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Wilson病基因型-表型关系、诊断、治疗及筛查
梁晨, 白丽, 郑素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肝衰竭与人工肝治疗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Wilson病(WD)又称为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病变基础为编码铜跨膜转运蛋白的基因ATP7B发生突变,导致铜在肝脏、大脑和其他组织器官中过度沉积,从而引起各种临床表现,其中最常见的是进行性肝病和神经精神障碍。WD的发病报道年龄从2~78岁不等,但主要以儿童及青少年多见。据统计,世界范围内WD患病率为1/5000~1/30 000,ATP7B突变基因携带率为1 / 90。近亲结婚率较高的人群中,上述两种比例较高。

1  WD病的发病机制 

肝脏是全身铜代谢的中心器官。目前,多数学者认为,WD的发病机制是由于ATP7B基因突变导致ATP7B蛋白功能障碍,使患者体内铜从胆道排泄及与铜蓝蛋白结合的过程发生障碍,铜在肝脏内蓄积。铜过多时,其氧化毒性损伤肝细胞,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还可激活肝星状细胞,加速肝脏纤维化过程。当肝脏储存铜的能力耗尽时,铜就会以 “游离”铜(未与铜蓝蛋白结合)的形式被运送到血液,并沉积在脑、心脏、肌肉、肾、骨骼等器官组织,产生肝外铜毒性,导致各种临床症状。另外,也有学者认为WD的发病与溶酶体缺陷及某些调节基因[如铜离子代谢结构域包涵体1(COMMD1)基因、铜伴侣蛋白(ATOX1)基因、凋亡抑制蛋白基因(XIAP)基因]异常等有关。

2  WD的临床表现

WD患者的临床症状、病程和预后差异性很大。疾病分型包括以肝脏疾病表现为主的肝型,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脑型,有肾脏损伤、骨骼病变等表现的其他型,以及同时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的混合型。通常,年龄<10岁的患者一般以肝脏疾病为首发症状,到青春期或成年后可出现或不出现神经精神症状。青春期和成年发病患者多以神经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有或无肝脏疾病表现。WD患者的肝脏疾病表现多种多样,包括无症状的持续性肝酶升高、黄疸、不明原因的肝脾大、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是慢性或急性肝衰竭。也有一些患者最初的表现就是急性肝衰竭或Coomb’s实验阴性的溶血,多发于女性。肝脏病理学表现多种多样,并无特异性。儿童肝脏病变主要以脂肪变性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加,肝硬化的比例也增加。神经系统症状一般以运动功能障碍为特征,包括不明原因的锥体外系症状,尤其是手部远端不对称性震颤,偶尔有躯干、头部震颤,肌张力增高,共济失调等,另外也可观察到构音障碍、吞咽困难、流涎等。最初的症状往往很轻或者没有特异性,不易被察觉或不易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鉴别,甚至可能会被误诊。此外,多达1/3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精神症状,包括注意力缺失、抑郁、精神分裂等。少数患者还会出现不明原因的肾小管病变或骨骼病变等。

3  ATP7B基因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与表型的关系

ATP7B基因位于13q14.3区,大小为85 kb,由21个外显子组成,编码由1465个氨基酸组成的铜转运蛋白ATP7B。由人类基因数据库可知,影响ATP7B功能的突变位点目前已经发现了938个。不同人群中ATP7B基因突变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常见突变位点均不同。欧洲WD患者人群中最常见的突变位点是c.3207C>A(His1069Gln),基因频率为13%~61%;而亚洲人群的常见突变位点为c.2333G>T(Arg778Leu),基因频率为34%~38%。最近,北京佑安医院针对我国人群,发现了4个新的致病突变,进一步丰富了ATP7B突变数据库。 

目前,有很多研究全面地纳入了WD患者的病史(发病年龄、首发症状等)、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结果等,以准确描述WD患者表型、基因型,并评估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关系。

一项纳入了1222名中国WD患者的研究表明,p.Ser406Ala、p.Val456Leu突变与肝型有关,c.3443T>C (p.I1e1148Thr)、c.2755C>G(p.Arg919Gly)突变与脑型有关,c.2804C>T(p.Thr935Met)突变与混合型有关。存在c.2975C>T (p.Pro992Leu)突变的患者,表型为肝型或脑型的比例相同。未发现亚洲WD患者人群中最常见的c.2333G>T(Arg778Leu)突变与某一表型有关。

