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客家人的性格特征

刘锦云

民族学、教育学家臧泽宣先生对人的生存发展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在荒年的时候,最先淘汰的总是身心不甚健全的分子,而能够生存的人,大都总是比较善于顺应环境富于消极抵抗力,很能勤劳,很能忍耐,很能吃苦的人的"。(《民族性与教育》第486页,193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今天的客家人,正是自五胡先后入侵中原以来,从北方不断往南迁徙,遭遇了无数灾荒与战争,经过历次自然的人为的选择与淘汰,才保留并繁衍下来的,因此在他们身上也就自然地积淀了这种可贵的"客家精神"。

说到"客家精神",离不开客家人的性格特征。性格是人格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要首先弄清什么叫人格。所谓人格,其实就是"感觉、认知、情绪、价值、信仰及其生化反应诸要素的整合的产物,是个体在社会过程中所形成的内部稳定和持久的动力组织。它着重于内在心力和自我意识"。(魏磊著《中国人的性格》'自序'。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性格则主要涉及与伦理和意志有关的特性。"心理学的眼光看来,'性格'乃是指个人在对己、对人、对事等方面适应时,于其行为上所显示的独特个性。"而所谓"民族性格"则是"指该民族共同有之的性格特征。人类学家相信,具有独持社会文化背景的群体,常表现其独特之群体性格,显然别之于其他群体。"(李亦园、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性格》第235页,1988年台湾桂冠图书公司版〉。本文所说的客家民系的性格特征主要指的是这一群体在文化倾向、价值观念的取向上的认同感,以及习惯化了的行为反应与情感,也就是说脾气与习性。

关于客家人的特性与品质,臧泽宣先生又有一段描述:"......如妇女的艰苦耐劳,自重自立,男子的爱洁好净,俭朴质直,而尤其和现在北方人不同的特性便是客家人非常好动,乐于冒险,只知进取。客家人生性好动,普通男子,无论贫富贵贱,都在外经营各业,如所营成就,则更以出外为荣;若所营不遂,则以为将为社会所薄,不敢轻易返里,必定想法在外自立;客家人更生性冒险,只知进取,只知出路,至于前途如何完全不管,他们所怕没有路走,生死时常不计,所以他们常说:'情愿在外讨饭吃,不原在家掌灶炉。'"(《民族性与教育》第496页、497页)。

臧泽宣先生这段描述完全是事实。他道出了客家人的价值取向及心理认同感:向外发展是有出息的人,中途"转水"或"田螺钻死洞"地死守家门的人就是没有志向、没有出息,就好比"烂泥糊不上墙壁"的"衰没人"("衰"客家人指运气不好;"没",指腐朽没落)。

的确,客家人一向喜欢向外拓展,称得上是个外向型的民系。开拓、进取、奋斗、拼搏,就成为这一民系的一大特点。且不说客家人远祖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的开发史;即在近世的一二百年间,又有多少客家人"一条裤腰带"闯荡世界,飘洋过海南渡东南亚,远航南北美洲,成为有太阳照射的地方就有客家的民系。当国家、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客家儿女更是挺身而出,投身战斗,无论是洪秀全等金田揭竿而起,横扫江南,还是在东征、北伐中屡建奇功的客家将士,他们不愧为站在时代前列的英豪。50至60十年代,不少客家青年离开家乡,出外教书、经商、从军、从政;不少青年刻苦攻读,考上高等学府。时至80年代,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女,投身改革开放的大潮,涌入珠江三角洲去参加开发与建设。可以看出,不管是那个时期的客家青年,都有着向外开拓的志向。他们普遍认为:外出做事比在家里有出息,也才不会被人看衰(看不起的意思)。客观原因是有的,那就是客家地区山多田少,几乎是"人山一水一分田",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劳动力大大过剩,个人只有到外面才能施展,才能得到发挥。客家的长辈常常是这样告诫子女的:"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要"扭紧眉毛做赢人"(指超过别人〉。因此,对外出孩子总是再三叮嘱:"再苦再难也要忍,不可半路'转水','田鸡倒令',(指青蛙跳入水中后常常潜回的习性),而被旁人看衰"。乡人们也确实常把事业上不顺利而返回家乡的人讥之为"转老屋食老米"。所以有志的客家青年常常暗自立志:不混出个人样来,不回来见大家。他们常常用客家地区流行的谚语格言鼓励自己,如"人穷志气高,情愿过水不过桥","穷人自有通天志,船到滩头水路开","好马不吃回头草"等。当今流行了一句形容客家青年外流的话:"过去孔雀东南飞,现今连麻雀也东南飞了。"离开家乡,向外寻求出路,开拓奋斗,的确是客家地区的传统习俗,也是客家人的特征之一。

由于客家人大量流落他乡,又引发了客家人的又一特征一一爱国爱乡。这一点在老华侨中表现尤其突出。他们常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总要"叶落归根"。不要忘记自己的"胞衣迹",(婴儿的胎盘叫"胞衣"客家常常把它埋在住房附近的树下,称埋胞衣的地方叫'胞衣迹')。无数侨胞为了改善父老乡亲的生活条件,捐款兴办学堂、兴建医院、修桥铺路,有些则投资设厂兴办实业。光梅州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开放以来捐款达15000多万元。仅以年逾90岁的萧婉香先生为例,他为了振兴家乡教育,不辞辛劳,一次次地从新加坡回乡,设置奖学金、奖教金、鼓励学子努力攻读,爱国爱乡之情感人至深。有了钱不挥霍而是投入社会公益事业,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对祖国、对民族、对家乡挚热的感情,是在客家人身上体现得十分鲜明的。

