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件事,什么时候知道都不晚!


文 | 胡慎之    图片 | 来自网络

看完这篇文章


你有什么感想?


欢迎大家留言分享给我们


家庭治疗师认为,如果孩子有问题,这问题一定是出自他的家庭。


通过观察大量的孩子与妈妈的互动,也是得出这样的结论:妈妈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如果妈妈们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创伤,而且这种创伤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才能去修复。


既然妈妈对孩子的影响这么大,那么,怎么才能培养出一个人格健康,心理健康的孩子呢?


今天暂时着重从孩子0-3岁的成长规律去讨论妈妈跟孩子之间的关系。



-1-

你是用心?还是用脑?


明朝星相学家王阳明曾提出过一个重要的概念“知行合一”。


对此,我的理解是:行为和认知的感受相一致,叫知行合一。


有时,我们的认知会产生偏差,做出的行为和我们的认知是相反的。


“好心办坏事”就是知行不合一的结果。


如果我们掌握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就能改变妈妈们惯常的不合理认知,进而起到纠正育儿误区的作用。


当妈妈们的行为发生了改变,跟孩子在互动的过程中,孩子也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在教育孩子时,我们是用心做,还是用脑做?


用心,是指你投入情感跟孩子建立关系。用脑,是指你全凭自己头脑中的大道理去教育孩子,比如:我们常见的“应该”句式,“你应该要勇敢一点,坚强一点”。


通常情况下,妈妈们不会只使用一种方式,多半是两者结合起来,让自己陷入无尽的矛盾纠结中。


王妈妈心里觉得是爱孩子的,也愿意对孩子好,对教育孩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看到孩子在旁边玩耍的时候,心里会充满爱意。但当孩子有一些顽皮的行为时,王妈妈就会立刻勃然大怒,用一些自认为合适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有一些妈妈非常认可要给予孩子爱与自由的体验,但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某方面表现的非常好时,又会忍不住担心自己孩子家的未来。然后,妈妈们开始按照育儿书上写的,似乎比较正确的方法来对待孩子。


但我认为,教育孩子需要用心去体会他,而不是像对待机器那样去对待他。否则,未来你的孩子真的有可能会变成一台机器。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有时我们会做违背自己意愿或感受的事,这就是在用脑做事。


用心做?还是用脑做?就像爱情和面包的问题,两者是分不开的。


教育孩子必须是既用心也要用脑。


方法是死的,哪怕是所谓的正确的方法,不同的妈妈用在不同的孩子身上,给孩子造成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妈妈们尽量去遵循和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吧,去学习用一些更好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做一个好妈妈并不容易,因为妈妈本身也有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反应。



-2-

0-3岁孩子的成长规律


1
0-3个月,婴儿在自闭状态里。

0-3个月时,婴儿处于相对自闭的状态里。


这种自闭是指他的世界里只有妈妈一个人,妈妈怎样对待他,就等于这个世界怎样对待他。


这个阶段的婴儿完全倚赖妈妈的照顾,若妈妈照顾的好,能够及时满足婴儿,他便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饿了便有奶,哭了便有人抱。


当然这个妈妈也有可能是孩子的其他重要养育者,不一定是亲生母亲,比如那些被遗弃或者被领养的婴儿,这是另一个范畴的。


许多人以为被遗弃或领养的孩子小,不记事,其实不然。调查研究显示,被领养或遗弃的孩子,他们的生存策略与亲生妈妈抚养的孩子之间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区别来自于他跟亲生母亲的关系。


在0-3个月的阶段,婴儿仍觉得他需要适应的环境是有妈妈投入的。妈妈给予他所有的东西,使他跟妈妈之间产生一种关联,这种关联就是妈妈的教养态度和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体验。在这个时间段,孩子除了吃喝,最重要的就是能够睁开眼睛看到妈妈,或者说能够感受到妈妈的拥抱。


妈妈的脸上呈现出来的东西,决定了婴儿对自己的认识,若妈妈是温和有爱的,婴儿便认为自己是好的。若妈妈是冷淡无耐性的,婴儿便认为自己是坏的。


2
3-6个月的婴儿认为和妈妈是一体的(共生状态)