欧洲地区WD患者最常见的基因型是c.3207C>A(His1069Gln),不同基因型与表型关系的研究有着不同的研究结论:一项纳入了中、东欧地区1259名WD患者的研究,着重对其中137名先证者的兄弟姐妹进行了基因型-表型相关性分析,发现基因型与表型无关。一项纳入了1347名欧洲地区WD患者(1985年-2018年)的研究,也并未发现某一种基因突变与特定表型具有相关性。着重对纳入了中东欧地区1223例WD患者的一项研究中发病年龄>40岁的46例患者进行基因型一表型分析,发现His1069Gln突变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晚发性疾病有关。

另外,对黎巴嫩某家族76例成员ATP7B基因型-表型分析,并对在该家族中发现的ATP7B突变位点(C.2299insC、p.Alal1003Thr)进行基因型-表现关系的文献检索,发现c. 2299insC倾向于肝型,而p. Ala1003Thr倾向于脑型。

综上,WD患者基因型-表型相关性研究结果尚存在争议。目前尚无法建立准确的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相关性,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基因表达受表观遗传学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为减少遗传及环境对基因型-表型相关性研究的影响,在同源人群中进行大规模的家系研究,或者建立ATP7B基因突变动物模型,将有助于建立基因型-表型相关性联系。

4  WD的诊断与筛查

WD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所以单纯依靠临床表现及常规检查来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为了帮助临床医生建立WD的诊断,在2001年德国莱比锡(Leipzig)第8次WD国际会议上制订了WD的评分系统,该评分全面系统地纳入了WD的临床表现、生化检验和遗传分子学检测结果。Leipzig评分系统内容包括:KF环的有无、神经系统症状的有无或严重程度、血清铜蓝蛋白水平、Coomb’s实验阴性的溶血性贫血有无、肝铜定量及肝组织罗丹宁染色结果、24 h尿铜水平、ATP7B基因检测结果,每项按照有无或程度不同设1~4分不等;每项内容的分数相加,当Leipzig总分≥4分时,即可诊断为WD。需指出的是,患者两条染色体上均检出ATP7B致病突变时分值为4分,故WD是少数经基因检测就可以进行临床诊断的遗传代谢性疾病。既往也有过病例报道,对存在H1069Q纯合子突变的WD先证者的同胞,未给予其任何系统治疗,在诊断WD 50年后也未出现任何症状。有学者认为上述案例的发生可能与WD复杂的发病机制有关。尽管如此,目前Leipzig评分仍被普遍推荐作为WD的诊断标准。

临床实践中对于表现为无其他病因可解释的肝脾大、腹水或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应排除WD。可首先进行眼科KF环、血清铜蓝蛋白、24 h尿铜等检查,若不能确诊,应及时进行基因检测。经前述检查高度疑似WD患者,但无条件行基因检测,或基因检测也未能明确诊断时,可行肝活组织检查肝铜定量、肝铜染色来辅助诊断。成人患者当排除胆汁淤积后,若每克肝组织(干重)的肝铜定量≥250 μg(正常<50 μg /g,干重)可考虑诊断WD。其他检查,例如腹部彩超、CT、MRI及头颅MRI(最常见的是基底节区或桥脑的改变)等影像学检查,也有助于病情判断。

近年来,新的潜在的WD诊断手段也不断出现,值得关注和验证。通过比较WD患者与健康受试者体内血清代谢组学的特征发现,由于铜诱导的氧化应激,使WD患者体内与RNA合成、三羧酸循环、脂质代谢、肠道菌群代谢相关的代谢组学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上述研究可能有助于理解WD的发病机制,也为寻找WD诊断、预测发病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了新思路。 

据统计,WD先证者的兄弟姐妹患WD的概率为1 / 4,其子女患病的概率为1 / 200。故所有已确诊WD患者的直系亲属均应进行WD筛查,以便尽早诊断、尽早治疗,延缓或阻断疾病进展。基因检测特异性强,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其检测时限缩短,成本逐步降低,推荐直接进行ATP7B基因突变检测作为患者家属的一线筛查方法。除进行基因检测外,还应检测血清铜蓝蛋白水平、肝功能、24 h尿铜、角膜KF环等,并结合直系亲属的症状和体征,全面而具体地评估,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