再是刻苦耐劳、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特性。这一点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客家妇女身上,并在20世纪初就传扬海外。客家妇女常常因丈夫外出谋生而要挑起生活的全部重担,集赡养公婆、教育子女、参加山林大田劳动于一身,被誉为独立门户的健妇。严酷的生活现实告诫她们对儿女要从小开始培养出刻苦耐劳的精神。如何培养呢?从下面这首童谣中我们可见其一斑:"一岁娇、二岁娇,三岁捡柴爷娘烧,四岁学织麻,五岁学纺纱,六岁学绣花,七岁绣出牡丹花......"这首童谣虽然有点夸张,但我们可从中看出,客家人重视对小孩的培训和磨炼。客家男女正因为从小受到锻炼,所以民大后一个个"干活如同风车样",麻利、泼辣,成为生产劳动的好手。客家人由于大多从小受到艰苦磨炼,他们对困难常持蔑视态度。从以下谚语还可以看出,他们对生活是自信与乐观的:"没有过不去的沟","天无绝人之路","东门不开,西门'笔杀'"(笔杀是客家话,意为裂缝),"鸡来鸡啄,鸭来鸭啜"('啄'指鸡有啄食的本领;'啜'在指鸭有啜食的技巧〉。客家妇女的确是耐劳苦的,从她们每日劳动的强度上就可看出,天蒙蒙亮就起身挑水、洗衣、煮饭,然后上山砍柴、大田劳作,直干到日落;掌灯后切猪菜、煮猪食、缝补衣裳......可以说从天黑干到天黑。尽管如此劳累,还常常能听到客家妇女从山窠传来的山歌声,表现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以上可见,客家妇女刻苦耐劳的精神的确是十分突出的。

重文化教育、尊师重道,是客家人的又一特性。在旧时代,男人出外谋生,家中依靠妇女持家教子。有些妇女为了供孩子上学,常靠打担(当挑脚)挣点学杂费。她们常常这样说:"有子不读书,不如养大猪";"不读诗书,有目(眼)无珠";"不读书不成器"。所以靠打担也要缴子读书,还认为即使讨食也要缴子读书。她们知道孩子长大要出外闯荡,如不识字,不会算,会带来许多麻烦,也不容易找到一份好工作。为了教育孩子爱读书,客家人还把读书和娶妻联系起来,在童谣中唱道:"蟾蜍婆,蟾蜍婆,罗咯罗,唔(不)读书,无老婆。"为了保障后代子孙有书念,宗族长辈常把办私塾当成一件大事,规定祖偿田中拨出一笔稻谷支付私塾先生的教书薪金。旧时客家地区把教书人尊称为先生,把教书先生的妻子尊称为先生娘,人们信奉"天、地、君、亲、师"的信条,认为教师的职业是尊贵的。客家人普遍尊重教师、尊重知识,"识斯文,敬斯文"是他们的口头禅。童文化教育还可以从客家地区中小学校数量之大看出。仅以梅县而论,至抗战前后,全县已有40多所中学、800多所小学,还办有嘉应大学和南华学院。客家许多乡村,长期来被誉之文化之乡。从女诗人洗玉清到梅州时写下的诗句也可见其一斑:"学舍最多文教盛,满街儿女挟书囊"。从重文化教育这一习俗,还可以看出客家人是有眼光有见识的。

客家人不仅纯朴善良,而且还是性格比较外向、豪放和热情的。客家人的热情豪爽,从接待客人的殷勤、诚挚中便可以感受到。有客来到,他们满脸笑容,远远就打招呼,声音高,嗓门大,有客来访就是看得起自己,因此全家雀跃。为款待客人,必定杀鸡宰鸭,甚至家中只有一只下蛋的老母鸡,也照样宰杀待客,家庭困顿的还要到邻家借钱买酒割肉。客家人习惯如下做法:客人到后先打热水洗脸,礼节上更讲究一点的则把毛巾拧好递给客人。吃完饭又重新打热水洗脸洗手,为客人提热水进浴室,备好木屐。客人就寝前用布条熏走蚊子、铺好枕席。更为周到的是怕客人有冷落感,招呼全家连同孩子一起围坐谈天寒暄。客人要离开了,送了一程又一程,甚至送出5-10里路程。

客家人还有性格刚硬、直爽的特性。我们可以经常听到客家人开口先表白自己的心迹"我的脾气是刚硬的,有什么就说什么","我说也不怕"(即不怕说出来),"我是不怕得罪人的","我是直肠直肚的"。他们的谚语中说"要打当面鼓,莫敲背后锣","君子坦荡荡,有话当面讲"。这种耿直的性格从童谣中也可看出:"老伯爷,嘴哇哇,有嘴话(说)别人,无嘴话自家"。就连小孩子也敢批评大人。我们常常听到"我不怕说出来"之后,便是出自肺腑的话语,有些甚至是尖锐的批评。客家人常常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和盘托出自己的心迹。这一方面表现了客家人的性格,一方面也表现了客家人的善良心地。当然,这当中也有因语言过分刺激(说话很冲)而接受不了,反而反目为仇的,我们也常常会听到"好心当作驴肝肺","好心着雷打"的抱怨。性格直爽正是客家山民淳朴、厚实品质的表现。

