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记文学《击楫中流》第一章 童年烙印

传记文学《击楫中流》第一章 童年烙印

童年,一幅长长的画卷。每一幅画里都会抽出我千丝万缕的记忆和眷恋。童年的生活虽然凄苦,但凄苦中也有甘甜。每当我跟随母亲在野地河边采回家一篮子野菜,心里就象吃过蜜糖,甜甜的。艰苦的童年,是一幅幅难忘的画面,永远地贴在我心灵的墙壁上,画面上展开着一个拒马河边的村庄,展开着一个黑夜里透着光亮的村庄——房家庄。

我思念我的童年,更思念儿时纯真的小伙伴和那条日夜奔流的拒马河。戎马一生,总有一个声音在我的脑海回响,从我的心底泛起,静心细听,那就是母亲深情唤儿的呼喊和着拒马河水的流淌声。

已是耄耋之年的我,每当忆起我的童年,总爱将记忆的闸门打开;那如梦的童年,似潺潺清溪,荡漾在我的心头;炮火纷飞的战争岁月,似浩瀚奔腾的江河,流进我润泽的心田;曾经生死与共的战友,似苍松翠柏,直指蓝天,却扎根在我的心里;往昔激扬的岁月,如过眼烟云,时刻在我的脑海里飘飞,挥之不去。于是,我拿起笔,用我的《回忆录》记下那些峥嵘的岁月,写上那些英杰的大名。

家道中落的书香门第

1924年5月4日,我出生在位于华北边陲,太行山麓的河北易州 (今河北省易县)拒马河畔定兴县房家庄村。

易州——地处华北,北依燕山,望黄河,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首都,一座有着厚重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战国时易州属燕、赵之地,至晋代设冀、幽二州,唐朝属河北道,元属中书省,明属京师,清为直隶,一九二八年中华民国时称河北省。

千百年来,易州,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上英才辈出,孕育了无数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的先哲名流。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传奇英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发源于这里。荆轲出征时吟诵的诗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以及荆轲的英雄壮举和着易水河的滚滚白浪,千百年来一直在人们心中奔流着汇聚成了中华民族一首生生不息,而又慷慨悲壮的英雄史诗。

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不仅诞生了勇于为国捐躯的荆轲,还造就了一代代忠勇忠诚义士,也孕育了一代代慷慨豪迈的爱国志士。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成为易州人世代相传的精神传统

经太行山南来的拒马河,回旋曲折,蜿蜒流淌,长流不息,一路欢歌,流经易州向东奔。滔滔奔流的易水河流经易县进入定兴,当地人称为大清河。我的家乡就在发源于太行山脉的大清河畔的房家庄村。

公元六世纪北魏时期我国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记载:“巨马河出代郡广昌县涞山”。据史书记载,拒马河古称涞水,约在汉时,改称“巨马”,有水大、流急、如巨马奔腾之意。后渐写作“拒马”,相传,此河曾因拒石勒之马南下而得今名。 无论“巨马”、“拒马”,均有形容其水势之大的意思。

拒马河自西向东流经房家庄后折而向南,又转而向东,在这里围绕着房家庄转了一个大弯,河弯处自然形成一块高地,房家庄就建筑在这块高地上。中国古代的建筑审美是浪漫的,也是崇尚自然的,房家庄亦是如此,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推崇的“卷帘唯白水,隐几亦青山”建筑布局。这种房屋建筑选址及格局在中国传统建筑风水理论上表现了网罗天地饮吸山水的空间意识和胸怀。所以,房家庄千百年来民风古朴,村里世代都有崇尚饱读诗书的遗风,故而在明、清以前村里人在朝中做官的也很多。

房家庄在当地是一个大家族宗谱记载,房氏开基始祖名叫房玄龄现村址历史可追溯至隋末唐初时期,照此推算房家庄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房玄龄:隋末进士,唐初大臣。唐兵入关中时房玄龄归属秦王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后协助李世民筹谋统一,取得帝位,为唐太宗。贞观元年李世民任房玄龄为中书令,后任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房玄龄在太宗时代长期执政,是唐太宗治国安邦的重要助手,后被太宗封为“梁国公”。房家庄现村名为唐太宗所赐。

房家庄村在当地是一个大村落,由于这里的民风纯朴,所以人丁兴旺,村子里居民最多时有六百多户人家,三千多人口,都是同一宗族世代相传的子孙。

中国传统文化里无论大姓小户,修宗谱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既可让宗族之后世子孙知道自己祖先的根源,也可让那些曾经光宗耀祖的族人通过宗谱代代相传,还可通过修宗谱让散居各地的族人经常相互联系,而不至有朝一日族人见面时“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按宗谱派语,我的爷爷是“魁”字辈,名号房魁中,字子元;

再往上一辈,我的太爷爷名号房新田,字西坪。

我的爷爷生有四子, “培”字辈,

大伯父名号房云培;

二伯父名号房宾培;

三伯父名号房恩培;

我的父亲排行老四,名号房培,生育四子三女。

到我这一代是“养”字辈,我是家中老大,按辈份幼时名号房养达;

大弟名号房养平;

二弟名号房养

三弟名号房养安;

三个妹妹名号是房养玉、房养贤、房养爱。

我的母亲娘家姓,人称氏。旧时妇女地位低下,一般都没有名,幼时在家要么就是叫老二、或老三,要么就叫二丫头、三丫头的,我的母亲同样不能免俗。特别是嫁过的女人,在家里都是嫁给谁就是谁家的,如果嫁的男人姓房那就叫“房家的”,如果嫁的男人姓李就叫“李家的”,有些开明点的人家在夫姓后给保留个姓,如我母亲叫“房孙氏”

我的家族世代居住在这块激扬的土地上,祖上不但世代是书香门第,也是拒马河畔十里八村有名的殷实之家家族里世代传承的祖训是:“诗书济世,忠厚待人,以仁处世”。

我的祖上世代牢记这个家训,家族里的每一个子孙,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认真读书,要诚信待人。所以,到了我父亲这一辈,父母在家里过日子也是处处精打细算,省吃俭用。但他们牢记祖训,对邻里乡亲都很慷慨,待人真诚、热情,乐善好施。日常生活中,只要邻里乡亲谁家有困难,都会尽力帮一把,故而深得乡邻尊敬。我从小也是在这种价值观的熏陶下长大成人。

我父亲十一岁那年,我的爷爷去世,留下父亲兄弟四人和一个孤苦的祖母,由于祖母无力抚养四个年幼的孩子,父亲的三个兄长过早地用他们稚嫩的肩膀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我的父亲是在三伯父家长大的,并由几个伯父共同负担他上学读书。我儿时听父亲说,他小时候由于家里穷,点不起灯,读书时几乎都是坐在祖母的纺车边度过的。因为纺车上插着一根麻秸秆,纺车轮子一转动,煽起的风使麻秸秆冒出火花,我的父亲就借着这点微弱的光亮刻苦读书。这样类似“匡衡凿壁偷光”的读书成就了他教书育人的一生。

我的大伯父年青时为了养家闯关东,后来死在了关外。二伯父是读书人出身,毕业于保定高等师范学校。原在国民党军队当过文书。“四一二”事件后因看不惯国民党的逆动与腐败,从武汉脱离国民党军队回家,后来在一所小学校教书。由于二伯父有学问,他也很有个性,是一位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的善良之人。在学校教书时总是跟学生们讲一些与时政有关的问题和内容,如此一来,二伯父在学校就很不受欢迎。二伯父跟二伯母成家后,他们生有一个女儿,二伯母去世较早,二伯父晚年一个人过着孤独的日子。三伯父在保定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因为一次考试没有考好,情绪受到了刺激,精神出现了错乱。

我的父亲从小上学读书,后来当过教师,任过小学校长,做过八路军情报站长,解放后当过县文化馆馆长。

父亲是一个性格豪爽的人,由于知书达理,又性情侠义,所以朋友很多,交际甚广。父亲少时一直读书,他一生不会农活。有副对联颇能描写当时的父亲:读书人一穷二白,三载寒窗读四书五经,不识六邻七舍八方九路亲朋,横批:十足夫子。父亲成家立业后,为养家糊口,外出寻找工作。由于我的父亲是读书人出身,所以在外谋差时,当过管事的店员。在那个兵灾匪患不断、市井经济萧条的年月里,在外做事,挣钱不多,有时还很危险,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不久,我的父亲辞掉工作回到家里。

父亲没有了工作,他整天和那些跟他一样无所事事的朋友们待在一起,那时房家庄附近个比较大的村子北重楼村。村内有几家专卖大烟的烟馆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他一度染上了赌博、吸大烟的不良嗜好。

我的母亲房孙氏,在娘家时小名叫大丫头,她的家里有七个兄弟姐妹,我的母亲是家中最大的孩子。我的外祖父是读私塾出身的读书人,非常懂得并严格遵循中国传统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从小教授我的母亲背颂“三字经、女儿经”。所以,我的母亲是一位勤劳、善良,自发承袭了中国传统的“三从四德”意识的农村妇女。

母亲在娘家的时候,由于外祖父有些文化,不管是种地还是从事乡村传统文艺活动,在当地都有些名气。所以,家里的日子过得还不错。可自从嫁到我家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母亲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为一家人做早饭,然后为我穿衣服。吃过早饭后,就带着我下地,或干活,或采集野菜。母亲是很要强的人,从不叫苦,也不说累,只是默默地任劳任怨地操持着这个穷困。到了我上学的时候,母亲每天让我吃过早饭后,总是千篇一律地对我说:“上学去吧,到了学校好好听老师的话。”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母亲一年到头总是起早贪黑,默默地忙碌着家里和田地里的活,里里外外辛苦劳作,我从未听她报怨过一声。

