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00本书汇成8个时间段,带你推开世界历史的大门

人类理解宇宙的进步,在一个无序度增加的宇宙中建立了一个很小的有序的角落。——史蒂芬·霍金

历史似乎离我们很远。课本上应试考试要背下来的“知识”,影视剧里“面目全非”的桥段改编,再或者一时兴起买来看的风趣幽默的历史故事··· ···似乎历史对于我们来说,顶多就是闲暇时间里消遣的“玩物”而已。

这无可厚非,毕竟我们还要忙着挣钱、恋爱,或者“忙着”读一些碎屑一样的知识来丰富自己。

这也无可厚非,你可以在任何一个领域都出类拔萃。作为一个“智人”,活的很好是基本追求。但仅仅是为了“活的很好”而活,可能永远不及“理解自己活在什么时代”更为彻底智慧吧。


一个曲线图和三个因素

如果用文字描绘一幅关于人类数量——或者说人口增加也代表世界发展程度——的曲线图。在这张图里,以时间作为横轴,人口数量作为竖轴。

我们大致可以看到:

漫长的世界初期,人口数量是一条几乎和横轴平行的直线;之后狩猎—采集部落从非洲向外迁移,逐渐进入农业耕种时代,这时候这条曲线才开始呈现上升趋势;当农耕发展成熟,出现文字等其它文明方式的时候,人口曲线开始爆炸式攀升,到现在世界人口数量达到70亿之多,不得不说这也是人类存在的无数伟大奇迹之一。

这张曲线图浅显易懂,但我们同样不能忽略其中涵盖,或者直接影响整个世界的三大因素,即:战争、文明和自然。

暂且不要狭隘的理解这三个词的意思。宏观来看,这三个词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密不可分,互相包容的。

战争:

通常意义上,我们习惯把战争当做一个可怕黑暗的东西。有战争就意味着死亡,意味着生灵涂炭和家破人亡。战场上尸横遍野的士兵,城镇里残破不全的建筑,乡野间无依无靠的难民构成了一幅幅令人胆战心惊、凄楚荒凉的景象。但我们不能忽略一点,当把战争放在人类时间横轴上时,无疑它对于我们现在身处的世界,有一定程度上的积极意义。

远古时代的祖先们用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原则,过滤了如尼安德特人这样相对落后的人种。虽然没有足够肯定的证据能证明这一点,但目前看来并不排除是一场人类早期,相对发达和落后的种族间互相毁灭性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我们的祖先获得胜利,并开始漫长而又意义重大的生长。

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帝国,通过战争将希腊文化推而广之,使其在之后的传播及对后世的影响更加深刻而又广泛。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混战,也催生出“先秦七子”,成就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奠定了中国文化思想的根基。

同样跨过几千年的时间,乃至到一战二战的发生和最后的结果,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世界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工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它使原本分裂、严重失衡的世界(如殖民地、帝国主义)趋向人权化和国际化。

诚然,战争带来的是痛苦的瘢痕。但在对待历史上,如果只以谴责的眼光去轻易地下此结论,未免有些片面。人类历史上的战争某种程度上催生了文明的发展,也在不断促使社会结构的改革。回过头来,在现实中,无论到什么时候,都要避免战争。尤其是打着所谓“人权和秩序”的口号,为了攫取利益而引发的战争。

另外,战争并不仅仅意味只发生在人与人、国与国、宗教与宗教、种族与种族之间。广义上来说人类的发展和自然的改造及对抗,也属于一种战争。

文明:

百度关于文明的定义:是历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

文明是一个在人类社会中最能包罗万象的词汇。

从石器时代的缝衣针的发明 ,到近代原子弹的引爆;从人类对于自然的茫然崇拜,到各种宗教的形成发展;从部落的聚集成型,到等级分明的政治社会结构;从泥板和甲骨上的图形,到能在电子屏幕上显示的各种文字。这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归为文明的范畴。

同样,不同的文明也让我们形成了不同的认知。儒学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无论你再不想承认,时至今日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自己,都不同程度受到积淀了千百年的孔孟思想的熏陶。只要生活在中国,久而久之就会被潜移默化的改变。

但同样,我们也很难理解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的坚定信仰。也无法体会到没有国土的犹太人,是如何顽强的生存下来的。而那些看起来开明而又自信的西方人,又是如何一手捧着圣经,一手拿着天文望远镜的?

