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荚膜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 capsulati)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荚膜变种所引起的广布于全世界的肉芽肿性疾病。

临床表现

潜伏期9~14天。 

1.肺部组织胞浆菌病  由于吸入带菌的尘埃,可以引起急性感染。95%的病例无症状,愈后只留下钙化点。少数可有轻度或中等度的症状,如干咳、胸痛,儿童可发热。严重病例可有消瘦、无力、盗汗和咯血,颇似结核。组织胞浆菌素皮肤试验和真菌培养阳性。胸片示肺部散在浸润、肺门淋巴结肿大,最后留下均匀分布的钙化点。在流行地区约10%的患者由于吸入大量孢子,突然发生较严重症状,如高热、气急、胸痛,类似急性肺炎。组织胞浆菌素试验强阳性。

2.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  可以呈良性病程,如肺、肝、脾等脏器可有许多钙化点,但无症状。在一定条件下,如免疫力降低,则可变为进行性、播散性或暴发性。进行性或播散性多见于成人,有严重症状和肝脾肿大。暴发型大多见于儿童,特别是婴儿,可迅速导致死亡。少数病例可以转为慢性或表现为皮肤黏膜溃疡或肉芽肿,出现于口腔、舌、咽喉、胃肠、外生殖器或皮肤,骨和关节很少被波及。原发性皮肤感染甚为少见,偶可见于实验室工作人员。

并发症

严重病例可有消瘦、无力、盗汗和咯血,颇似结核。在流行地区约10%的患者由于吸入大量孢子,突然发生较严重症状,如高热、气急、胸痛,类似急性肺炎。

病理病因

组织胞浆菌分为三个变种:荚膜变种、杜波变种和腊肠变种。已发现前两个变种的有性型为皮炎阿耶洛霉(异名荚膜伊蒙菌),真菌分类归入子囊菌门-爪甲团囊目-爪甲团囊科,为双相真菌。三个变种分别引起不同的组织胞浆菌命名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杜波组织胞浆菌病和腊肠组织胞浆菌病。

荚膜组织胞浆菌荚膜变种是Darling于1905年在美洲巴拿马运河区自患者病灶中检出。此型极易引起感染,应注意预防。荚膜组织胞浆菌杜波变种是1952年Dubois在南非发现的一种荚膜组织胞浆菌的稳定变种。荚膜组织胞浆菌腊肠变种是1985年Week等首先提出的命名。

荚膜组织胞浆菌荚膜变种在流行地区土壤及空气中都可分离出,动物如马、狗、猫和鼠等皆可感染。凡平均气温在22~29℃,相对湿度为67%~87%的地区,主要为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发病率较高,而欧洲一些地区则较少见。

荚膜组织胞浆菌为双相型真菌,在自然环境中为菌丝型,有大小孢子,在宿主组织及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酵母型菌体外周有一透明带颇似荚膜。

组织胞浆菌孢子经呼吸道吸入,多数被机体防御机制消灭,到达肺泡的孢子增殖并转化为酵母型。引起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聚集,酵母被巨噬细胞吞噬,但不被杀灭,仍能繁殖并通过肺门淋巴结到达血循环。

发病机制

肺部组织胞浆菌病:由于吸入带菌的尘埃,可以引起急性感染。95%的病例无症状,愈后只留下钙化点。组织胞浆菌素皮肤试验和真菌培养阳性。胸片示肺部散在浸润、肺门淋巴结肿大,最后留下均匀分布的钙化点。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可以呈良性病程,如肺、肝、脾等脏器可有许多钙化点,但无症状。在一定条件下,如免疫力降低,则可变为进行性、播散性或暴发性。进行性或播散性多见于成人,有严重症状和肝脾肿大。暴发型大多见于儿童,特别是婴儿,可迅速导致死亡。

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1.病原学检查  痰、纤支镜刷检、灌洗液真菌培养4周以上,菌丝相转为酵母相,可见其特征性的齿轮状孢子。