记得小时候母亲很少打我,即便有时打也不太狠。不过有一次把我打跑了,原因是我上学回来把铅笔弄丢了,做作业时才发现,我不敢跟母亲说,坐着不动也不做作业,母亲知道了,狠揍了我一顿,因为铅笔是要买的,而她手里却没有钱。

儿时贫困艰难的生活经历,造就了我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品格,磨砺了我奋发向上,嫉恶如仇的个性,培养了我坚忍不拔的精神,增强了我抵御逆境的能力,转为我前进的动力,成为我成功的助跑器,这一切成为了我人生,特别是走上了革命道路后的无价财富。

童年的我

公元1924年,这一年是中国太阳历甲子年。此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危机的前夜。中国大地上,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军阀混战,党派林立。

农历五月四日我出生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多事之秋,成长在一个满腹经纶而又食不裹腹的穷困之家。少年时期的我,家里虽然贫困,但我并不缺少爱。我的家庭是一个大家族,我又是房家长孙,疼爱我的人很多,特别是不缺乏母爱。由于房家世代书香门第,家风纯正,虽然说家里经常是寅吃卯粮,吃了上顿愁下顿,但一家人在母亲的勤劳节俭操持下,还是把穷日子过得其乐融融。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少年的我就是在这种苦、乐、悲、欢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一边听着母亲为我唱的儿歌,一边听着母亲带着悲怆和重重的叹息,做饭时刮着家中装粮食的缸底的声音,那无奈而刺耳的声音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我的母亲是一个非常慈祥的人,她总是宁可自己气,莫伤亲人心。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看到最多的是母亲的眼泪。 

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我知道了家中的困境,也懂得了为母亲分忧。小小年纪就跟随母亲下地干活,去野外采摘野菜。

每年春末夏初正值青黄不接时,母亲就带着我去田间地头,河边野地采摘野菜。在这个温暖的季节里,置身于大自然心情格外舒畅。许许多多的蝴蝶和蜜蜂都闻到了花的香味,不约而同地飞来采蜜,在半空中飞来飞去。

我提着小篮子跟在母亲后面,边走边采。我记得有马齿菜、灰灰菜、荠菜等。而生长在田埂上、坡堑儿上的曲嘛菜是当时老百姓最称道的一种野菜,说这种野菜吃起来可口,营养特别丰富、还具有清火败毒的功。如果能采上一篮曲嘛菜,是值得一天都高兴的事。满载回家,母亲就会坐在院子里,一边择菜,一边为我念着当地流行的儿歌:

“曲嘛菜,摊坨子,小驴儿吃了下骡子,小孩儿吃了长个子”。

曲嘛菜的吃法很多,最流行也是最多的一种吃法就是将曲嘛菜洗净和上苞米面或者橡子面,捏成团蒸着吃,也可以烤成饼吃,还可以沾上大酱生吃。

多年以后,当我和爱妻香子在田埂、河边踏青时,几乎都是为了寻找这种承载了儿时多种情感的嫩绿幼芽。

在我6岁那年,也就是1930年的初春,生活实在拮据艰难,为了生存,无奈之下,我们家搬到离房家庄不远的金台陈村。这里是我的姥爷家,姥爷家是中农,我的姥爷是当时唱皮影戏剧团的班主,日子还算过得去。

金台陈村是春秋战国时,燕国遭灭国之痛后,太子平在此筑黄金台纳天下贤士,终成一方霸业的地方,史称燕昭王

我比二弟大四岁。母亲生二弟的时候。父亲正离家在外做事,家里也没有其他人可以帮衬母亲。有一次母亲生病发着高烧,需要一点白糖冲药,无奈的母亲只得给我点着与我几乎同样高的马灯,让我一个人提着马灯到离家有三四百米远的小杂货铺子买白糖。当我用稚嫩的小手拍开店铺大门时,那家店铺掌柜惊奇地问我:

“天这么黑,是谁送你来的?走这么远的路,你不怕恶狗和狼吗?”我对他摇摇头说:“我不怕,妈妈病了,要买白糖。”

那个好心的掌柜为我称好白糖后,将我送回家里。                    

由于弟妹的出生,人口增加,家里生活每况愈下,越加困难。俗话说:穷不为长子,富不做幼嗣。随着家庭负担越来越重,作为家中长子的我从小就知道为父母分忧,正是上学读书的年纪就得下地干着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粗重农活,日常的吃穿也是弟妹们为先,诸如此类的生活压力和精神负担过早地落在了我的身上,无奈地跟着父母一起承受家庭生活的重压。正所谓: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宋代:范成大

由于少时艰苦生活的磨练,造就了我从不向命运低头的个性,也养成了我一生无论什么时候都是节俭度日、从不铺张浪费的良好习惯。

上学读书

在我度过极为短暂的童年时光后,很快我也到了上学的年龄。按理说,在那种动荡艰的年月里,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像我这样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上学读书,那简直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因为我是房家的长孙,一家人对我寄予了极大期望,希望我能够实现房家几代人梦寐以求的目标,读好书,出人头地,功成名就。所以,父母认为就是日子过得再难,也要送我读书。

房家庄小学上学

我五岁的那一年,妈妈怀着望子成龙的心情对我说:

“孩子,你五岁了,应该去上学了。”并给了我一本当时发行的名叫《农民识字课本》的书,将我送进了学校。我第一天上学时,我的父亲不在家,在外地的一家商行当店员,是母亲送我去的学校。

上学时要报姓名,我的二伯父觉得我的名字“养达”不够响亮,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含意,于是,他在我上学的时候给我改名为“扬达”,意为“扬名显姓,飞黄腾达”。由于到了我父亲这一辈是家道中落,他们将家族振兴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我的身上。希望我能好好读书,将来为房氏家族“光宗耀祖”,也希望我个人能“飞黄腾达”。一个人的姓名本来也就是一个符号,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封建意识强烈,社会相对落后的环境里,人们都对孩子寄于厚望。

学校在离我家不远处的一个名叫双塔寺的庙里。这个庙的规模不是很大,但庙堂建筑倒也气派恢宏,里边供着许多面目狰狞的神像。到了学校门口,在当时那个宗教与封建意识浓厚的社会环境里,女人不能进庙堂,也不便见生疏的男教员。所以,母亲只能把我送到学校门口,临走前还不断地嘱咐我:

“你现在是学生了。学生就要讲礼貌,见到先生要叩首,也要跟孔圣人叩首,一定要听先生的话。”

进了学堂,按照母亲交代的话,我分别给先生和孔圣人叩了首完成了一套礼节。从此,我便与书本打上了交道,成为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学生。

我刚上学时,教我的老师姓徐,是父亲的至交。他们很早就相识了。徐老师黄白皮肤,淡眉细眼,人长得也还算文雅清秀。虽然年纪才三十有余,可在我们孩子们的眼里却显得有些“老”了。平时很少看到他的笑容,总觉得他太心事重重,愁眉不展老师教学很认真,讲课也非常动,对学生要求也比较严格,有时也会动手教训学生。

我每天早上从家里走到学校总是看到徐老师板着面孔,倒背着手站在大庙门口,盯着学生们一个个向他行了礼进到教室后,才开始正经讲课。每当老师讲完后,大家就开始小和尚念经似的大声诵读课文,虽然有口无心,却是认真地摇头晃脑,前俯后仰地高声读着。一时间,教室仿佛变成了宽阔田野里的蛤蟆坑外加蝉虫声鸟叫声叽里呱啦,响成一片。这时,老师总是自顾自在一旁看着不知是什么诗集之类的书,而对学生们千姿百态蛙鼓蝉鸣,大有熟视无睹,充耳不闻之势

只有五岁的我之所以想去上学,当时压根就不懂要为房家“扬名显姓”,更不会想到日后自己会“飞黄腾达”就是觉得在学校里孩子多,很好玩。由于当时人太小,老师就将我的座位安排在了第一排。这样一来,上课时我既不能跟后边的孩子们说话,也不能跟他们一起玩耍,渐渐地我便对上学失去了兴趣。

那时,一个学期按年级高低向学校交三斗至五斗粮食作为学费。由于家里没有钱,从我上学的那一天起,母亲就省吃俭用,从针尖上挑牙缝里挤,费尽心思、想方设法为我凑齐“学费”。

在学校里,我虽然算不上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学生,但天资聪明的我,记忆力却极佳,属于调皮有出息的孩子。只要是老师教过的内容,我很快就能记住,尤其是背记课文,很少出错,所以老师比较喜欢我。有时老师讲的课文我已经能背了,但慑于老师手中的竹板,我还得规规矩矩地坐在位置上,即便如此,心却早已从课堂飞了。这时我会偷偷听老师念些我不明白的古诗词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这些诗句我虽然不懂,但从他那坚毅的表情中,我能看出他的心境不是太好,也许是这些诗句让他想起了什么。之后的许多年,我终于明白了那些诗句真正的含义。当时真是误解这位忧国忧民的老师了,直到现在心里还觉得非常愧疚。

上学时虽然年纪小,但却非常调皮,总喜欢搞一些恶作剧捉弄老师和同学。比如,小孩子贪吃也爱拼比。每天都喜欢带一些零食到学校,象我这样家境的孩子能带的也就是母亲做的菜团子之类的东西。家境富裕一点的孩子带的是煮鸡蛋,他们吃的时候故意在我们面前显摆。其中有一个孩子神气活现的样子就很过份目的是想馋我们。我特别看不惯也不服气,于是我心想着瞅机会好好寒碜寒碜他。

记得有一天课间活动时,我趁机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坨鸡屎塞进他的鸡蛋里。他回来后,洋洋得意的拿出鸡蛋剥完皮看也没看就往嘴里塞,结果吃了一嘴鸡屎,气得哇哇大哭,马上跑去告诉了老师。