以上略述了客家人优良性格的几种表现,内中包孕着"客家精神"这几个字。这些优良品质常常是在动荡年代,在灾荒、瘟疫、战争等自然条件恶劣的环境中显现出来的。这些优良品质正是我们今天要加以弘扬的。

人格是一种结构体,同其它事物一样,具有二重性。客家人在自己的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上述代代相传的优秀品格,却也蕴含着他们性格中的另一面,成为这个族群发展的赘瘤,既限制了他们的优秀品格的充分发挥,也限制了民系的自身的发展。下面就客家人性格中几个负面特征作粗略的清理并加以分析,尝试找出形成原因,以便更清醒地审视自己,自觉地摒弃人格中的毒瘤,争取人格的完善,以便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其一是"信鬼神,信天命"的思想长久不衰,不仅在老年人中盛行,青年男女中也不乏其人。他们崇信天命,重视鬼神,迷信吉凶祸福之说。他们常说:"一切皆由命,半点不由人","命中只有人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阎王注定三更死,决不留人到五更"。他们常常求神拜佛,祈求着"时来运转",等待着"富贵轮流转,明天到我家"。这种对鬼神的心理依赖及自欺,实际是对人生采取的回避态度。

其二是心胸狭窄、尚意气(客家话叫"好食神气")。由于客家人个人奋斗、个人意识比较强,却也常常为了一点小事而争得面红耳赤,不能忍受。好强、好胜,又带来了好斗、意气用事及尚口谈的毛病。这些性格上的负面,常导至待人接物上不易协调。既不容易承认别人的成绩,也容易嫉妒别人的成绩。由于自我意识强,太看重自己、太爱面子的缘故,也使自己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批评,不容易否定自己的弱点、缺点。当别人批评自己时,总是觉得伤了面子。正如俗话所说:"人带面目树带皮",伤了面子就是伤害了自尊,就觉得咽不下这口恶气,便要报复。火气一上来,更是不顾一切地反击,以牙还牙,说出又刺激又粗鲁的话语。在客家地区,旧时常有不同姓氏间、不同族房间的械斗、仇杀事件发生,这种仇恨甚至几代相传;到今也常出现家庭之间的斗气、相仇的现象,都是这一性格的表现。心胸狭窄的性格还表现在红眼病上。有的人看见别人比自己强、比自家富,心理上就不平衡。开始是回避,认为他们有钱一定看不起我们穷的;接着是不服,认为别人比自己好,先富起来,是因为有华侨亲戚资助,或是揣度别人得到有权有势的人的支持。心胸狭窄也会表现在自卑自弃上。例如把自己和外出的人、先富了的人划开,说什么:"你是见过大蛇屙屎的(指见了大世面的),我是山猴精",说什么"没人识,有二个臭钱就抖起来了"(客家话叫'雉鸡尾顶天")等等,把自己和他们隔绝起来。心胸狭窄还表现在对别人期望太高及平均主义思想。华侨回乡是大好事,但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华侨高兴而归,败兴而走。原因是因为亲戚间互相攀比、抱怨礼物分配不公,使华侨心中蒙上阴影。

其三是保守。改革开放后,许多老华侨回归故土,常常可以听到他们的观感中有这样几点:"回家乡最不习惯的是上厕所,屎缸50年不变,猪窦也是50年不变,老屋不但没有变还越来越破烂,种地种菜没有变。"这几个没有变也透出了客家人对习俗的固守。比如建厕所,祖宗之法是挖一个大坑,抹上一层沙灰,上架两大块厚木板。现在尽管有新式瓷缸便桶,也仍然觉得老办法方便、经济。又如尽管早已推广了发酵饲料喂猪,既省燃料,猪的生长速度也快,但还是觉得新方法不放心,不相信没煮熟的饲料猪吃了也会长肉。厕所的粪便未经发酵转变为腐熟肥料,便施入菜地很不卫生。他们认为:自古以来有"好女不外嫁","客家人娶(嫁)客家人"的习俗。凡嫁到远处非客家地区的女子,常常被人瞧不起,认为是嫁不出去的姑娘。对从非客家地区买来的养子,也常常是歧视的,讥为"学老古"(潮汕人)。甚至同是客家人,只是区域上的差别也要取笑。有些平地的客家人要学山地客家人说话的调子,讥之为"山声"。对不同民系的人〈如潮州汕头人〉则连同他们头上戴的斗笠,腰间的大宽带,肩上的圆扁担都要加以取笑。这种不能容纳外乡、外地事物的排外表现,实在是宗族观念太强的缘故。保守性格还表现在早婚、多生、重男轻女的观念上。客家谚语有"早生贵子","多子多福","有子万事足","六十无孙、老树无根"等等。

