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衡阳这个地方很有“里”

湖南衡阳市珠晖区苗圃街道,

是一个老城区街道,

这里的居民区自然也都是老居民区了。

也因此,这里就有一个有趣的事情。

这里的大多数居民区,

与市里其它的街道不同,

不是叫街、巷、村等,

而是叫“里”。

比如:光华里、服务里、民众里。

为什么呢?

“里”,里弄、街巷的意思,来源于中国古代对一定人数的聚居群体的一种称呼,也就是中国古代居民聚居之处,又名闾里、坊,即一种居民组织。古语有云:“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在《旧唐书·食货志上》也说:“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根据史料记载,在北魏孝文帝时,为了抑制豪强隐匿户口和逃避租调徭役,同时能够直接控制基层政权组织,他接受汉族地主李冲的建议,在太和十年创立了三长制。所谓的三长制规定:五家为一邻,设立邻长;五邻为一里,设立里长;五里为一党,设立党长。按照这个划分,二十五家则为一里,就有一个里长。由此可见,古时的“里”,在这里不是作为一个距离单位,而是指人类一定规模的聚居群体——即居民居住地。可以说,这是“里”的最初雏形。

另据史料得知,在古代,对“里”的设置还有一些规定:“里”的平面一般呈方形或矩形,四周建有围墙,设有里门出入,在里内,排列居民住宅。最初,在农村,才设置“里”的聚居形式,后来移入了城市。据专家考证,里坊制城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盛于西汉至唐代。在西汉时,长安城有160闾里,分布在城北及长乐宫、未央宫之间。在北魏景明二年(501),洛阳城筑里323个,每里300步见方。到隋唐时,改称城内里为坊。隋唐长安城有110坊,坊内辟有十字街或横街,布置巷曲。北宋以后,陆续拆除城墙,封闭式的里坊制至此结束。但到了现代,北方一些地方特别是北京、天津还是沿袭古时候的用法,仍然把一些居民居住区的单位叫着“里”。比如北京有名的和平里,还有天津的东风里。

至于苗圃街道的居民区为什么叫“里”?这应该和粤汉铁路的修建有关。1936年9月,穿越衡阳的粤汉铁路建成开通后,当时的衡阳县江东镇和酃湖乡交界一带,也即现在的衡阳市珠晖区苗圃街道地域。不过,当年,这里并不叫苗圃,根据流传下来的地名,应该是叫洪塘冲(现还有一个衡阳市珠晖区江东村洪塘村民小组)和杜家冲(现仍有一个杜家冲居民区),也即可能是洪塘冲村和杜家冲村,因粤汉铁路修建开通得到大力开发。特别是1938年9月粤汉铁路管理局机关迁移到该地后,大量外地的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携带家属来到了这里的粤汉铁路局机关和下属单位工作。其中,有不少人来自京津地区。同时,还在当地招收了一批批铁路工人。于是,在这一块相续建起了一栋栋红砖青瓦的平房作为铁路职工家属住宅,逐步形成了一个个居民区,这些居民区,也就组成了衡阳铁路地区铁路职工家属区。有了居民区,就得起个名字标明各个居民区单位。

具体这个确定居民区名称的情况,现在已经弄不清楚了,找不到史料。但根据原粤汉铁路老人留下的传说,原因就在于当年从京津地区来的粤汉铁路员工的影响和作用,当时负责铁路居民区地名规划的人员正是来自北京、天津的粤汉铁路员工。因而,他们也就按照北京、天津起地名的习惯,把这里建的铁路职工家属区按照不同区域划分为“里”的居民点。1949年后,衡阳当地又一直沿用和推广了这些地名。

1955年,衡阳火车站东南面铁路单位和家属区这一块4.76平方千米的地方定名为苗圃街道,管辖苗圃里、东方里、健康里等10多个带“里”的居委会。另外,现在与苗圃街道西面相连接的东风街道和冶金街道分别有一个前进里和友爱里、建国里、新风里等社区,北面连接的广东路街道、粤汉街道分别也有安全里、葵花里、衡机里、同仁里和安居里、向荣里等社区。这些“里”的设立,多少都和铁路有关系。

