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来你是这样的新开铺,黑石铺,大托铺……


没有电话、没有汽车、没有飞机的古代

信息该如何传递

水浒传里的神行太保戴宗绑上神行甲马能够日行八百里

可是这个世界毕竟天赋异禀的人很少

信息的快速传递,必须依靠一种强大的制度

邮驿制度就这么产生了

作为官方的快递系统,它仿佛帝国的毛细血管

将信息聚拢到中央,又从中央扩散开去

将帝国稳固地捏合在一起

邮驿制度由驿道和驿铺组成

这种信息传递系统像一张放射状的网

以“五里一堆(墩)、十里一铺”规整排列

从“庙堂之高”扩散到“江湖之远”

那些军情、文书、诏令乃至官员和贡品

都在这些道和铺之间转呈、输送

地方上的一举一动

在不经意间也通过它们传递

有了这些“毛细血管”,帝国活了起来

这张“网”延续了两千余年

在这里留下形形色色的故事

凝聚成具体而微的历史

随着帝国的土崩瓦解,“铺”仅仅为地名留存

而那些与铺有关的故事却渐行渐远

古长沙的驿道至明清时期已相当完备

伴着驿道延伸的驿铺也循着驿道体例“十里一铺

二十里一大铺,三十里设驿站”循序排列

它们以长沙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扩散

铺递裁撤后

这些驿铺越接近长沙,越消逝得彻底 

现在的“铺”常出现在原来的古驿道周边

它们以集镇、道路、街道、村庄

或村民小组的形式被记忆下来

但大部分完成邮驿使命的铺

已经在时空冲击之下销声匿迹

2014年,湖南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

长沙市地名普查办试图打破

被现代元素取代的“古驿道网络”

循着已有的“铺”地名,还原长沙古驿道

留住暂未走远的城市记忆

五月末,在地名专家的带领下

我们试图穿越这些“时光隧道”

在仍有痕迹的“铺”中去窥探它们曾经的荣光

 

[青山铺:长沙县至平江第八铺]

那口古井,曾是青山铺车来人往的见证

作为长岳驿道古长沙县至平江的第八铺

它的前世今生都颇为精彩

一个闷热的中午,走进青山铺

哒哒的马蹄声、急促的摇铃声远去

只见清一色的白墙瓦屋一线儿排开

入口处的招牌酒旗和墙体上的涂鸦

仿若两个世界

“这就是驿道上的青山铺,那口井就是标记”

随行的地名专家谢志宏介绍

这口被称为“秀才井”的古井位于驿道旁

它具体出现于何时,已没有人能说清

当地人只知道祖祖辈辈都饮用此井水

那时邮驿盛行,跑马的、推土车的、赶路的

都会在井边停留片刻,喝口井水再前行

在当时,井是敞口四方井,不管旱季雨季

井水常年只齐井沿,不漫溢,不干涸

现在的古井四周用白色的大理石栏杆围住

井口也用一块圆形大理石覆盖

只在旁边设置两处摇柄便于取水

住在井旁的赵佩芝说

在当地,大家称古井为“秀才井”

“老祖宗说喝这口井的水,就会非常顺利

我们都是喝这里的井水长大

这条138米的街,出了18个老师”

但青山铺的这口古井名气不止于此

古时盛传,长沙县远近闻名的两样东西

一是麻林桥的豆腐,其二为青山铺的芽菜

青山桥的芽菜取这里的井水做成,脆嫩清爽

因古井水质甘美,一到周末

还有人拿着瓶和桶打水带到市区去

但百年之前,作为驿铺的青山铺

远不是一口井就能标识的

古时的驿铺不对外开放,它大多以三间房为标准

中间放一个桌子,两边是两间睡房

后面就有个小饭店,可以吃饭和住宿

但这条驿道上来来往往的路人太多

光平江生产洋纱的商人就往来不绝

于是驿铺周边适时出现了大规模集市

在邮驿制度存在时

这里曾有37户人家,商铺、作坊27家

涵盖餐饮、医药

手工业作坊、传统日用品制作等

但随着驿铺的取缔,青山铺也未能逃脱衰败命运

在土地改革后,大量集镇人口回归种田

1956年公私合营运动中

部分商业人员归口供销社系统

1958年,捞青公路建设使得道路位移

青山铺老街日渐衰微

如今老街轮廊虽仍依稀可辨,古井尚存

但商铺全无,仅为一个村民集中居住地

而今这条曾经的青山铺老街

成为长沙县美丽乡村示范点

还保留了童氏喉科、青山老酒两家老字号店铺

 