5  治疗、监测及预后

WD先证者以及患者亲属经筛查后被确诊为WD者,无论是否有症状均建议进行系统规范的终身治疗。WD的治疗药物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金属螯合剂,主要通过促进体内铜离子排泄,从而减少铜在肝脏、脑组织、眼等器官沉积,如青霉胺、曲恩汀、二巯丙磺酸钠(DMPS)等;另一类药物则阻止胃肠道对外源性铜吸收,如锌剂、四硫代钼酸铵等,阻止胃肠道对外源性铜的吸收。有研究表明,肝型WD患者应用螯合剂(如青霉胺、曲恩汀)的疗效较好,其中青霉胺的不良反应较多(如不同程度的过敏、骨髓抑制、肾损害等),曲恩汀不良反应少(主要是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但该药目前只有少数国家有药,且药物不稳定,需密封2~8 ℃保存,无需冷冻条件保存的新剂型的3期临床试验正在开展中;而对于脑型WD患者来说,锌剂不会引起神经系统症状加重且副反应较小(主要是消化系统症状、免疫抑制等),故可作为其一线治疗药物。

近来,四硫代钼酸铵、α-硫辛酸等一些新型药物的研究出现了较大进展。2014年11月-2016年4月期间,美国及欧洲地区开展了一项开放、多中心的四硫代钼酸铵治疗WD的Ⅱ期临床试验,结果发现经过24周四硫代钼酸铵治疗后,WD患者的游离“铜”含量降低,神经系统症状也有较大改善。同时,该药每日1次个体化服药剂量,也有助于克服潜在肝毒性和保持良好的安全性,其有希望成为一种治疗WD的新方法。目前该药还没有商品化,是否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还需要等待大规模国际Ⅲ期临床试验结果。2018年,内源性生物活性物质α-硫辛酸被证实可在体外螯合铜离子,以保护肝细胞免受铜的毒性损害,故其是一种潜在的祛铜药物。

清除WD患者体内的铜离子是一个需要长期维持的代谢过程,因此除非进行肝移植,否则需要终身治疗,且应根据患者的临床分型、病程、年龄及对不同药物的反应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终身治疗并非每天都需服药,症状稳定者可间歇小剂量螯合剂或锌剂给药以维持治疗。

当患者使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失代偿性肝硬化、急性肝衰竭时,建议及时进行肝移植治疗。肝移植可纠正WD患者体内的肝铜代谢紊乱,并逐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另外,血浆置换、血液透析及分子吸附再循环等也可清除体内多余的铜,减缓肝脏及肾脏损伤,可应用于WD急性肝衰竭患者,为肝移植赢得时间。

WD治疗的基础研究也有一些新进展。研究表明,应用腺病毒载体AAV8编码人ATP7B(AAV8-ATP7B),进行基因治疗可以在WD小鼠模型中提供长期的铜代谢校正,基因治疗可能是未来实现WD患者肝细胞铜代谢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此外,自噬具有细胞保护功能。有研究提示激活自噬有可能用于WD治疗。

除了上述治疗措施外,WD患者也应注意饮食,避免进食含铜量过高的食物,如:豆制品、坚果、海鲜、动物内脏、巧克力等。

治疗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药物治疗后的不良反应,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最终有利于患者病情改善。常规随访监测应包括血清铜、24 h尿铜、血清铜蓝蛋白、KF环、肝功能、全血细胞计数、凝血指标、影像学检查(B超、MRI)、详细的病史询问(肝脏疾病表现、神经系统表现、精神症状)等。根据患者病程的长短及治疗方案的不同,随访周期也不同。2008年美国肝病学会建议:每年至少应定期随访2次。 

总之,WD是为数不多可以由药物治疗的遗传代谢性疾病之一。如果无症状WD患者及WD先证者的亲属能够做到早诊早治,且有良好的治疗依从性,其存活率则与一般人群相似。在已有临床表现的WD患者中,如果能够保证良好的依从性,坚持治疗,则有可能会延缓甚至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而不遵医嘱自动中止治疗的患者,很可能在短期内进展成终末期肝病,甚至死亡。所以对于初诊患者尤其应强调WD的可治性、终身治疗及对直系亲属筛查WD的重要性。

6  总结与展望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和可及性的提高,基因检测在WD的诊断及筛查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开展WD基因型-表型的相关性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WD的发病机制,使通过基因突变检测来预测无症状的WD患者及WD先证者亲属患者的临床分型、严重程度成为可能,从而有助于及早制订治疗策略以预防某些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随着WD治疗药物的不断开发和推出,将有助于进一步增加疗效,降低副反应;而基于基因替代的基因治疗,也为彻底解决WD存在的ATP7B基因缺陷带来了希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肝豆状核变性:2018年度进展
肝豆状核变性的遗传与表观遗传特征
疾病诊断:肝豆状核变性
可治性罕见病—肝豆状核变性
周日红茶:请跟我来
国际首个!华中科技大学糖尿病研究最新成果,登上国际顶级期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