于是,老师把我们集合起来查问。

“是谁干的,站出来自己承认。”

一时间,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被吓的都不敢吱声。老师又说:“谁干的谁就站出来,既然有胆子做坏事,难道连承认的勇气都没有?如果没有人承认,那就老老实实的都站在这里,谁也不准回家。”我想我一个人做的事不能连累别人,于是,便向老师举手示意:

“老师,是我干的。”

一见是我,老师非常严厉地问道:“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理直气壮地大声对老师说:

“他每天吃鸡蛋时故意馋我们,我生气。”

听了我的辩解,老师也忍俊不禁地笑了然后对我说:

“今天的事是你做得不对,按学校规定要打你五板子。”

我咬着牙无奈地伸出双手,紧接着就是狠狠地五板子,我的手很快就被打红了,而且非常痛。

此事对我打击很大,我便开始了上学后的第一次逃学,而且一连逃了六天学。老师到家里问我妈妈:“房扬达为什么不去上学了?”由于我每天都是照常出门,按时回家,母亲对于我的情况并不了解。

于是,母亲便对老师说:“孩子天天去上学了呀。”

老师说:“他有六天没到学校了,你问问他每天都干什么去了”

我逃学期间每天都到距离村子不远处的三官庙水塘戏水。有一天遇到一个要饭的叫花子,人虽然穷但很讲义气,特别是对我这样的小孩子非常和气可亲。于是,我便天天跟着他一起去要饭。叫花子要饭从不乞讨,不管走到谁家门前他就开始唱数来宝,并能随机应变,见什么唱什么,张口就来一直唱到人家烦了给一点吃的才走,否则他就不会就此罢休。我则觉得新鲜好奇,也觉得好听有趣。

晚上,回到家后母亲不由分说就让我跪着,先是用鸡毛掸子对我一通狠揍,然后放声大哭,边哭边说:

“你爸爸不在家,你不好好上学,这几天你都干什么去了?”

我跪在地上对妈妈说:“我跟一个叫花子唱数来宝去了。”

母亲听了我的话,更加恨铁不成钢哭得更伤心:

“家里就是再穷再苦我和你爸爸也会供你上学,为什么要跟叫花子唱数来宝,你真不争气。”

看到母亲哭了,我心里非常难受,为了不让母亲再伤心,就对母亲说:“妈妈我错了,以后再也不会逃学了。”

二伯父家离我家不远。听说妈妈打我,二伯母赶忙过来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当她听说我跟叫花子学唱数来宝去了,也生气得哭了。二伯母平日里对我很疼爱,视同己出。正当我们娘仨哭得不可开交时,二伯父也过来了,问明了情况,听说我的手也被老师打肿了,很是生气。第二天早上上学时,二伯父我一起来到了学校,见到老师就问:“徐先生,孩子做错了事可以教育,你不能打他,他毕竟还只是个孩子。”

老师可能是觉得他自己做得不对,当着二伯父的面给我赔礼道歉。

姚家庄私学上学

我的父亲在外做了一段时间的差事,由于不是太顺利,只得回到了家里。这时我的全家已搬到金台陈村姥爷家里,我的姥爷得知我父亲没有一份正经工作,而且又抽又赌非常生气,就劝说我父亲去找份工作,以便挣钱养家糊口。在姥爷的劝说下,通过朋友帮忙,父亲到姚家庄一所私学去教书。

我便由双塔寺庙学校转到父亲教书的姚家庄上小学。学校在村外的后土庙里。为了给爸爸争面子,我开始用功读书,每天不仅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也很好,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们和校董们看在父亲的面子也常给予一些礼貌性的夸奖,这使我更加自信的同时还带有一点小自傲

父亲一生虽然不会农耕,但他饱读诗书,知识功底深厚,教学有方,在学校很受器重。可好景不长,有一天,学校里突然来了一个骑着自行车戴礼帽的眼镜先生。听人说他是县里的督学,是国民党党部的人,来学校巡查。后来听父亲的一个好友姚兴宗说,这所私立学校要转官办,学校的教师必须是国民党党员。当他了解到父亲没有加入国民党时,拍着桌子对父亲说:

“你不是国民党员,不能在公办小学教书,要想在这里混饭吃,你就得加入国民党。”那时加入国民党手续简单,只要本人同意即可加入。因为国民党的所作所为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印象不是很好,父亲就不想加入国民党。

作为一生读书的父亲,既明白做人的道理,也有自己的个性,更有家族的祖训。当即,父亲倔强的脾气就上来了,他义正辞严地质问那个县里来的督学:

“我是凭本事挣饭吃,你怎么说我是在这里混饭吃呢?难道不加入国民党就是混饭吃?加入了国民党就不是混饭吃了吗?你们不能太欺负人!”听了父亲的话,督学气呼呼走了,没多久父亲就被辞退了。因此,我也随之失学。

上学期间,我从不欺负同学,也不允许有人欺负我。但我有水浒好汉的正气胆量,好打抱不平,特别看不惯有些男生以强凌弱,更看不惯有人欺负女生。凡是看到这种事,我路见不平必定拔刀相助,保护弱小孩子,保护女生。特别是那些比我身体强壮的同学,他们如果欺负人了,我肯定会上前制止,再不行就争取打败他们。正是这种倔犟的性格,让我吃了不少苦头。不但经常挨老师的批,甚至还会受到体罚,遇到同学家里告状,那就更惨了。因为,父亲母亲也会狠狠地揍我一顿,即便如此,自己反而觉得心里特别舒服解气。不畏强者,不屈服困难,是心中正义使我不怕强硬,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

在后来的日子里,家里又陆续添丁加口。随着大妹、二弟的相继出生,家里的负担更重了。全家五口人,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陷入了更大的困境,日子更加艰难。万般无奈的情形下,父亲只好把家里原来的老房子卖了,借住在邻居家一间小房子里,一家人仅靠卖房子的一点钱勉强度日。在那个年代,房子是一个家庭赖以生存的地方,有房子就意味着家还在,没了房子就真正成了无家可归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们这个家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生活过得非常艰难,经常家无隔夜米下锅。饥饿难耐。

有一段时间,母亲为了嗷嗷待哺的孩子能有一口吃的,万般无奈,迫不得已只能沿街乞讨。我们房家也是祖辈诗书世家,现在为了生存,母亲就得舍弃放下维护已久的自尊,为顾及面子,避免熟人看见,母亲抱着二弟每天往返几十里涉过易水河,到河南岸的村子里讨饭糊口。她一路奔波劳累,自己默默承受着饥寒交迫,只为儿女果腹。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母亲的伟大无私,润物无声!

没了工作,家里的日子又过得如此紧紧巴巴,父亲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又犯了坏毛病,迷而不返地又是吸大烟,上赌场。家里卖房子仅有的那点钱很快也花光了。姥爷对此十分生气,用手指身无分文、囊空如洗的父亲说:

“你看你还是个读书人出身,成天不务正业,不知道干点正事。你不能再这样丢人现眼了,更不能再去赌钱、吸大烟了,还是去踏实做事好好挣钱养家吧!”

父亲由于看不到自己的前途在哪里,迷茫困惑,心情非常沮丧,根本就听不进姥爷的话。姥爷也很无奈,对于这个不争气的女婿是又恨又气,但又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于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姥爷决定采用自己认为当时“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关禁闭”,希望通过这种强制性的措施促使父亲戒赌、戒毒。随即,姥爷一不做二不休,把父亲关在一间屋子里,每天不许出门,只让姑姑按时给他送饭。关了一个多月后,父亲经教育劝说,闭门思过,终于悔悟,愿意知错改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于是姥爷就又托人在村里给他找了一份教私学的差事。

父亲不仅会教学,还会珠算,体育也不错。因为他念过洋书,会讲白话,加上他讲课方式灵活有趣,学生越来越多,声誉也越来越好。由于又有了工作,父亲的不良嗜好也逐渐完全戒掉了。

就在父亲为了自己的前程,为了家庭的生活彷徨忧愤的时候,八路军来了。由于八路军严明的军纪,一心为穷苦人办事的作风,让父亲看到一支无论军容军纪,还是办事作风与国民党军队完全不一样的部队。在八路军的感召下,他参加了八路军组织和领导的农村工作队。当时的八路军农村工作队主要任务就是为部队组织军粮做后勤保障工作,如联络各妇救会和各村的民兵组织打击镇压恶霸等工作。由于父亲思想进步工作又积极努力,不久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参加八路军工作队不久,父亲又到了由八路军管理的小学校,再次走上讲台,当上了一名教师。父亲的教学水平以及治教有方能力,很受大家赞赏,很快就当上了小学校长,后又任定兴县文化馆馆长。共产党不仅改造了社会,也挽救改造了许多人。

新城县小营村上学

在我九岁时,虽然父亲有了工作,但是因家里弟妹多,生活仍然十分困难。家里还是无力供我念书,母亲只好把我送到外县的姑姑家,于是我便开始了寄居他乡的生活。

姑姑家在新城县小营村,就是今天的河北省高碑店市。她的家里是富农,家境尚可。姑姑是填房,由于前房去世后,留下一儿一女两个孩子。那个女孩比我年龄大,我称她大表姐,姑姑在家里有好多事都作不了主。由于我的到来,增加了生活的开支,大表姐不太高兴,我只好与他们家的长工吃住在一起,就更别提担负我上学的费用了。

当时我的二伯父从国民党军队里跑回来后,隐姓埋名,改名为房郁之,也在小营村小学校教书。由于我的家族有着崇尚读书的遗风,但父母实在拿不出钱来供我上学,所以,经过长辈们商量合计,决定让我还是重返课堂继续念书,费用由我二伯父提供。