上述客家人性格上的弱点一一听天命、信鬼神、心胸狭窄与保守等,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也还在顽固地表现着,明显地阻碍着客家人在当代潮流中竞争力的发挥。比如客家人团结协作精神不够这个弱点,在建筑行业已显现出来了。据了解,目前许多客家地区的建筑工程是由潮汕人承包,客家人自身反倒少了。原因是搞建筑承包需要大量资金,需要几个人联合投资,而客家人联合不起来。正是因为人格中的这些缺失,造成了他们在竞争中的失利。显然,客家传统人格定势中的某些弱项已成为客家人走向现代化的严重障碍。当今社会在不断地朝现代化发展,社会的现代化要求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指的就是人的自我解放,个人自身素质的不断得到改造和完善。因此,弘扬客家精神,对传统的客家性格进行一番剧烈的解组和重铸,的确成为千百万客家人所关心的问题。

客家人感知世界的方式如同对天体的认识一样,是建立在直观混沌把握的基础上的,主观成分较多。在以往漫长的岁月中,客家人相信命运与鬼神,依赖祖宗,重视巫术中的吉凶祸福;他们往往凭自己主观感情、兴趣,时而奋斗进取,时而乐天安命。当迷信天命及崇拜自己占上风时,便导致了抗争精神的弱化,这时如同抽去了人格的内在动力。在当今世界性宗教升温、迷信风气抬头之时,他们中乐天安命、自足、依赖、不思进取等人格中另一负面便会抬头并显现出来。

客家地区大都是处于山峦重叠、沟整纵横的地理环境中,旧时代交通极其不便,人们基本上与外界形成了隔绝状态。旧时客家民居中,盛行土围子式的围屋(围楼屋),它象个堡垒,人们聚族而居,形成了家族观念,也同时滋生了对家族、祖宗的依赖心理。历史上,客家人每迁徙一地,便要与当地土著和外面族群争斗,养成了极强烈的族群自我保护意识。排斥外人的狭隘心理从中滋生。由于地理上的隔绝,留在山区的客家人很少与其他民系、其他民族、其他国家人民接触的机会,所以家族、宗族观念较强。在战乱、灾荒面前,在迁徙的生活中,他们又深感创立家园不容易,认识到必须有吃苦耐劳、开拓、进取与奋斗拼搏的精神才能生存发展。客家人特别是妇女,也就是在这种艰苦环境中养成了象"牛皮糖"一样的坚韧性格。客家人由于地理上的封闭,所以人际来往稀少,这造成了一方面形成了客家人热情好客,对客人直爽、坦诚相见与豪放、粗犷的性格;一方面也决定了客家人在人际交往上显出不易协调、缺少变通、不善于周旋的缺点。关于后者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有一段精辟的分析:"海洋国家的商人,情况就是另一个样子。他们地处海港,有较多的机会见到不同民族的人,风俗不同,语言也不同,他们惯于变化,不惶新奇。相反为了畅销其货物,他们必须鼓励制造货物的工艺创新。"(引自《中国哲学史》),客家人正是缺少这一条件。

客家人的性格形成,还有历史文化积淀方面的原因。从五胡入侵中原开始,客家人开始往南迁徙,而能顺利走到目的地并繁衍下来的,大多是官宦人家、士族之家。他们把汉代以来儒家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立德、立功、立言"和"雁过留声,人死留名"的思想,根深缔固地留传了下来。一方面崇尚文化,一方面追求虚名,着意摸仿儒家规范的一套理想人格,过分强调个人的作用。这种文化心理也就一代一代地在客家人中相袭着,产生了上述的正负两个效应。

综上所述,客家人性格的形成,是累积世代相传的经验而形成的,也是客家人生存环境中造成的心态的表现。客家民系因为有刻苦耐劳、开拓进取的精神,所以它不但具有长久的历史,占有广大的地域,而且较早地走向了世界。一般地说,民族、民系生存环境不变,其性格也不改变。但是,20世纪90年代的今天,世界在不断地变化,中国的改革大潮汹涌而来,客家民系的确面临着生存发展的挑战。面对改革开放的大格局,加上交通的日益发达,客家人与别的民系的接触将越来越多。为适应新的形势,新的地理的、人文的条件,客家人的性格也会有变化与发展,这样,摒弃人格中迷信保守的赘瘤,促成新的品格的形成,创立新文化,便提到我们每一个客家人的议事日程上来了。

在当代潮流中,我们除了要大力弘扬客家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外,还应大力破除迷信,克服保守、固步自封思想。针对客家人不善处理人际关系这一弱项,我想不妨在学校开设诸如社会学、公共关系学、心理学方面的讲座,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与训练。当今世界是科技大发展时代,需要人与人之间各方面的协调、合作,而成熟的人格是达到良好合作的必要前提。单干孤军奋斗,已不适应这个时代了。客家人如不摒弃人格上孤傲、清高、刚愎自用的缺点,如不克服保守、迷信的弱点,将会被潮流所淘汰,这也许不会是危言耸听吧!