当然文明包括的远远不止于思想、宗教和情感。《荷马史诗》、《山海经》、莎士比亚、贝多芬、毕加索是文化文明;埃及金字塔、万里长城、泰姬陵、罗马教堂是建筑文明;镰刀犁具、火药、麻醉剂、望远镜、宇航器是科技文明;长老、诸侯、教皇、国王、总统是政治文明;贝壳、金银、货币、金融是经济文明;矿产资源、亚马孙平原、喜马拉雅山、两河流域是自然文明。除此之外,所有构成我们现在生活的一切道德准则、行为模式都可以称之为文明,甚至包括战争。

总的来说,文明构成了我们的生活,同时我们也是文明的组成部分。

自然:

著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之前,关于历史的研究通常是基于人类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人文结构和偶然事件(如名人轶事等)组成的。

按照现在的看法,世界史或者说整体的历史论著,如果抛弃气候、地理和生物等自然组成部分。无疑对于历史研究来说,是极大的疏漏。

最初地球形成之时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了生命。随着以万计的时间流逝,自然环境对早期人类来说可能要大于猛兽的威胁。熬过了冰河时代,就是对自然改造的开端——农耕和畜牧的出现,当然这都是“马赛克”式的结论。

但16世纪的小冰河时期,气温的降低,确实影响了俄罗斯的发展——他们开始统治西伯利亚。包括资源贫乏对日本的影响,过分开采对非洲的影响,大海对殖民帝国主义的影响,以及如今中东局势的形成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等等,无一不显示对于世界——人类来说,我们最容易忽略,但却最基础的影响还是来自于自然。

人类的出现伴随着文明和战争的交替不断出现上演。正是自然这一客观存在的必要架构,撑起了人类发展的舞台。

现在回过头来看那张曲线图,不难发现:人口数量并不能完全代表人类是一直在向前发展(比如欧洲黑暗的中世纪),但总体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在大方向上是在不断进步的。而在这中间,战争催生文明,改造自然;文明包容战争,认识自然;自然则一直影响着另外两者。

而这张曲线图和三个因素组成了一个整体的世界史,同时也包括安德鲁·玛尔笔下的《BBC 世界史》。


安德鲁·玛尔 BBC 世界史

想必大部分人——尤其是80/90后——的童年,都少不了电视机里传出来的赵忠祥老师那低沉而优雅的声音。时至今日回想起来,就像是一位儒雅的长者,在用中国传统的“谆谆教诲”的方式给我们普及知识,给冷冰冰的电视画面锦上添花。

与中国纪录片不同,BBC纪录片带有明显的英国人的“傲慢”——犹如一位高高在上的教授用它的博学向听众传达信息。可能因为文化的差异,我们很难接受这样的说法,但这并不是一种带有贬义的比喻。作为接收者,只要是有益于我们自身见识的增长,都有必要保持谦逊的态度去细心聆听。

2012年BBC推出了一部关于人类历史文明的纪录片《世界历史》。该片从人类起源开始,一直讲述到现代社会。该纪录片共有8集,每集时长近60分钟,推出后单集播放量均超过200W (比爆款文章要火很多)。

480分钟的时长,5位导演的分工拍摄,艰难而又出色的把世界历史搬到了电视屏幕之上。但480分钟的时长,对于五六千年的人类文明来说又显得苍白而简单,何况其中还包含了对远古时代的探索内容。

