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冠二阳高峰将至!重复感染会怎样?专家:感染次数越多,后遗症风险越高

近日,新冠“二阳”再次成为热门话题,频繁在社交媒体上刷屏。

此前,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曾推断,第二波感染高峰将出现在2023年5月至6月之间,第二波疫情中感染者的比例将为25%-50%。

如今,5月已过半,明显可见身边及社交平台上关于“二阳”的人越来越多。近期,不少人在网上晒出显示阳性的抗原,称“二阳”后仍出现鼻塞、咳嗽、味觉消失等情况,但比第一次症状要轻。

“二阳”症状真的会轻吗?专家回应

5月18日,张文宏教授再次就“二阳”做出回应:最近大家会看到出现“二阳”的现象,但这次波幅更低,症状更轻,尤其是已经感染过的人群,发烧的时间更短,获得药物的便捷性更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表示,“对大部分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来说,即使'二次感染’,症状也会轻一些,不会像第一次那样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人群感染。并且之后的疫情高峰也不会像此前那么明显,可能会呈现一个较缓的波峰。”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根据临床观察,二次感染的人群总体比第一次感染表现的症状要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喉咙痛。”

5月15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会议中介绍,无论有症状还是没有症状,如果体内新冠病毒对应的抗体增高,就说明人体曾被感染过。从这个角度看,全国约有80%的人感染过新冠病毒,也就是说约有11亿~12亿人感染过新冠

近段时间,随着“二阳”的陆续出现,新冠感染相关话题再次引发关注。

好消息是,二次感染的症状比首次感染的症状要轻,但还有个令人不容忽视的情况——后遗症。

中科院院士高福:长新冠是基本事实,感染次数越多,后遗症风险越高

世卫组织紧急委员会当地时间5月4日召开新冠疫情例行季度评估会议,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尽管从整体而言,全球疫情形势正持续好转,大流行状态或面临终结,但新冠带来的巨大影响并未随之消失。其中,尤其值得大家关注的是,很多人在“阳康”后,依然饱受着诸多后遗症的困扰。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近日,由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主办的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23年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中科院院士高福等专家学者就长新冠、疫苗和药物研发等话题展开交流。

在谈到新冠后遗症相关话题时,高福认为,长新冠是一个基本事实,不要回避,不要因为长新冠可能对人类有影响就不敢讲,这不是科学的态度。“感染次数越多,后遗症风险越高,这是有临床数据的,所以病人该诊断要诊断,该用药要用药。”

何谓长新冠?都有哪些症状

世界卫生组织官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18日,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7.6亿,累计死亡病例超过693万。随着新冠疫情持续流行和新冠康复者数量增加,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较高比例的新冠患者在核酸检测转阴后,可能存在多个器官和系统的长期影响,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作:新冠肺炎长期症状(Long COVID),即我们说的长新冠。

关于长新冠,各国也给出了多种定义:

➤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采用的定义是:在新冠感染后4周后检测不到有复制能力的病毒,但仍然持续有症状或健康问题(Post-COVID Conditions);

➤ 欧洲临床微生物与感染性疾病学会(ESCMID)给出的定义是:新冠肺炎确诊后出现一种或多种症状持续或复发/缓解超过12周,且无法用其他原因来解释;

➤ 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 (NICE) 则是对新冠感染后 4 至 12 周内发生的疾病(Ongoing symptomatic COVID-19, 亚急性感染期)和持续超过 12 周的症状(Post-COVID-19 syndrome,新冠后综合征或慢性病 )进行了区分。

近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余祖江、苟建军团队在 Nature 子刊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上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 Alterations of the oral and gut mycobiome and cytokines during long-term follow-up of COVID-19 convalescents 指出,新冠病毒感染康复一年后,很多患者的肝、肾、肺功能等逐渐恢复正常,但其机体仍处于亚健康状态,具体表现为咳嗽、疲劳、乏力、易困、记忆力减退等长新冠症状。

此前,有研究显示,目前已有超过200种不同的长新冠症状,其中常见症状包括但不限于疲劳乏力、呼吸困难、咳嗽、胸痛、心悸、认知障碍、肌肉疼痛以及嗅觉、味觉丧失等。

欧洲临床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学会于2022年发布的指南 ESCMID rapid guidelines for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long COVID 通过系统性的综述与荟萃分析得出,长新冠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疲劳乏力(31%-58%)、呼吸困难(24%-40%)、肌肉骨骼疼痛(9%-19%)、嗅觉缺失/运动障碍(10%-22%)、认知障碍或脑雾(12%-35%)、睡眠障碍(11%-44%) 、咳嗽(7%-29%)胸痛(6%-17%)

据估算,全球至少已有6500万人出现了长新冠的症状,且这个数字每天都在持续增加中。

一直以来,关于“长新冠”是否存在都有较多争议。虽然争议颇多,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全球范围内关于长新冠的报道越来越多。大量的临床数据支持显示,长新冠患者的人数正在不断增加,且感染次数与后遗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一项超500万人研究:重复感染新冠,会显著增加死亡和后遗症风险

2022年底,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圣路易斯医疗保健系统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Medicine 期刊发表了题为 Acute and postacute sequelae associated with SARS-CoV-2 reinfection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使用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的电子医疗保健数据库,其中包括只感染一次新冠病毒者共443588人,重复感染者共40947人(其中感染2次的37997人,感染3次的2572人,感染4次及以上的378人),未感染者共5334729人。