(文章选自《客家文化研究辑刊》)

声明:千龙网企业频道南方新闻中心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020-34505870-8010,邮箱:qianlongnews@126.com
责任编辑:莫少玲 来源:客家研究院

刘锦云

民族学、教育学家臧泽宣先生对人的生存发展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在荒年的时候,最先淘汰的总是身心不甚健全的分子,而能够生存的人,大都总是比较善于顺应环境富于消极抵抗力,很能勤劳,很能忍耐,很能吃苦的人的"。(《民族性与教育》第486页,193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今天的客家人,正是自五胡先后入侵中原以来,从北方不断往南迁徙,遭遇了无数灾荒与战争,经过历次自然的人为的选择与淘汰,才保留并繁衍下来的,因此在他们身上也就自然地积淀了这种可贵的"客家精神"。

说到"客家精神",离不开客家人的性格特征。性格是人格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要首先弄清什么叫人格。所谓人格,其实就是"感觉、认知、情绪、价值、信仰及其生化反应诸要素的整合的产物,是个体在社会过程中所形成的内部稳定和持久的动力组织。它着重于内在心力和自我意识"。(魏磊著《中国人的性格》'自序'。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性格则主要涉及与伦理和意志有关的特性。"心理学的眼光看来,'性格'乃是指个人在对己、对人、对事等方面适应时,于其行为上所显示的独特个性。"而所谓"民族性格"则是"指该民族共同有之的性格特征。人类学家相信,具有独持社会文化背景的群体,常表现其独特之群体性格,显然别之于其他群体。"(李亦园、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性格》第235页,1988年台湾桂冠图书公司版〉。本文所说的客家民系的性格特征主要指的是这一群体在文化倾向、价值观念的取向上的认同感,以及习惯化了的行为反应与情感,也就是说脾气与习性。

关于客家人的特性与品质,臧泽宣先生又有一段描述:"......如妇女的艰苦耐劳,自重自立,男子的爱洁好净,俭朴质直,而尤其和现在北方人不同的特性便是客家人非常好动,乐于冒险,只知进取。客家人生性好动,普通男子,无论贫富贵贱,都在外经营各业,如所营成就,则更以出外为荣;若所营不遂,则以为将为社会所薄,不敢轻易返里,必定想法在外自立;客家人更生性冒险,只知进取,只知出路,至于前途如何完全不管,他们所怕没有路走,生死时常不计,所以他们常说:'情愿在外讨饭吃,不原在家掌灶炉。'"(《民族性与教育》第496页、497页)。

臧泽宣先生这段描述完全是事实。他道出了客家人的价值取向及心理认同感:向外发展是有出息的人,中途"转水"或"田螺钻死洞"地死守家门的人就是没有志向、没有出息,就好比"烂泥糊不上墙壁"的"衰没人"("衰"客家人指运气不好;"没",指腐朽没落)。

的确,客家人一向喜欢向外拓展,称得上是个外向型的民系。开拓、进取、奋斗、拼搏,就成为这一民系的一大特点。且不说客家人远祖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的开发史;即在近世的一二百年间,又有多少客家人"一条裤腰带"闯荡世界,飘洋过海南渡东南亚,远航南北美洲,成为有太阳照射的地方就有客家的民系。当国家、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客家儿女更是挺身而出,投身战斗,无论是洪秀全等金田揭竿而起,横扫江南,还是在东征、北伐中屡建奇功的客家将士,他们不愧为站在时代前列的英豪。50至60十年代,不少客家青年离开家乡,出外教书、经商、从军、从政;不少青年刻苦攻读,考上高等学府。时至80年代,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女,投身改革开放的大潮,涌入珠江三角洲去参加开发与建设。可以看出,不管是那个时期的客家青年,都有着向外开拓的志向。他们普遍认为:外出做事比在家里有出息,也才不会被人看衰(看不起的意思)。客观原因是有的,那就是客家地区山多田少,几乎是"人山一水一分田",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劳动力大大过剩,个人只有到外面才能施展,才能得到发挥。客家的长辈常常是这样告诫子女的:"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要"扭紧眉毛做赢人"(指超过别人〉。因此,对外出孩子总是再三叮嘱:"再苦再难也要忍,不可半路'转水','田鸡倒令',(指青蛙跳入水中后常常潜回的习性),而被旁人看衰"。乡人们也确实常把事业上不顺利而返回家乡的人讥之为"转老屋食老米"。所以有志的客家青年常常暗自立志:不混出个人样来,不回来见大家。他们常常用客家地区流行的谚语格言鼓励自己,如"人穷志气高,情愿过水不过桥","穷人自有通天志,船到滩头水路开","好马不吃回头草"等。当今流行了一句形容客家青年外流的话:"过去孔雀东南飞,现今连麻雀也东南飞了。"离开家乡,向外寻求出路,开拓奋斗,的确是客家地区的传统习俗,也是客家人的特征之一。

由于客家人大量流落他乡,又引发了客家人的又一特征一一爱国爱乡。这一点在老华侨中表现尤其突出。他们常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总要"叶落归根"。不要忘记自己的"胞衣迹",(婴儿的胎盘叫"胞衣"客家常常把它埋在住房附近的树下,称埋胞衣的地方叫'胞衣迹')。无数侨胞为了改善父老乡亲的生活条件,捐款兴办学堂、兴建医院、修桥铺路,有些则投资设厂兴办实业。光梅州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开放以来捐款达15000多万元。仅以年逾90岁的萧婉香先生为例,他为了振兴家乡教育,不辞辛劳,一次次地从新加坡回乡,设置奖学金、奖教金、鼓励学子努力攻读,爱国爱乡之情感人至深。有了钱不挥霍而是投入社会公益事业,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对祖国、对民族、对家乡挚热的感情,是在客家人身上体现得十分鲜明的。

