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线粒体是怎么产生的?

关于线粒体的起源,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内共生学说(endosymbiotic theory)。

1.吞下去,吐出来单细胞生物要生存,要摄取物质和能量。如同“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一样,大细胞也要吞小细胞。这个过程称为“胞吞”。胞吞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被吞的东西会被包裹上一层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细胞进行一系列的操作将其分解利用,吐出细胞外,吐出去的过程叫做胞吐[1]。

图1:胞吞与胞吐,图片来源[1]如果被吞的是一个小细胞呢?如果这个小细胞被吞了但是没有被消化,而是共生在了大细胞中,这个就叫内共生。

2.吞下去,注意安全。简单来说,大约10几亿年前,一种大型的、具吞噬能力的古核生物(始祖古核生物细胞)吞进了一种需氧的、较小的、始祖原核生物(需氧真细菌,如变形细菌proteobactenum)[2]。吞没问题,但要注意安全,被吞进去的生物反杀了可就不好了。始祖古核生物可能有一系列应激变化来保护自己。比如,细胞膜大量内陷形成了原始的内质网膜系统,从而限制被吞细菌的活动。原始的内质网膜系统进一步特化,将细胞的遗传物质包裹形成了细胞核。 始祖古核生物成了始祖真核生物。

图2:细胞核的形成,图片来源[2]

3.吞了,舒服了,不吐了有些被吞进的需氧细菌不仅未被消化分解,而且逐步在大的、始祖古核生物细胞内生存下来。

图3:线粒体的形成,图片来源[2]可能是需要细菌觉得有家挺好,赖在始祖细胞中不走了,做生物也挺简单的,怎么舒服怎么嘛,费那个劲干嘛。而始祖细胞相也能接受,这当于养了一个宠物,虽然要包吃包住,但是可以从需氧菌哪里中获得糖酵解的能量和产物,这也不亏。于是,两种生物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共生体,这对双方都有益。就这样,在长期演化过程中,被吞进的生物由寄生过渡到共生,最终形成了线粒体。

4.吞下去,留证据支持以上学说的证据主要是因为对比线粒体和真细菌,发现他们由很多地方类似。大小类似。以二分裂方式增殖。具有相似的共价、闭合、环状DNA。核糖体大小和结构相似,沉淀系数相同。蛋白质合成可被抗生素抑制。另外,内共生学说也能解释为什么线粒体是双层膜的,不过和大多人认为的可能不太一样,双层膜可能都来自细菌[3]。

图4:线粒体的起源,图片来源[3]5.吞别人的,又被别人吞了还好问题是线粒体,因为解释叶绿体要麻烦些。叶绿体的起源也基本类似,只不过被吞的是始祖光合原核生物(如蓝细菌cyanobacteriurn),由此产生了绿藻和红藻。早期的绿藻和红藻又一次被吞,称为二次共生。硅藻、褐藻、眼虫、沟鞭藻等一大批光合自养的原生生物都是起源于这种第二次内共生[4]。

图5:叶绿体的形成,图片来源[4]下图是中文翻译版。

图6:二次共生,图片来源[2]不过,不要误解,这些二次共生的生物和陆生植物之间关系并不大。现在的主流观点是,植物可能起源于绿藻系谱中的一个分支。简图如下[5]。

图7:内共生学说演化树,图片来源[5]原生生物真的麻烦,某个原生生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可能比它与另一个原生生物更近。

6.哈哈哈哈,吞就完事儿了综上,如果只用一个字来回答线粒体怎么来的,那就是----“吞”。

参考

  1. ^高中生物教材,必修Ⅰ,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新版

  2.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3. ^Jiří Mayer. Essential Cell Biology, 4th Ed[J]. 2013.

  4. ^Reece, Jane B. Campbell biology, 11th edition. 2017.

  5. ^科学发现者,美国高中教材中文版,生物分册,浙江教育出版社


附:线粒体的发现

1850年,瑞士-德国生物学家、解剖学家寇里克(Rudolph Kolliker)在实验中观察到了线粒体,并对线粒体进行了分离研究,描述了线粒体的形状和大小,但他当时并不清楚它的功能和内部结构,因此也未对它进行命名。

瑞士-德国生物学家、解剖学家寇里克(Rudolph Kolliker,1817-1905)是显微解剖学的奠基人,也被认为是现代胚胎学创始人。

到19世纪80年代,随着显微技术的发展,显微镜放大倍数大幅度提高,德国病理学家及组织学家理查德·阿尔特曼(Richard Altmann)在使用高倍显微镜研究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时,在需能细胞(例如肌肉细胞)里发现了大量颗粒。他在1886年发明了鉴别这些颗粒的染色方法,并在显微镜下清楚看到了它们在细胞中的分布,他猜测这些颗粒不是细胞自身组成部分,而是与细胞共生的细菌,因此将这些颗粒命名为“原生粒”(Bioblast)。

1897年,德国生物学家卡尔·本达(Carle Benda)发现原生粒数量众多,且形状有时为线性有时为颗粒,于是将原生粒命名为线粒体(Mitochondrion)。

之后,科学界就一直使用线粒体作为这种颗粒的正式名称。后来对线粒体功能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线粒体是细胞中发生三羧酸循环、电子传递、氧化磷酸化的场所,从而确定线粒体是真核生物细胞进行能量转换的部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小吃到大的海带,原来不是植物,那么它到底属于什么
【地球生物全系列——从单细胞到人类】生物的三域系统
【海带并不是植物】
意义重大!人类或首次发现以病毒为食的微生物
高中生物复习答疑(1)
内共生:当细胞成为细胞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