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材里的经典错误(一)
初中教材中有一篇文言文《曹刿论战》,讲的是齐鲁长勺之战。战中曹刿精准捕捉战机,“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文章这里有一处标点错误,从笔者当学生时算起,这个错误错了至少几十年了,始终没有修改,贻害至今。

这里“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中,“登”字的后面应该断开,也就是应该断句为“下视其辙,登,苏、轼而望之。”,因为那个“轼”是顶多一握粗的横担在车厢上方的木杆,普通人登不上去的,除非是杂技演员,似乎没有史料记载曹刿曾经演过杂技。

这就要知道什么是“轼”。古代的车子是木轮,没有弹性,道路又坑洼不平,难免颠簸,人坐在车子上,不只是不舒服,还有被颠出车外的危险,所以,巧匠在车箱的前方安了一根横木,供人在车子颠簸时抓扶,避免磕碰甚至跌伤,其作用类似于今天小汽车的安全带。既然是供手扶的,当然不能太粗,太粗了抓不住,顶多一握,如此细的横木,且不说能不能经得住一个成年人的体重(曹刿当时应该还有甲胄在身),就这个登的难度,我想就够让普通人难为的了。曹刿登上去的可能性有多大,很是问题。就算是曹刿能登上去,刀光剑影的战场上既不是“表演”的场所,也不是“表演”的时机,我想,无论如何,曹刿是不会登的。那个“登”是登车,因为前面已经有个“下”了。与《曹刿论战》相同的用法还有《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通“轼)而听之。”《史记·魏世家》:“(魏文侯)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此二处的“轼”都是用手扶着横木看的意思。

在道路平坦的时候,人们不用手扶,轼就无用了,这时候,轼就只起到一个装饰作用,因此,车上的轼一般比较精美。著名的大文豪苏轼的名字也是由这个横木的作用扩展开去的,苏洵在《名二子说》中论及给长子取名苏轼的时候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洵看出长子的个性,为其取名“轼”,并警告说:“轼啊!我害怕的是你过分显露自己而不会掩饰外表。”事实正如苏洵所料,苏轼的一生就毁在他的过分显露自己而不会掩饰上。
所以,《曹刿论战》中这段文字的断句,应该是“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翻译过来就是“齐国军队败走了,鲁君将要追击,曹刿说:'不能追。’下车看了一下齐国军队败退时候的车辙痕迹,又登上车,用手扶着轼远望了一下逃跑了的齐国军队,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就追赶了齐国军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关于《曹刿论战》中“登轼而望之”的断句及解释 – 国学网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原文、翻译及赏析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 赏析
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课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