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出则繁华,入则魔幻,长沙竟然有个这样的城中村……

所有的魔幻感,都来自于一种“超现实”的体验。

现实是大致有序的存在,魔幻之境则充斥着混乱与冲突。长沙这座城市的定语里,很少有“魔幻”二字,但并不代表这座城市不存在一些具有魔幻感的地理区域。石马铺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我在这个片区附近工作和生活了十几年,这里让我有一种“被边缘化”的感觉。从城市的繁华街区进入这里,立刻就能体会到一种无序感。与这种无序感相伴生的,则是它保留了文化的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带给我一种奇妙的感觉。在石马铺的区域内,高楼与菜地、学校与庙宇、民居与坟墓,各种元素无规则地堆积在一起。这与城市周边的井然有序形成强烈的对比。称之为“异世界”,我们之所以使用这样一个定义,是因为它以一种极为特殊的“场景感”存在于长沙这座城市之中。香樟路、劳动路、南二环与韶山路构成了这个“异世界的边缘”,它的中心区域则是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后山一带。

其实,我们所说这种奇幻场景感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差异感,在一个差异极大的场景中,体会时空穿越的感觉更加魔幻。历史上那些酷烈的战争以及民族迁徙的艰难历程都曾在这里留下了太多的印记。石马铺保留的长沙城市记忆,漫长而久远。而它自己也将成为记忆的一部分,在它有可能消失于城市化的浪潮时,我想为它留下一些文字和影像,以为纪念。

请将手机旋转90度

横屏观看

长沙雅塘片区历史上是被忽略的城市边缘地带,它被夹在南二环与劳动路、韶山路、香樟路之间。地形扭曲,地貌混乱。历史上这里是远郊的墓葬区,即使在城市开发大潮涌来之后,这里依然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正是因为这种“遗忘”,让它变得野蛮而魔幻。

石马铺为何成为长沙的“边缘地带”?

石马铺曾经是城市的远郊丘岗地带。这种地貌,有幸在今天依然有所保存。


在近代长沙开发强度很大的河东区域,这种留存相当难得。我们今天打开卫星地图,依然可以看到石马铺及周边的地貌特征。在靠近香樟路的北冲水库之上,是邓家岭,海拔84.6米。翻过邓家岭之后,是自然岭。这是区域内比较高大的两座丘陵。在它们的西面,与红花坡、王家冲之间的地带,则是一片更为低矮的丘岗,如陶公山、杉树坡。在这些丘岗之间,是山冲、屋场和水湾,如王家湾、龙吉湾、石马桥、戽桶塘、油盐冲、新塘冲、鸦塘冲、蒋家老屋、明家屋场、中间屋场等等。这些历史地名勾勒出了历史上石马铺区域的原始地理图景,它是一个典型的长沙远郊农业区域。起伏的丘陵间,水系发达,但可耕种的土地却十分有限。人们在山冲间劳作,种植蔬果或粮食。

当然,作为典型的交通型地名,石马铺在历史上更多的是作为长沙到醴陵之间官道的驿站而存在。长沙南部当时有两条重要官道,一条通往湘潭,一条通往醴陵。石马铺就是去往醴陵官道上的第一个驿站,其后则是洞井铺、白田铺,如今连曾经遥远的洞井铺都已经纳入了城市的规划区之内。

今天的人们,谈论起石马铺,似乎总也避不开“坟山”这个定义。其实石马铺真正成为城市的大规模公共墓葬区,已经是很晚的事情了。

历史上的长沙城很小,中心区一直在五一广场附近,南不过城南路。石马铺直线距离南门口约六公里,已是城市远郊。历史上的长沙墓葬区多在城区周边,如今城中心的浏城桥、黄土岭一带,以前都是大规模的墓葬区。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才大规模扩展到石马铺一带的远郊。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人选择在此安葬。2018年,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石马铺一带的长沙市儿童福利院项目工地发现了距今1500年左右的两座南朝时期砖室古墓。它们都为民墓,且两座墓葬有族属关系,属同一家族。说明当时已经有人选择这片远郊之地作为家族墓区,同时也说明了石马铺历史上并非一直是丢弃无主亡灵的“乱葬岗子”,只是在某些混乱的历史时期,有过这样的现象。大多数时期,它和长沙大多数的其他郊区并无区别。1958年,政府将历史悠久的石马铺墓地建立为民政部门的公墓,由市民政局进行管理。据说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长沙最早的公墓区。不仅如此,长沙市精神病医院、长沙市第三社会福利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相继在此落户,石马铺由此成为一个城市中安置各种特殊机构的边缘地带。

