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递文化】<<老东坎史考>>东坎与仁和的关系


周广礼,字索之,1940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滨海县。1956年入伍,为志愿军199团骑兵通讯员;1958年选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预校学习;1959年转入第七航校学习飞行;1963年因体质不适宜飞行转至广州市公安局政治部,其后一直从事地方工作。在退休后,年近八旬时,笔耕三年,写了一本近九万多字的《老东坎史考》。

仁和与东坎在得名上有先后之别,但不能因此将两者割裂开来,因为两个名称实际上是指同一个地方的两个地段,所以除特别需要分开来说的内容以外,不管用哪个名称,都是指包括两个地段在内的同一个地方。这是可以从历史资料中得到证实的。



甲、 从《乾隆江南通志》中可知,最迟在雍正期间即阜宁划县之前不但已有“东坎”这个地名,而且已代替且包含仁和在内的地域。通志曰:(雍正)九年,署督臣尹继善请以淮安府之山阳、扬州府之江都并分为二县。尹继善疏略:为请分繁剧之县,以禆吏治事。淮安府属之山阳县、扬州府属之江都县,路当冲要,事务殷繁,附居府城,幅员辽阔,虽有干练之员,肆应难周。窃思苏松常三府大县,自分设以来,官民均便。山阳、江都二县,亦应各添一令。分疆而治,与地方甚有禆益。查山阳有庙湾镇,见有城池、营汛,居民稠密,可以改为县城。庙湾西至苏家嘴、板湖集、陈家集等处,北至北沙、单家港、周门、东坎等处,东至海边,原皆山阳所管。(清赵宏恩《乾隆江南通志》卷四《舆地志》)这里是提议新划两个县以便于管理,划归阜宁的地名是东坎,而且已与内陆古镇苏家嘴、板湖集、陈家集、北沙等齐名,可见此时的东坎连朝廷都已知名,不但包括仁和在内。也代替仁和在朝廷挂了号。



乙、 十五年后的乾隆十一年(1746),由冯观民编写的阜宁县首部县志中,则是将仁和与东坎二名并列或交替使用的。如:“仁和镇去县治六十里”(见乾隆十一年本《阜宁县志·坊镇》);“大佛殿在县治东北六十里东坎地方”(见乾隆十一年本《阜宁县志·坛庙》);这里有称仁和,有称东坎,所指都是离县城六十里的同一个地方。又东坎在同治年间曾筑土围子防捻,历史上却有仁和围和东坎围两个名称,如:“城东北六十里有仁和镇围”(光绪十一年本《阜宁县志·围寨》50页);“东坎围。在东坎镇。捻乱后,围内商民捐筑(旧志作仁和镇围。按仁和镇在围外)”(《阜宁县志》民国二十一年本311)不管在围内还是围外,有称仁和围,也有称东坎围,表明它们可等价运用。



丙、 在东坎、仁和这块地方曾有两个市场,叫前集和后集,仁和处为后集是老东坎人都知道的,前集则鲜有人知,其实两者是相对称谓,光绪本《阜宁县志》中就说得更清楚:“东坎镇,仁和前集” 后面的括号中又说“仁和镇东坎后集也” (见光绪十一年本《阜宁县志·镇集60页》)。前集最早在前后河之间西耙头街一带,以经营粮油、百货等生活资料为主,大宗货物多用水运;后集在后河北岸,以经营畜禽及生产资料为主,货多陆运。实是在同一块地面上分工不同的两个市场。

以上几点足可以表明,仁和与东坎从来就是同一片土地,两者可能有隶属关系的转换,即起初东坎隶属于仁和,后来东坎的名声大了东坎又领属了仁和,但疆治没有变化。在这里之所以要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在后面的叙说中为适应相应的历史时期,可能有时提东坎,有时提仁和,但所说都是同一个地方。

第一节 老东坎人

东坎是个移民区,从第一户入住直到目前,一直不断有人迁进迁出。本文要考证的是老东坎人,围绕着“老”、“考”这两个关键词,将时间定在本地建政以前,因为建政后不久便有了户籍登记,人口信息便直接查出,无需再考。


 

一、值得推敲的几种说法

关于老东坎人的来历有许多说法,有些说法关系到老东坎人的入住时间和构成成份,因此有必要先加以澄清。

(一)汪氏迁入时东坎地面不可能是荒无人居的草滩

弄清楚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它关系到这片土地上早期的人口构成,和最初入住时间。《滨海县志》称:嘉靖十五年(1536“安徽省歙县滚绣乡绣衣里汪姓族人迁居境内草滩(现东坎境内),以煮盐、捕鱼为业,所居之地取名汪家洼。”(见《滨海县志·大事记》13页)。又据汪氏1918年谱称:“间尝闻诸父老流传,征诸郡县志乘,此地(指东坎)在明嘉靖前,旷无人居,俄有汪姓者,卜宅于此,遂以成村”。所记给人的印象是:这里曾是旷无人居的草滩,直到嘉靖年间才有人入住,而且是千里之外的远方来人。这不但不符合事实,也与其他记载相矛盾。

甲、 有一段关于挑挖救生河的记载:“嘉靖年间(1522——1566)拨国库款兴挑救生河,从西坎黄河堤处,东入杨梅港(现东坎镇东园村)”(见《滨海县水利志·大事记》414页)这则记载中挑河的时间有点含糊,但另一处则指明也是嘉靖十五年(见下段所引)。试想,若汪姓迁居的是一“旷无人居”的地方,而同年就在此开挖河道,还动用了国库银两,这有可能吗?一个新迁入的单门独户,没有政治背景,用库银专为他一家一户挑河,绝不可能。只有在居民人数足以引起官方重视,或对生产、防务等有重大影响时,才能使官员特别是最高当局的关注。



乙、 嘉靖年间不但还有其他地方的人入迁,迁入地亦非旷无人居。据载:“嘉靖十五年(1536)嘉靖帝拨国帑兴开救生河(现东坎前河),西至西坎近黄河处,东入杨梅港,水患日少,饮水得到改善,附近北沙、涟水、淮安等地贫民络绎来此谋生村庄日兴,隶山阳县。”(见《滨海县志·建制区划》162页)这里虽然只说饮水得到改善便有附近人来此谋生,但觉得要改善的不会是尚未迁入的人,因为他们人未入境,不会有此体会;也不是汪家,因为不可在他家迁来的当年就惊动朝廷。期望改善的一定是足以引起当局重视的原居民,而有记载表明这里在元明间就已有了村庄(后有讨论),“村庄日兴”也表明,因为改善了饮水条件使原来的村庄更加兴旺。



其实,汪氏家谱中并没有把话说死,他们只是“间尝闻诸父老流传”,未作考证的“流传”只可作参考;而“征诸郡县志乘”之说也需找到志乘的远源,但除了很晚的《阜宁县志》外,未见更早的相关记载。总而言之,汪姓应该是在嘉靖年间迁入东坎的,但迁来时这里并非“旷无人居”,而是早有人居,甚至已有了村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盐城市丁氏宗亲分布村落
散文||“老东坎”轶事
医疗保险门慢特定点机构名单公示,东台9家
盐都群众文化网站
江苏一个百万人口大县,1966年才建县,是中国唯一的首乌之乡
乾隆十五年版《海丰县志》(含海丰县舆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