虽然二伯父收入微薄,但也基本能勉强供我上学。 即便如此,我那个表姐话里话外仍然对我充满着歧视。我学习好,她就挖苦说:“你考得再好,也是吃我家的饭。”每当这个时候心地善良的姑姑就会哭着跟我说:“不要跟她计较,你好好学,学好了将来自有出头之日。”姑姑的话表达了骨肉之情的肺腑之言。

表姐家的那个表弟,学习成绩不好,那时学校老师总爱给班里成绩最差的同学名字上划一个大大的红勾,这个红勾就像一把折起来的椅子,同学们形象地称之为“红椅子”。表弟在学校里经常被教师划红勾,我也常说他坐“红椅子”。

表弟很生气,不是纠缠着要打我就是讽刺挖苦我!他们对我不断的欺辱和看不起,让我觉得很受打击!真的是“恶言三句寒如冰”!这一切让我感到了寄人篱下的无奈与自卑。

有一次,学校推选我去白沟河小学参加县里组织的观摩会。那种观摩会是由县里组织的全县中小学生的优秀作文、手工制作、绘画作品展览。那次观摩会有我的一篇作文和一幅水墨画参展。        

学校要求穿统一的新校服,戴校帽,所谓的校帽就是当时流行的瓜皮帽。因平时我都是捡表兄弟的旧校服穿,没钱买新校服,无奈之下,只好找来一顶白帽子戴上,校长见了不高兴地说:“怎么回事?这怎么行,像戴孝的”。我说:“我没有新帽子,不行我就不去了。”

“你不去那怎么行?观摩会上还有你的展览呢!”校长有些无奈。因为展览会上有我的作文和画作,那幅画作是一幅水墨画,画的是一只苍鹰。我的那幅画作画得很好,把苍鹰翱翔蓝天的雄姿表现得栩栩如生,后听老师说当地的一些绅士在那次展览会上看到我画的那只鹰,还向展览的主办者索要过我的画作。

小孩子们在一起总能想出许许多多的怪招,这时有好心的同学给我出主意:用红、蓝墨水把帽子染了,一块白,一块红,一块蓝,和校帽差不多,估计可以混过去。于是在同学们七手八脚的鼓捣下,我按同学们说的那样,把白帽子染成了花帽子。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在出发去白沟河小学的路上,天空忽然下了雨。刚刚染过红、蓝墨水帽子经雨水一冲,颜色全给冲下来,把我的脸也染得红一块,蓝一块,像戏里的大花脸,同学们大笑不已。校长生气地对我说:“你就别去了,真丢人!”。那次观摩会我最终没去成,而且就因为一顶帽子。我带着一肚子委屈,回到姑姑家生气得大哭了一场。

上学是我的梦想,也是我认识客观世界的开始。我渴望读书,渴望上学,虽然小时的我还不完全懂得“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的道理。可上学读书给我带来了乐趣,学到很多新鲜的东西,在我面前展开了不同的世界,给我带来了希望。但是在那样暗无天日的社会环境里,我的求学之路真是充满着辛酸与坎坷。一切皆缘于家境贫寒,生活穷困。

两次辍学

动荡不安的社会,饥饿贫寒的家境,寄人篱下的生活,一次又一次辍学的伤痕,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烙印,其中最让我铭心刻骨的是我童年的两次辍学。

第一次辍学

我五岁就开始上学,只读了两年多的书,还不到八岁,就被迫辍学。这一次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父亲被学校开除,而开除的理由是因为父亲供职的学校要“官办”,上面要求教师必须是国民党员,父亲既不是国民党员,又坚决不愿意加入国民党,所以才被学校开除。记得当时离开学校时依依不舍,十分无奈,非常留恋曾经与我朝夕相处的小伙伴,还有老师以及让我获得知识的书本与课堂。

辍学由于年龄小,所以就在家玩了一年多期间,妈妈也经常督促我读一些识字课本,闲暇时我也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那些日子里虽然人在家里,可还是一门心思想去学。九岁那年,为了重返学校读书,在我的坚持和努力下,妈妈终于同意把我送到学校继续读书。

第二次辍学

这次是到二伯父教书的学校上学,虽然上学的学费由二伯父负担,但由于二伯父收入有限,不能供我吃饭,我便寄居在姑姑家里。到了十二岁那年,我成绩优异,读完了初小,以优的成绩考上高小。由于二伯父无力负担我的学费,姑姑也不能继续供养我上学读书,内外交困的家里更是无助。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不得不再次中断了学业,辍学回到了家里。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唐代颜真卿)”我万般不舍万分无奈地永远离开了我热爱的读书课堂。辍学对于一个正处在学龄期间,渴望获得更多知识的孩子来讲,是多么的无情和冷酷。

两次辍学----求学之路的艰辛对我幼小的心灵刺激很大,也促使我不得不用稚嫩的眼光重新审视我生存的现实世界。我渐渐感悟眼前的这个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世界。人与人之间虽然也有爱,但更多的则是弱肉强食、剥削欺诈、残杀迫害;是贫与富、尊与贱、强与弱的相互欺压是一个穷者更穷、富者更富、缺乏良知、有失公正、公平、道义的世界于是,我开始仰慕小说中的侠义之士,也非常敬佩那些杀富济贫的江洋大盗心里总想着有朝一日我也会练成一身好本领去做江湖侠士,去杀富济贫。现在看起来当初的那些想法虽然有一点幼稚和偏激,但它却是我对那个社会的真实感受,因为当时给我幼小心灵造成的创伤实在是太深刻了。

二伯父对我人生的深刻影响

童年与少年时期,我的二伯父对我的思想影响很大,从我上学的第一天起,他便为我改名字。从所改名字的寓意上可以看出,他对我寄托了厚望。特别是跟二伯父在小营村上学期间,他就经常教导我,如何学习,怎样做人,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

辍学以后,我还时常想起二伯父对我的教诲。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天晚上他带着我到拒马河边散步,他问我:

“扬达,你长大了有什么志愿?”

对于二伯父这样的问话以前很少听到过,加上年纪尚小,不知其意,便低着头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见我不回答,他轻轻抚摸着我的头说:

“我听说你为了求学,在姑姑家跟长工们住在一起,吃在一起,这很好,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说明你是一个有志气、有出息的孩子。

现在就是要好好读书学习,长大了一定要自己出去闯世界。人如果一辈子都种地是没有出路的,学做买卖那是要坑人的,要想有出息就去当兵,当兵拿枪既能锻炼人,还能闯天下,你长大了还是去当兵吧。

再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咱们人穷志不穷。读书能让你明事理,辨善恶,成事促业。人一辈子都要不断学习,知识不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同样也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将一事无成的你一定要记住我的话。”

从二伯父语重心长的话里,我能感觉到他对我充满着期待。

当时,虽然对二伯父的话不能完全理解,但由于我从小崇拜他,所以对他的话记忆犹新。二伯父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他是一个既严厉、孤独、清苦、坚毅、又和蔼可亲的人。那天晚上他在河边跟我说的话,对我一生的影响巨大,他的谆谆教诲以及慈祥的面容早已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让我终身难忘。

天丰粮棉行当学徒

1936年的春天,中国正处于战乱之中,外侵势力逐步深入,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即便如此大自然却依然按照自己的规律如期而至。春回大地,田园旷野,万物复苏,绿水青山,百花吐蕊,生机盎然。

辍学当学徒

虽然我以优秀的成绩考取了高小,可家里的处境根本无法再供我上学。姑姑那时已寡居,家境日渐衰落,也不可能让我在她的家里继续读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无奈之下姑姑托人在离她家有四十多里路的杨村镇给我找了一家叫“天丰”的粮棉行,让我去当学徒,以挣钱养家。我是从姑姑家搭乘一辆顺道的马车去的杨村镇。

临行前姑姑非常伤感怜爱地对我说:

“你家里穷,考上了学校也上不起。小小年纪就要去挣钱养家糊口,姑姑对不起你,不是姑姑不想留你,是因为姑姑实在是无能为力了。唉,真舍不得让你这么小的年纪就一个人出去干活啊!”姑姑说这些话的时候已经是泪流满面,她边撩起衣襟擦着眼泪,边抚摸着我的头说:

“孩子,你一个人外边要照顾好自己,千万不要跟别人打架,一定要好好做事。”那一天,姑姑送我去学徒时慈祥又不舍的那种情景,至今都让我感念至深

和姑姑告别后,搭乘到杨村镇做生意送货马车上,着姑姑为我做的厚实暖和棉被,回想起在姑姑家生活的那些日子,阵阵酸楚涌上心头,心里越难受就越加想念姑姑。善良软弱的姑姑在那样的家庭环境里生存,是何等的孤单艰难。而自己像一只小绵羊似的无奈无助;我想念玩耍的小伙伴小碴也想到了从此可以远离表弟、表姐那歧视的眼神离开那个冷酷无情的环境感到心里有着脱离寄人篱下、一飞冲天的痛快。

虽然对学徒的含义并不十分了解,但觉得自己能和大人一样自食其力,并可以为父母亲分担忧愁,一想到这些,心里就宽慰多了。

马车走到离杨村镇还有七八里地一个叫寒村的地方停了下来,车把式告诉我:他到了,不再往前走了,并指给我到杨村镇的方向。我一个人背着行李继续往前走,涉过大清河,到了杨村镇,找到了“天丰”粮行,从此,便开始了我的学徒生涯。

天丰粮棉行

“天丰”在杨村镇上是一个大粮店。说是粮店,倒不如说是一个农副产品收购倒卖的货栈。因为平时除了经营粮食产品外,还兼营棉、麻、等各类山货以及产品,并根据季节变化收购不同的农副产品。这个“天丰”在天津、邯郸都设有分店。