石马铺的边缘化,其实与历史上的墓葬区定位关系并不大。长沙如今的繁华城区,大多都曾是坟山。1977年京广铁路从长沙市区改走郊区是石马铺近代命运改变的肇始。京广铁路从石马铺片区中心穿过,切断了片区的完整性。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东、南二环修建,连接树木岭与桔园两个片区,这两个地方因此日益繁荣。但在它们之间的石马铺片区,则因为铁路与环线交织,且海拔高度不同,形成了一道坚固的屏障,阻碍了石马铺片区的西向发展,而在它的东、北两面,则被民政学院与自然村所阻隔,在洞井路和曙光路拉通之前,片区内无大交通线。只有南面临近韶山路,发展略好。交通和区位的阻隔,让石马铺变成了城市中的一个“夹角地带”。

正是由于这种“边缘化”的定位,石马铺一直没有得到发展的机遇,因此保留了一种“自由生长”的状态。

“自由生长”下的石马铺,空间扭曲而魔幻

站在石马铺临近二环线的山坡上,环顾四周,可以看到高楼林立的城区。

在它的周围,城市得到了充分的发育,而它却处于长期的无规则生长中。这里最大的三个片区,是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民政学院”)、雅塘村社区和石马村。长期以来,单位社区、城中村与学校互相挤压在这片狭长的空间内,这片空间因此变得扭曲而复杂。

从南二环线的雅塘村路口进入雅塘村,首先经过的是一片混杂的民房区,然后是华云小区。雅塘村社区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多为六层左右的传统单元房,居民大多是市内各企业单位的职工。其中有长沙纸箱厂、长沙摩托车厂、长沙汽车制造厂、长沙汽车电器厂、长沙鼓风机厂、长沙第一服装厂、水电八局、长沙钢铁厂、白云制冷设备厂、华云机械厂……这些都是老长沙人曾经耳熟能详的老厂子。他们的职工住宅,集中于雅塘村片区,多为老房子。比较新的则是2004年长丰汽车所建的高层小区长丰苑,以及两栋作为商品房开发的电梯高层旺盛佳园、雅兰小筑和汇城上筑,社区占据了二环线边的一个巨大山坡。社区在没有拆迁之前,也是一片极为幽深安静的花园小区,那时候大片的樟树几乎将整个山坡覆盖。小区入口处,则被石马村杉树坡组的民房所包围,几乎已经没有了什么绿化。除了民房,还有陶公山下的华云机械厂与朝日五内衣厂。如今两厂都已不在。

因为没有整体的规划,大家各自发展,仅仅是一座山头,就有了如此复杂的构成。片区空间内单位和人员的多样性导致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冲突,魔幻感由此而生。在石马村中,历史遗留下的古墓构件丢弃在各个角落。民政学院的林间,墓葬依然大量存在。风格迥异的建筑几乎塞满了这个狭长的区域,各自规划的道路让人迷失在这个扭曲的空间里。而迷失之处,所见的建筑或古墓又让人更加感到惊悚。

多元化造成的剧烈冲突感充斥在这个封闭的空间中。这种冲突并非它的本意,但似乎又是一种宿命。城市的发展依赖于地理格局,交通的规划因此有着一定的必然性。那些被交通割裂的地带,发展空间十分有限。

石马铺的命运在近年来开始改变,片区开发已经在快速进行中。新的道路体系正在建立,原本封闭的空间逐渐走向开放。而我们最希望保留的是那些多元化的元素,这是它最有价值的文化基因。

暴雨将至之时,“异世界”的气氛就到达了峰值

构成魔幻空间的元素有很多。石马铺那些迷乱的道路、迷路时遇见的惊悚古墓,以及那些带着奇幻色彩的建筑,让我们的心时刻处于一种奇妙的兴奋感中。除了自身的因素,这种魔幻感也与天气有关,如果恰逢气象变化,尤其是暴雨将至之时,魔幻的气氛就会到达峰值。