可能是基于此,作为《世界历史》纪录片主持人和寻访者的安德鲁·玛尔,在纪录片的基础上,在翻阅了2000多本史料及研究论著的基础上,用他自己的方式写成了这本白纸黑字的出版物——《BBC世界史》。

做一个简单的数学计算:该书共计557千字——559页。结果就是平均单页字数达1000字。

看惯了大行距排版的畅销书,再来看这样一本仅仅穿插了12页60幅历史图片的“庞然大物”,可能会有些吃力,也会让人望而却步。但我想浓缩了世界历史知识的559页文字,对我们来说,一定要比那些充斥着商业味道的排版华丽的畅销书以及动辄几百万字的网络文学要更加值得品尝,也经得起反刍。

我相信每一个作者,尤其是带有学术性质的作者,都不会说自己的作品完全是自己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经过了大量的资料的阅读和研究,加上自己的思考之后的成果。

作为读者,想要论证这一点其实非常简单。因为通过阅读这本书,就能找到答案。

纪录片《世界历史》受限于电视画面的表现形式,以及时长等原因,只是把历史以相对偏向于情节故事的方式表达出来。安德鲁·玛尔则是把8集纪录片,以文字的形式——本书也分为8章——付诸纸上,并为其增添了更加深刻的含义。把战争——文明——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所展现出来的规律,做出更加详实而又智慧的解析。

书中信手拈来的不同时代事件人物的对比,关于其他学者观点的引用等,无不显示在其背后必然浸透着安德鲁辛勤的汗水和孜孜不倦的追问精神。当然,也少不了在这些海量资料之后,作为作者对历史的深入理解和客观思考。

而这正是安德鲁·玛尔在充分融合了2000 种文献资料及论著之后的成果。

如果一定要给一本书的“好““坏”做一个评判的话,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这本书能不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当然其他方面还很多)。在《BBC 世界史》中,安德鲁·玛尔直率而坦诚的抛出了一个问题,同时也在围绕着这个旋律做出分析。

与其用晦涩的文字表述这个问题,倒不如套用书中关于这个问题的比喻,更生动:假设你向一个生活在先秦时代的兵士展示我们的智能手机,并对他解释其运行原理(假设你知道)。你需要先向他解释一个闻所未闻的世界是如何组成的,进而才能让其了解为什么会有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是做什么的,然后告诉他怎么操作,最后才会让其明白它的内在原理。运气好的话,可能用不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好像让我们普通人了解航天飞船的运行或者黑洞理论一样困难)。但如果你和他讲反腐运动,或者斯大林的故事,他很快就能理解。

所以安德鲁提出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人类的科技和思维在不断地加速发展,但政治始终踟蹰不前?

他把这样一个有趣而又独特的问题放在了人类世界整个时间轴上,让我们带着思考的乐趣的同时,也带我们经历了一段漫长而神奇的历史探索之旅。


历史的精英和精英的历史

上文提到布罗代尔之前,我们关注历史往往是在关注人文,而忽略了自然的影响。他提出的“长时段”(结构历史)理论,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历史研究放在了地理的时间当中,而不仅仅是“社会时间”(势态历史,人与集体的研究)和“个别时间”(事件历史,人与人的关系)。

同样还有另一个人的所提出的的历史研究方法同样值得了解。就是完整系统提出比较法的汤因比

汤因比可能受制于其他原因,所以波及到其自身以及理论上的口碑不是很好。但客观来说,在他以及更早的斯宾格勒之前,对历史的记录都是采用平铺直叙,或者通过个别精英的故事串联历史。

在这之后历史研究也进入了百花齐放的阶段,人们不仅仅是通过讲述故事来了解历史,而是挖掘发展的某些规律,分析当时的环境,进而更加清晰完整的追寻历史,从而总结出更多能为人类发展所用的东西。