这家粮棉行共有十七八个工人。我是个小徒弟,又是初来乍到,老板就指定我在柜堂打杂,如给老板和客人点烟、倒水,打扫卫生之类的活。那时学徒都得有师傅带,带我的师傅是一个有些书生气的帐房先生,姓张。记得上柜做事的第一天他就跟我说:“叫你做这些事,是老板对你的照顾和信任,你要好好做事,不能偷懒。”

师傅说的这些话,是教训还是不信任,当时年幼并全明白,但有一点我还是听了,那就是踏踏实实地干事,老老实实地做人。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开始了自己的学徒生活,从真正意义上讲,这也是我的人生第一次进入社会所迈出的第一步。

每天,我都要小心翼翼地看着老板和大人们的脸色做事。粮行每天进进出出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很多经得广,知得多。随着时间的增长,我也学会了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看社会,观察人生。从他们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沧桑冷漠的表情,以及对现实社会生活诸多无奈的感叹中,我也慢慢体味到了生活的不易和人生的酸甜苦辣。

威严的店老板

“天丰”店老板是一个很威严的人,我后来听人说他曾经当过北洋军队里的军需官。

他的太阳穴处有一块明显的伤疤显示着他不凡的人生经历;

走路时腿有点跛,仿佛暗示他的人生路并不平坦;

四十多岁的年纪,头发就已经谢顶,显示他在那饱经忧患的年代日子过得也很艰难;

从他每天整理得顺顺溜溜的八字胡,穿戴得整洁讲究的服饰上,就知道是军人出身;

他说起话来声调不高,但给人斩钉截铁之感,不容置疑;

当他发起怒来八字胡倒竖,太阳穴处的伤疤立刻成紫红色,声音变成高八度,并非常协调地打着手势其模样让人生畏的同时也有几分敬佩。

我当时觉得这个人有点喜怒无常。他高兴时也是比较随和,总喜欢跟伙计们讲他的过去、讲玩牌。每逢这时又觉得他还有一点可亲。背地里大家都说他是“河里的泥鳅种,山上的狐狸王—老奸巨猾”,叫他“老狐狸”。

艰苦的学徒生活

我除了做前柜上的杂事,有时还要压棉花、卸粮食、打包。最累的活是卸粮和倒斗。每斗二十多斤重,一天要倒七十多斗。量好斗之后再装上,这样的重体力活,大人们都累得直不起腰来,何况我还只是一个不到十三岁的孩子,又怎能顶得住?身体怎么吃得消呢?每天干活时,我非常希望多来一些客人。因为客人多了,我就可以到门店前面斟茶倒水,而不用在后面卸粮倒斗。

最发愁的还是晚上。劳累了一天,筋疲力尽,大人们都去休息了。小小年纪正爱贪睡的我,却不能睡觉,还要给老板装烟、点烟、倒水、不停地伺候他,一直陪着他到深夜。只能等到老板睡下以后,我才能趁机稍微眯一会儿。当我睡得正香的时候,天还没亮就又得起床干活。这样的日子对于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孩子来讲,简直是太痛苦、太残酷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当时店里有一个比我年龄稍大点的学徒,因为他是老板的亲戚,所以不用起早,干活时还能到前面喝水,休息。有一次,我也跟着他到前面去喝水,借机休息一下。结果刚走到前面,就让老板看见了,

对我厉声喊道:

“你不能到前面来,你和他不一样。他是正客香主,你是个穷学徒,你们身份不一样。”

听到这样的话,当时我的心里别提多难受了。再难受有什么法子,端别人的碗—就得服别人管,为了生计也只能自己强忍着。

在粮棉行里,我不但每天要干许多粗重活,还要帮老板干家务和杂事。什么样的脏活累活都得干。旧社会学徒都是这样。

有一次,老板让我洗他那块沾满黄鼻涕、又脏又硬的粗布手绢,那个时候还没有肥皂,只有用一种猪胰子做的东西洗。他的脏手绢长时间不洗,积垢很多,无论我怎样用力搓,洗不干净,老板见后就骂我:

“你这个小兔崽子,怎么洗的?真是又穷又懒,而且脾气还不小!”

那个时候的我,还真有一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见老板骂人,我一下就急了,忍不住回了一句:“你这个老兔崽子。”

结果,老板气急败坏地抄起一把铁锹向我打来,我“噌”的一下跳上了房顶,拿起棒子往下扔,老板在下面大喊:“打人了!打人了!”。

粮棉行里的伙计们听到院子里的吵吵声都跑出来看到我跟老板对抗,心中暗喜。大家都在隔岸观火看热闹,因为平时这些伙计们受老板的气太多,也没有地方出气,更不敢直接跟老板对抗。所以,到了这个时候也没有一个人理他,巴不得我好好给他点颜色看看。

老板这时候是登梯子上天 —— 想得高够不着。他见打不着我,就骂骂咧咧地走了。我怕老板回来继续找事,也不敢回屋了趁他走后,悄悄溜下房,一口气跑回了家里。

从粮棉行回家后,见到本家二奶奶,我向她哭诉自己在粮棉行里挨打受气的不幸遭遇,二奶奶听了既气愤又心痛。二奶奶与粮行老板是亲戚关系。出了那件事情后,我真不想再回到那个鬼地方去了。可老在家待着可做,家里穷得都揭不开锅。没有办法,父母只得让本家哥哥将我送回了“天丰”粮行。老板看在二奶奶的面子上勉强收留了我,虽然他嘴里没说什么,但从其表情上可以看出,对于那件事情他一直是耿耿于怀的。自从那次打架以后,老板对我的态度明显转变,总是没有好气、没有好脸色,也不让我到柜堂去了。只允许在后院倒粮,榨棉花,而且活比以前更累了。

粮棉行里的刘师傅

当时粮行里有位做饭的刘师傅,他人心眼很好,待人和善,看到我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干这么重的杂活,不但同情而且还时常关照我。那时我正在长身体,平日里吃饭总觉得吃不饱。刘师傅就经常偷偷给我留一些饭,等到别人都吃完了,然后招呼我到厨房里去吃,这让我非常感动。为了报答刘师傅,空闲时我就去帮他记记帐,写写家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俩的关系处的越来越好了,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在粮棉行学徒的那段凄苦的时光里,只有小厨房才是我唯一能够感受到温暖的地方。

粮行后院的粮囤子上有一个天窗,从那里可以俯瞰到后街的风景,也可以看到来来往往的行人。这个小小的天窗成了我对着天空遥寄对母亲的牵挂,遥寄对拒马河畔那个思念。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坐在那里,数着星星,看着月亮,思绪万千,恨不得马上长大能为母亲减轻些负担,为她分忧解困

小小的天窗也是最能使我看书解闷的地方,因为“惟书不问贫富贵贱老少,观书一卷,则增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小窗幽记,法》)我经常会趴在那里借助透过来的亮光看《三侠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类型的小说。书里那些侠肝义胆的勇士,以及杀富济贫的英雄举动正义与邪恶之间的较量无所不在,我懂得了做人就应该做一个刚正不阿爱憎分明的人。

我常想:社会为什么如此的不公平?富人为什么就可以横行霸道,而穷人却贫困潦倒?想到这里,就盼望着自己,终有一天也会跟那些勇士一样举旗上梁山,杀尽黑心的地主老财,让穷人吃饱肚子穿上新衣服。过上好日子。

少年时期家庭困苦,艰难辛劳的学徒生活,不断打击伤害我幼小的心灵。从那个时候起,我就萌发了长大以后立志要扶危济困,挽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穷人,为穷人报仇雪恨的念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粮棉行的学徒生活中慢慢长大,小说也成为了我当时最好的伙伴,也正是通过书本的启迪,我开始了对人生的思索。

那个时候,我经常和刘师傅探讨这些问题,刘师傅告诉我:“如今的社会既不太平,也不平等。这社会上的事,你管不了,我也管了,但是有人能管。”从他那神秘而庄重的表情里,我觉得他似乎话里有话,这引起了我极大兴趣。于是,只要一有机会,我就缠着他给我讲他知道的那些事情。慢慢地刘师傅给我讲了许多“朱毛军”,也就是朱德、毛泽东领导的军队和共产党为穷人打天下的的故事。刘师傅说“朱毛军”是共产党领导的部队,他们专门打地主恶霸,为穷人办好事。他们为饥寒交迫的百姓送粮吃,送衣穿,为无家可归的穷人盖房修屋。我那个时候因为年纪还小,“朱毛军、共产党”对于当时只有一个十三岁的我来说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过,随着自己的经历,思索,从书上学到的知识的增多,自己对“朱毛军,共产党”两个词的理解慢慢变得越来越清晰了。

我也曾一门心思要为了穷人吃饱饭过上好日子,象梁山好汉一样去杀富济贫。现在可好了,有了“朱毛军”他们专门为穷人打天下,这正中我意。他们通过《国际歌》号召:“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如果我遇上了朱毛军一定要参加,要斗争!只要能让穷人过好日子,我干什么都行。

我在天丰粮棉行干了一年多时间,由于老板太苛刻,活路也太重,加上跟老板还打过架,后来老板还是找理由将我解雇了。

在做学徒工的那段时间里,我亲身经历的那些事,和我亲眼看到的一些社会现象,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那个时候由于我的年龄尚小,思想混沌,加之社会黑暗,根本看不到前途和希望在哪里。因此,我憎恨那个不公正的、邪恶的社会憎恨那个万恶的人吃人社会,我想要改变它,推翻它,这样的思想萌芽扎下了根,慢慢在增大,但我人太小无能为力。