病理学检查旨在发现病原菌,可用银染色、PAS染色等特殊染色,若在巨噬细胞或白细胞中发现似有荚膜的酵母菌有确诊价值。采用免疫组化能准确鉴别菌种。播散型病例骨髓、淋巴结、分泌物和活检组织培养常阳性。

2.组织胞浆菌素皮试  意义和方法与PPD(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皮试相似,皮试后48~72h观察结果,以红肿硬结≥5mm为阳性。皮试阳性揭示曾受过或正在受组织胞浆菌感染,对于非流行区病人有一定诊断价值,一般感染后2~3周皮试出现阳性,可维持数年。皮试阴性也不能排除诊断。故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3.血清学试验  现有的血清学抗体检测特异性不高,免疫功能抑制者可呈假阳性,仅能提示诊断。

补体结合试验(CFT)是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一般认为,效价≥1∶16或近期升高4倍以上高度提示有活动性病变。免疫扩散试验(ID),特异性高于CFT,出现“H”或。“M”沉淀带为阳性,前者常提示活动性感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效价≥1∶16为阳性。近年开展的组织胞浆菌糖原抗原(HAP)检测,阳性揭示活动性感染,可提供早期诊断依据。对免疫缺陷的患者更具有诊断价值。

其他辅助检查:

X线表现为结节性浸润,单个或多个薄壁空洞,周围有炎症浸润,病变主要在上叶,可有纤维化,上叶收缩,与肺结核常难鉴别。

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各期均宜注意与结核相鉴别。主要是靠培养及适当的血清学检查。原发性组织胞浆菌病的急性期应与其他真菌、病毒及细菌性、类脂质性肺部病变以及弥漫性间质性肺部纤维化相鉴别。急性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有脾大、淋巴结病变、贫血及白细胞降低时,可如内脏利什曼病及淋巴瘤,应注意鉴别。还应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马尔内菲青霉病、布氏菌病、痢疾、戈谢病等相鉴别。当有皮肤及皮肤黏膜损害时,应与肿瘤、孢子丝菌病、梅毒、弓形虫病、细菌性蜂窝织炎、皮肤结核或其他系统性真菌感染等相鉴别。

治疗

较严重的感染,应注意卧床休息,并采用支持疗法以利于痊愈。

1.系统治疗  适用于播散性病变、慢性空洞性病变、黏膜皮肤或系统性感染者,直到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血和骨髓真菌培养转阴。

(1)两性霉素B:目前作为中、重度感染的主要药物,0.7mg/(kg·d);两性霉素B脂质体起始剂量:0.1mg/kg/日(用注射用水稀释溶解并振荡摇匀后加至5%葡萄糖500ml内静脉滴注,滴速不得超过30滴/分,如无毒副反应,第二日开始剂量增加0.25-0.50mg/kg/日,剂量逐日递增至1~3mg/kg/日,输液浓度≤0.15mg/ml为宜,总剂量为1~5g,依严重程度而定。反应重者可加用地塞米松或其他皮质类固醇激素。为减少本品的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给药前可给解热镇痛药抗组胺药,如吲哚美辛异丙嗪等,根据医嘱可考虑同时给予琥珀氢化可的松25~50mg或地塞米松2~5mg一同静脉滴注,但应注意皮质激素可使感染扩散。

(2)伊曲康唑:目前作为轻度感染首选药物。400mg/d,对于急性肺部感染疗程3个月,对于播散性或慢性肺部感染疗程12~24个月。AIDS需要更长期服用。

2.局部治疗  早期外科治疗纵隔炎和心包炎能缓解心包填塞和支气管刺激症状。对于大的肺部空洞或肉芽肿,当系统治疗控制病情后可考虑手术。术后系统治疗至少应用6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肺组织胞浆菌病
引发组织胞浆菌病的原因分析
【精品系列】回眸瞬间,只剩余光——疑似组织胞浆菌病伴噬血细胞综合征病例
肺组织胞浆菌瘤:一种善于伪装的疾病
年轻患者间断咯血18月,病因竟然是......
这个真菌,检验科医生你会检验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