3-6个月的的婴儿认为自己跟妈妈是一体的。因为在这个阶段,婴儿很多的事情都要依赖妈妈,所以,婴儿会希望自己跟妈妈是一体的。


如果在更早的阶段,婴儿没有得到比较好的照顾,会产生一种很糟糕的体验。


如果妈妈们想给孩子一些锻炼或挫折的体验,我认为,0-6个月并不适合。很多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患者的病因就跟妈妈0-6个月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密切相关。


也许很多人会问,培养出精神病患者的妈妈是不是来自于家族遗传。


不一定,这更多的取决于妈妈对待孩子的方式。当然,他们的妈妈是精神病患者的成因也很大。这样的妈妈对孩子的认知和体验跟普通妈妈相比截然不同。有时,她会幻想这个孩子是来害她的,因此,对待孩子像对待敌人一样。


一旦孩子感受到了妈妈这些思想情绪,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也有的孩子会不知道如何应对,因为婴儿没有稳定的自我认知,他的一切都是依赖妈妈给他创造的环境,婴儿能做的就是逆来顺受。


如果妈妈给了婴儿伤害性的体验,婴儿被对待的感受,就是毁灭性的。


6个月以内的孩子需要及时满足,而且不给他任何创伤性的体验。


有一些爸爸妈妈和老人认为,婴儿哭了就让他哭一会(特别是孩子晚上哭闹),不要去关注婴儿的哭闹,也不要马上把婴儿抱起来。我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对待孩子的方式,尤其是针对6个月以内的婴儿来说。


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任何的哭声都代表着他的某种需求。


一个好妈妈是能及时满足婴儿的需求的,如果让婴儿等待了太长的时间,对他来说,这真的是一种毁灭性的体验和打击。


3-6个月的时候,婴儿会跟妈妈有些互动。


在互动中,妈妈把婴儿当宝贝来对待,婴儿就会觉得自己是好的。如果妈妈把婴儿照顾的很糟糕,那么,婴儿就会认为自己很糟糕。


3
6-12个月,婴儿处在分裂的世界里。

6-12个月的婴儿处于分裂的世界:妈妈分为好妈妈和坏妈妈。满足婴儿需求的就是好妈妈,没有立刻满足婴儿需求的就是坏妈妈。


这段时间,婴儿会非常敏感,如果是“坏妈妈”,婴儿一定会立刻发现,因为坏妈妈营造出来的感觉是不安全的。


有些妈妈对我说:“我家孩子到了6个月后,醒来就会经常咬我,抓我,这到底是为什么?”实际上,这是婴儿攻击坏妈妈的一种方式。


婴儿通过攻击来告诉妈妈,你让我不舒服了,希望妈妈能改变对待我的方式,变成一个好妈妈。


坏妈妈和好妈妈在6-12个月的孩子心里一定是存在的。


有的妈妈在遇到婴儿攻击时会说“我是一个好妈妈,对孩子尽心尽力,怎么会是一个坏妈妈呢?”


实际上,这是孩子成长必然会经历的一个过程,代表了孩子正在发展他的能力。因为孩子必须隔离开坏妈妈,才能成为自己,所以,坏妈妈是必然存在的。


4
1岁-1岁半,孩子尝试整合妈妈在心里的影像。

为什么有些人无法容忍别人的缺点?


为什么有些人看到别人有缺点就觉得这个人不可交,马上就离开?


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于婴儿在1岁至1岁半时,没有整合好妈妈在自己心里的影像而形成的,分裂的状态一直都存在。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举个简单的例子:


孩子要吃奶,妈妈刚好在忙,在两难的抉择下,妈妈选择忙完自己的事情再给孩子喂奶,以为孩子的事情可以等一等,缓一缓。实际上,孩子可等待的时间是有限的,等待的时间太长,孩子就会自然地将妈妈跟坏妈妈联系在一起,不满足我就会变成坏妈妈。这种联系会直接植入到孩子的无意识中。


在他感觉妈妈比较坏时,就会一直保持这个概念。所以你会发现,有些孩子到了2,3岁之后,如果妈妈不满足他,他就会说,“坏妈妈”、“臭妈妈”等等。


因为孩子内心没有整合好,不知道如何跟一个优缺点的妈妈相处,同时,他也没有跟一个无法立刻满足我的人在一起相处的能力。


1-1.5岁的孩子有承受一些挫折的能力,如果在孩子需要时立刻满足或者哪怕有一点延迟还是可以抱持孩子,承托住孩子一时的攻击,那么这个时期就会顺利过渡;而妈妈若忽视了孩子的需要,这种坏妈妈的样子就会一直在孩子心里。