进入石马铺这个“异世界”的路径有很多。

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地闯入这个空间,但不能保证一定能走出这片区域。即使是在当地生活过很多年的老居民,也经常会迷失在某一条小路上。这是地理空间挤压和条块分割造成的迷乱。没有一条路是直的,道路在复杂的丘陵地貌和不同的地块间蜿蜒,艰难地连接着每一个地点。

这里现有及规划道路主要有石马路、自然岭路、曙光南路、洞井北路、雅塘路、竹塘路,这些道路在南二环与劳动路、韶山路、香樟路组成的框架之内,另外还有无数的无名支路。

在石马铺没有大规模拆建之前,从韶山南路石马路口进入这片区域是最便捷明了的路径。这条以“石马”命名的路,在2015年的历史卫星影像数据中依然可以看到。雨花亭街道办事处就曾在这条路上。很多人对石马村的印象大多是源于这条道路。作为石马村标志的那尊石马,也曾设在这个路口。很多人对路边成排的老樟树记忆深刻。沿着这条路一直走,走到路尽头的大上坡,可以直达南二环。与这条路交叉的是自然岭路,交叉口曾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木材市场。这条路是石马村与自然村之间的一条主要连接道路。

从石马路到自然岭路,是一个上坡。路的左侧是仓库和凌乱的民房,右侧则又分出一条道路,路口有简易粗糙的指示牌,写着几个地址:长沙市精神病医院、长沙市第三社会福利院、长沙市老年呵护中心。附近一位姓蒋的村民告诉我们,当年每天都有好多车从韶山路拐进来找不到路,然后就问他们这些单位是不是真的在这里。毕竟太荒僻了,很多人心里没底。后来因为拆迁,这几个单位都搬到了曙光路的边上,好找多了。

在我印象中,搬迁的过程中,这条路被两道围墙给堵了起来,变得极为狭窄。沿着这条极窄的路,可以到达当时尚未建完的曙光路,然后继续向前可以到达民政学院。

自然岭路继续向上则又有Y字形的一个分支。分支路口有一座大墓。上面有英文编号,下面则写了蒋公某某之墓,荒草太深,下面的字已经被埋没。这座墓也成为自然村与雅塘村的一个分支标识。每次走到这里,就知道沿着有墓的一侧向上,是通往自然村的道路。向下再向上,则是汇城上筑小区,继续深入是雅塘村社区,再绕过几个弯,就又回到了二环线,不过这次已经是到树木岭路口附近了。

通往自然村的自然岭路,同样经历了一个先上后下的坡地。坡地左侧是一个军事单位,右侧是少量的民房,坡上则是被封闭起来的石马公墓区域。如果不知道这些信息,走在这条绿意盎然的路上,感受不同于城市的清幽还会有很不错的心情。

自然岭路通往雅塘村除了那个Y字形路口,继续向前还有一个人行阶梯路,行人走这里可以节省不少的路程。这条路在雅塘村小学的后面,是一条漫长的坡道,当地居民称之为“108”,意思是有108级台阶。沿着这条坡道上去,可直达雅塘村,左拐即可到达小学。

这条道路在当年的石马铺区域内,已是最为宽阔的主路。石马村沿山势分布,很多地方只能通过小路到达。石马路T字形路口的附近,有一条小路可沿着村民民居上坡,再右转到达长沙市工商局和中心医院的后门。这是石马村的彭家垄组,这个村民小组沿着二环线分布,但并不是所有的路口都能通向南二环。很多道路被房屋阻挡,变成了断头路。我们在这里遇到了正在种菜的石马村村民沈爹,他热情地招呼着我们,并向我们讲述当年石马铺的模样。他说那时候这里全是丘陵,他们当年住在京广铁路所在的位置,山间还有桥,叫石马桥,现在还有个村民小组叫这个名字。桥下有水沟,以前这里打过很多大仗……

雅塘片区改造计划改变了魔幻的空间结构

沈爹的讲述让我想起之前刚刚走过的石马桥,那是在Y字路口的附近。当时我们走的下路口并没有进入雅塘村,而是沿着下面的村民房屋一直向里走,直到与二环线交叉的洞井路立交桥,然后又穿过新修的洞井路继续上坡走小路,最终走到了一个有点高度的土坡之上,然后发现这里已经是雅塘村与环线临近的一个山坡了。站在这里,背后是雅塘村,眼前是已经被拆掉的一片民房,远处则是南二环与铁路线。