[新安铺:长沙至平江第七铺]

仿若飞马扬鞭的邮驿岁月未曾在此发生

从长沙出发,上京港澳高速,再进入107国道

穿过闹市,进入乡野

原来的新安铺范围才进入视野

此刻,微风吹过,属于乡间的清新气息传来

根据乾隆《长沙府志》载

它是长岳古道上的驿铺

南接成林铺,北连青山铺

如今并没有任何跟新安铺有关的地名留存

时间越久这些消失的地名变得愈加扑朔迷离

长岳古道是沿着溪流修驿道设驿铺的

属于长沙境内的这13个驿铺几乎都在溪流边

有水的地方更为便利

它可根据原有的河基来修路,省时省力

它太不起眼了

往南十里有茅塘铺,往北十里又是青山铺

夹杂在两个商业较为繁盛的大铺之间

它常常被忽略

据传,茅塘铺有一饭铺老板厨艺高超

服务热情周到,人又长得帅气

从长沙出发,距此铺路近者就慢吞吞移步此店

距此铺路远者则急匆匆赶往那里

因此当地有“早也茅塘铺,夜也铺茅塘”之说

当时的茅塘铺是进入长沙市区最适合的歇宿地点

而去往平江的路人则赶往青山铺留宿

所以,新安铺的地位颇为尴尬

也正因为如此,甚少有人关注到它

十分凑巧的是,平江不肖生向恺然

写《江湖奇侠传》时,就提及了这里的唐田寺

还提及新安铺旁的苦足坳

“从长沙小吴门出发……

一过苦足坳远远就能看到宝塔……”

这里有一处小地名叫苦足坳

旧时平江发展洋纱

时常有人推着洋纱车往来驿道

这车很重,推车的人要耗费很多精力才能经过

因此得名,随着时空变迁

“苦足坳”也被叫成“苦竹坳”

向恺然提及的宝塔已经不在了

但是唐田寺在毁坏之后,很长时间被用作供销社

那时在庙里设仓库,存储东西

供销社体制改革后

有人将此处买下来,建了如今的唐田寺

寺庙已经完全没有以前的神韵

现在,只有64岁的黄顺华在这里守着

但是被当地人供奉为“樟树大神”的樟树还在

它已经有470年了

当年驿道驿铺上的过往唯有它是见证者

新安铺取消后,这里曾为唐田的公所所在

也曾发展起一个集镇,但这几年乡镇合并

原来的公所已不存在,这条街也逐渐萧条

那天,我们经过,集镇上只有零星几个人

而“樟树大神”已经有人放置了一尊菩萨石像

旁边还有未燃尽的香火

 

[菁华铺:宁乡至益阳第二铺]

有边界贸易的菁华铺,还有座古菁华桥

百余年时光,菁华铺的衰落是显而易见的

这是宁乡市去往益阳的第二铺

按驿道里程规制,是大铺

它跟益阳相距仅一华里

故而此地成为了两地的边贸场所

在这里,关于铺递的邮传功能暂无痕迹

初夏中午

从319国道旁的菁华铺乡进入古菁华铺

一公里的路程,依次从喧嚣走入沉寂

我们沿着散碎的线索

在已铺满水泥的乡间小路上

寻找当年的蛛丝马迹

古时从宁乡去往益阳的驿道

在进入菁华铺的池塘边被一条水泥路截断

去往县城方向的田野里遗落着驿道的条石

而去往益阳的合面铺

则已被一栋栋乡村小别墅取代

小别墅沿路而建

恰如当年紧邻驿铺而建的合面街

所以,一走进这里,问及“菁华铺”

热情的当地人便从自家的屋舍

开始介绍当时的繁华

一切从界碑牌说起

经由菁华铺的古驿道

是常德通往长沙的交通干道

岔路还可以通往煤炭坝

古菁华铺以王家山界碑牌为界

(大概在如今土地庙附近)

分上铺和下铺

上铺有界碑塘,沿塘基有茶亭

往来益阳与长沙的路人多在此处乘凉歇息

下铺则是商业集散地,延绵三华里

“我家正住界碑坊下方,是一家杂货铺”