再是刻苦耐劳、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特性。这一点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客家妇女身上,并在20世纪初就传扬海外。客家妇女常常因丈夫外出谋生而要挑起生活的全部重担,集赡养公婆、教育子女、参加山林大田劳动于一身,被誉为独立门户的健妇。严酷的生活现实告诫她们对儿女要从小开始培养出刻苦耐劳的精神。如何培养呢?从下面这首童谣中我们可见其一斑:"一岁娇、二岁娇,三岁捡柴爷娘烧,四岁学织麻,五岁学纺纱,六岁学绣花,七岁绣出牡丹花......"这首童谣虽然有点夸张,但我们可从中看出,客家人重视对小孩的培训和磨炼。客家男女正因为从小受到锻炼,所以民大后一个个"干活如同风车样",麻利、泼辣,成为生产劳动的好手。客家人由于大多从小受到艰苦磨炼,他们对困难常持蔑视态度。从以下谚语还可以看出,他们对生活是自信与乐观的:"没有过不去的沟","天无绝人之路","东门不开,西门'笔杀'"(笔杀是客家话,意为裂缝),"鸡来鸡啄,鸭来鸭啜"('啄'指鸡有啄食的本领;'啜'在指鸭有啜食的技巧〉。客家妇女的确是耐劳苦的,从她们每日劳动的强度上就可看出,天蒙蒙亮就起身挑水、洗衣、煮饭,然后上山砍柴、大田劳作,直干到日落;掌灯后切猪菜、煮猪食、缝补衣裳......可以说从天黑干到天黑。尽管如此劳累,还常常能听到客家妇女从山窠传来的山歌声,表现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以上可见,客家妇女刻苦耐劳的精神的确是十分突出的。

重文化教育、尊师重道,是客家人的又一特性。在旧时代,男人出外谋生,家中依靠妇女持家教子。有些妇女为了供孩子上学,常靠打担(当挑脚)挣点学杂费。她们常常这样说:"有子不读书,不如养大猪";"不读诗书,有目(眼)无珠";"不读书不成器"。所以靠打担也要缴子读书,还认为即使讨食也要缴子读书。她们知道孩子长大要出外闯荡,如不识字,不会算,会带来许多麻烦,也不容易找到一份好工作。为了教育孩子爱读书,客家人还把读书和娶妻联系起来,在童谣中唱道:"蟾蜍婆,蟾蜍婆,罗咯罗,唔(不)读书,无老婆。"为了保障后代子孙有书念,宗族长辈常把办私塾当成一件大事,规定祖偿田中拨出一笔稻谷支付私塾先生的教书薪金。旧时客家地区把教书人尊称为先生,把教书先生的妻子尊称为先生娘,人们信奉"天、地、君、亲、师"的信条,认为教师的职业是尊贵的。客家人普遍尊重教师、尊重知识,"识斯文,敬斯文"是他们的口头禅。童文化教育还可以从客家地区中小学校数量之大看出。仅以梅县而论,至抗战前后,全县已有40多所中学、800多所小学,还办有嘉应大学和南华学院。客家许多乡村,长期来被誉之文化之乡。从女诗人洗玉清到梅州时写下的诗句也可见其一斑:"学舍最多文教盛,满街儿女挟书囊"。从重文化教育这一习俗,还可以看出客家人是有眼光有见识的。

客家人不仅纯朴善良,而且还是性格比较外向、豪放和热情的。客家人的热情豪爽,从接待客人的殷勤、诚挚中便可以感受到。有客来到,他们满脸笑容,远远就打招呼,声音高,嗓门大,有客来访就是看得起自己,因此全家雀跃。为款待客人,必定杀鸡宰鸭,甚至家中只有一只下蛋的老母鸡,也照样宰杀待客,家庭困顿的还要到邻家借钱买酒割肉。客家人习惯如下做法:客人到后先打热水洗脸,礼节上更讲究一点的则把毛巾拧好递给客人。吃完饭又重新打热水洗脸洗手,为客人提热水进浴室,备好木屐。客人就寝前用布条熏走蚊子、铺好枕席。更为周到的是怕客人有冷落感,招呼全家连同孩子一起围坐谈天寒暄。客人要离开了,送了一程又一程,甚至送出5-10里路程。

客家人还有性格刚硬、直爽的特性。我们可以经常听到客家人开口先表白自己的心迹"我的脾气是刚硬的,有什么就说什么","我说也不怕"(即不怕说出来),"我是不怕得罪人的","我是直肠直肚的"。他们的谚语中说"要打当面鼓,莫敲背后锣","君子坦荡荡,有话当面讲"。这种耿直的性格从童谣中也可看出:"老伯爷,嘴哇哇,有嘴话(说)别人,无嘴话自家"。就连小孩子也敢批评大人。我们常常听到"我不怕说出来"之后,便是出自肺腑的话语,有些甚至是尖锐的批评。客家人常常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和盘托出自己的心迹。这一方面表现了客家人的性格,一方面也表现了客家人的善良心地。当然,这当中也有因语言过分刺激(说话很冲)而接受不了,反而反目为仇的,我们也常常会听到"好心当作驴肝肺","好心着雷打"的抱怨。性格直爽正是客家山民淳朴、厚实品质的表现。