北河煤店当童工摇煤球

我从村镇天丰粮棉行被解雇回到家后,既不能上学,又没有事情可做,家里的生活依然过得十分窘迫,还是吃了上顿愁下顿。一天,二伯父非常痛跟我说:“你聪明好学,成绩又好。正是学习的年龄却上不了学,实在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供你。干脆咱就不上了。我给你找个事情做,也好挣点钱养家糊口。北河店有一家煤店,我跟那个店老板非常熟悉,你就去那里做事,也好挣口饭吃。”

二伯父先是自己去找煤店老板,后又托亲戚去说情,煤店老板才同意我去那里做小工。

再次当学徒

北河店离我家不远,是靠近京汉铁路边上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镇。煤店每天的工作就是筛土和煤摇煤球。店老板管饭,但一天只能吃两顿。我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每天的活路又重,根本吃不饱,饿得头晕目眩受不了。

白天在煤厂干粗重的脏累活,晚上睡在煤堆旁边四面透风的一个棚子里,早上起来后把行李一卷,放在棚子里就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日复一日,天天如此。因为我是学徒,老板每月只发给我五个铜板作为工钱。

煤厂里有四个跟我年纪差不多大的孩子。我去煤店做事时正是冬天,因为劳动强度太大,天天又吃不饱饭,晚上睡觉的地方又冷,有两个孩子受了风寒生病了。即便如此,老板也不会因为生病给你请医生看病的。不到两天,其中的一个孩子因病情加重,就在饥寒交迫中不幸地离开了人世。另一个孩子因高烧一直不退,老板就此中断了他的工作,并通知他家人将其接了回去。

那个去世的孩子父母双亡,是个孤儿家里又没有其它的亲人,就连给他收尸的人也没有。老板便其他长工们将他用一张破席子包裹着扔上马车,准备拖到野外埋了。

恰好在这个时候,我的母亲拎着一个小包来看我。当她刚走进煤店的门口时,正好碰上如此惨状,停下脚步,呆呆地看着眼前的凄凉场面,顿时泪流满面。我心里明白,母亲之所以如此悲伤,一是对那个可怜孩子的同情悲怜也有对我的心疼和前景的担忧。小小年纪就跟成年人一样干着体力活,冻饿累死惨不忍赌。作为一个母亲真的是揪心疼。她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拉着我的手就往家走,边走边流泪地对我说:

“孩子,跟妈妈回家去。咱也不在这里干了!以后哪怕是饿死,咱一家人,也要死在一起!”

我在那个煤店干了不到两个月,就回家里了。以后,我就帮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刷锅洗碗、带弟弟妹妹等,有时也跟着母亲到姥爷家的那块地里干些农活。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懂事地分担母亲的辛苦劳作,挑起养家重任。

儿时对土匪的记忆

小时候,由于社会动荡不安,常从大人们那里听说家乡的土匪很多。至于土匪到底是什么样子,却从来没有见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土匪是既恨又怕。就连平常百姓骂人也都说:你就象个土匪。所以,土匪给我的印象,都是一些满脸杀气烧杀抢夺、欺压百姓、无恶不作的人。当然,也并非绝对,也有一些劫富济贫专门为老百姓做事的。不过真正认识到这一点,也是以后的事情了。那个时候土匪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的热门话题,我也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见识一下“庐山真面目。”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见识了真正土匪的模样。记得那年我还不到八岁。一天,我独自一人正在村子外面玩耍。只见一个人从远处走来,快到村口的时候,才看清楚他手里提着一大堆东西,都是些吃、穿等生活用品。看他鬼鬼祟祟,走路时蹑手蹑脚东张西望的样子,我心想,难道他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土匪?见我是一个孩子,他也不避讳,并叫我不要声张,也不要对任何人说。见他说话和气,出于好奇,我跟着他去了他的家。倚着门框往屋里一看,眼前的情景让我为之一震:家徒四壁,凌乱不堪的屋子里显得十分凄凉,灶台一看就知道有一段日子没有开火了清冷的床铺上坐着一位瘦弱的老太太,走近一看才知道老人家已经双目失明了,直到此刻我才明白,原来他也是穷苦出身!令我不由自主同情顿生。

这人亲切地叫了一声“娘”。瞬间让这个原本凄凉的家庭多了一丝温暖,有了些许温情。母亲得知儿子回来了,那干枯的双目一下子湿润了。“孩子,我饿了,你快给我弄点吃的吧。”见母亲想要吃东西,儿子和声答道:“好的,您等着啊,我这就去给您弄吃的去。” 回到家后,我将所看到的事情一五一十地都告诉了母亲,母亲说:“其实有许多土匪也都是穷苦出身,只是因为生活所迫才去当了土匪。”这就是土匪第一次给我留下的印象。

在姚家庄上学期间,有一个叫徐三的人,经常来我家里借宿。有一天村里突然响起了枪声,原来是有人要抓捕徐三。这时我才知道他也是土匪。他的样子很特别,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脸上有一块很大的伤疤。平时他不怎么避讳我,甚至有时还当着我的面擦枪。多数时间他都是天黑来住宿,来的时候总会给我带一些好吃的东西。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不爱讲话的人,总喜欢用他那双粗糙的大手抚摸我的头,带着我到南岭的水塘里摸鱼。但最后还是被抓,由于他平日里太多、罪不可赦民愤难平,没多久就在扬集村被枪毙了。当时,我还专门跑去看过,那天回来后晚上还做了恶梦,因此前,父亲从未跟我讲过他是土匪。

少年时代,虽然缺乏对事物的理解和辨别能力,但对于好坏是非还是分的清的人活着就应该走正道,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哪怕是家里再穷,都不能干那些伤天害理的事情,否则就会遭到众人唾弃的,这就是我对土匪的最初认识与记忆。

一位名人曾说:“有钱难买幼时贫”。少儿时代的生活,让我饱受了人间的辛酸与疾苦,对于那个压迫剥削人的黑暗社会的憎恨与日俱增,同时也让我不断成长,变得坚强。我的经历和我所看到的一切不公正社会现象,成为我的脑海里难以磨灭的烙印,对我的人生观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幸运的是,我拥有充满母爱和亲人关怀的温暖大家庭。无论岁月多么冷酷,家是一个避风躲雨的港湾。无论日子多么艰难,只要家人相安无事,生活就充满希望。

我的二弟也是在他只有十二岁那一年,由于家里少穿的,被迫无奈,父亲将他送到位于北京西单的一个澡堂,当了一名烧锅炉的童工。二弟几十年来一直在那里工作,解放以后,二弟当上了经理,现已退休,安享晚年。

难以忘怀落入火坑的小仙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有一件事,让我至今都刻骨铭心。

那还是在姑姑家上学期间,我认识了一个名叫“老安”的赶车人。老安的家也很穷,全家五口人,住在一间不足六平方米的破草棚里。老安育有一儿两女。他的儿子小碴跟我年龄相仿,由于我们两个经常在一起玩,所以很快成了好朋友。小碴因家里穷,一年中有大半年的时间都是光屁股不穿衣服,除了牙齿,全身都成了黑褐色。成天自由自在地到处疯跑,每次见到我总是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稚嫩的表情中略带有他父亲的那种诚实和憨厚品行。

他的姐姐当时大约十四、五岁,清瘦而伶俐,名叫小仙经常看见她一天到晚总是跟在母亲身后忙碌着。生活的压力使得天真烂漫的她终日沉默寡言,原本清秀漂亮的脸上总是挂着与年龄不相称的郁郁寡欢。每次去她家找小碴玩,小仙都会热情地招呼,就象姐姐对待弟弟一样。当她知道我一个人寄居在姑姑家上学时,非常同情时不时问我有没有需要要洗的衣服,如果有就拿过去,她好帮我洗。小仙家里非常清苦简陋,母亲多病,炕上还有一个年幼的妹妹,家中经常断炊。在我的眼里小仙就是这个家里的支柱,于是,我便常从姑姑家厨房里拿一些玉米面饼子给他们吃。

一天早上上学的时候,小碴告诉我:“姐姐要走了。”

我问小碴:“你姐姐要到哪里去?”

小碴说:“不知道。”

在这种灾荒年月里,小仙会到哪里去?由于放心不下,我便跑到她的家里,想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我赶到她的家时,小仙已被驮上一头毛驴,出了村口。只见她身穿新衣坐在毛驴上边走边擦着眼泪,还不时地回过头来,看着为自己送行伤心哭成泪人的母亲。眼前的这一切,让我既惊奇又不能理解,心想,小仙今天衣着打扮得那么漂亮出门,本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她们母女为什么还哭得这样伤心呢?

后听小碴说,原来前一天,他家来了一个自称“表舅”的人,带给小仙几套新衣服,让小仙梳好小辫子还插上一朵花,随后,便把她带走了。

我问小仙的母亲:“小仙这是去哪里了呀?”