74岁的胡章保说当年他父亲

就是走驿道去县城进货

他们家做烟卷买卖

每天天没亮就要起床卷烟

他家对面是饭铺

这个饭铺因为有专门的牛栏可以关牛马

生意异常火爆

到后来它还发展成伙铺,可供行人常住

界碑坊的往上至池塘边

有七八家店铺,药铺、商铺居多

往下,饭铺、伙铺、肉铺、豆腐铺等居多

一直延伸至靠近益阳边界

古菁华铺有自己独特的“市”

那时益阳和宁乡的农产品集市

就在这条合面街进行

到清光绪二年

古道铺上石板,街市繁华更甚

特别每年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五

合面街里的武圣殿举行庙会

这是一个两进的庙,靠着菁华铺街道尾端

前供奉关公,后供奉观音

古菁华铺还存在的时候,武圣殿有大戏台

举办庙会时,大戏一唱就是半个月

为了防止秋天田地干旱,影响稻米收成

庙会期间还会“抬菩萨”

这个庙会约定俗成

谁也不知道到底在庆祝什么

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缺少娱乐的年代

这样一场盛会也为枯燥的驿道增添了些许热闹

但这样的热闹随着驿铺的取消,渐渐消失

到1958年,驿道失去干道的交通功能

合面街再无喧嚣

但穿过界碑塘往县城方向

又是另一个“世界”

在驿铺无踪影可寻时

田野的小道上零碎散落着驿道的条石

不远处一座单拱石桥立在茅草丛中

当地称之为“菁华桥”

该桥桥面不宽,两边均为麻石

中间条石拼成

拨开茅草,菁华桥上还有很深的车辙印痕

显然,在古时,这条驿道车来人往

庆幸的是,虽然菁华铺已不再

但以它命名的地名成了当地重要地标

在它周围,还能从一些散落的残迹中

找寻曾经的样子

 

[回龙铺:宁乡至安化第三铺]

有瓦屋的回龙铺,跟别处不一样

为什么从古长沙县和善化县始发的驿道上

72个驿铺,宁乡境内占据22铺

且大多都有迹可循

在宁乡至安化第三铺回龙铺中

似乎能找到些许答案

古驿道从宁乡至安化有170华里的里程

在前后数铺中,只有它盖有瓦屋

五月底进入回龙铺

沿着洋泉河找寻回龙铺的瓦屋

在那时有瓦屋说明当地经济发展很好

古人居住条件大多简陋

茅草屋是普通老百姓建房标准

而瓦屋比驿铺和普通饭铺大得多,屋内功能齐全

一般接待的是视察民情或外出办公的官员

或者是有钱的商人

在回龙铺,老一辈记忆中有三栋瓦屋

现在已无人知晓它曾经所在的位置了

回龙铺的原址在回龙村一组

这里的水泥路还沿用驿道的规制

两旁的房屋整齐划一

在这里,大多闭门闭户,鲜少见人出行

旧时,这条银带般的洋泉河

将回龙铺分割成上下铺

太学生周锡琮路过此地

曾在《回龙铺道中作》中

将洋泉河分割的回龙铺做了特写

“两岸横连当道店,一街中跨过溪桥

回龙地脉清如水,十里洋泉响似潮”

那时,驿道上行人络绎不绝

回龙铺上下铺的商贸也异常繁华

住在下回龙铺的付稻秋

他家房子所在地是下铺的最后一间商铺

他们家以前卖南货,也是从别处搬来的

“这里土生土长的是谢氏,以前驿道还在时

洋泉河上的桥都是他们操心维护的”

一条河将商业也分隔得恰到好处

下铺卖南北货的就有几十家店铺,比上铺多

上铺也有商业,但没这么发达

所以道路铺设都有区别

上铺道路鹅卵石为主,石板路只铺设一半

而下铺发展成“合面街”,道路更好些

但今日看来,上下铺的情形似乎有点反差

驿铺还在时

回龙铺上热闹的地方要数街旁的各种庙宇了

在那时,驿道旁的回龙铺有

灵官庙、武圣庙、观音庙,颇具规模

这些庙宇里有戏台、土坪等,非常热闹

其中灵官庙香火最盛,它建于清嘉庆年间

每年农历九月二十八日庙会

灵官庙在驿铺取消后还活跃了很长时间

但它终究抵不过岁月变迁

这座见证回龙铺繁华的庙宇也被损毁

如今,便在原先灵官庙的原址上复建

但走进其中,庙墙有现代化的瓷砖瓦片装饰

戏台较为新颖

从灵官庙出来,道路仍然笔直

似乎还能看出当年的影子

夏时记得小时候,因为这条路太直

父辈们把路称为“直肠子”

