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杜牧最好的一首七律,苏轼几乎整篇照抄改为词,又成千古名篇

化用是诗文创作常见的技法,一个优秀的作者,总能化腐朽为神奇,将一些原本不出名的句子,点铁成金,使之名垂千古。便如世所传唱的《滕王阁序》,其中“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句,实是化用了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而庾信的这一句,或许又来自刘勰的“麟风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虽然句式类似,但这并非抄袭,他们三人的句子,皆有不同的主题,和所蕴含的情感。王勃之句,比庾信之句气象更为开阔,意境更为悠远,也更朗朗上口,并且十分契合上下文,所以,最终王勃胜出。

苏轼《少年游·重阳》,檃栝词中的名篇

宋朝时期的词,化用前人诗句更是多不胜数,甚至还有人将杜牧的《清明》直接改为词。不过,有一种化用,尤为特别,后世将其称之为檃栝体。所谓檃栝,本是指矫正木材弯曲的器具,后引申为“就原有的文章、著作剪裁改写”。

许多文人,在创作的时候,将前人之句进行改编,从而获得与原作者思想上的共鸣,或是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这就叫做檃栝体。这种体裁,在词里更为普遍,饶宗颐说:“论者多谓此体始于东坡檃栝《归去来辞》。”也就是说,普遍认为这种檃栝词是苏轼开创的。

这个概念或许不甚清晰,我们从苏轼一首名篇来感受下檃栝词:

《少年游·重阳》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词的首句,交代了人物事件和地点,苏轼与朋友,提着酒壶,登上了苍翠的山峰。站在山峰之上,便见大雁初向南飞,矫健的身姿,掠过江面,江水倒映着秋色与秋雁。

红尘俗世,纷纷扰扰,实在是令人烦闷,想要舒心畅快地开口一笑,可谓难矣。所以,有机会能够暂忘营营,须当享受欢愉,趁着年少,趁着菊花盛开之时,将其插满发鬓而归。

携酒登高,于是痛饮一番,用酩酊大醉来庆贺这个重阳佳节。云峤则是指山,既然有酒,既然逢佳节,既然已经登临山峰,就不要为即将落下的夕阳,为逐渐黯淡的余晖而哀怨了。

世事无常,古往今来,人世的百年,是多么短暂,谁都会老去,死亡,不如及时享乐,何必像齐景公那样,对着牛山流泪哭泣呢。据说春秋时期,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北望齐国,感叹齐国的壮美,同时又担心自己将要死去,会失去这一切,从而泪水沾湿了衣裳。

这首词,体现了苏轼那种超凡脱俗的旷达,堪称千古名篇,后世读来,备受鼓舞。

苏轼所檃栝的原作,实是杜牧七律第一之诗作

不过,苏轼此《少年游》实是檃栝了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几乎全篇照搬,试看杜牧全诗: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杜牧此诗的大致含义,与苏轼的词是差不多的。

众所周知,杜牧生在中晚唐时期,彼时朝纲混乱,正直忠义者,往往受到排挤打击,杜牧也是如此,一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心中抑郁难了,他在扬州寄情酒色声乐,写下了许多传唱千古的名篇,但就他个人的遭遇来说,是令人惋惜的。

会昌二年,也就是公元842年,杜牧被外放至黄州刺史。虽然刺史也是一个大官,但在这之前,杜牧是比部员外郎,能够参与重大决策,时常见到皇帝。而且,晚唐的黄州,连年兵祸,一向被视为偏僻鄙陋的贬谪之地。

会昌四年的九月,四十二岁的杜牧迁池州刺史,还是没能回到长安。会昌五年,和杜牧一样不得志的张祜,到了池州,与杜牧相会,二人重阳登山,对酒谈心,杜牧写下这首七律,来劝慰对方,同时也是劝慰自己。

此诗通篇流畅自然,无雕琢之功,挥洒自如,同时结构紧密,对仗工整。劝慰的同时,暗合重阳佳节和季节时令;在议论中,见诗意之优美,《唐诗笺注》认为这首诗通篇浑然豪迈,非常接近杜甫。《桐城吴先生评点唐诗鼓吹》认为,这样优秀的诗,在杜甫之外,已经很少见了,堪称杜牧最好的一首七律。

对比原作,苏轼旷达更胜一筹,二首作品皆流传千古

对比一诗一词,苏轼虽然改动不多,但在杜牧的情感上,他的放旷更为通达。杜牧虽然有心放旷,并以齐景公的典故反讽,但他这种放旷之中,多了一种无奈和苦涩。

例如最后一联,“只如此”,体现了一种无法超脱、无能为力的颓然,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勉励自己及时行乐。醉也是这种结果,不醉也是这种结果,怨与不怨,都无法改变,故而杜牧诗中多是“但将”、“不用”、“何必”这种转折连词,可视为自我劝慰的结果。

苏轼檃栝杜牧之诗,则去除了原作之中蕴含的无奈、悲愤。例如最后苏轼将“只如此”改为“谁不老”,前者是无奈的抉择,而后者是及早的勘破,在勘破之后遇到郁闷之事,所以能够坦然面对,闲庭信步。

并且词中的“年少”、“云桥”更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思想。在苏轼看来,每天都是崭新的一天,心若不消沉,暮年则是少年,暮气能化朝气,同时每一处都是绝美的风景,一座普通的山,亦是云峤仙山。

虽然表面看来,檃栝词不过是在前人的作品上略微改动,但是若非才高博学之人,只会做那点金成铁之事,将原作改得面目全非,像此等能够同时留名千古的,非苏轼之才,难以为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轼几乎整篇照抄杜牧诗改为词,成千古名篇2
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诗歌100强排行榜
杜牧登高写首千古名作,苏轼几乎句句照抄,最后也成千古名篇
苏轼经典的词作,篇篇都是千古名篇之(二)
苏轼最经典的五首词,每一首都百读不厌!
高考默写常见的名句(附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