当然,居民区的名字,也是根据具体的情况和赋予一定的意义来起的。比如:苗圃里,就是因为此处建有粤汉铁路的一个培育树苗和花草的苗圃园而起。而苗圃,后来也成为衡阳铁路地区的统称,还成为了苗圃街道的地名。嘉树里,则是因为此处有一棵三百多年树龄古樟树这棵嘉树而起。这株大树,后来称为苗圃大树,成为了衡阳铁路的象征。可惜,这株生长了370多年的苗圃大树在2023年枯萎死去,于2024年1月拔除,移栽了一棵新的樟树替代。保卫里,之所以被称为“保卫里”,有这么一个传说,在清朝时期,保卫里所在地位于当时衡阳城的外围,还是一处重要的防御据点,当局就在此设立一个保卫司的机构,负责城市的治安和安全,因而由此得名,体现了该地区的防御性质和保卫国家安全的寓意。民国以后,保卫司已经不存在了,但这个地名流传了下来。还有一个说法,源于抗战,有抵御日寇侵略、保家卫国之意。

这两种说法,笔者觉得有些牵强附会。笔者就是一名衡阳铁路人,小时候居住在苗圃的嘉树里,结婚以后,搬迁至建光里居住至今。我觉得,第一个说法完全不可能,在粤汉铁路局迁移到衡阳以前,衡阳还没有以“里”取地名的做法。根据史料和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衡阳老铁路人留下的言语,保卫里这个地方的几十栋房屋,都是在衡阳铁路管理局组建以后才逐步建了起来,其中一部分为苏式平房。这里,形成居民区以后正是抗美援朝时期。当时,衡阳铁路管理局先后派出了5000多名职工参加了抗美援朝。因此,保卫里应该由当年的抗美援朝战争而起,意在保家卫国。其他的“里”,也是各有寓意。

如今,衡阳市苗圃街道的这些叫“里”的居民区还保留着,只是由过去的12个社区居委会调整为8个社区居委会。在这里,除了拆除部分平房和低矮楼房改建为高层楼房外,几十年前修建的许多红砖青瓦平房和楼房仍然保存了下来,居住的仍然大多数都是衡阳铁路人,基本上还维持着原有的风貌。但不得不承认,苗圃的这些“里”,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明显已经落伍了,成为了“老、破、小”的居民区。

可喜的是,近几年,当地政府以铁路“三供一业”移交地方管理和旧城改造为契机,在衡阳城乡治理标准化建设的政策支持下,全面启动“三清三建”和提质改造工程,对这里的社区进行了全面“微改造”,着重改善了辖区内的居民生活环境。经过努力,所有铁路的房屋都“穿衣戴帽”予以粉刷,穿上了“黄衣裳”。还通过清垃圾、清违建、清管线和建路、建园、建绿,对辖区内道路和地面也分别实施了“沥青化”和“水泥化”,社区内还加栽了一些花草和树木,并安装了健身器材。同时,整修了下水道,增添了照明设施。另外,又建了一批小游园、健身休闲广场、文化娱乐小长廊,打造了一批墙绘,突出了苗圃的铁路文化特点和地域特色,整体面貌大为改观。在此基础上,按照“两化两体系”建设要求,苗圃街道又多方筹措资金、整合利用资源,逐步整修改善了各社区的便民服务大厅、居民活动中心、养老服务等硬件设施,先后打造了服务里、光明里、清泉里等示范社区。

更让人惊艳的是,其中的保卫里,这个已经老旧的社区,曾经保存完好的几十栋铁路建筑,更是经过精心的“微改造”,已经华丽变身为“网红”打卡地,换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这里,改造时别出心裁地将门前区域与街巷的衔接处进行了休闲场景的打造,还为居民们保留了门前的自然景观,开辟了种菜区域,让居民既能感受到街巷的亲近,又能增进邻里互动。同时,除了道路“油化”、下水道修缮、照明设施增添、墙体粉刷、花园育苗等外,还在围墙和房墙上添加了生动活泼的“火车”元素墙绘,凸显出铁路的色彩。

现在,作为新晋网红打卡地,来保卫里观赏的游人越来越多,且热度还在升温之中,已然成为了老铁路人找回忆、青年人学历史的网红创意街区,一举迈入了衡阳文化旅游的必看景点之中。据了解,有关方面又在启动保卫里铁路文化创意街区项目。计划在2024年8月底前依托珠晖区浓厚的铁路历史文化底蕴,将“南方铁路寻根之旅”与“现代铁路文化创新”相结合,重现这里铁路发源地的风采。

+

与自然时序同呼吸


文字|苏东文

图片|苏东文

微信编辑|方远亲(实习生)

往∣期∣回∣顾

湖南这条公路,藏着壮观的春色!

书简游长沙,一场穿越古今的时空旅行

“网红长沙”之外,我们有100种新玩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雁城记忆丨在苗圃大树旁,探寻衡阳铁路的发源
亲水平台与百年辉煌
苗圃广场,衡铁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衡阳铁路局的兴衰变迁与广铁的崛起
衡阳站:风雨阳光八十五年
曾经的衡阳铁路局是个“巨无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