在石马铺与二环线接壤的区域内,几乎没有大路。当年这里是长沙著名的东二环美食大道。大部分的民房就拥挤在饭店的后方,形成狭长而密集的一个生活空间。它们几乎被城市遗忘,开车经过南二环的人,大概也只会看到那些林立的大饭店,很少有人会想到,它们的背后还有如此多的村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雅塘片区三年改造计划的实施,改变了这里的空间结构。曾经隐秘的地方现在完全显露了出来。现在的石马铺,已经成为以洞井路、雅塘路、韶山路与二环线为主要围合道路的区域。对于没有在这里生活过的人而言,这里似乎并不难走,宽阔的四条大道,互相连通,交通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对于对这里有过深刻记忆的人而言,这是一个需要打破旧回忆重新建立场景的过程。譬如雅塘村,在我的记忆中,它是一个盘踞于山坡之上,只有两条进出道路的封闭空间。但现在它已经被洞井北路分成了两个部分。沿着这条路可以跨越二环线和京广铁路,直达劳动路上的赤岗冲和红花坡。在以前,去这两个地方则需要绕到树木岭立交桥附近,走很远很曲折的路线才能到达。从前的石马路未来也不再是主路,笔直宽阔的雅塘路将连接起韶山路、曙光路、洞井路,直达树木岭路。自然岭路也将不再那么重要,竹塘东路将会与雅塘路并行,贯穿起片区内部。

丘陵地貌早已不再是阻隔城市道路建设的难题,这些贯穿石马铺的新路让城市的交通得以极大舒缓。唯一有点感到惋惜的是以前那些沿着地势上下的小路,它们真的很美。

除了令人迷乱的路,石马铺片区更多是令人惊悚的墓。这些墓的主人,有陕西来的绿营官兵,有抗日战争中的烈士,有当地的诗人、乡绅以及大量的平民等,石马铺因此也拥有了一种厚重的历史气息。

我们在新修的曙光路附近采访时,偶然间的一瞥,发现了桥下竟然有一座巨大的墓葬。从上向下俯瞰,这座墓葬呈现Ω的神奇形状。巨大的墓围与水沟泊岸让人惊叹。我实在是想不起这里曾经有过这样一座规模庞大的墓葬。沿着小路下到墓葬前方,看到清晰的墓碑上写着:陕西忠义官弁兵夫合墓。不仅是墓碑上有字,墓围和泊岸上也写满了同样的文字。墓围上方还有一块被加固的宪示碑。

记忆反复激荡,我终于想起这里就是赤冈岭,当年的石马路312号民宅所在地。

在长沙访古的小圈子里,这里是一个重要的地点。当年西王萧朝贵率领太平军进攻长沙,他从醴陵而来,走的正是醴陵到长沙的古道,石马铺是这条古道的最后一个驿站。在这里,萧朝贵与赶来增援长沙清军的陕西绿营军在此激战,两千多人的绿营军大败,伤亡九百余人。主帅总兵福诚、副将尹培立战死。后来太平军因主帅萧朝贵在天心阁下被炮火炸死,战事纠缠不下退却。战事之后,陕西西凤营参将阎丕敏、抚标谭成等在湖南乡绅的资助下,按册收殓,采取就地掩埋的方式,择址分葬13处,共17冢。其中石马铺赤冈岭东西两座合葬大冢最大,一葬700余人,一葬200余人,相距约一里许。这里就是那座埋葬了700人的最大墓。墓上方残存的土丘,就是当年发生过激战的赤冈岭。另外一座大墓在韶山路另一侧的南园小区内。我们推测,剩余的15座墓,埋葬的应该是陕西绿营军中有一定等级的将领。历史不经意间开了一个玩笑,如今那些将领的墓荡然无存,埋葬了普通士兵的两座合墓却都几乎完好无损地留了下来。

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人来这里寻访古墓。只是在没有拆迁之前,这座墓被民房挤压,又被垃圾和荒草覆盖,当时只能看到散乱的墓围,宪示碑和墓碑不知所终,泊岸之上修葺了砖墙,完全没有今日的气势。

这座大墓如今非常完整,几乎所有的构件都被找到且复原,这在长沙的古墓中非常难得。据悉,在整个片区规划中,这座被重新修缮保护的清代大墓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旅游点。这是一个值得欣喜的信息。