小仙的母亲说:“去享福了。”说完后便“哇”的一声又大哭起来。那种痛彻心扉的恸哭声象针一样深深刺痛了我的心。

站在旁边的一位老婆婆边叹息边摇着头告诉我说:“孩子,你不要问了,那人是一个人贩子,他把小仙买到窑子里去抵债了!”窑子就是旧时的妓院。

我当时心里一惊,怎么能去那种地方,那可是火坑呀!我真想追上去把小仙抢回来,但毕竟我当时年龄尚小,心有余而力不足,眼睁睁看着她跳进了火坑,却不能相助一把,真是既愤慨又无奈。从此,每到晚上睡觉,我总能梦到她,梦见自己举着长枪救回了小仙。

后来听大人们说小仙被卖到一个叫白沟镇的地方,那个镇子离我的家不是很远。由于想念小仙,也是出于同情,我一个人偷偷跑到白沟镇找过小仙。到了白沟镇才知道那是一个很大的镇子,也是当地的一个大集市。镇子里南来北往的人很多,窑子自然也就多。我四处打听,见人就问有没有见到一个叫小仙的女孩子,问了半天才遇到一个知情人,告诉了我一些有关小仙的情况。那个人还问我跟小仙是什么关系,怎么知道她在白沟镇的。我说小仙是我的姐姐,并如实地跟他讲了小仙被卖时的一些过程。那个人估计小仙可能是被人贩子卖到“窑子”里去了,于是就跟我说:“你不要找了,找也白费事,她肯定是被卖到窑子里去了。那种地方你不能去,即便是找到了也见不到她,更别想把她带回家了。”由于当时年纪小,对于那个人说的一些话,我虽然没有完全听明白。但我能够感受到生活在那种等级分明的社会最底层,穷苦百姓是多么的悲苦和无奈,这无形之中加深我要推翻那个黑暗社会的坚定信念

铭心刻骨二妹的悲惨遭遇

日本从“明治维新”以后,随着国力的增强,其野心也跟着膨胀起来。由于他们是岛国,国土面积小,人口多,资源少,一直幻想着侵占中国领土与资源。同时,他们认为,日本大和民族是优等民族,视中华民族劣等民族。日本鬼子大举进攻侵略中国,在中国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烧杀抢夺,任意奸淫杀戮,放火和轰炸……无恶不作。无数抗日志士战死沙场,大量百姓被无辜杀害。日本鬼子真是罪恶滔天。当时处处可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惨情景。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有一年,我母亲正坐月子。

一天,突然村里一片骚乱,有人大声喊着:“鬼子来了,鬼子来了。”

当时,村子里的人能跑的都跑了,有几个没来得及跑的大人慌乱之中躲进了母亲的月子房里。根据当时当地的习俗,坐月子时期是不能见生人的,门口要挂上用一根红布条缠着一个铜钱的免进标志。鬼子们进村后,在我家的院子里叽哩哇啦地叫个不停,也不明白他们叫喊些什么。后来有人可能听清楚了鬼子的话,就对躲在房屋里的人说:“鬼子可能要吃的,还说要花姑娘,如果不给,他们就要烧房子。”

当时村里的人都跑光了,母亲因产后月子,不能跑也跑不动,只能呆在家里听天由命了。日本鬼子在院子里找了一阵没有找到什么东西突然发现母亲的月子房里有人,端着带刺刀的枪就要破门而入。这时一个翻译官告诉鬼子:“里边有生孩子的女人,不能进去,进去的人会不吉利的。”听了翻译官的话,日本鬼子果然没敢进屋,原来他们也信迷信。虽然不能进屋,但他们又提出要房子里的其他人统统出来,不然还要烧了房子,人们刚刚放下的心,此刻又吊了起来。

鬼子们叫了半天,见没有人出来,一个日本兵就用枪砸门,声音非常大,吓得房子里的人都不敢吱声,更不敢开门。眼看房门就要被砸坏了,混乱之中有人竟趁机把二妹推了出去,以满足鬼子们的兽欲。

见屋里出来个小姑娘,鬼子头目大手一挥,其它的鬼子蜂拥而上拉起二妹就走。情急之下,母亲也不知哪来的那么大力量和勇气,冲着鬼子就大声喊道:“畜牲、放开她!”撕心裂肺呐喊,依然没有能够阻止悲剧的发生……惨无人性的日本鬼子们就是这样在中国的土地上,甚至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任意践踏和剥夺了一个花季少女的生存权利。

二妹当年几岁我记不清了,根据推算应该是十二或是十三岁。当时,妹妹吓得浑身发抖,求生的本能使她拼命挣扎着,死活也不肯让房子里的人把她强行推出门外。母亲悲痛欲绝地乞求推二妹的那几个人:“她还太小,你们不能光顾自己活命坑害了她呀。”尽管母亲竭尽全力计地去阻止,尽管她用孱弱无力、近乎绝望的声音去呼却无法阻挡那几个为了保全自己性命的人的无耻行为,母亲眼睁睁看着孩子被活生生地推入火坑!

二妹被鬼子抓走以后,遭受了日本鬼子惨无人道蹂躏和凌辱,给她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由于过度惊吓和摧残,没有多久二妹就病倒了,一直发烧不止,后来发展到剧烈抽搐。那时父亲不在家,母亲没有能力,更没有钱为她请医生看病。不久二妹便含恨离开了人世,永远地闭上了她那双明亮透彻的大眼睛,连一天好日子都没有过上就匆匆而去。母亲为此哭得死去活来,她哭二妹的悲惨遭遇,哭自己无能力救孩子。她用哭声诉说着自己的痛苦,诉说着这个世界的黑暗,诉说着对日本鬼子的痛恨。

日本鬼子在中国的野蛮行径越来越疯狂,他们烧、杀、掠、抢无恶不作。他们奸淫妇女无所顾忌,甚至连幼女也不放过。他们的所作所为致使无数妇女含恨自杀,他们只能用这种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反抗黑暗的社会和惨无人道的日本鬼子。无数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们给中华民族带来的苦难,他们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大罪令整个世界为之震惊。

二妹的死,母亲悲愤交加。又担心鬼子再来,为防剧再次发生母亲就在村南易水河边的芦苇地里躲了两天两夜。这对于一个产后不久身体虚弱的人,在那种饥寒交迫的环境里渡过漫长的两天两夜,可想而知是何等的艰难。多年后,只要母亲回忆起那段让人心酸的往事时,心情就特别的沉重和愧疚,总觉得自己对不起二妹。看到母亲脸上那种痛苦与悔恨的表情时,我的胸中起愤怒的烈火,我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为屈死的二妹报仇!要亲手杀死小日本鬼子,用他们的狗命来偿还所欠下的血债!

日本鬼子进村后,无恶不作、伤天害理灭绝人性、闻所未闻。有时他们在村里做饭吃,如果遇到有剩下的饭,他们就会在上面拉大便。抢中国人的粮食,宁愿糟蹋了也不让饥肠辘辘的老百姓吃。更令人愤慨的是,他们见到女人就抓,抓来就猥亵强奸,糟蹋够了还惨无人道地将其杀害,这是我亲耳所闻、亲眼所见。记得有一天我听大人们说日本人在村子里轮奸了两个媳妇。没过多久又听说日本人在庄稼地里又强奸了两个妇女,强奸完后,还用剌刀将那两个妇女捅死了。听说以后,我立即跑到庄稼地里去看了一下,现场的情景令人惨不忍睹,悲痛万分。

面对日本鬼子的灭绝人性,惨无人道的罪行,看着自己的亲人父老乡亲们,被他们无辜残杀,我立志发誓,血债要用血来还!牢记血海深仇,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长大后一定要替他们报仇雪恨!

少年幻想习武报国

我们是一个有着数亿人口,万里河山的泱泱大国,却惨遭国家陷落,惨遭小日本帝国主义疯狂掠夺烧杀奸淫,面对日寇滔天罪行,人民对这个社会以及政府的腐败无能感到失望和愤怒。要保家卫国不当亡国奴,要侵略者小日本赶出中国去,要推翻暗无天日的旧社会,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宁的日子。

怀揣着儿时的梦想,怀着救助苦难百姓,怀着对黑暗社会的憎恨以及向日寇讨还血债志向,我始终念念不忘,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在小仙被卖到窑子去的那年冬天,我就读的小营村学校开办了武术班。得知消息后,我立刻跑去报了名。我终于可以练就杀敌本领,为亲人报仇雪恨了!武术班的教是学校里的一个校工,他从小习武,有着非常深厚的武功功底。因为学校的校长少年时也习过武,对中国的传统武术非常崇尚,武术班就是在他的倡导下开设的。

参加武术班

参加武术班学习武的想法,还是在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有了。那个时候由于社会黑暗,时局动乱,老师鼓励同学们的感染下,我开始看一些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三国》《七侠五义》等书都看。最感兴趣的是水浒中的英雄人物,仰慕他们行侠仗义,惩恶扬善、赞赏他们杀富济贫,除暴安良。当时我真的非常希望身边能够马上出现一个象《水浒》小说中描写的武艺高强的侠客,把小仙姐姐从窑子里救出来。

那时离我们学校不远的地方住着一个大刀队,专门杀日本鬼子和汉奸。他们打仗很勇敢,老百姓对他们非常敬佩。我以前从小说和小人书上也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杀富济贫的英雄人物,所以,也非常崇拜这样的人很想跟他们一样,成为一个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勇士,为天下的穷人报不平。这也是我想学习武术的一个重要原因。

武术班开班典礼仪式很隆重,武术班班主张风连为了开张大吉,特意将他的许多师兄弟请来表演助兴。台上生龙活虎,台下掌声连连。他们表演的各种拳术套路和刀、气功,受观众的喜爱和喝彩,并赢得了师生的一致赞誉。武术表演不仅鼓舞了人们的斗志,还催人奋进。随后当地很快就掀起一股习武风潮。

刻苦练武

武术班每天晚上训练两到三个小时,星期天全天训练。 时名为“习武日”。我参加武术班后,因为对武术极感兴趣,训练时特别认真,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记得,刚开始习武的那年冬天,为了把省下来的钱用于学习武术,我连棉裤、棉鞋都没有穿,姑姑见了很是吃惊。

我刻苦努力练还感动了原本不太支持我学武的二伯父,从,他不仅转变了对我习武的态度,而且还在暗中一直鼓励支持我。他认为习练武术是为将来当一个杀富济贫,行侠仗义之人的基础。

练就一身本领才能成为行侠仗义的英雄好汉。而对于习武,当时我的认识很粗浅,也非常简单,就是从小练就一身好功夫,没人敢欺负不说,长大以后还能背着宝剑当侠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救助受欺压受压迫的老百姓。

武术班的条件非常艰苦,白天练了拳脚、单枪、单刀、棍棒等项目,到了晚上连个睡觉的地方也没有就只能躺在练功的草垫上休息。当时一心想学成一身武艺,将小仙这样受苦受难的人救出苦海。 因此,再苦再累自己也要咬着牙坚持下去。在武术班学了两年多时间后,二伯父就不让我再继续学习了。他跟我说:“你学武术有什么用啊?为了打架吗?” 