牛顿说过:如果我比别人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而这正是现代人研究历史的好处——用更加丰富的方法和手段,用更加开阔的眼界和智慧——去更好的解读历史。这也正是安德鲁的《BBC 世界史》所展现出来的高度。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到底是伟人创造了历史,还是历史造就了伟人?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史料的流传,或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力来说,任何历史都脱离不了对“精英”的关注。普通人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基础的部分。但历史的进展过程中,那些诸如凯撒、嬴政、希特勒、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詹纳或者发明蒸汽机的瓦特等“精英式人物”都注定是其中更为引人注目,也颇具影响力的节点。

所以,安德鲁很明智的运用了所有积极的研究手段,又以“精英人物”为切入点,将世界史以通俗易懂,但又颇具深度的方式讲了出来。

说它通俗易懂,是因为作者几乎没有用到任何晦涩难懂的词汇,也没有画一些让人摸不到头脑的图表,来故弄玄虚地过分渲染历史的神秘。而是用很平常的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把历史解析的有理有据。

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次历史事件都能单拿出来写成一本书。但安德鲁·玛尔并没有执着于简述其中的情节,反而跳出整个框架之外,将历史串联起来。当然,如果仅仅是串联历史,似乎对他来说有些流于表面。安德鲁将这些线条用一种客观而又主观的方式表述并做出了细致而又令人信服的分析思考。这就是《BBC 世界史》的颇具深度之处。

在文学性上,也有值得一读的地方:历史难免有故事,玛尔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先描写一个陌生或者说让人摸不到头脑的人物或事件,然后揭开谜底的时候你发现:原来我认识的那个人其实是这样的!比如他讲述的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

同时因为他可以信手拈来的引用和不同事物的对比,难免在阅读过程中会对某一知识产生疑惑。也正是这种疑惑,才能推动我们继续去寻找并了解更多的知识。

可以说,安德鲁·玛尔是在用精英的写作手法和方式,描写了一部以精英为切入点的世界史

这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某些时候会让刚刚接触世界史的读者常常因为某个事件或名称而一头雾水。这样的情况有两个解决办法,一个是先看一遍纪录片,另外一个则是去通过互联网等工具赶紧去充实自己(这才是读历史,或者说读书该有的态度)。


标题里的后半句,我“推敲”了很久。最后感觉,还是用“推开”世界历史的大门,要好过“进入”。毕竟真正要走进历史的大门不是一两本书就能做到的。但安德鲁·玛尔的《BBC 世界史》,让我们在8个时间段的历史进展中,了解了世界史的架构及部分规律,同时也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和眼界的开阔。而且本书一直描写到了2012年,所以,最后对我们现在身处的时代,会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又能有一个审时度势的态度。这也正是学习历史,所要达到的目的。

同时我不得不承认,这是第一本让我在情绪上有很大波动的非文学书。尤其是在看到讲述中国历史时,对我们唐宋文化的描写,简直简单的过分。当然,作为生长在西方世界的人来说,尽管没办法脱离“西方主体“论(如果脱离了,或许也就成了东方主体论了),安德鲁还是客观而又详实的记录有关华夏文明的关键信息的。同时在描写对人类世界无益的某些文明时,他也毫不客气的进行了批评。无疑在某种程度上,让安德鲁·玛尔作为作者在读者心中的形象就更加真实立体了。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太宗 李世民

如果严格一些来说以当下为截点,过去的分分秒秒都已成为历史。即便我们不以知兴替为目的,但如果想要更好的了解自己,更多的增长知识,更广的拓展思维,也更理性的理解时代,多读些历史终归不是件坏事。

【老五读书(二) 2016-12-10 凌晨 1:3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怎么也读不进去的世界史,凭什么这本比大片还好看?
屏保特惠丨BBC世界史
只有高瞻远瞩,才能读懂世界历史
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开篇导言
一颗小小的米粒也能撼动世界 《撼动世界史的植物》新书即将上市
“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策展人推荐书单出炉!(文末有彩蛋,好礼相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