旗县区还有数量众多的剪纸文化大院、剪纸文化户及剪纸艺术工作室等。经过多年的发展与传承,命名了要红霞、刘静兰、孙二林、郑蝴蝶、王红川等5名剪纸艺术大师、十大剪纸艺术家,和30多名剪纸艺术能手。目前,剪纸爱好者已达到3万多人。其中,要红霞、刘静兰、郑蝴蝶、孙二林被称为“草原剪纸4姐妹”,她们分别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讲学、展览等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作品屡屡在国际、国内的各项剪纸艺术展中荣获奖项,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收藏,还分别出版了《怎样学剪纸》、《剪出来的大师:剪纸大师刘静兰口述史》等十多部专著,在海内外引起巨大的反响。这些民间剪纸艺人默默地挖掘、弘扬、保护、传承着剪纸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成为“包头剪纸”这一文化品牌的重要根基。

要红霞作品《同心》

刘静兰作品《草原吉祥》




文/王文艳  图/刘静兰 要红霞


责任编辑:王文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内蒙古包头剪纸
从商都走出去的这些剪纸名人,是你们村的吗?
《中国民间剪纸》微刊2017年第二辑
要红霞再次应邀为泽西岛设计生肖邮票
让非遗为内蒙古旅游添魅力
刘静兰:在镂空光影里与传统对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