我说:“不是,我学武术不是为了打架。”

二伯父又问我:“那你学武术干吗?”

我对他说:“杀日本鬼子,报仇。”

二伯父又问我:“为谁报仇?”

我说:“为二妹报仇,为中国人报仇,为所有穷人报仇。”

二伯父听了我的话再也不说什么了。父亲倒是非常支持我练习武术,不过他让我学习武术的真正目的是强身壮体,至于其它的,他压根就没有想那么多。比如,我想通过学习武术救小仙,打鬼子,杀富济贫,为穷人报仇雪恨等这些想法,他根本就不了解也不知道。

热闹的白沟镇

距离姑姑家约七八里路远的白沟镇,那里是当地四乡八村的集市。按照传统习惯,一般情况下是五天一赶集。每逢集日,镇上便是商棚林立,摊贩如云。火势旺盛的炉灶,热气腾腾,铜勺敲着锅沿当当响,卖的是油炸果子、油豆腐、豆浆、豆腐脑、粉丝汤;提篮挎筐的小贩高声吆喝着酱鸡、卤蛋、夹肉火烧、点红馒头;集市上茶棚、酒摊随处可见;三五好友在那里或喝茶、吃酒,或高谈阔论;炒花生、炒栗子、桃、黄柿、山里红等等,更是摆得一堆又一堆,叫人看着眼馋。

集市上最多的还是那些小地摊,商贩们十分卖力地兜售着用麦草、棕树叶、箔纸等原材料编制的各种小手工品:有写着“富贵有余”字样的大鲤鱼、手捧大元宝面容笑嘻嘻的“招财童子”、盛满银锭、金光闪闪的“聚宝盆”、象征福气的红绒蝙蝠等。

摊贩的主顾便是来自方圆几十里四乡八村的游人看客。人群里既有缠着腰带、背着褡裢、一脸风霜的庄户人,也有衣衫翩翩的商人和满脸书生气的文人墨客。不管是哪种人,都会在这熙熙攘攘的集市上吃饱、喝足看够然后买些市面上的小玩艺带回家。

白沟镇的集市也是各种社会新闻传播的集散地:哪里杀人了,哪里遭抢劫了,哪户有钱人家遭了土匪绑票了,哪家被砸了明火了等等,五花八门的消息层出不穷。姑姑家的那些雇工们最爱听也最爱传这样的消息,说起来总是有声有色津津乐道。当时听了虽然心里有些恐惧,但我还是希望能够听到更多类似的传闻,因为从中我可以了解那些人是如何去杀人抢劫绑票的。只有真正了解了他们,等我长大以后,才能够用自己学到的本领,将坏人恶霸一并打败,为穷人出气报仇

枪毙土匪

一般我不去集市上,因为上学还要练武术,没有时间去。听得大人们议论多了,也就对集市了兴趣。一天,我怀着好奇心情跟“场头”老皮到镇上去赶集。白沟镇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做买卖的、玩杂耍的、练武的、唱戏的等等、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其实我倒是对练武术的倍感兴趣。

说来也巧,那天我去的时候正好赶上枪毙土匪。据大人们讲,枪毙土匪就专门挑人们赶集这样的日子,目的是为了扩大影响,杀一儆百。集市上人山人海,保安队荷枪实弹,沿街布满岗哨。 

不大一会工夫,只见得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一窝蜂似的涌向镇南郊外的一片开阔地。那天因为人太多,我又是一个小孩子,本来想看看是怎么样枪毙人的。很可惜,因当时个子小没有看到。

事后听人们在那里绘声绘色地描述道有三个被五花大绑的土匪,临刑前面不改色,若无其事,要吃要喝,还说不能做饿死鬼。中国人穷,世世代代总是把吃放在第一位,就连即将面临死亡的人也不例外。也有许多人赞叹他们好样的,硬骨头。中午时分,我看到那三个土匪的人头被挂在来南门上,顿时街道上的人群迅速散去,虽然说人们喜欢看热闹,但又惧怕看人头。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每到晚上,旷野外的枪声,炸弹的爆炸声,土的轰响不绝于耳夹杂着民团的那些兵丁们为了相互壮胆的呼喊声狗的狂吠声汇成让人心惊肉跳的混乱交响

姑姑家在那一带算是比较富裕的人家,所以经常有土匪放火烧她们家的院子和柴垛。有好几次土匪将他们自制的土手榴弹扔在姑姑家的房顶上,还送来过几次字条,限时间要姑姑家将多少粮食和钱送到指定地点,不然就要杀人放火等等。姑姑是虔诚的佛教徒,她无能为力对抗土匪,只得每天对着佛龛不停地念佛、哭诉、祈祷、求神保佑,可神灵无语。

这个时期,我看到太多的社会上不平事。通过看小说,也知道古往今来有许多为穷人报仇雪恨的英雄豪杰。由于当时年龄尚小,问题就比较单纯幼稚比如对土匪的看法,一方面恨土匪,他们不顾别人的死活,杀人越货另一方面又有点同情他们,觉得他们大多数都是生活无着,被逼无奈才当了土匪的甚至有时候还钦佩他们面对屠刀从容不迫的无所畏惧,觉得他们很英雄

所以在武术班的那段时间里,我也是一直抱着这种肤浅、矛盾的观念坚持着练。这种短浅的目光及狭窄的胸怀,在当时曾一度成为我练功习武的唯一精神动力。

我曾幻想改变这个世界

随着年龄慢慢的增长,读的书越来越多,我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看待世界的视角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当学徒以后,听到了大人们讲述多我以前没有听过更没见过的社会的阴暗面及不平等平。

于是,我从粮行的小天窗开始审视我身处的这个世界。我看到了许多人世间的悲惨艰难情景。刘师傅堂兄等人对我的革命启蒙,让我知道了中国有共产党,还知道了共产党是为穷人打天下的。日寇残酷侵略、进步学生的被无辜杀害、小仙的悲惨遭遇、妹妹的死不瞑目、家里的贫困以及穷苦百姓的艰辛度日这一切,使我认识到这个世上有阶级,有不平等,还有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并在我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感到愤愤不平,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一定要改变它的念头,而改变这一切,改变这个世界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做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我常常想,如果碰上共产党带领的军队,我要去参军,为穷人拼命干,为天下的穷人不再受苦受难。

童年心灵种下的国恨家仇

每一个人都会经历自己的童年,只是处于不同时代的人童年生活幸福与否不一样罢了。同时,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对于自己童年幸福的理解也不一样。

我的童年是苦涩的,也是艰难的,那种苦涩与艰难的记忆就是那个阴霾的时代,就是日本鬼子在我童年的心灵里种下的国恨家仇。

童年时期:我领略了社会的黑暗、感受到忍饥挨饿的滋味、目睹了日本鬼子对中国人民、尊严、历史、文化、山河的恣意蹂躏践踏,体验到作为亡国奴的屈辱我也看到共产党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浴血奋战,英勇抗击,感受到共产党的伟大、光荣与正确。

童年时期:当我想到二妹小小年纪求生的眼神,当我看到妈妈因为自己无力保护自己的骨肉那种痛彻心扉的悲怆,当我看到街头冻死饿死的流浪者,当我看到土匪杀人放火,我的心里只有愤恨,是对那个社会的愤恨,是对日本鬼子的愤恨,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恨,那是一种铭记终身的恨,也是民族大恨。

童年时期:当我听到二妹惨死的信息,不知道为什么我没有哭,噎回了疼痛和委屈的眼泪。只是内心隐约感觉到自己对不起二妹,无力拯救悲惨的二妹。但是,从此以后我深深地记住了那个让我痛让我恨的日子也就是从那天起,我觉得我在不断成长,为二妹报仇的愿望愈加强烈

童年时期:当我想起小仙还未成年就被人贩子当成牲口一样卖到窑子里的时候,每当想起小仙忧郁而又无助的眼神,我的心里就会难受得不能自制,我也就更加痛恨那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社会。

童年时期:我看到日本鬼子烧毁了我们的家园,杀戮我们的父母,奸淫我们的姐妹。我知道他们是强盗,他们是魔鬼,是野兽是中华民族,也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和仇人。我希望我有能力消灭他们,消灭他们就能拯救我的父母兄弟姐妹,就能拯救我的祖国。消灭他们就是拯救正义。杀死一个鬼子,祖国就会多一份安宁,人类就会少一个敌人。

为了清算鬼子的罪行,我也要去参加八路军,到抗日的战场上去杀日本人。我曾经无数次想像,要为妈妈的苦难心中的国恨家仇,冲锋陷阵在抗日烽火的前沿。我心里想着,那将是何等的壮烈,那将是何等的解恨!

童年艰难沉重与苍凉的记忆成为深深地刻在我人生岁月的印痕,成为永远也不能磨灭的心头之恨,这是民族恨,是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恨。

这些国耻家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埋下了种子,也成为我后来要参加革命,加入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的动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孝善情怀】回忆我的父亲、母亲——文聚彬
「作家新干线·散文」王娟娟|我的父亲(一)
任耀强 || 母亲生平
晴岚诗文:张常胜散文《担水》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我的家
辫梢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