以上略述了客家人优良性格的几种表现,内中包孕着"客家精神"这几个字。这些优良品质常常是在动荡年代,在灾荒、瘟疫、战争等自然条件恶劣的环境中显现出来的。这些优良品质正是我们今天要加以弘扬的。

人格是一种结构体,同其它事物一样,具有二重性。客家人在自己的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上述代代相传的优秀品格,却也蕴含着他们性格中的另一面,成为这个族群发展的赘瘤,既限制了他们的优秀品格的充分发挥,也限制了民系的自身的发展。下面就客家人性格中几个负面特征作粗略的清理并加以分析,尝试找出形成原因,以便更清醒地审视自己,自觉地摒弃人格中的毒瘤,争取人格的完善,以便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其一是"信鬼神,信天命"的思想长久不衰,不仅在老年人中盛行,青年男女中也不乏其人。他们崇信天命,重视鬼神,迷信吉凶祸福之说。他们常说:"一切皆由命,半点不由人","命中只有人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阎王注定三更死,决不留人到五更"。他们常常求神拜佛,祈求着"时来运转",等待着"富贵轮流转,明天到我家"。这种对鬼神的心理依赖及自欺,实际是对人生采取的回避态度。

其二是心胸狭窄、尚意气(客家话叫"好食神气")。由于客家人个人奋斗、个人意识比较强,却也常常为了一点小事而争得面红耳赤,不能忍受。好强、好胜,又带来了好斗、意气用事及尚口谈的毛病。这些性格上的负面,常导至待人接物上不易协调。既不容易承认别人的成绩,也容易嫉妒别人的成绩。由于自我意识强,太看重自己、太爱面子的缘故,也使自己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批评,不容易否定自己的弱点、缺点。当别人批评自己时,总是觉得伤了面子。正如俗话所说:"人带面目树带皮",伤了面子就是伤害了自尊,就觉得咽不下这口恶气,便要报复。火气一上来,更是不顾一切地反击,以牙还牙,说出又刺激又粗鲁的话语。在客家地区,旧时常有不同姓氏间、不同族房间的械斗、仇杀事件发生,这种仇恨甚至几代相传;到今也常出现家庭之间的斗气、相仇的现象,都是这一性格的表现。心胸狭窄的性格还表现在红眼病上。有的人看见别人比自己强、比自家富,心理上就不平衡。开始是回避,认为他们有钱一定看不起我们穷的;接着是不服,认为别人比自己好,先富起来,是因为有华侨亲戚资助,或是揣度别人得到有权有势的人的支持。心胸狭窄也会表现在自卑自弃上。例如把自己和外出的人、先富了的人划开,说什么:"你是见过大蛇屙屎的(指见了大世面的),我是山猴精",说什么"没人识,有二个臭钱就抖起来了"(客家话叫'雉鸡尾顶天")等等,把自己和他们隔绝起来。心胸狭窄还表现在对别人期望太高及平均主义思想。华侨回乡是大好事,但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华侨高兴而归,败兴而走。原因是因为亲戚间互相攀比、抱怨礼物分配不公,使华侨心中蒙上阴影。

其三是保守。改革开放后,许多老华侨回归故土,常常可以听到他们的观感中有这样几点:"回家乡最不习惯的是上厕所,屎缸50年不变,猪窦也是50年不变,老屋不但没有变还越来越破烂,种地种菜没有变。"这几个没有变也透出了客家人对习俗的固守。比如建厕所,祖宗之法是挖一个大坑,抹上一层沙灰,上架两大块厚木板。现在尽管有新式瓷缸便桶,也仍然觉得老办法方便、经济。又如尽管早已推广了发酵饲料喂猪,既省燃料,猪的生长速度也快,但还是觉得新方法不放心,不相信没煮熟的饲料猪吃了也会长肉。厕所的粪便未经发酵转变为腐熟肥料,便施入菜地很不卫生。他们认为:自古以来有"好女不外嫁","客家人娶(嫁)客家人"的习俗。凡嫁到远处非客家地区的女子,常常被人瞧不起,认为是嫁不出去的姑娘。对从非客家地区买来的养子,也常常是歧视的,讥为"学老古"(潮汕人)。甚至同是客家人,只是区域上的差别也要取笑。有些平地的客家人要学山地客家人说话的调子,讥之为"山声"。对不同民系的人〈如潮州汕头人〉则连同他们头上戴的斗笠,腰间的大宽带,肩上的圆扁担都要加以取笑。这种不能容纳外乡、外地事物的排外表现,实在是宗族观念太强的缘故。保守性格还表现在早婚、多生、重男轻女的观念上。客家谚语有"早生贵子","多子多福","有子万事足","六十无孙、老树无根"等等。