 诗人杨坦园墓那里在建雅塘文化主题公园

在清代大墓的马路对面,是一个隆起的山坡。那是未来规划的雅塘文化主题公园,现在已显现雏形。我们沿着尚未修好的土路,攀爬上去,山丘并不高,十分钟就到了山顶。山顶上的发现同样令人惊喜。这里有两座清代墓。一座是清同治年间修的“李母张氏”墓,虽是民墓规格,却也修得有型有款,用料扎实,可以说是当时社会富裕阶层墓葬的代表。旁边另一座墓葬,墓碑文字十分特别,上面六个大字:诗人杨坦园墓,完全不是当时流行的传统写法。

熟悉清代戏曲文艺的人,一定会记得杨坦园。他就是杨恩寿,名坦园,人称“戏痴”,是清代晚期著名诗人、书画理论家、戏曲家及戏曲理论家。他的戏剧理论研究成果,至今都有很深的影响。但我更感兴趣的是他的诗,毕竟他自命为“诗人”,并把这称谓刻在墓碑之上。甚至他的墓碑上也刻了一首遗诗:“祭扫攸宜子若孙,自营生塘自南门。大书深刻题碑字,但著诗人杨坦园”,但我其实更喜欢他那首《春感》:几日东风尽放颠,阑干如水夕阳天。桃花红雨梨花雪,春到人间便可怜。

这荒郊野岭之地,埋着一个性情中人。


如果说大多数地方是带有墓区的居民区,石马铺则是从墓区里生长出来的居民区,墓葬在这里曾经随处可见。尤其是在城中村和学校区域内,更是如此。我们在走访的过程中,经常可以见到墓碑、香炉、南瓜柱以及各种墓葬构件,它们大多被当作了村民们走路用的石阶,或是房屋的基础石。这种毫不避讳的现象在近现代的民居中很常见,古人似乎对此比较在意,至少我个人没有在古民居中发现有使用墓葬构件作为房屋或院落设施使用的情况。

在民政学院的后山,则是另一种情况,大部分坟墓尚在,光线昏暗的密林中墓碑林立。林地外竖有学校的告示牌:同学们,天黑后,请勿进入林区,以防蛇蝎或人为侵害。这样的告示更增加了林区的恐怖感。如果一个人单独走在林间,即使是阳光明媚的天气,也生出无尽的寒意。学校里的殡仪系也在后山,后山有数个水库,丘陵与水库间道路迷乱,我曾多次在此迷路,每一次迷路都是一次惊悚的体验。

民政学院内的坟墓主人身份复杂,有晚清及民国的民墓,也有近现代的民众以及革命烈士。其中比较大的有肖省三墓(资料不详)与一位“皇清貤赠王母张太夫人之墓”。貤[yí]赠,是将本身和妻室封诰呈请朝廷移赠给先人,大多属于有点地位的官员。这里的墓葬形式非常多样,的确很适合作为殡仪系的教学实习基地。

建筑生长于土地。在这片被挤压变形的地理空间里,生长出的建筑也充满奇幻色彩。

石马铺片区的住宅建筑主要有雅塘村的单位房、石马村的农民房以及少量的住宅小区商品房几类。公共建筑则有民政学院的校园建筑,社会机构的办公用房以及庙宇之类。农民房大多没有什么规划,自由野蛮地生长在丘岗间。我们在村中走访时,偶尔还能看到几栋老式的土坯房。木柱木梁灰瓦,很有田园气息。大多数民房是近十几年建起来的瓷砖贴面砖混房。比起土坯房的朴素,这些新砖混房面目十分复杂。中式欧式元素混杂在一起,风格凌乱。偶尔也有那么好看点的一两栋,必然是没有什么太多装饰,走了简约风的一类。

坡地之上修建民房,房屋之间的空间因此非常狭窄。几乎每户都要把空间占据到极致,被压缩的往往是道路。两套房子之间,有时甚至容不下一个胖子。也有些人家占了比较好的位置,尚有一方庭院,种上一些花卉,感觉瞬间就好了起来。比起长沙大多数的城中村,这里的建筑被空间扭曲得更为严重。不过这种现象正在慢慢消失,随着拆迁的进行,城中村终将成为历史的记忆。

这个片区内还有一些寺庙。其中一座小庙隐藏在村中的山坡上,与公墓同处一山,极难寻找。小庙为现代人所建,但并不算新,反倒是有些破败。里面供奉了匡德大王的主神,以及当地的石马桥的土地神。这几乎也是村里仅存的传统元素了。