5
1岁半-2岁,孩子处在偏执状态,要掌控一切。

1岁半到2岁的孩子处于一种偏执的状态,需要掌控一切。


这个阶段的孩子无法接受坏妈妈的存在,需要发展出一些功能,比如:1岁半到2岁的孩子会跑了,对外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可以去离妈妈远一些的地方。这个时期,他处于尝试着控制一切,希望跟妈妈成为一体的动态里面。


被照顾的感觉是非常好的,这个时期的心理状态在我们成年人身上也有残留。当我们经常去抱怨这个世界,不愿意适应它,总幻想着世界如果按照我们的意愿来行为就好了。这时,我们就跟该阶段的孩子一样,处在一种偏执的状态里,需要掌控一切。


两岁的孩子对所有的事情都非常好奇,喜欢拆解一些东西去研究。


有时孩子会来干扰爸妈或分配给爸妈一些事情,这非常有趣。


有一些孩子特别喜欢把一些东西丢在地上,让妈妈去捡,当孩子看到妈妈去捡他扔的东西时会很开心。孩子需要通过不断地试验来体会掌控的感觉。对此,很多妈妈表示无奈。


这个时候给到孩子一些些小的挫折感是比较好的。


另外,这个时期的孩子很喜欢跟人玩躲猫猫的游戏。孩子一个人躲起来,被找到的时候会很开心,这也是孩子要去掌控一切的标志。


如果在互动的过程中,孩子的需求一直没有得到妈妈的关注,那么,孩子的掌控感就会被打破的很彻底。比如,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没有人跟他互动,或者妈妈给孩子讲道理,“这个东西不能丢啊,那个东西很贵重,不能随便玩”。


孩子不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如果家长从成人的角度去判断孩子的行为,就会忽略孩子在这过程中想要掌控一切的正常心理。


如果父母总是不允许孩子做这个,不允许孩子做那个,也会打破孩子掌控一切的感觉,这种打破很彻底。


孩子被打破掌控感后会有一些麻烦。


孩子会感到周遭的人对待他的方式,让其有一种被迫害的体验。这时,孩子就又回到了自闭的状态中,觉得外界的很多东西并不如他想象的那样。跟想象的差距太大,孩子会产生恐惧感,不再愿意去发展自己,慢慢地,对周遭的事物也不好奇了,也不再愿意探索外界的事物了,开始尝试着去看大人的脸色行事,于是,听话的孩子就产生了。


6
2岁-3岁,孩子发展除妈妈以外的人际关系。

孩子到了2岁-3岁之后会发展除妈妈以外的人际关系。


这个时期,孩子会特别怕生。


怕生不是因为他害羞,还是因为他想要掌控感。


当陌生人侵入他和妈妈之间的关系时,孩子会感到些许的害怕。


其实,怕生是一个正常状态。


当孩子发现和别人建立关系也能给他带来满足的体验时,孩子就会热衷于跟其他人建立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就是爸爸。


爸爸适度地进入孩子和妈妈之间的关系,让孩子和妈妈的关系远一些,便于孩子去发展和其他人的关系。如果此时爸爸不能插入,便会给孩子带来麻烦。


有些人到了成年,与人建立的关系还是婴儿和妈妈的关系,哪怕他的年纪已经三四十岁了。这种情况常见于单亲家庭或爸爸经常缺失,没有发言权的家庭。这样的家庭结构呈现出来的状态是,孩子到了三四十岁还是唯妈妈独尊,很孝顺妈妈,非常看重和妈妈之间的体验,同时又跟妈妈冲突不断,自己就像回到了6-12个月的婴儿状态般。


所以,爸爸适时地进入,会让妈妈和孩子的关系不至于太紧密,对孩子完成日后的社会化和成为自己是非常有利的。


但是在中国的家庭里边,很多的父亲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老 胡 公 号  欢 迎 投 稿

零 要 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做母亲是天性,但母爱不是
小儿睡眠 | 白天宝宝如何睡得好?
婴儿什么时候能睡一整晚,需要怎么做?
胡慎之“人生七年”之第二课微课笔记
【粗心妈妈喂奶时睡着 10个月大婴儿被捂窒息死亡】
孩子睡眠习惯不好,睡觉经常醒,怎么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