上述客家人性格上的弱点一一听天命、信鬼神、心胸狭窄与保守等,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也还在顽固地表现着,明显地阻碍着客家人在当代潮流中竞争力的发挥。比如客家人团结协作精神不够这个弱点,在建筑行业已显现出来了。据了解,目前许多客家地区的建筑工程是由潮汕人承包,客家人自身反倒少了。原因是搞建筑承包需要大量资金,需要几个人联合投资,而客家人联合不起来。正是因为人格中的这些缺失,造成了他们在竞争中的失利。显然,客家传统人格定势中的某些弱项已成为客家人走向现代化的严重障碍。当今社会在不断地朝现代化发展,社会的现代化要求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指的就是人的自我解放,个人自身素质的不断得到改造和完善。因此,弘扬客家精神,对传统的客家性格进行一番剧烈的解组和重铸,的确成为千百万客家人所关心的问题。

客家人感知世界的方式如同对天体的认识一样,是建立在直观混沌把握的基础上的,主观成分较多。在以往漫长的岁月中,客家人相信命运与鬼神,依赖祖宗,重视巫术中的吉凶祸福;他们往往凭自己主观感情、兴趣,时而奋斗进取,时而乐天安命。当迷信天命及崇拜自己占上风时,便导致了抗争精神的弱化,这时如同抽去了人格的内在动力。在当今世界性宗教升温、迷信风气抬头之时,他们中乐天安命、自足、依赖、不思进取等人格中另一负面便会抬头并显现出来。

客家地区大都是处于山峦重叠、沟整纵横的地理环境中,旧时代交通极其不便,人们基本上与外界形成了隔绝状态。旧时客家民居中,盛行土围子式的围屋(围楼屋),它象个堡垒,人们聚族而居,形成了家族观念,也同时滋生了对家族、祖宗的依赖心理。历史上,客家人每迁徙一地,便要与当地土著和外面族群争斗,养成了极强烈的族群自我保护意识。排斥外人的狭隘心理从中滋生。由于地理上的隔绝,留在山区的客家人很少与其他民系、其他民族、其他国家人民接触的机会,所以家族、宗族观念较强。在战乱、灾荒面前,在迁徙的生活中,他们又深感创立家园不容易,认识到必须有吃苦耐劳、开拓、进取与奋斗拼搏的精神才能生存发展。客家人特别是妇女,也就是在这种艰苦环境中养成了象"牛皮糖"一样的坚韧性格。客家人由于地理上的封闭,所以人际来往稀少,这造成了一方面形成了客家人热情好客,对客人直爽、坦诚相见与豪放、粗犷的性格;一方面也决定了客家人在人际交往上显出不易协调、缺少变通、不善于周旋的缺点。关于后者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有一段精辟的分析:"海洋国家的商人,情况就是另一个样子。他们地处海港,有较多的机会见到不同民族的人,风俗不同,语言也不同,他们惯于变化,不惶新奇。相反为了畅销其货物,他们必须鼓励制造货物的工艺创新。"(引自《中国哲学史》),客家人正是缺少这一条件。

客家人的性格形成,还有历史文化积淀方面的原因。从五胡入侵中原开始,客家人开始往南迁徙,而能顺利走到目的地并繁衍下来的,大多是官宦人家、士族之家。他们把汉代以来儒家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立德、立功、立言"和"雁过留声,人死留名"的思想,根深缔固地留传了下来。一方面崇尚文化,一方面追求虚名,着意摸仿儒家规范的一套理想人格,过分强调个人的作用。这种文化心理也就一代一代地在客家人中相袭着,产生了上述的正负两个效应。

综上所述,客家人性格的形成,是累积世代相传的经验而形成的,也是客家人生存环境中造成的心态的表现。客家民系因为有刻苦耐劳、开拓进取的精神,所以它不但具有长久的历史,占有广大的地域,而且较早地走向了世界。一般地说,民族、民系生存环境不变,其性格也不改变。但是,20世纪90年代的今天,世界在不断地变化,中国的改革大潮汹涌而来,客家民系的确面临着生存发展的挑战。面对改革开放的大格局,加上交通的日益发达,客家人与别的民系的接触将越来越多。为适应新的形势,新的地理的、人文的条件,客家人的性格也会有变化与发展,这样,摒弃人格中迷信保守的赘瘤,促成新的品格的形成,创立新文化,便提到我们每一个客家人的议事日程上来了。

在当代潮流中,我们除了要大力弘扬客家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外,还应大力破除迷信,克服保守、固步自封思想。针对客家人不善处理人际关系这一弱项,我想不妨在学校开设诸如社会学、公共关系学、心理学方面的讲座,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与训练。当今世界是科技大发展时代,需要人与人之间各方面的协调、合作,而成熟的人格是达到良好合作的必要前提。单干孤军奋斗,已不适应这个时代了。客家人如不摒弃人格上孤傲、清高、刚愎自用的缺点,如不克服保守、迷信的弱点,将会被潮流所淘汰,这也许不会是危言耸听吧!

(文章选自《客家文化研究辑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客家人与“胞衣迹”
男子一首《客家佬》,唱客家人勇于拼搏的性格,真是欢乐又励志!
妙不可言的客家花酥
客家人的民间禁忌 - 中国民俗文化网
客家人心理转
客家茶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