另一座庙位于新修的洞井北路旁,称之为“北冲神庙”。这个名字来源于旁边的北冲水库。庙依山而建,庙后就是民政学院的一个山丘。庙不算太大也不是太小,大概有二百多平方米。据庙志所述,他们来自于南岳衡山,始建于明末清初,供奉西方三圣及卢家岭土地。庙为琉璃瓦歇山顶仿古建筑。在与它同一直线之上,还有两栋奇特的建筑。一栋是民政学院的大运馆,一栋是民政学院的图书馆,它们一起构成了洞井北路上的奇特建筑场景。

民政学院里更像是一个万国建筑博览会

民政学院的图书馆是一栋巨大而神奇的建筑,它独立在片区最高的山头之上,占地达25000平方米。红梁灰瓦,四角飞檐,气势凌然。但它并不是纯粹的中式建筑,而是一种上个世纪引领过风潮的中西合璧建筑。五栋巨大的楼体连接而成一座规模巨大的建筑,四栋楼体上均有两座中式歇山顶,但并非全覆盖屋顶,而是中间为天井,楼顶为露台,中间一栋中心楼体则拥有一座巨大的重檐攒尖大屋顶。如此大胆的创新设计,让我深感震撼。据说它在全国最美20座大学图书馆里排名19。在民政学院,它也是一座标志性的建筑。

就在这栋建筑的北面,临近洞井路的地方,有一栋风格类似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建筑(拜占庭时期的伟大代表建筑作品)。巨大的穹顶和周围的四根立柱构成了大运馆的奇幻气质。这种气质与附近的北冲寺以及中西合璧风格的图书馆形成极为强烈的风格对比。它也是湖南省座位最多、功能最全的一座体育馆。如此多的宏大建筑集中于一线,本身就是一种景观。

这个场景之内,还有一些奇特的“建筑小品”。如学院东门的汉阙式校门,以及对面山坡上一尊独立的观音像。站在山坡上,还可以看到附近现代化的高层住宅楼和英式建筑风格的枫树山东南海小学,那座钟楼是它标志性的风格特质。

民政学院建筑的独特气质,不仅仅是在洞井路一线,校园内部更像是一个万国建筑博览会。进入图书馆的道路,是以一组红色方框构成的通道,它有一种时空走廊的奇妙感觉,有着抽象主义的设计风格。走过这条“时空隧道”,眼前立刻就是带着浓烈中式风格的图书馆。两者风格完全不同却又完美融合,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所院校,它更像是一个建筑设计的试验场。

这些风格特征极为强烈的建筑让很多在这里毕业的学生都难以忘怀。据他们所述,校园内还有一个罗马广场。我们在迷宫一样的校园内转了很久,终于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了它。六根爱奥尼柱组成弧形的巨大回廊,下方则是以中心广场为中心的同心圆,所有的座椅都分布在这个同心圆上。座椅为蓝色,与周边色彩对比强烈。中心广场上有六根立柱,中间为八角形图案,极具神秘气息。

学院内的雕塑多是中式元素的组合,有古代名人像和十二生肖。十二生肖也分了卡通版和写实版。凉亭则有欧式和中式两种,区别主要是穹顶和攒尖顶,它们分布在不同的区域。校园内新修的一栋楼前,园艺设计采用的是日系园艺中的枯山水。民政学院是我所见文化元素最多的院校,东西方的不同风格、古典与现代的不同表达,以及各种文化冲突,都在此地熔于一炉。由此而产生的巨大新奇感,笼罩了这个巨大的片区。

+

与自然时序同呼吸


文字|常立军

图片|

微信编辑|梁晓琳(实习生)

往∣期∣回∣顾

时序丨人生山山海海,总有惊奇际遇

湖南人的境界到底有多高?这绝不是讨好!

时序丨叮咚,您的幸运正在派送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访淄川月庄村高汝登墓,一介平民墓地为何会拥有神道石像生?
郭清华【三国研究】魏延的墓葬在哪里
国宝山西、人文古墓:马村砖雕墓
天水石马坪石棺床墓的若干问题
在水之前——惠亭水库的前世(下)
泸州石马沟,曾有人见过石人石马,到底何人有此资格的墓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