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易临 《裴岑纪功碑》

黄易临《裴岑纪功碑》,现藏上海朵云轩。(图一)

海量热门酒店预订只要99元
广告

黄易节临《裴岑纪功碑》,共12开,每开纵27.3cm,横13.5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二)

汉 《裴岑纪功碑》(拓本),纵110.2cm,横60.9cm。

薛元明

黄易与丁敬、蒋仁、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并称为清代“西泠八家”。其实,黄易毕生在“金石学”方面,贡献巨大。通常,篆刻与金石通用,但于黄易而言,绝非仅仅一个印人。反之,黄易之所以成为“浙派”代表人物,与他深厚的学养分不开。以此为鉴,书家印人首先须是学问家。从技法积累到风格锻造,无不以学养为前提。学养是印人和匠人的分水岭。

展开剩余82%

黄易在大量的访碑过程中,身体力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刀笔之中自有过人之处。《裴岑纪功碑》全称《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立于东汉永和二年(137),为纪念太守裴岑战功而刻。碑现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系由篆向隶衍化期的作品,隶法大备,然简古雄劲,兼有篆意,圆劲古厚,撇,捺处波磔显现,字形纵长,宽博大度,章法茂密。黄易对《裴岑纪功碑》情有独钟,研究、临创、鉴赏三位一体。

两幅临作款字中没有时间,无法判定先后,但是风格差异明显。笔画粗细不同,图一:笔画较粗,尽驱春色入毫端,灵动而温和,无原碑的凌厉之气,舍弃风化剥蚀的成分,着重书写意趣。如果与黄易印章的篆法结合起来看,二者间的渊源一目了然。了解一个书家的书风,掌握出处非常重要。此临作的主要特点就是随意自然,变化极多。偏旁部首施以“简化”,篆意隐含其间,而隶意与楷意显露,古朴灵动兼得,这种对立统一拿捏非常到位。就碑刻本身来说,处于书体演变过程中,一些篆隶、隶楷甚至篆隶楷相杂很自然。篆书最主要的是要用笔干净,不管什么风格。

对照原碑,笔画较细者,图二:篆意增多,但笔画提按变化少了,整体上略显单调。间架结构也力求近似,乃至整个风格样式更接近原刻。但综合衡量,却是图一更能体现临摹的价值和意义,作者的个性、趣味、特点都流露出来了。

对比发现,即便是同一书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面对同一本碑帖,也有不同的解读和演绎。米芾学一家而批一家,喜新厌旧,化古为新;何绍基临摹《张迁碑》,每每不同,“一日有一日之境界”。最怕的就是临摹同一种碑帖,多年不变,实际上是个人无进展。当然,要做到“自然变”,而不是“故作变”,失之忸怩作态。如果能够把同一种碑帖临成不同风格,随心所欲地加以变化,则能够检验书家的功力。

另外,不仅笔画粗细可以体现书家风格的不同,字形大小亦然。通常情况下,除了小楷之外,多数可以把字形放大了来临,锻炼眼力和气力,王铎就是将“二王”放大,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大字和小字毕竟有区别,苏轼说:“大字难于缜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而米芾注重“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能够做到“大字欲似小字,小字欲似大字”,实现自由转换。

选择碑刻临摹,必须是“有意识”,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尝试:一是非常精确到位,惟妙惟肖,从形似到神似;一是非常夸张,粗者更粗,细者更细,长者更长,大者更大;一是反其道而行之,粗者变细,细者变粗,方者变扁,扁者变纵。这样可以多角度来理解和体验原碑刻之神髓,寻找不一样的感觉。有意识地去改变或有意识地不改变,乃是书家临摹时所必不可少的主导性。

黄易(1744-1802),号小松,浙江杭州人。能诗,善画,尤精篆刻,与丁敬并称“丁黄”,“西泠八家”之一。工隶书,喜金石文字,尝绘《访碑图》。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

《墨缘》小贴士

1、此碑为篆隶错变期的作品,兼有篆隶二重特点,研习篆隶时加以涉猎,可以作为突破口。临摹关键:结体取纵式,笔画圆润多篆意,圆笔居多,不同于常见隶书的多扁方和多方笔。格外脱俗。临习此碑,首先要有一定的篆书功底。

2、两件临作临摹出迥然不同的风格,关键在于笔墨工具和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要善于体验和领略这种差异,为创作做好心理准备。

3、宜用羊毫笔临习,锋不宜长,以表现其中的金石味。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品东晋好大王碑,察篆隶楷之演变
书法高考(书法史)—《裴岑纪功碑》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是镌刻于东汉时期的一方摩崖石刻
篆隶楷行草的来历
学 楷 絮 语
书 | 隶书发展简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