“回龙铺留下的痕迹还有桥

出灵官庙,沿着台阶下到洋泉河

夏时从爬满田螺的丝草中找出几块铺桥麻石

那里曾是联通上下回龙铺的老桥残迹

赶考求学、贸易往来者都需经过这座石桥

再上驿道走向它处

雍正年间谢氏为了往来过客行道方便

又加以重修,并在旁边立碑为记

这座回龙铺桥也算是驿铺兴衰的见证

只是,旧石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

而出回龙铺正街不远处

还有一座保存较好的石桥,当地人称万美桥

这个桥跟回龙铺相接

由三块长条麻石铺成桥面,现今仍牢固

只是它虽在路边,但湮没在荒草丛中

周边树木高耸遮天蔽日

若非当地人,很难发现它

“以前这里有四根石板,后来断了一根

现在只剩下三根了”

住在旁边的袁秀群老人告诉我们

以前过石桥后的道路就是她家所在地

在他们这里,还流传陶澍过桥的故事

“陶澍经过万美桥不小心摔了一跤,当时很晚了

他没打扰人家,就直接在桥边的茅草亭睡了一晚”

这些故事仍在当地传颂,只是这些过往早已成云烟

若不是还有“回龙铺”这个地名

恐怕这些古迹再难跟其有所关联

 

[玉堂铺:宁乡至安化第五铺]

如今只知吃口味蛇,不知有玉堂铺

驿铺的消失看似有规律可循,实则又无规律

都说越接近城市,越接近经济发达地区

“铺”的消逝越彻底

玉堂铺却相反,虽然处于乡村

曾是有名的水陆两用驿铺

如今只留下一座坍塌的石桥,连名字都未留下

现在的玉堂铺在宁乡大成桥所在地

这里因有宁乡最有名的口味蛇馆,而名气很大

但进入其中,问及“玉堂铺”

大多摆摆手表示未曾听说

有趣的是,提及那座残破的玉堂桥

很多热心的村民却知晓

作为宁乡去往安化的第五铺

这里曾留下很多跟驿道驿铺有关的故事

玉堂铺原名仙水铺

据说因有天子龙脉水流经此地而得名

由寻峰铺往西南方向数里便见玉堂水

玉堂水源自县北,经喻家坳、大成桥南来

在玉堂桥东南一里左右汇入沩江

水上建有石桥

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春夏之交

状元易祓回乡丁忧驻此濯缨,乡人建玉堂坊

因以玉堂命水名和桥名

大概玉堂铺也因此得名

玉堂铺现在唯一的留存就是这座三墩石桥

在当地人带领下,我们找到该桥

它在一座硕大的别墅旁,尽显沧桑

三个石墩两个保存较完好,最后一截石墩

在2017年的洪水冲击异位

每个石墩之间分别由三根条石拼成

如今走上去,仍牢不可破

玉堂古桥有9墩10搭,全长88米

桥面由三条6米长、40公分宽的

花岗岩条石砌成

这座桥的桥墩是当地石灰石凿成方砖护砌的

非常稳固,曾号称“宁乡桥王”

而如今我们站在桥头处,透过残缺的石桥

依稀还能看到“桥王”的伟岸

仔细找寻还能透过风化的石头看到石刻的蜈蚣

当地人告知

这是用来镇水、治水,防止水患的水蜈蚣

麻着胆子上桥,走到一块四方坪

像是之前的桥亭,但仅从残留的印迹推测

很难想象它当时是何模样

玉堂铺是个水马驿

在宋代,60华里置一驿站

负责递送使客、飞报军务、转运军急物资

那时全国平均每县只有2至3个驿站

宁乡至安化驿路上就设置了

玉堂铺和青羊铺(黄材铺)两处驿站

所以这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快递物流点”

这里也有十里一铺的“急递铺”

但它只管公文递送

过玉堂桥后,就到达真正的玉堂铺所在地

这里比别处消失得更快

再加上农村建设,周边的乡村合并

原来有玉堂铺名的村也被称之为“玉兴村”了

但这座古桥的留存,似乎仍在提醒人们

那段属于“玉堂铺”的时光还未走远

湖南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

湖湘地理栏目

联合推出

END

文字 | 伍婷婷 实习生张婷

摄影 | 李林冬

微信编辑 | 实习生张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寻访古驿道了解这些“铺”背后的故事
记忆中的宁乡古县衙
黄埔军校第五期湖南人
龙田在上
王氏起源 湖南
千年古埠桥头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