研究通过与未感染的对照组相比,评估了首次感染和重复感染的人感染相关累积风险。结果显示,与未重复感染者相比,重复感染导致死亡风险增加117%,住院风险增加232%,此外,还增加了包括肺病、心血管病、血液病、糖尿病、胃肠病、肾病、精神疾病、肌肉骨骼病和神经疾病等后遗症风险。这些风险在感染急性期最为明显,在急性期后6个月仍持续存在。与从未感染的对照组相比,重复感染的累积风险和疾病负担随着感染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 与从未感染者相比,只感染过1次的患者至少有一种后遗症的风险增加了37%。感染2次的后遗症风险增加107%。感染3次及以上的后遗症风险增加135%。

➤ 与只感染过1次相比,感染2次的患者至少有一种后遗症的风险增加51%,与感染过2次相比,感染过3次及以上的患者至少有一种后遗症的风险增加14%。

研究团队分析发现,与只感染过1次的人相比,重复感染者表现出更高的全因死亡、住院和其他多种后遗症的风险。此外,无论是否接种过疫苗以及接种过几次疫苗,重复感染都会显著增加上述风险。

这个研究结果,不得不让我们对“二阳”甚至“多阳”重新引起足够的重视。

长新冠后该怎么办?首部长新冠指南给出解答

2023年初,韩国发表了首部关于长新冠的初步管理指南,主要针对长新冠相关的12个关键问题进行解答。在这里,我们摘取其中两个关键问题。

  • 什么时候应该怀疑长新冠?

➤ 对于新冠确诊后,症状超过12周的患者,应评估长新冠的可能性。

➤ 首先除外患者症状是否由其他潜在疾病、新冠并发症(如血栓栓塞、心肌炎或脑炎等)或其他具有相同症状的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肾上腺功能不全、肿瘤等)所引起,并进行可疑疾病的检测。

➤ 对于症状在新冠诊断12周后仍然存在,且除外其他潜在疾病、新冠并发症和其他其他具有相同症状的疾病时,即可诊断长新冠。

长新冠可通过排除诊断。首先应排除与新冠或其他疾病相关的并发症,如心肺后遗症、凝血相关后遗症等。

  • 有长新冠症状的患者需要进行哪些检查?

➤目前没有诊断长新冠的特定检查。

➤应针对可解释患者症状和体征的疾病进行相关血液检查,以进行除外诊断。

1.呼吸困难

➤ 肺功能检查是一项简单且无创的检查方法。对于重症或危重新冠、急性新冠后持续呼吸困难或合并潜在肺部疾病的患者,无论症状如何均可考虑进行。

➤ 当呼吸系统症状持续3个月时,可考虑进行胸部X光检查,以除外其他疾病,并发现早期肺纤维化。如果患者的胸片异常或者胸片无异常但症状持续存在,可考虑进行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

2.咳嗽

➤ 如果咳嗽持续>3个月,可考虑进行胸部X光和CT,以检查有无肺实质纤维化或支气管炎症。

3.胸痛

➤ 对于急性期后12周以上出现心包或心肌损伤症状(胸痛、心悸或呼吸困难)的患者,可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以评估患者有无心包炎/心肌炎或心力衰竭。

➤ 在开始患者评估或康复时,可考虑进行心肺功能测试,如6分钟步行测试(6MWT)或15–30s的坐站测试。

➤ 对于急性新冠12周后不存在慢性胸痛的患者,证据不建议或反对患者进行心脏或心肺功能试验。

4.疲劳

➤ 对于新冠后>12周仍有持续疲劳症状的患者,目前没有具体的检查方法。

➤ 可应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来衡量患者的疲劳程度。

➤ 患者需进行详细的病史检查来区分可解释疲劳症状的潜在疾病、新冠并发症和其他与新冠无关的潜在疾病。

➤ 如果无法确定可解释疲劳的器质性原因,应考虑新冠相关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可能性。

此外,出现头疼、肌肉疼痛、认知症状等的患者也应进行相应检查。

长新冠发病机理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免疫失调、微生物群破坏、自身免疫启动、凝血和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以及神经信号功能障碍相关。

虽然关于新冠疫情的后遗症风险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广泛的关注,但我们也无需过分担心和夸大后遗症的严重性,尽量避免焦虑和恐慌情绪。提升自身免疫力,做好防护,接种疫苗……做好这些,仍是抵御新冠病毒及其后遗症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资料

1.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hcp/clinical-care/post-COVID-conditions.html(2022年11月28日)

2.YelinD,MoschopoulosCDetal.ESCMID rapid guidelines for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long COVID.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22 Feb 16:S1198-743X(22)00092-1. doi: 10.1016/j.cmi.2022.02.018.

3.COVID-19rapidguideline:managing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COVID-19. London: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NICE); 2020 Dec 18.

4.Davis, H.E., McCorkell, L., Vogel, J.M. et al. Long COVID: major findings, mechanisms and recommendations.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21, 2023, 133-146.

5.每日经济新闻《中科院院士高福:长新冠是基本事实,感染次数越多,后遗症风险越高》

6.生物世界:《“阳过”就好?超500万人研究:重复感染新冠,会显著增加死亡和后遗症风险!》

7.医脉通心血管:《感染新冠后呼吸困难、胸痛、疲劳…怎么办?首部长新冠指南解答12个关键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第二批阳的人,已经产生了6类“后遗症”?
阳后30天,若出现这3种迹象,可能是血栓找上门了!
新冠暂停了,多数男女出现这些“难言之隐”,你也有同样的症状吗
第一波“阳康”的13条经验!管用!快收藏
580万人的数据,告诉你多次感染新冠病毒的后果
轻症的感染者,更要当心“长期新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